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禁例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8
归真讲伤寒:桂枝汤今天我们接着来讲桂枝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我们会讲的细一些,后面的药方大家就可以以此类推了。
桂枝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上次我们讲了桂枝,桂枝是强心阳、通血脉用的。
有同学问,说,老师,我不会分析药性怎么办呢?不能所有的药都让老师给我们分析一遍呀。
我们讲格物致知,之前我们说过,致知其实还在格物之先,要先能明了宇宙生成之理,万物变化之道,天地之所由生,万物之所以成,然后才能去格物,否则即便去推理,也往往会出现偏差。
所以大家要先去培养中医和道学的思维方式。
不过大家不会去格物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的古人都已经把药性给我们总结好了,大家只要去看书就可以了。
就像我们吃的东西,大家不需要再去尝百草、辨谷物,看其有毒无毒,能否食用,是否平和,而只需要按照前人留下的经验,去种植五谷食用即可。
我们所种植,所吃的东西,都是古人已经帮我们筛选好了的,是最养人的。
所以我们说,开物成务,前人居功至伟,值得我们累世去祭祀。
不光谷物是如此,在中医方面来说,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人体的使用手册,记录长生久视之道,标绘经络穴位之所在,辨别百草药性之所长,这些便是医中之圣人。
我们对药性的使用,以神农本草经记载为准,大家在需要了解一味药的药性时,可以首先参考神农本草经。
我们看神农本草经中对桂枝的记载。
牡桂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神农本草经很多人说看不懂,里面列举了很多证状,不知道其主治的究竟是什么。
桂枝汤,七例医案桂枝汤,古代医案七例1 李士材医案:治吴君明,伤寒六日,澹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
众议承气汤下之。
士材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日:“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
众皆咋舌,以澹语狂笑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
李曰:汗多神昏,故发澹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
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
故病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论;此头痛有汗,故可有桂枝汤。
若是无汗,谁敢用桂枝汤。
(下条衄后,是卫气已泄,故可用桂枝汤,通经解经,以泄营郁,泄营即是泄卫郁,或营卫互根之理)表解则愈。
汗出则便燥。
汗止则津液下润,大便自通。
附;太阳二十三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太阳已入阳明)。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麻黄证)。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注解,头痛有热太阳证,不大便六七日阳明证,太阳病已入阳明,故可与大承气。
重点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也,也就是不在阳明,仍在太阳,当须发汗,此麻黄汤证,以解表寒,发太阳则病解。
若没发汗而头痛者,必衄,衄者是皮毛不开,卫气上泄,气动而血衄,故见衄血而卫气外泄也。
衄血卫泄,故可以桂枝汤,通肌解肌,凉血熄风。
桂枝汤,通经解肌,泻其营郁,卫气外达,卫气松缓,则衄证免矣。
2 王子政医案:治一商人自汗症,达半年之久,延医服止涩收敛药龙牡之类,约数十帖之多,毫无寸进,乃请王治疗。
询知病者无发热恶风症状,汗出不温,精神疲倦,脉象弱而不振,温剂收涩药已遍服无效。
乃与桂枝汤,不加增减,服五帖而愈。
论;自汗出,前医用止涩收敛之药,数十帖而无效,此医者必没读《伤寒论》也。
王氏用桂枝汤,不加增减,五帖而愈,此王必读过《伤寒论》。
3 叶天士医案:治一人,屡屡失血,饮食如故,形瘦面赤,察质木火,阴不配阳。
据说服桂枝汤治外感,即得此恙,凡辛温气味宜戒,可以无妨。
桂枝汤“三禁”小议历史研究《伤寒论》的医家都认为,论述桂枝汤禁忌有3条: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于是依次总结出桂枝汤禁忌证有三:一曰表实无汗者禁;二曰嗜酒之人,内多湿热者禁;三曰阳热内盛服桂枝汤吐者禁。
其中尤其强调了第16条无汗禁桂枝。
如尤在泾渭:“仲景既祥桂枝之用,复申桂枝之禁,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可以发汗。
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麻黄之发汗不同。
故中风发热脉浮子汗者为宜。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则是太阳麻黄证。
设误与桂枝,必致汗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
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故不可与之······”诸家对桂枝汤禁忌证的分析认为,桂枝汤禁用于里热素盛者较允当中肯。
若云禁于无汗表实者未免欠妥。
揣度仲景之原意,只是在表实深重时,应用本方有杯水车薪之虑,并非禁忌。
桂枝汤的真正禁忌则是温热外感及燥热内盛的患者,为了证实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对桂枝汤方药组成做以扼要分析:桂枝汤是由桂枝3两,芍药3两,炙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5味药组成。
桂枝辛甘而温,辛可发散风寒,温可通运阳气,甘味于温散之中寓意缓和之义;芍药酸苦微寒,酸则收敛营阴,苦则泄其邪气,性寒则以监制诸药之温;生姜辛温,助桂枝以透表解肌;甘草甘平协芍药以化阴缓中;大枣味甘性缓,色赤入血,其伍姜草则培补中气以扶正,伍桂芍则和调营卫而祛邪。
综观全方具有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滋阴和营之功,擅长“安内攘外,扶正祛邪”。
临床若灵活加减,运用得当,其不仅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引起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故后世称之为“群方之冠”。
对于《伤寒论》经过反复学习,细心领会,探求其精微,临证于实践,笔者认为桂枝汤禁用于表实无汗的说法是不妥的。
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上一次课,我们一直在讲桂枝汤的适应证。
我们讲义上把桂枝汤在太阳病篇的适应证的条文都罗列起来了,我按照它的适应范围,大体作了这么一些归类。
我们刚才读原文的时候,读完第44条以后就读到56条,中间有一条原文我们没有读,就是第45条,现在回头来看看45条。
讲义的第18页,"太阳病,先生津止渴疑惑,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出外,而洛佐韦之,故令不愈。
今脉沉,故出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应汗求解,如果Mauvezin了生津止渴的方法,(表邪)没中止的话,也许就是病重药轻,也许就是这个人的特定的体质,一汗疑惑,你可以再汗。
结果你一看一汗疑惑就心急了,"而复下之”,这个"为丛藓科扭口藓"字当"反"字来说。
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就是个同义词,你怎么晓得当"反"字来说?因为后面说道"而洛佐韦之”,你就晓得原来这个"为丛藓科扭口藓"当"反"字来说。
你反而用了先手,所以他特别强调了"脉浮者不愈”,这个脉浮病不好就是病在表的缘故,浮为出外,你反而用了先手,当然这个病就不能不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脉沉,病出外,必须活血的话,还能够用麻黄汤吗?无法用麻黄汤了。
所以这一条,45条,就属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证汗、下后,正气失利,表证仍在这个范围。
56条我们刚才谈过了,下面我们看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这一条注家比较困惑的是,"其气上冲"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是肺气的上逆,肺气的上逆不就是咳嗽和喘吗,咳嗽和喘单用桂枝汤可以吗?不可以。
有人说是胃气的上逆,胃气的上逆不就是恶心、呕吐吗?恶心、呕吐单用桂枝汤行吗?也不行。
所以我们讲的"其"是代表太阳,"气"是代表太阳的阳气,"上冲"不是一个病证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一种病机,什么样的病机呢?就是太阳病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还可以向上向外,抗邪于表,上冲是和下陷是相对而言的,所以我们姑且把"其气上冲"理解为太阳阳气能够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的病机的概念。
伤寒论分类模拟题1-(2)A型题1. 车某某,男,52岁,脱肛2月余。
诊见胸闷腹胀,烦热口苦,肢体困重,疲乏神倦,小便短赤,腹泻数次,舌边尖红,苔中心黄腻,脉弦滑数。
应予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黄芩汤D.葛根芩连汤E.以上都不是答案:D2. 陈某某,男,13岁。
1周前感冒发热,家长给服感冒药后好转(药名不详)。
5天前晚上发热起,仍给服前药,但热不退且见心烦、心悸、寐差。
现症:发热,心烦闷,心悸寐差,纳呆,恶心呕吐,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数。
应予A.栀子甘草豉汤B.栀子豉汤C.栀子厚朴汤D.栀子生姜豉汤E.以上都不是答案:B3. 某人病伤寒七日,发热汗出,微恶寒,一身尽痛,咳痰不畅,痰色黄,宜用A.麻杏石甘汤B.麻黄汤C.大青龙汤D.小青龙汤答案:A4. 某男,5岁,昨晚发烧,今晨未退,呕吐两次,腹泻两次,有黏液,嗜睡,舌苔黄,脉沉数,宜用A.黄连汤B.葛根芩连汤C.葛根汤D.白头翁汤E.以上都不是答案:B5. 患者,女,34岁。
胃脘部痞硬胀满且按之疼痛3天,伴发热,胸隔满闷,咳吐黄痰,恶心呕吐、苔黄腻,脉浮滑,临床辨证当是A.小陷胸汤证B.黄连汤证C.大黄黄连泻心汤证D.大陷胸汤证E.半夏泻心汤证答案:A6. 某男,感冒4天,经用解表剂后感冒好转,但出现心下痞满,噫气带有食臭味,腹中肠鸣,泻利,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腻,脉弦滑,关脉弱稍沉。
治疗宜用A.理中汤B.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C.小建中汤D.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E.生姜泻心汤7. 患者,女,50岁。
发热时作,伴头痛,腰酸,腰痛,尿频,尿少,尿痛,舌红,苔薄黄。
临床辨证当是A.真武汤证B.五苓散证C.牡蛎泽泻散证D.猪苓汤证E.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答案:D8. 患者,男,35岁。
四天来上腹部闷胀疼痛,食欲不振,伴恶心,发热,大便通,小便黄如浓茶样,巩膜及皮肤黄染,色鲜明,舌红,舌苔中心黄而干,脉滑数有力。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A.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B.小柴胡汤证C.抵当汤证D.茵陈蒿汤证E.栀子柏皮汤证答案:D9. 患者,女,15岁。
桂枝汤治疗皮肤病桂枝汤应用众方之首桂枝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枝汤为《伤寒论》群方之首本为太阳中风证而设。
历代医家发挥经旨不断扩大使用范围将之应用于临床各科。
兹述本人应用桂枝汤治疗皮肤病的体会以供参考。
1、寒冷性荨麻疹李某某女40岁。
2004年5月27日就诊。
周身起风团瘙痒反复发作20余年。
诉近20年来每于受风寒后出现周身皮肤风团、痒。
曾先后在各地大小医院诊断为“寒冷性荨麻疹”遍试中西药不效。
现周身时起大小不等的淡红色风团、痒。
每于外受风寒后发生即使在暑夏遇空调或游泳时也发病以致夏日炎炎也须穿长衫裤遇热则消退面色萎黄纳差时胃脘隐痛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营卫不和卫外不固。
治拟调和营卫固表御风。
药用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炙甘草10g、生姜皮5g、大枣10g生黄芪10g、白术10g、防风10g汉防己10g。
服上方10剂后多年顽疾痊愈。
按荨麻疹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变应性皮肤病。
为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所引起的局限性一过性水肿反应。
其病因复杂临床上出现许多特殊类型寒冷性荨麻疹就属其中之一其多病程漫长、反复发作、顽固难愈。
中医称之为“风瘾疹”乃因卫气不能固表风寒拂郁肌肤所致。
桂枝汤正合其病机此类患者多兼脾胃气虚可合玉屏风散、四君子汤甚者兼有肾阳虚可加肉桂、附子、仙茅、仙灵脾以温阳散寒。
2、冬季皮肤瘙痒症王某某男60 岁。
2003年11月24日就诊。
冬季皮肤瘙痒五年。
述近5 年来每于入冬之后出现周身皮肤瘙痒立春后则渐消。
口服“息斯敏”外用“无极膏”、“皮炎平”效果不显。
现皮肤干燥上覆少许糠秕状鳞屑痒甚逢暖或汗出时则可减轻。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风寒束表。
治拟散寒祛风和营止痒。
药用麻黄15g、桂枝15g、白芍6g、炙甘草4.5g、干姜6g、大枣3枚荆芥6 、防风6g、羌活4.5g、桔梗6g。
服上方10 剂后诸症消失。
经方名家荟萃之桂枝汤【方剂】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取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大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大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大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方用前法,可与桂枝汤。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大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太阳病的治疗经证府证病位不同,经证在表,故治疗宜以解表为主。
《内经》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即是指邪在肌表的治疗法则。
府证在里,蓄水宜治以化气利水,蓄血宜治以攻瘀逐血,现分别论述如下:(一)中风为太阳表虚证,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方法只须调其营卫,自可汗出病解。
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又凡是营卫不和自汗出的证候,都可用以治疗,不仅限于太阳中风一证。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方组论述:桂枝辛甘而温通卫阳,芍药苦酸而和营敛阴,这两味药相伍配合,在发表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生姜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佐芍药以和营,甘草取其调和诸药。
是知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并不是取其直接发汗的作用,而是在于调和营卫,营卫和则汗自出,肌腠之邪亦随之而解。
咨服药后的几点注意:1.桂枝汤本身不是发汗剂,但邪在肌表者须从汗出而解,故在药后片刻最好吃些热的稀粥以助药力,并宜温覆,使易于酿汗。
2.注意微汗而不宜汗出太多,中风证本自汗出,如汗出太多,邪反不易尽去,且有亡阳之变。
3.汗后,证状已全部消除,则不必尽剂,如病犹不解,可连续服。
4.药证相符而服汤后反烦不解,是因经热太甚,可先针刺风池、风府二穴,泻其经热,然后再服桂枝汤。
桂枝汤治禁:原则上讲,凡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都属于桂枝汤的禁例,今所提出的是指疑似之证,可与不可之间的禁例:01.表实无汗者禁用,因桂枝汤只能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而不能开表发汗,故太阳中风证投之有效。
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太阳伤寒证,便非其所宜。
如以治表虚之药而治表实之证,即犯实实之戒。
见不2.凡内有湿热,特别是平素嗜酒的人,应该禁用或加减使用,因桂枝汤中药味辛甘为多,湿热内蕴者,服后容易引起呕吐,所谓“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即是此意。
3.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所以里阳素盛或里已化热,即有中风见证,亦当禁用。
桂枝汤的药理分析和临床应用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规格,颗粒剂:每袋10g,每盒20小袋;合剂:每瓶250ml,500ml。
用法,口服: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合剂,每次20ml,每日3次,摇匀后服。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传统应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鼻流清涕,或喷嚏干呕、口不渴等。
禁忌:中医辨证为温病初起,发热不恶寒,汗多烦渴或内有湿热者禁用;外感风寒表实证者不宜用本药。
2 临床应用2.1治疗荨麻疹:采用桂枝合剂治疗荨麻疹患者59例,效果显著。
59例中,男41例,女18例;年龄最大者61岁,最小者15岁,平均为37.5岁;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13年,平均为6.7年。
用法:内服桂枝合剂,每次20ml,早、中、晚各服1次。
5日为1个疗程。
治程中未见不良反应[1]。
2.2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46例,效果显著。
方药:生石膏30g,知母、桂枝、粳米各9g。
关节红肿热甚者,加忍冬藤、络石藤、豨草;关节痛游走不定者,加防风、威灵仙;皮肿红斑、热入营分者,加水牛角、赤芍;身热不扬,疲倦乏力,舌红苔黄腻者,加苍术、黄柏、薏苡仁;每日1剂,水煎服,3周为1个疗程[2]。
2.3治疗变应性鼻炎: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变应性鼻炎36例,效果显著,用1~2个疗程后,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2年未见复发)2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
用本方加减: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苍耳子、杏仁、蝉蜕、徐长卿、生黄芪。
鼻塞、流黄稠涕、头沉痛者,加鱼腥草、蒲公英、辛夷、紫花地丁;病久者,黄芪用至45~120g;阴虚者,加玄参、生地黄、麦冬。
10日为1个疗程[3]。
2.4治疗自汗症:据报道,用本方治疗自汗症44例,痊愈18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1%。
本方含桂枝、白术、生姜各10g,甘草6g,大枣4枚。
★太阳病★1.【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①—————————————————————————————12.【桂枝汤证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桂枝汤证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桂枝汤证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桂枝汤证4】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桂枝汤证5】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16(下).【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桂枝汤兼证·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②—————————————————————————————35.【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麻黄汤兼证·葛根汤证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麻黄汤兼证·葛根汤证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麻黄汤兼证·葛根加半夏汤证】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麻黄汤兼证·大青龙汤证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麻黄汤兼证·大青龙汤证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桂枝在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中的主要作用是(A)•A调和营卫•B宣通阳气•C温化水饮•D散结行瘀桂枝汤中用桂枝之意主要在(B)•A通阳化气•B解肌祛风•C温补心阳•D通经开结•E平冲降逆桂枝汤方中的桂枝应是(C)•A桂枝一两•B桂枝二两•C桂枝三两•D桂枝四两•E桂枝五两桂枝甘草汤中用桂枝之意主要在(C)•A通阳化气•B解肌祛风•C温补心阳•D通经开结•E平冲降逆桂枝汤变为桂枝加葛根汤属于(A)•A药味加减的变化•B药量增减的变化•C药物配伍的变化•D剂型更换的变化•E药物替代的变化桂枝加桂汤中桂枝作用为(D)•A解表•B调和营卫•C温经通阳•D平冲降逆•E活血化瘀桂枝茯苓丸除桂枝、茯苓外,还有(BCE)•A红花•B牡丹•C芍药•D当归•E桃仁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为(D)•A1:3•B2:3•C3:1•D1:1•E1:2桂枝在乌头桂枝汤中的主要作用是(B)• A.健运中气• B.散寒止痛• C.调和营卫• D.温化水饮桂枝加桂汤中“更加桂枝二两”作用有(BC)• A.调和营卫• B.温补心阳• C.平冲降逆• D.通阳化气• E.解肌祛风下列哪项不是桂枝汤中桂枝的作用(D)•A解肌发表祛风•B通经络•C助卫阳•D温经通痹•E祛风邪桂枝加桂汤中加大桂枝的用量是为了(E)•A温通心阳•B温振阳气•C调和气血•D解表散寒•E平冲降逆桂枝茯苓丸治疗血瘀癥瘕,其中桂枝的作用在于(D)•A温经散寒•B通经活血•C养血和营•D温经行气通阳•E温阳行水桂枝茯苓丸的组成药物,除桂枝、茯苓外,其余是(A)•A丹皮、芍药、桃仁•B赤芍、川芎、当归•C炮姜、大黄、红花•D生姜、大黄、红花•E知母、熟地、蒲黄桂枝加桂汤中加重桂枝(或肉桂)的目的在于(A)•A平冲•B解表•C散寒•D化气桂枝在桂枝茯苓丸、温经汤中的主要作用是(C)•A下气降逆•B健运中气•C散结行瘀•D宜通阳气桂枝茯苓丸的组成除桂枝、茯苓、丹皮、芍药外,还有(B)•A红花•B桃仁•C牛膝•D丹参•E莪术桂枝加桂汤中加重桂枝(或肉桂)的目的在于(A)•A平冲•B解表•C散寒•D化气桂枝加桂汤和桂苓五味甘草汤(苓桂甘味汤)均用桂枝,其主要作用是(C)• A.解肌发汗作用• B.调和营卫作用• C.平冲降逆作用• D.温经通脉作用• E.通阳复脉作用血瘀癥瘕的主选方是《金匮要略》之桂枝茯苓丸,其中桂枝的作用在于( C) •A温阳行水•B温经散寒•C温经行气通阳•D调和营卫•E通络行血血痹病黄芪桂枝五物汤是由桂枝汤去掉下列何药,加黄芪而成(C)•A生姜•B大枣•C甘草•D芍药•E桂枝桂枝汤和桂枝加葛根汤的煮服法,下列除哪项外,两者相同(B)•A煮取三升•B啜热稀粥•C先温服一升•D温覆取微似汗•E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等物桂枝在桂枝加桂汤、桂苓五味甘草汤中的主要作用是(B)•A调和营卫•B下气降逆•C健运中气•D直通阳气下列哪些是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加大黄汤证的共有症状(CD)•A发热•B但头汗出•C腹满•D腹痛•E便秘桂枝汤变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属于方剂的哪种变化形式(A)•A药味加减的变化•B剂型更换的变化•C药量加减的变化•D数方相合的变化•E配伍形式的变化桂枝在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中的主要作用是(D)•A调和营卫•B健运中气•C散寒止痛•D宣通阳气桂枝汤的组成药物除桂枝、生姜、大枣外,其余的药物是(C)•A麻黄杏仁•B葱白豆豉•C芍药甘草•D荆芥防风•E饴糖芍药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组成药物除枳实、薤白、桂枝外,还有(E)•A厚朴、青皮•B厚朴、木香•C瓜蒌、香附•D陈皮、乌药•E厚朴、瓜蒌桂枝加桂汤和桂苓五味甘草汤(苓桂甘味汤)均用桂枝,其主要作用是(C)• A.解肌发汗作用• B.调和营卫作用• C.平冲降逆作用• D.温经通脉作用• E.通阳复脉作用桂枝茯苓丸的功用是(D)•A活血化瘀,疏肝通络•B活血化瘀,行气止痛•C活血化瘀,散结止痛•D活血化瘀,缓消癥块•E活血化瘀,定痛止血桂枝的功效是(D)•A发汗解表,行气宽中•B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C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D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E发表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桂枝功善于(E)•A回阳救逆•B补火助阳•C温胃止呕•D发汗平喘•E发表解肌大黄、桂枝同用的方剂是(E)•A逍遥散•B大黄牡丹汤•C血府逐瘀汤•D补阳还五汤•E桃核承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E)•A风痹•B寒痹•C湿痹•D热痹•E血痹桂枝茯苓丸的功用是(A).•A活血化瘀,缓消癥块•B活血祛瘀,通络止痛•C活血化瘀,温经止痛•D活血祛瘀,散结止痛•E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桂枝汤的组成药味是(E)•A桂枝、麻黄、杏仁、甘草、生姜•B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人参•C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大黄•D桂枝、生姜、大枣、甘草、杏仁•E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枳实薤白桂枝汤中含有(C)•A厚朴•B栝蒌实•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桂枝茯苓丸的功效是(B)•A养血安胎•B消瘀化癥•C温经散寒•D固崩止漏•E清热利湿桂枝的功效是(B)。
桂枝汤方解【方组】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法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上5味,破碎,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适寒温,分3次服,每,次服200毫升。
注:1.煎法:“㕮”,用牙咬碎;“咀”,口尝滋味。
“哎咀”指将药破碎,以便煎出有效成份。
煎时当用微火。
2.服法:服药后啜粥法:服已第1服200毫升须臾,啜热粥1碗,大口喝之,以益中气而为作汗之资助。
因为啜粥后,可助胃气益津液,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多入,因此用之发汗不致亡阳,用之止汗,不致于留邪。
服药后温覆微汗法:取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所谓“微似有汗”,是周身潮润,并不是汗出很多,这样正气不伤而外邪自解。
不可令汗出太多,如汗多则病必不可除,医为汗出如水淋漓,则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
如服第1服药而汗出病愈,就应当停药不服,这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如服第1服药不汗,继进第2服药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半日许将3服药服完。
若汗不出,可连服药2~3剂,迫病愈为止。
(全量谓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服药期间必须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禁入口。
现代用法:有的医家主张,一次服毕,嘱病者趁药热服,服后盖被,待遍身津津汗,出,或作小量运动,达微汗为度,但不宜过汗不止。
一般每次药服2天,并嘱注意,如有副作用,当即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