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248
教育学及其功能选择填空教育的基本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出自《论语》。
乐正克的《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写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英国洛克的《教育漫画》、法国卢梭的《爱弥儿》、法国爱尔维修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学论》、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学校与社会》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他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教育派的代表,是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教育理论专著。
杜威主张以“儿童中心”,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诞生。
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教育实验基本特征:有理论假说、有控制、有变革、有重复操作名词解释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中渐次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观察法: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01教育基础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小学教育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二、小学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规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三、德育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完整版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日子经验的基本途径。
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进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妨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能够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妨碍人的身心进展为直截了当目标的社会活动,要紧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妨碍。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特意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妨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妨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
教育打算、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治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截了当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年和少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妨碍教育妨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要紧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妨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妨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妨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挑选和施加教育妨碍的对象,教育妨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学及其功能选择填空教育的基本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出自《论语》。
乐正克的《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写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英国洛克的《教育漫画》、法国卢梭的《爱弥儿》、法国爱尔维修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学论》、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学校与社会》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他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教育派的代表,是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教育理论专著。
杜威主张以“儿童中心”,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诞生。
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教育实验基本特征:有理论假说、有控制、有变革、有重复操作名词解释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中渐次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假设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育是每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石,而教学则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教育和教学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探讨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小学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基础知识和技能: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他们在这个阶段将学习到基础的语言、数学和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塑造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通过小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合作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3. 培养社交能力和思维能力:小学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和合作,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相处、沟通和合作,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方法1. 注重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也有所不同。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多元化教学资源: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实物等资源,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实践实验等,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合理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小组项目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三、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 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本质和特点,并能够将其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成为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影响因素。
提出这一集体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
A.加里宁B.马卡连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是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故本题选B。
2.“当其可之请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S);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杆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学记》中的这句话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A.差异性B.可变性C.稳定性D.不平衡性3.【答案】Do解析:本题考查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记》中句子的含义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做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
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因素。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纠正了;如果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
说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对儿童进行教育要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故本题选B。
4.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化。
这说明教育文化具有()。
A.传递功能B.创造功能C.更新功能D.传播功能5.【答案】D o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在世界各地办孔子学院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的文化,故本题选Do6.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7.【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