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加工 第三章肉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42
2肉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肉是动物的肌肉组织,在生物学中被称为肌肉纤维。
肉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可以根据不同动物种类和肌肉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整体层面、细胞层面和化学成分层面对肉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详细阐述。
整体层面:从整体层面上看,肉是由肌肉纤维束和结缔组织组成的。
肌肉纤维束由许多平行排列的肌肉纤维构成,而结缔组织则连接并支持纤维束。
整体上,肉的颜色、纹理和结构取决于动物的品种、饲养方式、年龄和肌肉的使用程度。
细胞层面:肉的细胞层面主要由肌肉纤维构成。
肌肉纤维是由肌原纤维进一步组成的。
肌原纤维是由肌纤维母细胞融合而成的多核肌肉细胞。
肌原纤维中包含许多蛋白质纤维,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这些蛋白质纤维能够通过肌纤维的收缩和松弛来产生肌肉的运动。
化学成分:肉的化学成分主要由水、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组成。
1.水:水是肉中最主要的成分,约占肉的70%到75%。
水的含量决定了肉的质地和滋味。
3.脂肪:肉中的脂肪含量决定了其口感、风味和储存稳定性。
脂肪是自然肉香的主要载体,它含有丰富的能量和脂溶性维生素。
肉中的脂肪主要以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的形式存在。
4.矿物质:肉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如铁、锌、镁、钾、磷等。
这些矿物质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骨骼健康和酶活性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肉中还含有维生素、氨基酸、核酸和一些其他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胆固醇、胆碱等。
总结起来,肉的组织结构主要由肌肉纤维束和结缔组织构成,化学成分包括水、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
了解肉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肉的特性和营养价值,还可以指导我们在烹饪和储存肉类食品时的处理和操作。
畜产品加工第三章肉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肉的组织结构是指组成肉的细胞和组织的排列和结构特点。
肌肉是构成肉类的主要组织,主要由肌纤维束、肌肉纤维和肌肉细胞组成。
肌纤维束是由多束肌纤维组成,每束肌纤维都有一定大小和长度的肌肉纤维。
肌肉纤维是由肌肉细胞构成的最小单位,每个肌肉纤维都有自己的细胞膜和细胞器。
肌肉细胞内有许多细胞器,如肌纤维、肌原纤维和肌纤维溶酶体等。
肌原纤维是肌肉细胞内的重要结构,由肌球蛋白和肌原纤维支持物质组成。
肌纤维溶酶体是肌肉细胞内的一种特殊细胞器,参与对肌肉组织的降解和剥离。
肉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对于肉制品加工具有重要的影响。
肌肉纤维束的大小和排列方式会影响肉的质地和口感,大部分的肌肉纤维束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收缩和变形,从而导致肉的变硬和变嫩。
肉中的蛋白质是肉制品加工中重要的功能性成分,通过加工过程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如增加肉制品的弹性、保水性和稳定性等。
肉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组织的分布会影响肉的口感和风味,丰富的脂肪可以赋予肉制品丰满的口感和香味。
综上所述,肉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对于肉类加工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肉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可以为肉制品加工提供理论指导,保证肉制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畜产品加工学课程教学大纲Animal Product Processing学时数:32其中:实验学时:8课外学时:0学分数:2适用专业:饲料与动物营养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畜产品加工学是一门理工农相结合的应用型学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
它的研究范围很广,凡是以畜禽产品为原料的加工生产都属于其研究范畴,主要有肉品、乳品、蛋品和皮毛等内容。
本课程是畜牧专业的必修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视和掌握畜产品加工的基本知识,了解获得畜产品是畜牧生产的主要目的,掌握获得畜产品优质原料、合理利用畜产资源以及生产物美价廉的畜产品的各种技术,为发展我国畜牧业服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畜产品加工的基本知识及各种畜产品的加工工艺,并能运用畜产品加工学知识生产畜产品。
(一)理论教学部分1、掌握肉的形态学结构、化学组成及特性,肉的成熟与保藏,以及主要肉制品的加工工艺。
2、掌握乳的化学成分、理化特性及主要乳制品的加工工艺。
3、掌握蛋的化学组成、理化特性,以及蛋品的加工工艺。
(二)实验教学部分1、通过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对酸凝乳的加工,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其加工方法。
2、了解道口烧鸡或烤鸡的加工过程,并初步掌握其加工方法。
3、通过实验掌握皮蛋和咸蛋的加工方法,并进一步了解其加工特点及工艺要求。
4、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实验教学为8学时。
学分为2学分。
计划在第六学期完成。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一、基本内容畜产品加工学的概念、畜产品加工学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二、基本要求1、掌握畜产品加工学的概念。
2、了解畜产品加工学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3、了解畜产品加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章肉与肉制品一、基本内容第一节畜禽产肉性能第二节屠宰分割及卫生检验第三节肉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第四节肌肉生物化学及宰后变化第五节肉的食用品质及其评定第六节肉的贮藏与保鲜第七节肉制品加工原理第八节中式肉制品加工第九节西式肉制品加工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动物及其组织的生长发育规律,了解肉用畜禽品种及其产肉性能,掌握生长、发育的概念,动物及其组织的生长发育。
高等动物性烹饪原料的组织结构及理化形状一、肉的概念1、广义的概念:肉在食品学中一般指动物躯体中可供食用的部分。
2、狭义的概念:在肉类工业中往往是指经屠宰后去皮(大牲畜)、毛、头、蹄及内脏后的胴体。
肉的组织中包括肌肉、脂肪、骨骼、韧带、血管、淋巴等组织,及以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为主。
而肉的质量高低主要以肌肉组织的含量多少为主要的标准。
二、肉的组织结构(一)结缔组织1、疏松结缔组织和致密结缔组织1)疏松结缔组织广泛分布于皮下、真皮内、各器官之外、肌内膜及肌束之间的内外肌束膜等部位,填满动物体中器官之间的空隙,各器官借以彼此附着,并能自由运动。
含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较多,网状纤维较少。
2)致密结缔组织分布于真皮、肌腱、韧带及某些器官的被膜等处,在体内起支持、连接和保护的作用。
组成成分以胶原纤维为主,含少量的弹性纤维,细胞成分较少。
3、脂肪组织脂肪组织为含有较多脂肪细胞的结缔组织,分布在许多器官周围,如肾、肠以及皮下、肌纤维之间。
具有贮存脂肪、保持体温和缓冲机械压力的功能。
按照脂肪组织在动物体中的分布,一般可分为两类,即储备脂肪和肌间脂肪。
1)储备脂肪是分布于皮下、肾周围、肠周围、腹腔内等易剥离部分的脂肪,烹饪行业中称之为肥肉、板油、网油的即是指此。
2)肌间脂肪夹杂于肌纤维之间,随动物的肥育而蓄积,难以手工剥离。
由于肌间脂肪的存在,使肌肉的横断面呈大理石纹状,并可防止水分在加热过程中的蒸发,使肉的质地、风味细嫩而鲜美。
另外,当肌束膜、肌外膜中有脂肪蓄积时,则结缔组织失去弹性,肌束易分离、易咀嚼,肉的嫩度提高。
3、骨组织骨组织为脊椎动物所特有,由特殊的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间质中含有大量的骨盐,是一种极坚硬的结缔组织。
除骨盐外,间质中还含有糖蛋白质复合物、骨胶纤维或胶原纤维及少量的脂类、肽类等,其中胶原纤维约占有机细胞间质中的90%。
骨组织是动物体内钙质的贮存场所,动物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着在骨组织内,所以,骨组织与钙、磷的代谢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