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共2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1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探寻物质世界的本原》1. 引言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家,对于形而上学领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其中,《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更是他对于物质世界的本原所做的探讨,这一主题是哲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2. lambda 卷导论的主要内容我们来聚焦于lambda 卷导论所涵盖的主要内容。
lambda 卷导论以“形而上学”为中心,探讨了世界的本质和原因。
亚里士多德在这篇论文中深入探讨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性和不变性,并通过对事物本质、存在的种类、存在的目的等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他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观点。
3. 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因的思考在lambda 卷导论中,亚里士多德对于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强调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并试图通过对普遍性、个体性以及形而上学原理等概念的分析,揭示出物质世界的根本本原,并据此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观点来看,lambda 卷导论中涉及的对于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因的思考,是对于世界万物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的观察,试图找到世界的根本本原,这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思路。
5. 总结与回顾在lambda 卷导论中,亚里士多德将他对于形而上学的深刻思考和哲学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因的探讨,他试图揭示世界的根本本原,并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新的启示。
回顾本文所述,我们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深化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lambda 卷导论探寻了世界的本源,它不仅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于哲学领域中物质世界的重要贡献。
通过对lambda 卷导论的探讨,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物质世界的本原,进而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生平与政治实践二、作品及其主题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四、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五、亚里士多德实践科学几个论题¡他活过、思想过,然后死去。
——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约前384-322年)一、生平与政治实践¡1、出身: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基拉(Stagira)城,父亲尼各马克(Nicomachus)是马其顿的宫廷医生,他把自己的血统追溯到希腊的医神阿斯克勒皮奥斯(Asklepios)之孙。
¡2、雅典求学:17岁跟随柏拉图求学,一待20年;柏拉图第一爱徒,称之为“小马驹”…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
¡3、离开雅典:先与阿塔纽斯的僭主赫米阿斯(Hermias)交好,期间对其施政颇有助益,后赫米阿斯将其女(一说侄女)嫁于亚里士多德,以留住他。
¡再后来,约前343年,马其顿的菲利浦王邀请亚里士多德作其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帝王师¡据说,亚里士多德曾恳请亚历山大重建毁于菲利浦之手的故邦,亚里士多德为故邦立了一部法典。
——立法者¡4、重回雅典:前335年,他在吕克昂创办自己的学校,后世称为“漫步学派(Peripatetic)”。
此间他主持学园约有13年之久,也有了自己一大批弟子,如最著名的如忒奥弗拉斯图斯(Theophrastus)。
¡5、逃离雅典:前343年亚历山大死后,希腊世界反马其顿情绪高涨,亚里士多德恐波及自身性命(其时,已有人以不敬神的罪名起诉他),遂离开雅典前往Chalcis,一年后即逝去。
二、作品及其主题¡据说亚里士多德秉受师承,也写过对话,可惜除了后人的片段引文,竟无一篇流传,而其传世的作品无不逻辑谨严、文辞枯涩,多为讲课提纲或研究札记,亦可能是学生笔记,显然是小课堂、小圈子里流传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柏拉图一篇这样的文字也未见传世,这仅仅是巧合?(今存唯一的通俗作品为《雅典政制》,1891年才被发现)¡①逻辑学著作:《工具篇》(有关获得知识的工具)¡②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③自然哲学著作:如《物理学》《论灵魂》《论天》¡④政治学或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克伦理学》(探讨人的本性差异,但非出于哲学探求,而是为政治实践服务);《政治学》(分析政体类型)¡⑤诗学著作:《论修辞》《论诗术》(探讨城邦教育)¡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兴趣远大于其师,柏拉图的政治神话学到他那里就成了政治科学,他甚至批评柏拉图过分倚重哲学而非制度,换句话说,亚里士多德对现实政治存有更大的期望。
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重要的哲学著作。
由吕克昂学园第十一代继承人安得洛尼可编成由于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集中,本书排在有关物理学著作的后面,故名为“Metaphysic”,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如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本原问题等。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确切地反映了本书的内容。
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
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
说到形而上学,其实本体论或者说是存在论其实与它几乎是同义的。
希腊人在思考哲学的时候,认为宇宙自然是合理的,有秩序有规律的,而且做为一个整体,它其中的万物都有着统一的规律,人作为其中一部分,也是与自然同质同构,自然是大宇宙,人就是小宇宙。
我常怀疑星矢他们的小宇宙的概念就是这样来的。
当然这里面的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根深蒂固的,至今仍然在起作用。
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
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
这就是形而上学。
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
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
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
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
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于后世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辩证法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辩证法是一种思考方式,它强调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和事物的内在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种对立关系不是简单的排斥或否定,而是通过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来实现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古希腊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工具。
二、形而上学的探讨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超越感官现象和经验的存在和本质。
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体系中提出了“四因说”和“分类”等重要理论,深刻地阐述了事物的本质和构造。
形而上学帮助人们超越感官世界,探讨更深层次的存在和本质,对于认识世界和自身具有重要意义。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密不可分的。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内在矛盾,而形而上学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存在。
两者相互补充和联系,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和自身。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后世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杰出成就,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财富。
通过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认识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精髓,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现代世界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详细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而深刻的哲学主题。
通过对该主题的全面评估和阐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讨,以期能够拓展我们的思想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为我们的人生之旅增添更多智慧和力量。
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形而上学,批判什么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这一问,就问了世界两千多年。
古希腊哲学从追问本原开始,寻求这个世界的本体和存在第一原因。
形而上学作为希腊哲学的灵魂,对之后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这一时期一位形而上学的大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从而对形而上学最初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一、本体学说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亚里士多德之前,柏拉图已经表达了形而上学方法与性质,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柏拉图思想的批判继承,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将理念说成是脱离了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独立存在,因而使其失去了作为一个最根本的基础存在所应有的特征,成为一个空洞的抽象名词。
在柏拉图那里,形而上学的命题是空灵,实际上本文由收集整理并没有肯定什么。
亚里士多德看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形而上学是以本体为研究对象的,“从古到今,大家所常质疑问题的主题,就在‘何谓实是’,亦即‘何为本体’。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最初的实体学说,并得出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的结论,认为“愈个别的东西实体性愈大”。
为探寻真正本体,他进一步提出了四因说“作为对于事物存在的积极的解释。
”他详细的探讨了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与目的因的具体含义和在事物存在中所起的作用,并最终将这四因归纳为质料因与形式因两种。
那么,质料与形式何者更为本体呢?亚里士多德对两者都给予了否定,他认为形式虽较之质料更为根本,但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本体,真正意义上的本体只有“是其所是”,对此,亚里士多德说到:“于是,清楚地,定义是怎是的公式,而怎是之属于本体,或是唯一的或是主要的与基本的和单纯的属之于本体。
”而是其所是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本体,就必须与个体事物具有同一性,即在构成个体事物的本质的同时也就是个体事物的本身。
应该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可感事物的本体的研究,而对于第一哲学真正的研究对象“不动的动者”并没有涉及。
罗素:亚⾥⼠多德的形⽽上学阅读任何⼀个重要的哲学家,⽽尤其是阅读亚⾥⼠多德,我们有必要从两个⽅⾯来研究他:即参考他的前⼈和参考他的后⼈。
就前⼀⽅⾯说,亚⾥⼠多德的优点是极其巨⼤的;就后⼀⽅⾯说,则他的缺点也同样是极其巨⼤的。
然⽽对于他的缺点,他的后⼈却要⽐他负有更多的责任。
他⽣当希腊思想创造时期的末叶;⽽他死之后⼀直过了两千年,世界才⼜产⽣出来任何可以认为是⼤致能和他相匹敌的哲学家。
直迄这个漫长时期的末尾,他的权威性差不多始终是和基督教教会的权威性⼀样地不容置疑,⽽且它在科学⽅⾯也正如在哲学⽅⾯⼀样,始终是对于进步的⼀个严重障碍。
⾃迄⼗七世纪的初叶以来,⼏乎每种认真的知识进步都必定是从攻击某种亚⾥⼠多德的学说⽽开始的;在逻辑⽅⾯,则今天的情形还仍然是这样。
但是假如是任何⼀个他的前⼈(也许除了德谟克⾥特⽽外)获得了和他同样的权威的话,那情形⾄少也会是同样的灾难。
为了对他公平偏见,我们⾸先就必须忘记他那过分的⾝后的声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同样过分的⾝后的⾮难。
亚⾥⼠多德⼤约是公元前384年⽣于⾊雷斯的斯塔吉拉。
他的⽗亲承袭了马其顿王的御医的职位。
亚⾥⼠多德⼤约是⼗⼋岁的时候来到雅典做柏拉图的学⽣;他在学园⾥⼀直居留了将近⼆⼗年,直到公元前348-347年柏拉图逝世为⽌。
此后,他游历了⼀个时期,并娶了⼀个名叫赫⽶阿斯的僭主的妹妹或侄⼥为妻。
(谣传她是赫⽶阿斯的⼥⼉或者是宠姬,但赫⽶阿斯本⼈是个宦官的这⼀事实就否定了这两种说法)。
公元前343年,他作了亚历⼭⼤的⽼师,亚历⼭⼤那时是⼗三岁;并且他⼀直担任这个职位直到亚历⼭⼤⼗六岁,在那⼀年亚历⼭⼤被他的⽗亲腓⼒普宣布已经成年,并指定他在腓⼒普缺位时摄政。
⼈们对于亚⾥⼠多德和亚历⼭⼤两⼈的关系所希望知道的每⼀件事情都是⽆法确定的,特别是因为关于这个题⽬不久就有种种传说编造出来。
他们两⼈之间还有过⼀些通信,这些信已经被公认是伪造的了。
那些对这两个⼈都崇拜的⼈们,就想象着⽼师影响了学⽣。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篇一: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1·形而上学A)一①卷(章一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
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
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②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
动物在本性上赋有感觉的官能,有些动物从感觉产生记忆,有些则不产生记忆。
这样,前者就比那些不能记忆的更明敏而适宜于学习。
那些不能听声音的,虽也明敏,可是不能受教诲:譬如蜜蜂,及其它相似的种属;除记忆以外,又具备听觉的那些动物,就可加以教诲。
①本卷首章简述人类由感觉,记忆,经验,积累智慧以建立理论学术,而哲学尤为宝贵。
次章列叙自然研究中所识万有之常态与变化,综为四因;遂撮举希腊先哲各家之说略论其得失。
9955,105918,等所称“导言”()baEFGHιIπEψHHιιασμFHιI正当指此卷各章。
一般诠疏家如耶格尔(,.)罗斯(,.)等以卷第JaegerWRossWA九章与卷M第四第五章相对勘,推论此卷当系亚氏初离柏拉图学院后,在亚索()时所著录,故行文语气仍自侪于柏拉图学派之列。
本书边注页数行数系照Assos亚氏全集希文本页行数编录,索引即凭此码制订。
②希腊学者一向认为视觉是五官中特重的一官,下文言及感觉时,往往单举视觉。
除了人类,动物凭现象与记忆而生活着,很少相关联的经验;但人类还凭技术与理智而生活。
现在,人从记忆积累经验;同一事物的屡次记忆最后产生这一经验的潜能。
经验很象知识与技术,但实际是人类由经验得到知识与技术;浦罗说:“经①验造就技术,无经验就凭机遇”。
从经验所得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一类事物的普遍判断,而技术就由此兴起。
作成这样一个判断:加里亚沾染过这种病,于他有益,苏格拉底与其他许多病例也如此,这是经验;但作成这样一个判断:所有具备某一类型体质的人沾染过这种病,例如粘液质的或胆液质②的人因病发烧,都于他有益,——这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