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74
消化内科疾病护理常规一、卧床休息卧床休息是患者恢复的重要环节,可以减轻患者的病情,促进康复。
护士要帮助患者调整自己的体位,保持舒适,避免过度疲劳。
在卧床期间,护士要定期翻身,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以防褥疮的发生。
同时,还要给患者进行被、褥、床具的清洗消毒,保持环境的清洁。
二、饮食调理根据消化内科疾病的类型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饮食调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1.消化系统疾病的普遍原则:少食多餐,不暴饮暴食;吃饭时要嚼慢,不要过度进食;不吃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等。
2.溃疡病:早餐宜进食软柔的温热流质食物,午餐宜进食半流质食物,晚餐进食软嫩的非刺激性食物。
3.肝炎、脂肪肝等肝脏疾病:禁止吸烟喝酒、饮食要清淡、少油腻、多选择高蛋白质、低脂肪、高热能的食物。
4.胃炎、胃病等胃部疾病:忌食辛辣食物、高脂肪等,可选择小而频次的饮食,多食用高纤维食物,忌食刺激性食物。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消化内科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护士要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确保患者正确、规范地使用药物。
1.协助医生开具药物医嘱,并帮助患者妥善保管和使用药物。
2.教育患者正确服药的方法和时间,提醒患者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事项。
3.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四、疼痛管理1.了解患者的疼痛特点,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时段等。
2.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给予疼痛缓解的治疗措施,如口服镇痛药或其他非药物治疗。
3.定期观察疼痛的变化和效果,并调整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心理护理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倾听患者的心声,关心患者的需求和情绪变化。
2.给予患者正确的疾病解释和信息,帮助患者理解病情,摆正心态。
3.鼓励患者参加康复活动和交流,增加社交支持。
4.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疾病护理常规包括卧床休息、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疼痛管理、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内容。
护士要全面负责地进行护理工作,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规范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
消化科护理常规1、危重和进行特殊治疗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轻症或重症的恢复期病人可适当活动。
2、注意观察消化系统的特殊表现,如厌食、恶心、呕吐、厌食、反酸、便秘、便血等,同时亦应观察有无全身性或其他系统表现。
3、当需要进行各种检查时,(如腹穿、胃、肠镜检查),护士应做好准备。
4、危重病人要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制定护理计划,书写护理记录。
5、严格留取各种检验标本,及时送检。
6、强调进食规律和节制饮食的重要性。
急性胃肠炎的护理常规【概念】不同病因所致胃、肠粘膜炎症。
【护理评估】1、恶心、呕吐物、便的色、量、质、次数的观察;2、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皮肤弹性差,有口渴感、心率快、血压下降等脱水表现;3、实验室检查结果:血钾、钠、氯,血常规、血气等结果.【临床特点】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乏力、厌食、发热、脱水症、或休克。
【护理措施】(一)症状护理呕吐:1、观察呕吐物的色体征、量、质、气味、呕吐次数.2、饮食:患者可少量多次饮水、米汤,或不能进食者补充液体。
3、活动:协助患者日常活动,或卧床休息。
4、呕吐体位:坐位或侧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5、安全护理:告知患者突然起身可引起头晕、心悸,告知患者做起时动作缓慢,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6、失水征的观察:(1)生命体征: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降低、特别是直立性低血压。
(2)碱中毒表现:患者呼吸浅、慢.(3)准确测量24小时出入量。
(4)患者依据失水程度表现不同:患者软弱无力、口渴、皮肤黏膜干燥和弹性减低,尿量减少,烦躁、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5)血清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7、放松技术:深呼吸(用鼻吸气,然后张口慢慢呼气,反复进行),减少呕吐发生。
8、心理护理:耐心解答患者提问,稳定患者情绪.腹泻护理:1、病情观察:大便的色、量、质、次数。
2、饮食:少渣、无刺激性、少纤维食物(米粥、面条汤、鸡蛋羹、藕粉等),流食-半流—软食.3、活动与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保暖可用热水袋(减弱肠蠕动,减少排便次数,有利于腹痛减轻).4、用药护理:654-2可引起口干、排尿不畅(老年男性明显).5、肛周皮肤护理:便后温水清洗,保持干燥,涂油保护。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一、按内科疾病普通护理常规执行。
二、观察有无恶心、呕吐、暧气、反酸、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便血、巩膜及皮肤黄染等。
病情严重者,观察生命体征。
三、视病情适当歇息及活动。
四、出血期应禁食,恢复期赋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饮食。
五、指导病人用药:溃疡病病人抑酸药宜饭前或者空腹服。
六、了解病人的化验检查及普通检查项目。
七、讲解消化系统检查项目的注意事项,并做好检查先后的护理。
八、备好各种物品及药品,严格三查七对。
九、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慰工作,使病人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病情观察 ]1.及时了解有无呕吐、便血、腹痛、腹泻、便秘等。
2.呕吐、呕血、便血、严重腹泻时,应观察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神志,并详细记录次数、量、性质。
3.腹痛时,注意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与饮食的关系,如有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医师处理。
[普通护理]1.危重及进行特殊治疗的患者,如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应绝对卧床歇息。
轻症及重症恢复期患者可适当活动。
2.饮食护理:指导食用易消化、高蛋白、低盐或者无盐、低脂肪无渣的治疗膳食。
3.当需要进行腹腔穿刺术、纤维内镜等检查时,应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工作。
4.备齐抢救物品及药品。
5.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工作,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胃炎病人的护理常规一、概念胃炎是指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型。
二、护理措施1、歇息轻者卧床歇息 1-2 天,重症绝对卧床歇息。
及时了解并减轻各种焦虑,以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注意腹部保暖。
1、饮食护理饮食宜富营养,易于消化,少量多餐,注意饮食卫生,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轻症者赋予流质饮食,大出血或者呕吐频繁时禁食,遵医嘱补液。
进餐定时定量,避免吃生硬、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暴饮暴食,戒烟戒酒。
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
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食道、胃、肠和其他相关器官的健康状况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导致消化不良、疼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针对消化系统疾病,护理人员需要掌握适当的护理常规,以提供有效的护理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饮食控制: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如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增加高纤维食物摄入等。
鼓励患者多餐少食,咀嚼慢慢,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快。
提供充足的水分摄入,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脱水。
根据医嘱准确给药及按时服用药物,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和适应症,及时报告医生。
确保患者舒适,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及时提供适当的镇痛措施。
如有需要,配合医生进行疼痛管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持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病症表现,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监测相关生命体征如温度、脉搏、呼吸等,确保患者的病情稳定。
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包括饮食建议、生活方式改变、病情预后等。
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咨询,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对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
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该熟悉并严格执行护理常规,与
医疗团队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综合性、个体化的护理
服务,以促进康复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消化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一、饮食护理:1.温和易消化:给予患者温和、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馒头、面条等,避免给患者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姜等。
2.少食多餐:建议患者少量多餐,每天进食4-6次,控制好每餐的量,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避免饥饿及胃肠道不适。
3.忌咖啡和茶:由于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的刺激作用,可以增加胃酸分泌,容易引起胃肠不适,因此要避免喝咖啡和茶。
4.低盐低脂:减低食物中的盐和脂肪摄入,避免高盐和高脂食物的摄入以减轻病情。
5.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酌情调整饮食,使患者获得最佳的营养物质。
二、药物治疗:1.按时服药:指导患者按照医生的嘱托,按时服用药物,不要停药和随意更改剂量。
2.药物禁忌:告知患者不要滥用抗生素和镇痛药,这样易导致细菌耐药性和药物依赖性。
3.注意不良反应:告知患者有关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以及如何处理或停药时需就医的不良反应。
三、生活习惯调整:1.合理休息: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休息和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禁烟限酒:告知患者吸烟和饮酒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建议患者戒烟限酒,以减轻病情。
3.加强运动:适量参与运动活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加快康复进程。
四、心理支持:1.倾听和安慰: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倾听患者的病情和困惑,以及对治疗的不安和恐惧,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2.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如呼吸放松法、音乐疗法等,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主要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治疗、生活习惯调整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正确的饮食搭配、按时按量服药、合理的生活习惯调整和积极的心理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提高康复效果。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观察病人是否出现恶心、呕吐、暖气、返酸、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便血、黄染等症状,并记录体征。
3.根据病情适当调整病人的休息和活动。
4.出血期间病人应禁食,恢复期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的饮食。
5.指导病人正确使用药物。
6.了解病人的化验检查及一般检查项目。
7.讲解消化系统检查项目目的及注意事项,并做好检查后的护理工作。
8.备好各种药品及物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9.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10.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慰工作,使病人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二、上消化道出血1.病情观察:1)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2)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记录呕吐和黑便的量、次数、性状。
4)观察皮肤颜色及肢端温度变化。
5)估计出血量:1)胃内出血250-300ml可引起呕血。
2)出现黑便,提示出血量在50-70ml。
3)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出血量5ml以上。
4)柏油便提示出血量为500-1000ml。
6)观察有无再出血先兆,如头晕、心悸、出汗、恶心、腹胀、肠鸣音活跃等。
2.症状护理:1)呕血的护理:1)侧卧位或半卧位,意识不清时头偏向一侧,必要时备吸引器。
2)观察出血情况,并记录颜色、量。
3)遵医嘱输血、补液、止血,并保持静脉通畅。
2)便血的护理:便后应擦洗干净,保持肛周清洁、干燥;便后应缓慢站立。
3)疼痛的护理:1)治疗后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及时通知医生。
2)遵医嘱给予抑酸、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
4)发热的护理:硬化治疗后可能有发热,遵医嘱给予输液及抗炎药物,定时观察体温变化情况。
3.一般护理:1)出血期卧床休息,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
2)呕血时,随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3)出血期间病人应禁食,出血停止后,按顺序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的食物。
4)经常更换体位,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
消化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按消化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每日用消毒液行空气消毒二次。
HBSAG阳性者应做好床边隔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危重和进行特殊治疗的病人,应卧床休息。
4.根据病情给予饮食。
应少食多餐,定时进富有营养,清淡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禁忌烟酒。
少食易引起产酸产气性食物。
5.观察呕吐物的性质,气味,量及呕吐次数,并记录,对长期严重呕吐者,要密切注意和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失衡。
6.对腹胀病人,应观察其肠鸣音、肠蠕动等体征。
可针对病因采用肛管排气等处理。
7.观察腹部有否压痛、块状物和神色、脉搏、血压、呼吸等全身情况,在未确诊前,禁用止痛剂和局部热敷,可遵医嘱选用解除平滑肌痉挛的药物。
8.观察粪便的性质、次数和量,以及伴随的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病危病人出现大便失禁时,要保持床铺清洁和臀部皮肤干燥。
肛周皮肤用金霉素油膏保护,防止并发红臀和局部感染,对便秘病人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9.对呕血和便血的病人,应密切观察其血压和脉搏的变化,
观察其呕吐物和粪便的颜色,性状和量;并准备好三腔管,并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10.对有黄疸的病人,应观察皮肤、巩膜、黄疸深浅的变化,并观察尿液和粪便的颜色和变化。
11.注意心理护理和卫生宣教。
病人常因不能进食,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造成焦虑心理状态,以致影响食欲,因此,必须对病人进行耐心解释,给予鼓励和安慰,以消除紧张情绪,加强疾病知识宣教,指导病人正确掌握发病规律性,做到身心休息,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疾病复发。
消化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生命征、神志、皮肤、甲床颜色、肢体温度、周围静脉充盈等情况。
2、观察有无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等。
3、观察呕吐物、大便等。
4、观察各种引流管、引流液。
【护理措施】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危重患者或行特殊治疗与检查的患者应卧床休息。
3、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饮食,治疗饮食通知营养科,指导患者进餐定时定量,必要时少量多餐,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
戒烟酒。
4、应给予口腔护理,大便次数过多病人应保持肛周皮肤干燥、清洁,以防湿疹及褥疮。
黑便及呕血时必须正确评估出血量并记录。
保持床铺及病人身体的清洁。
5、备好专科抢救物品,如三腔二囊管、静脉留置针等。
危重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监测其生命征并记录。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6、遇到有HBSAg阳性者做好床边隔离,其用物、引流液及排泄物按乙类传染病消毒处理。
7、转外科急诊手术做好手术中转工作。
【健康教育】
1、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和诱因、预防、治疗、保健知识。
2、指导合理饮食,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的规律,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粗糙、刺激性的食物,或过冷、过热、产气多的食物、饮料等。
3、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保证身心休息。
戒烟酒,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4、特殊检查前做好宣教工作,消除紧张情绪。
对于出血、纳差、腹痛的患者,给予鼓励和安慰。
消化系统专科操作类护理常规一、评估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腹热、腹痛、腹胀、黄疸等。
2、评估患者的皮肤、巩膜黄染消退情况及大便颜色。
3、评估引流管引流是否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
二、护理措施1、核对医嘱,准备用物。
2、核对患者信息,了解患者病情及ERCP术中过程,介绍说鼻胆管引流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评估BD管固定是否妥善,有无滑脱,是否通畅。
3、洗手,戴口罩,携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患者信息。
4、铺治疗巾于适当处,取下鼻胆管尾端引流袋,碘伏棉签消毒鼻胆管接口后以无菌纱布包裹,置于治疗巾上,检查一次性引流袋有无漏气,打开外包装,戴无菌手套,鼻胆管插入引流袋内。
用胶布缠绕接头处,使之保持密封状态,观察引流是否通畅,妥善固定一次性引流袋于床边适当处,脱手套。
5、向患者宣教注意事项,保持鼻胆管引流通畅,避免管道扭曲、打折、受压,勿牵拉引流管,防止管道意外脱出,如发生脱管,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勿自行送入。
6、整理用物,撤去治疗巾,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询问患者需求。
7、处理用物,洗手,脱口罩。
书写护理记录。
8、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量,引流袋应低于床面下,若发现突然减少或无胆汁引流出时,先用生理盐水低压回抽后低压冲入,保持冲洗液出入量相等,冲洗液每次注入不超过20ml,冲洗速度10ml/min,冲洗过快或压力过大,造成胆管压力骤然增高,引起患者不适,造成胆道逆行感染或败血症。
9、鼻胆管留置时间一般为3-10天,重症患者可留置2周,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时即可拔管,拔管时反折鼻胆管,嘱患者屏气,防止胆汁误吸。
三、健康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鼻胆管引流注意事项,保持鼻胆管引流通畅,避免管道扭曲、打折、受压,勿牵拉引流管,防止管道意外脱出。
2、告知患者出现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四、注意事项1、观察患者鼻胆管生命体征及有无腹痛、发热情况,及早发现中毒性休克、消化道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