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社会语言学共2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24
社会语言学概况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cs )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在中国当前,"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等相混的地方,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为好,给"社会语言学"一个较为固定的内涵、一个较为稳定的外延,不能作为一个"漫无边际"的"糊里糊涂"的概念.社会语言学在当前中国,主要是一些研究方言学的学者在做,或者说是一些学者从方言学的领域中转移过来的.这有一定的原因,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民俗之间,等等,本来就关系较为紧密,这也是促成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形成的一个原因吧.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研究范畴的界定、视角和特点:布莱特(W. Bright, 1966) 他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变异.研究内容涉及七个方面:说话者的社会身份,听话者的身份,会话场景,社会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平民语言学,语言变异程度,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他的视角涉及语境、语言的历时与共时.他的重点放在"语言变异"上,社会语言学本身也是以变异为立足点.费希曼(J. Fishman, 1972) 他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微观社会语言学以语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方言和语言变异,考察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宏观社会语言学则以社会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在社区组织中的功能. 费希曼是将社会语言学二分为宏观和微观.他是关注的是不同层面的研究对象.海姆斯(D.Hymes, 1974) 海姆斯提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目标有三项:(1)既有社会目标又有语言目标;(2)社会现实的语言学,意指拉博夫及其同事所从事的工作;(3)社会构成的语言学,旨在探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范围广泛的理论. 海姆斯特别强调社会语言学的目标应该具有广泛性、"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祝畹瑾她将研究内容细分为五个方面:(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和按照各种属性划分的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2)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3)交谈的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她的界定主要是关注言语共同体、语言变体、语码转换、社会与变体的联系这几个方面.杨永林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一是社会语境.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社会语言学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 语言结构是传统语言学关注的一部分但是社会语言学的特点是把语言和会话者的背景,所处的语境作为研究的部分.重视社会与语言的相互影响.游汝杰、邹嘉彦指出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学科名称是由社会学(Sociology)和语言学(Linguistics)复合而成,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Social Linguistics,基本涵义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从社会的角度解释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二是Sociology of Language,基本涵义是:从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的事实,来解释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从研究方向来界定社会语言学,简而言之,前者是从社会研究语言,后者是从语言研究社会.陈原陈原(1918—2004),广东新会人,生于1918年5月23日.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从1938年到1948年先后在广州、桂林、重庆、上海、香港等地的新知书店、生活书店、三联书店任编辑,参与《世界知识》《读书与出版》《国际英文选》等杂志与书籍的编辑工作.解放后曾在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文字改革出版社担任领导工作.曾在文化部出版局、国家出版局担任过党内外的领导职务.现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辞书学会顾问,友谊出版公司名誉董事长,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国际控制论学会会员,世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学会国际理事会成员.著有《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辞书与信息》、《在语词的密林里》等.《人和书》是他在《读书》上开设的专栏文章的结集.陈原从三十年代起从事出版工作和拉丁化、世界语运动,同时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地理和语言文字,有一些译文和著作.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主要做出版方面的领导工作.他曾谦逊地说:"我对语言本无研究,只不过是个门外的爱好者."不过在文化革命中,恶棍姚文元借着一部词典狠狠地给打了一棍子,黑线回潮啦,复辟了,大帽子铺天盖地而来,晕头转向之余,很不服气.于是一头扎进语言现象和语言学的海洋…….从此走上研究社会语言学的道路.他的第一本语言著作《语言与社会活》正是在"文革"期间写的读书札记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这本书六万余字,内容涉及比较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若干问题.作者首先用一些语言事实论证社会与语言的密切关系,说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对语言词汇产生巨大影响,接着讨论了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几种特殊影响.一是不同时代存在的一种把语言化为灵物来崇拜的迷信现象,特别举出"文革"中的很多实例;二是对语言的污染一一滥用外来词,他认为"洋泾涣"是语言污染的顶峰,是应该完全加以否定的;三是社会互相影响造成语言间的借词,讨论了汉语借词的历史过程,特别讨论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术语的国际化、标准化与规范化问题.该书还用相当的篇幅讨论由于交际的种种需要而出现的委婉语.这本书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接触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语言现象,文字流畅,言词犀利,作者鲜明的爱憎跃然纸上,作者在"前言"中说:"这六万字的笔记……作为一个语言学的小学生同文化专制主义恶棍们作斗争的记录,……也许可作为这个动荡年代一个小小侧面的反映罢."虽然是自谦之词,但恰恰说明它的时代特点.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一书是《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续篇和发展,是有关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若干实际问题的探索.社会语言学在国外虽然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一门学科,但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填补了这个空白,具有拓荒的意义.作者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社会语言学.在全书开始的几章,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一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三点是作者研究社会语言学的出发点.与上述观点相关,作者又从信息论的角度阐明了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或作为信息系统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该书第十章"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与第十一章"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是全书论述的主题.这两章体现了作者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照我的理解,这门学科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在第十章中他通过各种语言的许多具体事例说明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异,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了相应的新语汇,有一节专门从配偶称呼的变化说明出现新事物或新关系时必然产生新语汇.也就是说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当社会生活停止的时候,语言才不起任何变化,不过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作者最后指出:语言的变化是许多因素一-时间、地域、社会、社会集团等等促成的,在第十一章中,作者阐述如何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遗迹中去探求社会生活的变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引用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十二个论点,着重说明可以从语言的变化探求社会现象的本质.在这一章里,作者又特别比较一些语言,亲属称谓及称谓语的不同与变化,来考察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不同与变化.还从甲骨文等古代文字所记录的语言来探求中国古代社会的图景.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作者还考察了语言与思维的若干问题,接触了模糊语言的问题,说明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是社会生活中不能废除的,但在一定的交际场合也不完全排除精确信息,全书的最后几章又对《语言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的发挥.如语言的互相接触及借词问题,术语及缩略语的社会作用问题;委婉语与语言禁忌问题等.最后作者还讨论了语言感情与国际辅助语的问题.他认为世界语(ESPERANTO)实践了近一百年之后证明,这种方案作为国际间的辅助交际工具是有希望的.从现代汉语几个用例[模型]分析语言交际的最大信息量和最佳效能——《一个社会语言学者的札记》(1983年)是根据作者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的论文写成的一篇通俗性的文章,文章开头介绍了与语言学有关的信息论的几个术语,如信息量,最大信息量及由此派生出的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多余信息等.他指出,社会语言交际活动不但要求最经济的条件下传递最大信息量,而且周时讲求这个消息能引起最佳社会效能.他举了十个用例[模型]说:1.传递一个信息,力求达到这个消息的最大信息量.因此在时间紧迫的交际场合(如球赛暂停时教练对队员的临场指导,电报电文)就要求直截了当、言简意赅.有时不用语言,只用某种符号(如交通方面所用的各种标志).2.在社会交际中消息的传递还讲求最佳效能,即能引起最好的效果.为取得最佳效能,必须符合社会准则,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心理状态等社会因素,不光是纯技术问题.3.为使主要信息达到最大值,同时取得最佳社会效能,有时要排除冗余信息,减少次要信息,有时却要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有意识地增加冗余信息,如对主要信息的重复,加大音量或印成黑体字,将容易引起歧义的部分重复一次或多次,将主要信息的同义词或补足的多余信息加上去,适当地辅助以次要信息等等.4.有时为了达到最佳社会效能还需加上感情因素,特别是在处理潜信息的场合.此外,陈原还发表了一些有关辞书编写及世界语的论文.社会语言学学派社会语言学现在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随着6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的加深,社会语言学又发展出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学派.1. 交际民族志学主要从语言的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规律,它侧重于用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来描写语言的运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社团、组织、社区以及社会中因文化习俗的不同给言语运用所带来的限制性特征,如:特定社区的社会语言学资源、实际言谈活动中上述资源是如何被开发和利用的等等;2.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交际策略和具体差异;3. 交际社会语言学注重研究一个种族内部的交际差异,例如同一种族内男女性别差异对交际策略的影响,不涉及跨文化和跨种族的交际策略;4. 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把语言的本质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儿童的语言习得就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5. 会话分析是一个专门的学派(在英文文献中常用大写的CA来替代),主要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对话,为其他关心实际言谈的社会语言学派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的框架;6. 语言变异研究则是以拉波夫为代表的"变异学派".1966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发表了《纽约城英语的社会分层》(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一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精心调查了纽约市上中等级百货公司里职员的语音,并用一句包含fourth的句子作为调查手段.他发现,不同的r 发音,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人清楚地发r音,有人发得不清楚甚至基本不发.经过统计,他发现,上层和中层的职员,发r音的百分比比较高(分别为62%和51%),而下层的职员发的比例则相对低得多(只为20%).《语言学教程》对社会语言学的相关介绍Sociolinguistics is an umbrella term which covers a variety of different interests in language and society,including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language and the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users.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varieti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functions,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peakers as these three constantly interact and change within a speech community.It seeks to discover the societal rules and norms that explain and con版主一种理性主义对另一种理性主义的批判----索绪尔关于语言的"价值系统"观的哲学基础作者:肖娅曼来源:/ys/01%20lilun/suoxuer%20lixingzhuyi.htm本文将讨论索绪尔关于语言"价值系统"的观念及其理性主义本质、他据此而对传统语言学"分类命名集"观念所进行的批判,意在揭示:这种批判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主义对另一种理性主义的批判,因为这种批判不仅是指向经验主义的、而且尤其是指向理性主义的"分类命名集"观念.一"语言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1](P.118)这一思想是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核心观念.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其"价值"概念仅仅是在"系统性"框架内理解的,并未达到索绪尔所达到的深度.之所以如此,一个基本原因是未能理解索绪尔理论的哲学基础.索绪尔的这一观点是与"分类命名集"观针锋相对的."分类命名集"指传统语言学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缺乏"价值系统"的观念,以为客观事物或概念是一种分类集合体,语言也是这样一种分类集合体,这两种集合体都只是孤立的要素的集合.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理论语言学界尚未意识到:索绪尔的价值系统观是同时与两种分类命名集观相对立的;在这三种语言观的尖锐对立的背后,是其深刻的哲学基础的对立.索绪尔在《教程》第一编第一章"语言符号的性质"开篇讨论语言符号问题时,首先批判了将语言看作"分类命名集"的观点.按我国语言学界的通常理解,语言的分类命名集观和语言的价值系统观的本质区别仅仅在于:前者以孤立的眼光看待语言,将语言看作孤立的词与词的集合;而后者以系统的眼光看待语言,将语言看作是符号与符号互相联系、互相规定的层级系统.这种理解未能抓住要害,因为索绪尔所批判的对象包括两种对立的分类命名集观,包含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基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而索绪尔自己的符号价值观背后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哲学基础,因而索绪尔的观念同时既与经验主义分类命名集观对立,又与理性主义分类命名集观对立,并且无论与哪一方的对立都不仅仅是一个孤立观点与系统观点的对立问题.我们知道,索绪尔的语言观是作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对立面出现的,而历史比较语言学则是作为《普遍唯理语法》语言观的对立面出现的.出版于1660年的《普遍唯理语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观点来系统论述普遍语法的经典著作;而历史比较语言学则以经验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主张面对语言实际,注重客观描写,方法上采用归纳法.然而索绪尔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批判,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回归《普遍唯理语法》那样的理性主义哲学基础. 当然,索绪尔对经验主义的历史比较语言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它还不是"一门真正的语言科学",因为它只是在历时研究中对一些细节下工夫,没有抓住语言的本质,甚至没有意识到要"去探索清楚它的研究对象的性质".[1](P.21)由此,索绪尔对遭受否定的理性主义的《普遍唯理语法》给予了肯定.他说,《普遍唯理语法》的"观点是绝对无可非议的",更重要的是它在"方法上是正确的".[1](PP.120、121)在《普遍唯理语法》被彻底否定、历史比较语言学达到鼎盛之际,索绪尔对前者的肯定和对后者的批评,实际上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理性主义立场.事实正是如此,《教程》在方法上不是像历史比较语言学那样,以搜集语言材料、通过归纳等经验主义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采用直觉、思辨和推演等理性主义方法提出自己一整套理论,这些都表现出理性主义色彩.但仅仅这样理解索绪尔的理性主义特征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方法论总是与认识论密切相关的,而认识论又与存在论(ontology)密切相关,如果不能真正从哲学存在论的高度理解索绪尔,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二很少有人注意到,索绪尔所批判的不是一种、而是两种分类命名集观.尽管索绪尔没有直接作出这种区分,但他的批判确是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个方面展开的.索绪尔说:"在有些人看来,语言,归结到它的基本原则,不外是一种分类命名集,即一份跟同样多的事物相当的名词术语表."[1](P.100)他指出,这种观点之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会使人想到名称和事物的联系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作业."[1](P.100)这里所谓"简单的作业"指简单地将名称和事物直接联系,即将名词和事物一一对应.这种观点不单纯是一个语言问题,因为它有这样一种哲学预设:先有客观事物现成存在,并且客观事物有着现成存在的天然分界;作为语言符号的名称是第二性的,不过是为现成存在着的有着天然分界的客观事物一一贴上的标签的汇集.这就是经验主义的分类命名集观.显然,这种分类命名集观以承认命名对象的客观存在、及其现成分界为前提,根据这种哲学预设,如果没有客观事物及其现成分界,就没有名称,也就没有什么作为分类命名集的语言.索绪尔认为这种经验主义的分类命名集观"很肤浅",取消了对语言的"真正性质作任何探讨",[1](P.39)他认为:"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1](P.101)但索绪尔所批判的不仅是经验主义的分类命名集观,他更深刻批判的是理性主义的分类命名集观.索绪尔反对这样一种分类命名集观:"它假定有现成的、先于词而存在的概念."[1](P.100)这种分类命名集观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观念:认为"现成的、先于词而存在的概念"是存在的集合体,这种理性的概念具有认识论根据、甚至存在论的意义;而语言作为词的集合体,就是为概念集合体一一对应地贴标签,就是说,理性的概念乃是符号所指的来源.索绪尔所批判的"现成的、先于词而存在的概念"源自古希腊哲学,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雅典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概念"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不变性,"概念的知识揭示事物中的一般、不变和基本的因素,因而是真知识",并且是"唯一的真知识".[2](PP.65、64)而且,在苏格拉底那里,概念不是从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而是事物的原因;经验不能认识到"概念",只有理性才能对它加以认识.因此,苏格拉底的"概念"不仅是理性主义的,并且具有存在论色彩.这在他的学生柏拉图那里正式发展为理性主义存在论,具有存在论色彩的"概念"被柏拉图发展为哲学本体——"理性概念"(Idea理念)认为所有理念构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这种作为本体的"理念"是万事万物的原型,而万事万物只是它的"摹本"或"影子".[2](P.67)[3](P.124、127、133-135)[1] 根据这种"概念"观,概念、物质世界和语言符号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概念(本体)语言符号物质世界在这种关系中,概念或理念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人的语言符号是概念或理念的产物,是第二性的;语言符号是对概念认识的结果,而不是对物质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以这种观点看,由于物质世界只是本体("概念"或"理念")的摹本、影子,只是分有了"概念"或"理念",所以具有特殊性、流变性;而正因为语言符号是对本体("概念"或"理念")的反映,所以它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永恒性.这就是索绪尔所批判的"现成的、先于词而存在的概念".根据这种概念观,既然所有概念已经先于语言符号而存在,那么,语言就成为了给既已存在的"概念世界"中的所有"概念"贴标签的"分类命名集".这就是理性主义的"分类命名集"观.然而索绪尔自己的语言观也是一种理性主义.一方面,索绪尔断然否认"有现成的、先于词而存在的概念";而另一方面,他认为"语言符号连接的"是"概念和音响形象"[1](P.101),即所指和能指.这里所肯定的仍然是"概念"而不是经验的客观对象.但是,索绪尔所谓"概念"和传统理性主义分类命名集观的"概念"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概念.正是这两种对立的"概念"观决定了两种不同的语言观:一种是古希腊以来的传统理性主义"概念"观,另一种是索绪尔的理性主义"概念"观;前者决定了其语言观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分类命名集"观,后者决定了其语言观为"价值系统"观.这就意味着: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并不必然导致孤立的分类命名集观,也可以导向价值系统观.这就涉及三种不同的"概念"观念的哲学预设:经验主义的预设(我国语言学界基本上是这样一种"概念"观念);传统理性主义的预设;索绪尔理性主义的预设.索绪尔所持有的"概念"观和索绪尔所批判的"概念"观都具有理性主义预设,而我国语言学界所理解的"概念"则有着经验主义预设.意识到这一点,这是准确理解索绪尔语言观的前提.以上分析应该使我们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在哲学基础上,我国语言学界的语言观基本上是经验主义("唯物反映论")的,认为物质世界或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认识是第二性的,语言则是认识过程中的产物.我们往往就是以这样的哲学观念去理解索绪尔,殊不知索绪尔在这一根本问题上与我们的观念恰恰是对立的.我国目前实际的理论现状是:在反对经验主义分类命名集观问题上,我们赞成索绪尔的语言观(仅仅是在孤立与系统相对立的框架内);但在存在论和认识论预设上,我们却不赞成、甚至根本不理解索绪尔,而持经验主义立场.先来考察一下我国语言学界的"概念"观."概念"一词在我国清代以前文献中未见,它是外来的,不涉及我国传统文化观念问题.先来看看我国具有权威性的三部词典给"概念"所下的定义: 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辞海》)[4]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现代汉语词典》)[5]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在理性认识阶段的产物,……是现实事物和过程的反映.(《哲学大词典·逻辑学卷》)[6]由这些权威性定义可知,"概念"在我国是一个认识论范畴.这三部权威性词典都将"概念"作了经验主义的解释,因为无论它们的具体表述怎样不同,但都将"概念"定义为在经验中对事物认识的结果:先有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然后才有作为认识结果的概念.上述定义实际上是我国语言学界讨论任何涉及概念的问题时的观念前提.尽管语言学教科书一般不专门讨论"概念"定义,但语言学中凡涉及概念问题者都建立在上述定义基础上.以《语言学纲要》为例:"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形成概念,必须用语言中确切的词语把它'包装'好,否则就会'飞走'".[7](P.14)应该说,这段话代表着我国语言学界对语言符号、概念、客观事物三者之间关系的普遍看法:概念反映客观事物,语言符号的所指反映概念.简示如下:客观事物←概念←符号所指假如以这样的语言观念来看待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连接的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观点,我们就会产生误读,只能看到从经验对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并把传统的理性主义"概念"观和索绪尔的"概念"观统统理解为经验主义的"概念"观.但实际上,索绪尔所批判的传统"概念"观是理性主义的,而他自己的"概念"观也是理性主义的.索绪尔以一种独特的理性主义立场,在反对经验主义的分类命名集观的同时,也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的分类命名集观.三上节讨论的索绪尔的符号价值观与分类命名集观的对立,是在"共时"维度上的对立;但索绪尔。
【本章导学】本章主要介绍社会语言学的概念、定位、类型、流派,社会语言学兴起的原因、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习内容】第一讲绪论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语言学一社会语言学的定义社会语言学的定义很多,由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出发点、研究目的等的不同,他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理解也不同。
举几个比较经典的定义。
(英)赫德森(R.A.Hudson):社会语言学是联系社会研究语言的一门学科。
(英)特鲁吉尔(Peter Trudgill):社会语言学是把语言当作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的那一部分语言学。
(英)戴维·克里斯特尔(David Crystal):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
(美)威廉·布赖特(William Bright):社会语言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指出变化或差异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与系统的社会差别有关的。
(中)陈建民、陈章太(1988):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化共存的一门应用科学。
(美)拉波夫(Labov)社会语言学就是语言学。
因为社会本身就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语言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语言变化也是社会因素影响下的变化,所以社会语言学就是语言学。
从以上定义可以总结出:美国:一般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变异”的语言科学。
英国:认为社会语言学是把语言当作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的那一部分语言学。
前苏联:倾向于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同社会生活诸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门语言学学科。
中国: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的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二社会语言学的定位分支说。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中最为人所喜爱的分支(赫德森)。
特鲁吉尔、美国Fishman、尤金·奈达,中国戴庆厦。
边缘说。
德国社会学家T.勒克曼(Thomas Luckmann) 、美国 A.什维策尔(社会语言学是独立的边缘学科)和海姆斯(Dell Hymes,社会语言学仅仅是社会学和语言学相接壤的边缘研究领域,而不是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第八章社会语言学1.语言变异语言的使用属于社会现象,语言的使用会因言语社区、地域、社会团体、甚至个人的不同而不同。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把语言置于社会环境中来研究语言,从而揭示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语言变化的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
1.1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言语社区可以定义为构成一个社团的一群人,他们具有相同的语言或具有同一语言中某一特定的变体。
言语社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同一言语社区的人使用同一语言或同一语言中的不同的变体进行交际,而且他们对他们所使用的语言的规范具有类似的态度。
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职业、年龄等因素不同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往往带有他们各自言语社区的烙印。
1.2言语变体(speech variety)言语变体(speech variety),有称之为语言变体,是语言使用者所使用的具有一定区别性特征的变体。
这些不同的特征主要反映在发音、句法规则或词汇上。
言语变体作为一种中性词语可以指标准语(standard language)、方言(dialect)、洋径浜语(pidgin)、克里奥尔语(creole)等,可以指同一语言的地域性或民族性变体,如英语中的澳大利亚英语、黑人英语等,也可以指同属一种语言的功能性言语变体,如法律语体等。
社会语言学家尤其是对地域变体(又称地域方言)、社会变体(又称社会方言)和功能变体(又称语域)感兴趣。
言语变体无论其具有何种社会属性,在社会语言学家看来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因为它们都是体系的。
1.3地域变异(regional variation)地理障碍如高山,海洋,空间的距离等是造成语言地域变异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对自己地方语的“忠诚”以及对语言变化的抵触情绪也是形成地域方言的原因。
虽然语言的地域变异反映在发音、词汇和句法上,但是语言地域性变异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地域口音(accent)。
由于地域变体的存在给跨地区的交际造成障碍,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