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常见病症及用药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139
第7章消化系统药物奥美拉唑【药品名称】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奥美拉唑胶囊;注射用奥美拉唑【适应症】1.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与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十二指肠溃疡。
2.消化性溃疡出血、吻合口溃疡出血。
3.应激状态时并发的急性胃粘膜损害、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粘膜损伤;4.预防重症疾病〔如脑出血、严重创伤等〕应激状态及胃手术后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等;5.全身麻醉或大手术后以及衰弱昏迷患者预防胃酸反流所致的吸入性肺炎。
【规格】片剂20mg×7/盒;胶囊20mg×14粒/盒;注射剂40mg/瓶【用法用量】口服:整片吞服,20~40mg,一天1次。
静注:每次40mg,每日1~2次。
本品溶解后必须在2小时内使用,推注时间不少于20分钟。
【不良反响】偶可见一过性轻度恶心、腹泻、腹痛、感觉异常、头晕或头痛等,但不影响治疗。
【考前须知】哺乳妇慎用。
【医保属性】医保用药法莫替丁【药品名称】法莫替丁片;法莫替丁注射液【适应症】1.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
2.消化性溃疡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除肿瘤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以外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糜烂出血。
【规格】片剂20mg×24片/盒;注射剂2ml:20mg/安瓿【用法用量】口服:20mg,每天2次,24小时不超过4mg。
注射:当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或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糜烂出血必须减少胃酸分泌而又不宜经口服给药时,每次20mg,用5%葡萄糖注射液 250ml稀释静滴,每天2次。
【不良反响】少数患者可有口干、便秘、腹泻、皮疹。
【考前须知】1.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
2.会隐蔽胃癌病症,故应在排除肿瘤和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后使用。
3.严重肾功能不全及孕乳妇禁用。
【医保属性】医保用药雷尼替丁【药品名称】雷尼替丁胶囊【适应症】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
【规格】150mg×30粒/瓶【用法用量】口服:,每天2次,清晨和睡前服。
泮托拉唑肠溶片的功能主治1. 简介泮托拉唑肠溶片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属于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
它主要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以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消化道疾病等。
以下是泮托拉唑肠溶片的功能主治。
2. 功能主治泮托拉唑肠溶片主要具有以下功能主治:2.1 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泮托拉唑肠溶片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有助于减少消化道酸度,阻断了溃疡发展的进程,并促进溃疡的愈合。
•十二指肠溃疡:泮托拉唑肠溶片可以有效降低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的风险,缓解溃疡症状。
2.2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酸和胃内的消化液倒流至食管引起的疾病。
泮托拉唑肠溶片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和消化液对食管的刺激,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如胸骨后疼痛和反酸等。
2.3 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胃炎、胃溃疡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之一。
泮托拉唑肠溶片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可以提供一个较为不利的环境,对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和繁殖产生相应影响,从而改善与该菌感染相关的胃肠道疾病症状。
2.4 预防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肠道损伤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能会引起消化道溃疡、出血等副作用。
泮托拉唑肠溶片可以减少消化道酸度,降低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从而预防和减少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肠道损伤的风险。
2.5 其他功能主治泮托拉唑肠溶片还可作为胃酸过多引起的消化不良、胃食管黏膜病变、消化道出血等病症的辅助治疗药物。
具体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3.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泮托拉唑肠溶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用药剂量、频次和疗程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指导来进行,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使用前需咨询医生。
•对泮托拉唑或其他质子泵抑制剂过敏者禁用。
•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需告知医生,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在用药期间,应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吃辛辣食物,以及避免吸烟等刺激性因素。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第二节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器质性消化不良。
本章重点阐述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病因〗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数认为与胃和十二指肠动力障碍及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如胃肠排空延迟、胃及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情绪波动、睡眠状态、休息不好、烟酒刺激等。
大约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由此引发的慢性胃炎。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断断续续地有上腹部不适(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早饱即吃点东西就感觉饱腹),同时存在烧心(反酸)、嗳气、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起病缓慢,病程可经年累月,持续反复发作,多数由饮食、精神等因素诱发。
〖诊断标准〗(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等一种或多种症状,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
(2)排便后,上述症状不能缓解。
(3)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疾病。
〖学习提示〗对有下列报警体征和症状的人要考虑具有器质性消化不良性疾病: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粪、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表现;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
〖治疗〗1.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1)对于上腹痛、上腹灼热感为主要症状(这些表现产生与胃酸分泌多有关),选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见表3-1)。
(2)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选用促胃动力药(见表3-2)。
(3)以上疗效不佳者可联合用药:抑胃酸药+促胃动力药(餐前服用,疗程2~8周);健脾开胃中药配合促胃动力药、抑胃酸分泌药。
(4)对失眠、焦虑者予以适当镇静药,如阿米替林、帕罗西汀等。
(5)考虑对反复发作患者加用根治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
〖销售提示〗保健品等销售使用,如褪黑素(伴有睡眠不好者)、维生素B族(伴有焦虑情緒不稳定者)、益生菌胶囊、植物酵素、羊胎素胶囊(调理肠胃,减轻消化不良表现)等。
悦读专栏·甄选Family life guide -137-严伦 (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功能性胃肠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这是一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发病一般和患者的生理、精神心理等情况相关,部分患者的病情也与社会因素有关。
由于这种疾病的病因与诱发因素复杂多样,所以患者的病情极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情持续加重后,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
近年临床上对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尤为关注,治疗方案也倾向于综合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就着眼于中西医的角度,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下述科普。
西医认为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理有哪些?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会引起功能性胃肠病,或者是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
据有关调查显示,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常具有神经质、情绪化等人格特征,所以日常生活中具有这种情况的人,患功能性胃肠病的风险较大,且发病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大多数患者会伴有一定程度的躯体化症状。
也有许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会伴有呼吸困难、心慌或者慢性头痛、肌痛等症状,这些精神方面的疾患会对患者的身体与精神造成很大的折磨。
通常具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患者,极易发生胃肠道动力低下的情况,或者愤怒、厌恶等情绪会引起高动力反应,比如许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会因为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而致使腹泻或者便秘加重。
日常饮食因素。
临床上许多学者认为,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日常饮食密切相关,大多数的患者存在饮食不节制的问题,或者患者胃肠道中的菌群失调,对肠道动力学、分泌以及吸收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许多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有喝咖啡、喝浓茶的习惯,但是没有注意胃肠的保护,比如多数患者长时间空腹喝咖啡减肥等,导致咖啡因对胃肠黏膜造成较大的刺激,或者引起神经中枢紊乱,睡眠不正常,致使患者发病或者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理有哪些?中医论证将功能性胃肠病归为“胃脘痛”“胃痞”“腹泻”等范畴,认为患者发病主要是因为患者外感六淫邪气和七情过激、脏腑失和等情况造成。
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以及腹膜、肠系膜、网膜等脏器的疾病。
常见病症:食管炎、胃炎、肠易激综合症、急性肠胃炎、腹痛、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腹泻、便秘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
腹胀。
腹痛。
腹泻。
便秘。
腹块。
黄疸。
呕血。
黑粪。
便血。
吞咽困难。
恶心。
呕吐。
嗳气。
反酸。
烧心感。
食欲不振。
早饱临床表现与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咽下困难、胸骨后烧灼感、食管返流----------食管炎、食管癌。
上腹不适(胃胀-消化不良)、疼痛、厌食、恶心、呕吐、反酸-胃酸过多或胃动力不足(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
脐周腹痛、腹胀、腹泻、粪便呈糊状或水样------------急性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结肠病)。
下腹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腹泻、便秘、便黏液、血便-----痢疾、各种肠炎、肠易激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腹泻病定义。
满足以下2个条件1粪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抗生素用多了也腹泻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分类方法病程:(急性<2周,迁延2周—2个月,慢性>2个月)病情:(轻型、中型、重型)病因:(感染、非感染)病理:(高渗性、分泌性、吸收不良性、渗出性、生理性)急性腹泻:腹泻是一种症状,病因和对症治疗都很重要。
在未明确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泻药和解痉止痛药,以免造成误诊。
用药原则:一般在零售药店,多数属于对症治疗对于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都需要黏膜保护,防止黏膜发炎--------------有无呕吐---食物中毒--------------有无发烧---细菌感染,痢疾--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时口服补盐液ORS---喝盐水、少吃油--纠正营养平衡,适当根据病情补充维生素----------腹泻维生素丢失严重--对于急性或慢性腹泻,都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最后在进行止泻或解痉。
----------少吃对应治疗病毒及细菌病毒(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一般不需要抗菌药物痢疾、肠炎----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适用于肠道感染阿米巴痢疾--------甲硝唑乳糖不耐受不宜用乳制品。
消化系统常用药奥美拉唑钠泮托拉唑钠西咪替丁注射液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复方消化酶胶囊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吗丁啉(片剂、混悬液)甲氧氯普胺片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醋酸甲地孕酮片(宜利治)铝碳酸镁咀嚼片依卡倍特钠颗粒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蒙脱石散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枸橼酸铋钾颗粒二甲硅油片酚酞片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四磨汤口服液奥美拉唑钠【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
【适应症】作为当口服疗法不适用时下列病症的替代疗法: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及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禁忌症】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不良反应】奥美拉唑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多为轻度和可逆。
常见不良反应(1)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头痛(2)消化系统:腹泻、便秘、腹痛、恶心/呕吐和气胀泮托拉唑钠【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
【适应症】主要用于:①消化性溃疡出血。
②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和应激状态下溃疡大出血的发生;③全身麻醉或大手术后以及衰弱昏迷患者防止胃酸反流合并吸入性肺炎。
【禁忌症】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用法和用量】静脉滴注。
一次1支,每日1~2次,临用前将本品溶于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后供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时间要求15~30分钟内滴完。
本品溶解和稀释后必须在3小时内用完,禁止用其它溶剂或其它药物溶解和稀释。
【不良反应】】偶见头晕、失眠、嗜睡、恶心、腹泻、便秘、皮疹和肌肉疼痛等症状。
大剂量使用可出现心律不齐、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改变、粒细胞降低等。
西咪替丁注射液【性状】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适应症】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禁忌症】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用法和用量】成人常用量:静脉滴注,一次0.2g~0.4g,6~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应缓慢。
【不良反应】1)常见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可有血肌酐轻度升高。
有谷丙转氨酶升高,停药后即可恢复。
2)有骨髓抑制,偶见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1.抗酸、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药⑴中和胃酸抑制分泌药①抗酸药:是一类弱碱性物质,口服能中和胃酸碳酸氢钠:0.5g/片治疗胃酸过多,代谢性酸中毒及高钾血症,,用法:餐前服用注意事项:静脉滴注时应防止渗漏,应注意给药速度,5%碳酸氢钠为高张性溶液,滴注过快会抑制心脏,使血压骤降,不利于心脏复苏;对血钾过低者不宜立即应用,忌与酸性药物配伍,除普鲁卡因胺外,不宜与其他常用的心肺复苏药物合用;口服易产生CO2,将要穿孔的溃疡患者忌用铝碳酸镁(胃达喜):500mg/片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用法:每次1~2片,3次/日,餐后1~2小时或睡前咀嚼服用注意事项:大剂量服用可能有胃肠道不适,如消化不良和软糊状便,肾功能不全者长期服用应定期监测血中的铝含量,可影响四环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的吸收。
磷酸铝(洁维乐凝胶):20g/包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食管炎,胃酸过多等用法:用前先摇匀,挤出凝胶直接服用,也可就水服用,成人每天2次,每次1包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可见恶心、呕吐、便秘、大剂量可致肠梗阻;长期服用可致骨软化、脑病、痴呆及小红细胞性贫血,本品可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
大黄苏打:0.3g/片有健胃、制酸作用,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用法:每次1~3片,3次/日②H2受体阻断剂:可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雷尼替丁Ranitidine:针剂50mg/支胶囊0.15g/粒注意事项:部分患者有过敏反应,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甚用,8岁以下儿童禁用,能减少肝血流量,当与药物伍用时,如华法林、利多卡因、环孢素、地西泮、普萘洛尔(心得安)等,可增加上述药物的血浓度,延长其作用时间和强度,有可能增加某些药物的毒性,值得注意西咪替丁cimetidine(泰胃美):400mg/800mg用法:口服,活动期:每晚一次,每次800MG,睡前服或每日两次,早晚个一次,每次400MG,连服4-6 周;预防溃疡复发:每日一次,每次400MG,连服6个月注意事项:少数患者有轻度、暂时性腹泻,疲倦,眩晕。
常见病知识手册夏季常见病知识序言: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
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
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因此容易患上热感冒、中暑、胃肠道传染、皮肤病等。
感冒【定义】感冒一般是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
可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
症状多在感染后1~2天开始出现,第三、四天达峰。
一般病程在1周左右,有自愈性。
通常人们所说的感冒也称普通感冒,注意一定要与流感和上感区分开来。
但夏季感冒俗称“热伤风”,分为风热型、风寒型和风湿型3种。
【病因与症状】风热型:头昏、鼻塞、心烦、四肢乏力,偶伴有畏寒发热,这种症状俗称热感冒。
热感冒大多是由着凉引起的。
贪凉是许多人应对天热的本能反应,这是由于体表或局部环境突然由热转凉,血液的温度大幅变化,引起鼻子和嗓子暂时的反射性缺血,此时人的抵抗力会大打折扣,使感冒病毒得以长驱直入。
事实上,休息不够、暴食冷饮、长期在密闭空调房中的人最宜感冒。
临床以发热、微恶风寒、咽痛等为主要表现,出现咳嗽、咯黄痰、口干渴、舌红、苔黄、脉浮数等症候。
风寒型:临床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骨关节疼痛为特征,出现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喉痒,有时还兼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痰稀质薄、无汗等症。
风湿型:夏季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原因:人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失去平衡,肌体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全身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组急性疾病,可分为:热衰竭、热痉挛和热射病。
临床以头重如裹、晕厥、惊厥至昏迷、肢体困重、胸闷、关节酸痛;面色苍白、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燥不安大量出汗、口渴、发热、乏力;皮肤灼热、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全身肌肉痉挛,四肢肌肉痉挛性剧痛等。
病毒型:1、病毒性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诱因有受寒、淋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