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使用)
- 格式:ppt
- 大小:29.24 MB
- 文档页数:40
六大板块考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其使用板块名称;板块界线(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板块移动及移动方向;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其应用价值(即能够用来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考查某条纬线、经线,、航线穿过板块的状况等。
基本规律和基础知识球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海沟、海岭等分割成很多不连续的单元,叫板块。
世界岩石圈能够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又能够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板块的边界是海岭,海沟或大断裂,而不是大陆的边缘。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持续的运动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多火山、地震,地热资源丰富。
板块相对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边界类型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生长边界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消亡边界三利用: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一些地形地貌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地震火山等的成因。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若是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撞,则会形成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误点警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其使用价值(即能够用来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板块名称;板块界线(生长过界和消亡边界),板块移动及移动方向,某条纬线、经线、航线穿过板块的状况等是常考点,考生需要准确识记六大板块的相互位置。
深度链接一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二六大板块移动方向示意图三沿南回归线地质剖面和沿30°S纬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知识点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及其与大气、海洋等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地球上表层的板块运动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相关的知识点。
一、板块构造的概念和发现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可以相对独立地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解释了地壳运动现象和地表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预测地震有着重要意义。
二、板块构造的证据1. 地震分布:地震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分布的研究表明,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地球上特定的地震带上,这些地震带是板块边界的位置。
2. 火山分布: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有密切关系,大部分火山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而板块内部大部分地区没有火山活动。
3. 地球磁场:地球历史上的地磁倒转现象为板块构造提供了证据。
通过对地球磁场的研究,可以了解板块的运动历史和速度。
4. 大地构造测量:利用卫星测量和地面测量等技术手段,可以测量板块的运动速度和相互作用。
三、地球板块的分类地球板块主要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主要由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组成,主要分布在陆地上,如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等。
海洋板块主要由地壳和上地幔构成,主要分布在海洋底部,如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等。
四、板块边界和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上。
板块边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构造边界(如地壳的互相碰撞)、转换边界(如板块水平滑动)和扩张边界(如板块之间的拉张)。
板块运动驱动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板块构造对地球的影响板块构造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等方面。
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撞击会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边界的相互滑动会引发地震;板块下降和熔融会导致火山喷发。
六、板块构造与人类活动板块构造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备战中考:板块构造学说专题训练讲义一、板块构造学说考点(1)主要内容: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②各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③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海洋、海岭等。
板块碰撞,常形成高大山脉、海沟、岛弧链等①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板块张裂运动。
②地中海不断缩小——板块的碰撞挤压。
③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珠穆朗玛峰在不断升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根据运动方向判读地理现象①箭头相对:两板块作碰撞挤压运动。
两板块之间如果是海洋,则海洋面积将会不断缩小,直至成为陆地;两板块之间如果是陆地,常常会形成山脉;两板块之间如果是山脉,山脉将继续长高。
②箭头相离:两板块作张裂运动。
两板块之间如果是陆地,将会发展成为裂谷;两板块之间如果是海洋,将会成为新的大洋。
红海喜马拉雅山地中海(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世界两大或含地震带分别是①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②环太平洋沿岸火山、地震带。
二、板块构造学说题型分析(2022·江苏南通)新华社9月16日电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我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29.20°N,105.34°E。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下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地中海、红海、喜马拉雅山脉和日本),完成下面1-2小题。
1.四川省所在的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是因为靠近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2.以下是同学们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一些地理现象作出的解释,正确的是()A.红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在不断缩小B.地中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带,将不断扩大C.日本位于板块的内部,地壳稳定,很少发生火山和地震D.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会继续“长高”【答案】1.C 2.D【解析】1.由图可知,四川省所在的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是由于靠近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灾害,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无关,故选C。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它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
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
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又译“欧亚板块”) [1]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第1篇一、引言地球作为一个庞大的行星,其表面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到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化。
版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科学理论,对地球的构造、演化、灾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二、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 地壳与板块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存在着一个被称为软流圈的过渡层。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在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状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地壳和地幔的物理性质,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个板块。
板块是地壳和地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单元,它们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板块的边界通常具有活动性,是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发生地。
2. 板块类型根据板块的形态、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可以将板块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大陆板块:主要包括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
(2)海洋板块: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等。
(3)边缘板块: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界处的板块,如太平洋板块的边缘板块、欧亚板块的边缘板块等。
三、版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在远古时期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大陆板块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克和威廉·福布斯提出了“地壳板块说”,认为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詹姆斯·海斯和威廉·弗利特提出了“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四、版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球内部热流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一: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学说● 2.海地扩张运动● 3.板块构造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地扩张理论内容: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
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
●主要证据: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
3.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地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 1.板块分类: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2.主要证据: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板块构造学说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从而导致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现象。
这个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但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学家哈里·哈姆林提出了海底扩张理论,才使得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大型岩石板块,并且这些板块不断发生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产生了很多重要的现象,包括:1. 地震:当两个岩石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它们之间的粘合力时,就会发生地震。
2. 火山:当一个岩石板块下沉到另一个岩石板块下方时,会产生高温高压环境,从而导致火山喷发。
3. 山脉:当两个岩石板块相互碰撞时,它们之间的挤压力会导致新的山脉形成。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1. 地震预测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震是由于岩石板块相对运动产生的。
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式来预测地震。
例如,当两个岩石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增加时,可能会发生地震。
2. 火山喷发预测同样地,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喷发也是由于岩石板块相对运动产生的。
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岩石板块运动的方式来预测火山喷发。
例如,在一个岩石板块下沉到另一个岩石板块下方时,可能会导致火山喷发。
3. 地质勘探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不同类型的岩石可能在不同类型的岩石板块上形成。
因此,在进行地质勘探时,科学家可以使用这个理论来确定哪些区域可能存在矿藏或油气资源。
4. 环境保护板块构造学说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它。
例如,在某些岩石板块上可能存在生态系统,科学家可以通过这个理论来研究和保护这些生态系统。
四、结语总之,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并且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包括地震预测、火山喷发预测、地质勘探和环境保护等。
板块构造学说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2)海底扩张(3)板块构造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古地磁学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
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海底扩张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存在负重力异常和负地形,显示重力不均衡,是强制下陷区;2、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3、存在贝尼奥夫带及其相关的浅-中-深源地震的规律分布;三、海底岩石的年龄一最老的岩石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远比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轻。
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应用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一直是地质学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历程板块构造理论最早由美国地质学家阿瑟·霍尔(Arthur Holmes)于20世纪初提出。
然而,在此之前,地球的外壳结构一直是个谜。
通过观测地震活动和研究地形学特征,科学家们开始怀疑地球上的地壳可能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块状结构组成的。
随后,在20世纪50年代,海底扩张理论的提出为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板块在海洋中心线附近以大约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扩张,从而推动了地壳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在7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科学家发现地球上存在强烈的构造活动,例如地震和火山喷发,这些活动更加证实了板块运动的存在。
随着卫星技术和地球物理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能够直接观测到板块的运动以及板块边界处的地壳变形现象。
基于这些观测数据,人们逐渐建立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内容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多个大板块和小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和相互碰撞。
根据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和速度,板块边界可以分为三类:即边界相互趋近(如欧亚大陆和印度板块的碰撞产生喜马拉雅山脉),边界相互分离(如美洲大陆上的海底扩张带)以及边界板块滑移(如旁遮普地震带)。
板块构造理论还指出,板块的运动是被地幔对流所驱动的。
地幔的对流会影响板块边界的形态和构造活动,从而导致地壳变形、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第三部分:板块构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板块构造理论在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解释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由于板块构造理论可以揭示板块边界的特征和运动方式,因此可以帮助科学家们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发生概率,从而为地震预警和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其次,板块构造理论对于矿产资源勘探和能源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