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24.09 KB
- 文档页数:5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比,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比。
难点: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物图片、比的概念卡片。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环节二:探究比的概念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的概念卡片,让学生说一说比的组成部分。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比的意义,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三:实践操作1. 教师出示一组实物,让学生写出它们的比。
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3.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评一评、学一学。
环节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主动探究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比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 知识点测试:通过课后小测验,了解学生对比的概念、书写比、比的基本性质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对比与除法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对比与除法有何联系和区别。
2. 比的运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比较价格、运动时比较速度等。
3. 比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比较两个比的大小,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的知识。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0篇)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教材第20-21页例2、第21页“做一做”及第23页练习五第4-7题。
1、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示意图中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问题情境中感受根据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的价值。
:正确标出物体的准确位置。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直尺、铅笔、卡纸等。
1.确定物体位置,必须要哪些条件?2.观察下图,说一说。
(课件出示)1.创设情境问题,展开问题探讨。
生:要知道两座城市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画出准确位置。
2.出示下列文字: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 km。
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 km。
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3.教师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
标出b市和c市的位置。
(1)师:那物体位置平面图该怎么画呢?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又该注意些什么呢?请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2)交流汇报。
生:因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所以只需要在图上画出b市距离a市2厘米,c市距离a市3厘米就可以了。
(3)动手绘制b市和c市位置平面图。
(4)展示各位学生绘制的平面图,交流绘图体会,点评绘图效果。
(5)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这里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以谁为参照点?北偏西30°是以哪条边为起始边?向哪个方向旋转?旋转多少度?如何表示“距a市200 km”?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6)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7)说说你在绘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又是怎么克服的。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2.选一选:课件呈现题目。
3.课件呈现题目。
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长方形。
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1)周长和面积(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二)、完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呈现例2)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2、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5篇)《比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1《比的认识》这节课,由于我过分注重预设之外的生成,想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对教材上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以及教材外的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混合比的化简方法的掌握能一步到位。
然而受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时间的限制,适得其反,学生就连教材上常见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也没有掌握到位,真是“小插曲”影响了”主旋律”,最终落了个两败俱伤。
试想,如果本节课以教材上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为重点,以突出“主旋律”,在学生理解、掌握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化简方法的基础上,把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化简混合比(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方法放在课尾或者课外去让学生探究,也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具体感悟如下:一、大力渲染“主旋律”预设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中的知识达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时刻注意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活动,及时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
这节课的“主旋律”应该围绕比的基本性质和整数比、分数比以及小数比的化简方法进行。
我在教学中对整数比、分数比以及小数比的化简方法的这个“主旋律”渲染得不够,突出得不够。
二、灵活点缀“小插曲”教学中预设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应根据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等来灵活处理。
抓住师生不期而至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丰富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小插曲”可能会是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多种方法以及化简混合比的方法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可课逐渐成熟起来。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比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的学校,大家高兴吗快跟老师们打声招呼吧!谁愿意把我们班介绍给老师们学生介绍班级情况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1情境导入,以旧引新出示:五年级一班有男生32人,女生23人师:如果要对男生与女生人数进行比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提问题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课件出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师指名列式:32÷23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师指名列式:23÷32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减法、除法对男女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比(板书:比)2初步感知,建立表象(1)师:(指着32÷23)男生是女生的几倍,我们还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比23”(课件出示)师:谁来说一说,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2)师:那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生说,师课件出示(3)师:同样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2比23,一个是23比32呢引导学生回答,32比23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23比32表示女生与男生人数的比。
教师指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
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4)不同类量的比出示:下面每组信息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表示吗如果能,请说出比。
比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比进行比较。
2. 掌握常用的比较句式结构。
3.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比的概念,将之运用于实际语境中。
2. 掌握比较句式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比进行比较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白板、教学参考书。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比的概念,如:小明比小红高、苹果比橙子甜等。
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Step 2 概念解释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上的图片,解释比的概念。
并给出比的定义:“比是用来表示两个事物在数量、性质等方面的大小或差别关系的一种语法结构。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比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比的概念。
Step 3 基本句式1. 教师示范并解释基本句式结构。
- A + be + 形容词比较级 + than + B.(A比B+形容词比较级)- A + V + 副词比较级 + than + B.(A比B+副词比较级)2. 教师提供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基本句式结构。
Step 4 比的变化1. 教师提供一些不规则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词汇,让学生猜测不规则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规律。
例如:good – better – best、bad –worse – worst。
2. 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和练习,掌握不规则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和变化规律。
Step 5 锻炼比的句式运用能力1. 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比较句子,要求学生根据句子中的提示词填空,巩固句式的运用能力。
Step 6 拓展应用1. 教师布置拓展应用的任务,要求学生自己构思一个关于比的对话或文章,并用上所学的比较句式。
2. 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进行展示和分享,相互评价。
五、巩固和扩展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物品,要求学生进行比较描述,并用正确的句式进行表达。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学生能够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比与除法、分数的相互转化。
学生能够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比与除法、分数的相互转化。
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2.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求比值的方法等。
讲解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2.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等。
利用实物演示求比值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等。
组织学生讨论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的例子,如国旗的长和宽的比、人体的身高和体重的比、汽车的速度和时间的比等。
提问学生:这些例子中的比表示什么意思?引出课题:比的认识。
2. 讲授新课讲解比的意义。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的符号:“:”。
比的读法:“:”读作“比”。
比的写法:如 3:5 读作 3 比 5。
讲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的前项: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
比的后项: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会用尺画三线、角;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三线,角的概念,两点一线,点与点之间的距离。
教学难点:体会“无限”。
教学准备:尺子等教具教学过程:一、认识三线1、线段:(1)猜谜:有始有终(打一数学名词)(2)揭示:线段(3)演示:先画“始”(左端点),再由其引出一条线,到一定长度时,点上“终”(右端点),停止其延长。
师生齐用手演示:一只手握紧拳头不动,另一只手慢慢延伸后突然停止并握紧拳头。
(4)生画一条4CM线段2、射线(1)师:“有始有终”是一条线段,那么,“有始无终”会是一条怎样的线呢?你能将它画下来吗?(2)生画,指名上台画。
(3)说说其“有始”“无终”表现在哪?特别是“无终”师随之用手势表示:一只手握住不动,另一只手向一方无限延伸(4)揭示:象这样一条直直的`线,只有一个端点,而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在数学里称之为“射线”。
(5)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射线”吗?3、直线(1)师:刚刚的线段我们可以用“有始有终”来形容,射线我们可以用“有始无终”来形容。
数学里还有一种线,它也是直直的,大家猜猜老师将会出个怎样的谜语呢?它又长什么样呢?(2)板书:无始无终生画(3)说说它的特点(无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用手势表示(4)揭示:这条线一个端点也没有,它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我们把这样的线称之为“直线”4、比较三线间的联系和区别线段两个端点可量出长度射线一个端点可向一端无限延长直线无端点可向两端无限延长相同点:直直的线5、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回答并说说理由二、两点一线1、画一画:(1)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2)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理解“经过”生按要求画直线,画完后说发现2、小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板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举例说说生活中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三、两点间的距离1、出示线路图:从家到学校不同的三条路2、提问:观察这三条路,这是三条怎样的路呢?如果要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条路去学校?为什么?3、小结:这三条路中一条是折线、一条是线段,一条是曲线。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比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1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p51页第3题如图:工人师傅用同样长的两块木板搭了两个斜坡。
斜坡A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3,比值是1/3。
斜坡B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5:3,比值是1/2。
你发现了什么?课前备课的时候只是想到了这里可以看出来比值的大小与坡度的高低有关。
知道课堂上教学的时候才发现,利用这堂课所研究学习的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通过再补上一个斜坡C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2:3,比值是2/3。
可以发现几个比的后项不变,前项变大,比值变大;前项变小,比值变小。
同样的,但后先不变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结论。
这是就引导学生,那么要使得比值不变,前项和后项需要怎样变换呢?为后面的学习化简比做准备。
正好最近在《小学数学教育》上看到一篇关于比的认识的教学案例,看了之后,给了我一些思考的地方,让我想起了作业本上的一个题目。
并对于课本上的比的认识的教材按牌又有了新的认识。
那就是,课本上为什么开始安排了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后面才安排了路程与时间的比同总价与数量的,这是两种类型的比。
前面一种是同一种数量之间的比,是倍比的关系;而后面是相馆量的两种数量之间的比,是有特定的数量关系的含义的《比的认识》教学反思2教学内容《比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和比的应用》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比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和比的应用》这一节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 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国旗。
- 提问:你能从图片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认识。
2. 讲授新课 - 比的意义 -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国旗。
- 提问:你能从图片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 引导学生说出国旗的长和宽。
- 提问:国旗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 引导学生说出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 提问:除了用倍数和分数来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 引出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 提问:你能根据国旗的长和宽写出比吗? - 引导学生写出比,并说出比的前项和后项。
- 比的各部分名称 - 提问: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 引导学生说出比的前项、比号、比的后项。
- 提问:比号的写法是什么? - 引导学生写出比号。
- 比的读法和写法 - 提问:比的读法是什么? - 引导学生读出比。
- 提问:比的写法是什么? - 引导学生写出比。
-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 提问: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 引导学生说出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3、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同学们,同学们,前几天同学们进行的一场篮球赛非常精彩,其中一个场景我用相机记录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你看:这是照片的原版(照片A)
2、现在老师把这张照片变个样,请你仔细观察每次拉动照片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此时老师直接将照片A进行左、右、上、下、对角拉动)
3、这些照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从中我们可以学到那些数学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生活中的比。
(二)互动解疑
1、出示照片B、C、D、E,提出问题:看了这几张照片之后,你认为哪几张与A 比较像?
2、引导学生观察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4,明确1格就是1。
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估计学生有以下发现:
①照片B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②照片D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③照片B和C的长一样,照片C的宽是照片B的4倍。
④照片D和E的长一样,照片D的宽是照片E的4倍等等。
4、出示下表(PPT)对于照片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得出的?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6÷4 =1.5 。
对于其他的几张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学生回答的同时,我相应的在PPT的表格上出示。
5、议一议:为什么照片C和E不太像?
6、归纳总结:刚才我们将照片的长除以宽,或宽除以长,将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什么呢?(学生齐读课本第50页第一行的同时板书比的意义。
)
7、回顾小结:“长和宽相除,又叫做长和宽的比;宽和长相除,又叫做宽和长的比。
”师: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刚才我们把长和宽这两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板书:同类量)
8、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提出后让学生——
自学课本,认识名称(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
9、出示49页第2题,让学生观察思考:下面这幅图里面有没有比呢?想一想:要比谁快,比什么呢?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汇报交流,老师板书:40÷2=40 :2=20(千米)
45÷3 = 45 :3= 15(千米)
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
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明白: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
进一步巩固理解比的意义。
10、出示“比价格”情境图,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9页第3题的填表。
11、汇报交流:哪位同学愿意以最快的速度汇报你填写的结果?这个问题中你找到比吗?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实际上就是拿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你能模仿前面两个例子那样说说其中两个量的比的关系吗?
学生不难说出: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就是单价。
12、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从比速度、比价格两个例子我们看到:路程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速度就是它们的比值;总价和数量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单价就是它们的比值。
(板书:不同类的量)
13、比还有一种书写形式,想知道吗?(示范书写比“ 6 :4”书写的顺序),
然后让学生把其余三个比的分数形式书空与老师同时完成,此时让学生区分分数形式比与分数的区别。
(三)启思导疑
1、讨论交流: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我们在做除法计算时,除数能不能为0?那在比的前项或后项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比的后项不能为零”学生就会脱口而出了。
3、请你思考:如果相除的两个数一个是a,一个b,能把上面的关系用等式写出来吗?学生很容易得出:a/b=a÷b=a :b(b≠0)
(四)实践运用
1、其实呀,我们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比。
想一想,看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找到比呢?把你找到的告诉小组的同学。
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反馈交流。
如:
(1)教室里有2个窗户、1扇门。
窗户和门数量的比是2 :1
(2)我的身高是132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67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32厘米:167厘米。
(3)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
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 :3。
(4)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2。
……
2、请你动手试一试。
某糖水店卖的甘蔗水是按甘蔗汁和水的体积比是1 :2配置的(PPT出示50页说一说中的图一)。
如果让你配置这种甘蔗水,你会吗?让学生先说一说,让学生认识到1 :2不是表示甘蔗汁就一定是1毫升、水是2毫升,而是表示甘蔗汁这样的1份、水就有这样的2份。
3、你能联系说说“1:4”的含义吗?
4、小小审判官: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的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
小强说他和他爸爸的比是1:173。
小强说得对吗?
5、介绍小知识: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6、福尔摩斯侦探术。
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
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五)总结评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比,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下课后,请同学们用你充满智慧的双眼,寻找生活中更多的比,用你细致的心灵去感受更多的比,用你聪明的头脑去探究更多的比,用你所认识的比去创造更多更美的事物吧!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西乡县城北中心校刘伟
《比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这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时,重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比的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学好比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
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何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
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在教法上,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上,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
2、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有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如何简洁的呈现自己和有效的引导学生方面作不断的思考,来提高课堂效率,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