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最新版本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48
【本章导学】本章主要介绍社会语言学的概念、定位、类型、流派,社会语言学兴起的原因、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习内容】第一讲绪论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语言学一社会语言学的定义社会语言学的定义很多,由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出发点、研究目的等的不同,他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理解也不同。
举几个比较经典的定义。
(英)赫德森(R.A.Hudson):社会语言学是联系社会研究语言的一门学科。
(英)特鲁吉尔(Peter Trudgill):社会语言学是把语言当作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的那一部分语言学。
(英)戴维·克里斯特尔(David Crystal):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
(美)威廉·布赖特(William Bright):社会语言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指出变化或差异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与系统的社会差别有关的。
(中)陈建民、陈章太(1988):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化共存的一门应用科学。
(美)拉波夫(Labov)社会语言学就是语言学。
因为社会本身就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语言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语言变化也是社会因素影响下的变化,所以社会语言学就是语言学。
从以上定义可以总结出:美国:一般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变异”的语言科学。
英国:认为社会语言学是把语言当作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的那一部分语言学。
前苏联:倾向于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同社会生活诸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门语言学学科。
中国: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的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二社会语言学的定位分支说。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中最为人所喜爱的分支(赫德森)。
特鲁吉尔、美国Fishman、尤金·奈达,中国戴庆厦。
边缘说。
德国社会学家T.勒克曼(Thomas Luckmann) 、美国 A.什维策尔(社会语言学是独立的边缘学科)和海姆斯(Dell Hymes,社会语言学仅仅是社会学和语言学相接壤的边缘研究领域,而不是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第六章社会语言学研究在不同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语言变异。
•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语言在社会中使用,社会的各种因素不能不对话言产生各种影响;而语言作为社会中交流信息的工具,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而,从社会的角度来观察语言,可以发现语言因受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即变异);而从语言上又能观察到社会的某些特点和变化。
•揭示语言结构变异和社会结构变异之间的系统对应关系。
一、具体研究内容一、社会因素(如民族、职业、阶层、语境)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语言的分化、统一。
社会方言、亲属语言、地域方言。
“同语线”。
黑人英语、行话、俚语、语体。
共同语。
二、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文化、心理等对语言的影响。
女国音。
禁忌语。
三、由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影响、语言融合。
语言成分的借用。
“表层”、“底层”。
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
四、语言因素对社会因素的影响。
五、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问题,包括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双语现象、双语教育等;1语言和族群之间的关系:社会方言•语言在本质上是一个永远在变动的动态传讯系统。
我们如果从时间的角度切入,我们会观察到语言在历史上的变化; 如果我们是从空间的层面去看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到同一个语言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上所呈现的差异,这就是方言的差异。
•黑人英语,一)语音方面:元音后面r音的消失,guard, god; sore, saw 及辅音串(consonant cluster)的简化, passed, past [pæs ]。
二)句法方面:现在式的be动词消失,增加一个不变形式的be用来表示习惯john be happy, john happy 。
黑人英语除了现在完成式之外,还用done表示事情的完成,及been表示过去。
2语言与社会情境•社会情境包括1. 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2. 谈话时的情境3.谈话的题材4. 运用的媒体,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比重关系只有在某一个特定的语言小区里才能决定。
《社会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615001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社会语言学》为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社会语言学》课程是四年制本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介绍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选修课程,开课时间为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其前期和同期相关课程为《语言学导论》。
【教学任务】通过《社会语言学》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分支之一,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加强学生在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学好其它英语专业课程。
【教学内容】《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社会语言学导论(第3版)》共16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社会语言学家研究什么,多语社区中的语言选择,语言保持和语言转用,语言变体和多语国家,国家语言和语言规划。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本教材使用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实践相结合。
【先修课程要求】语言学基本理论【学时分配】本课程在第八学期开设,共一学期,每周2学时,共36学时。
【教材及必要参考书】教材: 《社会语言学导论》, Janet Holmes,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年, 第三版。
参考书: [1]《社会语言学引论》, Ronald Wardhaugh, 外语教学与研究版社,2000。
[2]Sociolinguistics, Hudson R.A.,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 , 2000.[3]《社会语言学论文集》, 祝畹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大纲内容第一部分社会语言学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了解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要求:掌握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内容提要】第一节一、社会语言学家研究什么?二、何为社会语言学家?三、为什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同样的事情?四、我们表达事情的不同方法有哪些?五、社会因素、范畴和解释六、A部分多语社区【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语言学家研究范畴教学难点:社会因素、范畴和解释【复习思考题】1. 如何结束语言变异?第二部分多语社区中的语言选择【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多语社区中的语言选择教学要求:掌握语言选择。
英语语音社会语言学在成为日益普及的世界语言的同时,也在各地域进行着本土化,从而衍生出不同类型的英语地域变体。
本文旨在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从民族、语言认同两个方面,对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共时和历时分析,便于中国学生了解的多样性及英语语音不同的国别变体,方便与不同地区的英语使用者进行交流。
1.研究背景由于英语母语国家的移民殖民、经济崛起、科技优势,以及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对于国际语言的需要,英语从民族性语言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的语言变异,凸显带有地方特色的英语变体,尤其是口音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各类英语语音的国别变体。
拉波夫提出,语言无论是以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进行观察,都是有规律分布的充满变异形式的结构,即“有序异质说”。
语言的共时状态可以从历时层面找出演化的途径和成因。
根据赫德森的变体理论,语言由于其变异性特点的差异,可分为地域变体、社会变体及功能变体。
传统的语音变异研究把重点放在地域差异上,而忽视了社会对于语言的影响。
由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在被语言影响的同时必然对语言造成影响,人们的社会身份、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差别会造成使用语言的差别,因此运用社会语言学分析地域变体十分必要。
语言学家William Bright认为,社会语言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
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社会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变异,而且探索影响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作为英语地域变体的表现,是在语音上反映具有区别性特征的子系统和分支。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Kachru关于世界英语的三个同心圆理论(Three concentric circles of English),英语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圈,分别是将英语作为本族语的内圈英语,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圈英语,如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扩展圈英语,如中国、日本、法国等国家。
社会语言学第三章语言变异与语言变体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般是追随着这样一个目标:就是发现或总结出语言的规律性。
可是,伴随着语言学在总结规律性方面的成就,特别是语言的规律性和系统性被理论化以后,语言学家们就往往会产生过度忽视语言现实中的不规则现象的倾向。
早在1929年吗,萨丕尔就曾指出,尽管语言的规律性足以使语言的研究媲美自然科学,但语言学家不应该忘记语言学的完美整齐的框框条条不过是对千变万化的社会文化行为的一种概括性总结。
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诞生以后,在语言学研究中一度被忽视的语言变异现象受到了重视,目前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以美国的拉波夫为首的“变异学派”宣布,语言是一个“有序的异质体”。
拉波夫1966年对纽约市民的发音调查被认为是开创性的对语音变异的研究。
通过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r)发音时的变异是纽约口音的一个特征,但对纽约人来说讲话中的(r)的变异还具有社会象征意义。
地道的纽约人都具有根据谈话中的卷舌概率来解释其象征意义的能力。
以往,人们认为一个语言社团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社会成员的语言行为的一致性。
拉波夫认为应该用讲话人的主观判断来作为语言社团的一致性基础标准,语言社团的一致性并不表现在语言行为的一致性上,而是表现在相同的语言态度上。
如,以纽约的卷舌变异为例,纽约人被认为是属于一个语言社团,不是因为他们讲话中都具有相同的卷舌现象,而是他们具有相同的在较正规场合提高卷舌比例的趋势。
他们是同一语言社团的成员不是因为他们讲起话来一摸一样,而是因为他们对于同样的语言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评价和基本相同的理解。
用讲话人的主观判断来作为语言社团的一致性基础是一项在语言社团定义研究方面的突破。
这样,既避免了脱离实际地强调语言社团的一致性,又奠定了在“有序的异质体”这一理论前提下开展语言社团内部结构研究的基础。
第一节语言变异,语言变体,语言变项语言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其中与社会因素相关的语言变异就成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
《社会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主要教授本科四年级的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和英语交际能力与策略;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
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社会语言学课程名称(英文):Sociolinguistic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 专业方向课□通识选修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 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周学时: 2 总学时:32 学分: 2先修课程:语言学授课对象:英语专业四年级三、课程简介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是英语学习者必备的知识。
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语言学》的前提下,试图解释语言学等理论如何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被实践所体现。
本课程涵盖了语言变体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化程度、性别、年龄、职业、种族群体等因素下的多样化,让学生知晓语言的社会功能,对语言变体的社会诠释有深入的了解。
四、课程目标通过对社会语言学基本概念的介绍,让学生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有所了解,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要点,建立起对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良好认知;通过大量的实际生活案例,使学生知晓语言变体在不同的社会语境因素下的多样化;课内和课外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鼓励学生接触实际生活的案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以及学生的阅读、讨论、探究、和实践为主要的课内教学环节,以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问题回答准备和学期研究项目等为主要的课外环节,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师生的互动。
六、修读要求修读本课程的学生必须参加每次的课堂讨论、辩论、和学期研究项目,无故缺席两次,最终评分时扣10分。
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完成每次口头和笔头作业,对引用他人观点必须注明出处,如有发现抄袭行为,也将影响最终的评估。
要求学生通过修读本次课程,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认知能力,做到独立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结合学到的相关理论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充分展现出对于语言变体社会诠释的感知和理解。
《社会语言学》书评【摘要】陈原的《社会语言学》一书是对其《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续篇和发展,是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言现象的专著。
该书以现代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
该书主要围绕着“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和“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这两个主题展开论述。
论证有力,材料丰富,部分观点新颖独到。
对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社会、语言、变化陈原的《社会语言学》是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言现象的专著。
与往常很多语言学著作的枯燥晦涩不同,这部作品是作者为非语言专业的读者而作,跳出了传统语言学和教科书式表述的框框,因而深入浅出,阐述学术问题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该书以现代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交际工具、思想的直接现实、信息载体兼信息系统为出发点,对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
该书第十章“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与第十一章“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是全书论述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照我的理解,这门学科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①最后简单地提及模糊语言的问题,另外对《社会语言学》也有所补充。
一、社会语言学的定义由于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兴起的时间不长,而且处在不止一种学科的邻接境地,因此,它的研究对象或范围至今还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界说。
关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者在书中仅对美国语言学家布赖特在《社会语言学》中提出的“共变论”②展开了讨论,避免对各家定义逐一介绍的繁复,观点鲜明。
“共变论”的主要意思是说语言和社会一样都是变数,并且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社会的变化会引起语言的变化。
而社会语言学正是研究这两个变数的相互关系。
与传统语言学着重解决语言本身构造和语言本身诸要素的规律研究不同,社会语言学更注重研究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中语言的运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