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五章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及板块划分
- 格式:ppt
- 大小:31.04 MB
- 文档页数:97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1. 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证据和主要内容。
2.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相对运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板块、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2.1 板块板块是指被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块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地球上的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由厚度较大的地壳组成,主要位于大陆地区;海洋板块由厚度较薄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主要位于海洋地区。
2.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构造边界、转换型构造边界和隐没型构造边界。
边缘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边界,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转换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边界,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隐没型构造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沉的边界,主要形成火山和地震。
2.3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运动、挤压型板块运动和滑动型板块运动。
扩张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运动,主要形成海洋中脊和地震;挤压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运动,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滑动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
3. 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
3.1 地震和地震带地震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3.2 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板块边界附近常常伴随着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重力异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磁异常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中的磁性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3 岩石和化石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不同板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第五章地学历史上的三大论战和板块构造理论1. 水成论和火成论18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在欧洲迅速发展,对矿物原料的需求与日俱增,矿山开采和冶炼技术也日新月异,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矿物和岩石资料,促使岩石学从地质科学中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
最早是研究火成岩,后来由于石油工业的兴起,沉积岩受到人们的注意。
当时对岩石学的研究主要是靠野外地质的肉眼观察和描述,部分地研究了岩石的化学成分,这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岩石知识。
但对火成岩中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成因存在着“水成”和“火成”的激烈争论。
水成论的故乡是北欧采矿中心萨克森兹堡,水成论的鼻祖是德国地质学家魏尔纳(A.G.Werner,1750—1817)。
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采矿有很大的兴趣。
1769年在弗莱堡矿业学校学习采矿和冶炼技术,后就读莱比锡,1771年在普兹格大学学习,1775年任弗莱堡矿业学院教授,一直到退休。
他著有《岩石的分类》和《新矿脉成因论》。
魏尔纳(A.G.Werner)认为岩石是在海洋中化学沉淀物聚集而成,还认为各岩层间的化石形状各异,所处位置上下是一定的,因此,可根据化石种类确定层位,并且他认为火山是由地下煤层燃烧而成。
玄武岩不是由火山形成,这是他的论点中最大的弱点。
“水成论”认为地球从形成后,其形态就没有发生变化过。
这和圣经中对世界起源的解释完全一致,因此得到了宗教的支持。
魏尔纳的门徒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火山学家布赫和洪宝当时就是魏尔纳等。
赫顿是火成论的代表人物,他生于爱丁堡,1749年在莱顿大学取得医学学士学位,后来努力自学地质学和矿物学,并且结识了当时有名的化学家布勒克、哲学家弗凯森和数学家普莱菲尔等学者,这些学者对他的科学成就有极大的影响。
赫顿近60岁时,在爱丁堡皇家学会上宣读第一篇火成论论文《地球论》。
由于演讲技术不高,没有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十年后,他又重新整理增订发表,但与会者仍不感兴趣。
在赫顿去世5年后,他的好友数学家普莱菲尔根据赫顿的观点写成《关于赫顿地球理论的说明》一文重新发表,由于内容精彩,论据充足,赫顿的建树才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简介: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地质学理论,它用来描述地壳圈内大构造单元的形成、演化和变形过程的。
它的核心思想是说地球表面构成的由块状岩浆和液体物质构成的板块,它们在地质学意义上所组成的主要构造形态,称之为构造板块。
它们在地壳内演化、相互碰撞、取向和位移等过程,以及中央太平洋及其周边等特殊活动带上的火山和地震活动的全局复杂性的变化,都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概念:1、构造板块:指大构造单元,它们在地质学意义上由块状岩浆和液体物质构成,形成特定的主要构造形态,它们以特定的速度移动着,出现在地壳内的大构造单元,统称为构造板块。
2、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地质学理论,它描述由构造板块出现的运动、演化、变形等情况,以表现出地壳的复杂变形性,以及活动的特征。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内容:1、板块构造理论的定义:板块构造理论用来描述构造板块出现时所发生的大构造变形、演化、运动等情况,以及这些情况对地壳构成和变形的影响,以及中央太平洋及其周边火山和地震活动的变化等情况的研究。
2、板块构造的分类:板块构造可以按照大小不同划分为大小块,中小块和特小块等;板块构造可以分为单盐构造、双盐构造、三盐构造等;板块构造可以分为热带构造、温带构造和寒带构造等;板块构造可以分为火山构造、火山地震构造、深海地震构造等。
3、板块构造的形成机制:板块构造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剥蚀作用、密度不平衡作用、重力滑动作用等。
4、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及其进步:板块构造理论有助于地质学家对于地质历史和构造发育积淀的变形机制和物理力学解释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极大的促进了自然界的地质解剖。
在它的应用中,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比如,可以用来解释地壳形成、变形等过程,以及中央太平洋及其周边的火山和地震活动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构造格局的识别和空间模式的建立,以及理解古今活动带始终给定的块体特征等等。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胡经国一、基本概念㈠、板块构造说1、概念板块构造学说(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又叫做板块构造理论,简称板块构造说,是指从全球角度研究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形成、结构、运动和演化规律等的一种新兴而重要的大地构造学说。
它是现代地球科学重要理论之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在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
它源于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J.T. Wilson,1908-)提出的“板块”(Plate)概念。
1965年,他指出,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和岛弧-海沟系是三种类型的构造活动带;它们首尾相接、连绵不辍,从一种活动带转换成另一种活动带,形成地壳运动;地壳被这些活动带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板块”。
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地球科学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
2、发展简史1912年,德国A.L.魏格纳首先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1960至1962年期间,美国H.H.赫斯、R.S.迪茨,在大陆漂移和地幔对流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海底扩张说。
随后 F.J.瓦因和英国 D.H.马修斯等,通过海底磁异常的研究,对海底扩张说作了进一步论证。
1965年,加拿大J.T.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并且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
1967至1968年期间,美国W.J.摩根、D.P.麦肯齐、R.L.帕克与法国X.勒皮雄,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原理。
1968年,美国B.L.艾萨克斯、J.奥利弗和L.R.赛克斯,进一步阐述了地震与板块活动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一新兴理论称作“新全球构造”。
现今常用的术语“板块构造”术语,是麦肯齐和摩根在1969年提出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逐步渗透到地球科学的许多领域。
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和深入研究,板块构造学说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它是指地球上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板块,在其间存在巨大的地质构造运动,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地震、火山和地质构造现象。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的定义、构成、运动模式、大地构造演化等方面。
一、板块的定义板块是指由地壳和上部地幔构成的一些大片块状岩石圆盘,具有相对独立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其内部的岩石相对于周围环境具有整体移动的趋势。
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板块是指具有相对稳定的密度和速度等特征的地壳和上部地幔块状物质。
板块之间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差异明显,同时也具有相似性,这是整个地幔运动和地球演化的基础。
二、板块的构成1、地壳板块地壳板块是指地球上由一层相对较薄的岩石组成的壳状物质,其平均厚度大约为30-50千米。
地壳板块的主要构成成分为硅酸盐岩石,包括花岗岩、安山岩和辉绿岩等。
2、上部地幔板块三、板块的运动模式板块之间的运动是通过地壳和上部地幔相对转动、移动而实现的。
板块运动的子系统有以下几种类型:1、边界运动边缘运动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在板块交界处形成了一系列的地质构造,如大洋中脊、弧前盆地、弧后盆地、岛弧和海沟等。
边缘运动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①海洋扩张:新的海底地壳在大洋中脊处形成,岩浆从地幔熔岩上升,向两侧喷发而成。
②洋中脊:是一种由岩浆贯穿岩石圆盘的地缝(扩张脊或裂谷)形成的自然构造。
大洋中脊呈环绕球形,全球将近60%的地震来自于此。
③岛弧:是一些岛屿或海山的群体,主要位于海洋板块边缘,以陆地为背景。
岛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岛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从而形成隆起和高原。
2、内部运动内部运动是指板块内部的流动和变形。
板块内部的流动主要由岩浆和地热的作用引起。
板块内部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地震的发生和地壳的抬升。
四、大地构造演化大地构造演化是指地球体内质的分层结构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是以地球演化为本体论的,其是对地球体内运动及演化过程的系统性的描述和分析,并寻找其深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