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的主要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38.76 KB
- 文档页数:4
《逸周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逸周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原名《周书》。
據清華簡校正《逸周書》三則(首發)蔡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一、咸茂厥功《逸周書·祭公》:天子,謀父疾維不瘳,敢告天子,皇天改大殷之命,維文王受之,維武王大尅之,咸茂厥功。
1清華簡《祭公》作:三公,(謀)父縢(朕)疾隹(惟)不瘳,敢(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隹(惟)周文王受之,隹(惟)武王大(敗)之,(成)氒(厥)(功)2比較可知,傳世本“咸茂厥功”的“茂”即“成”的誤字。
“茂”、“成”形近,古書中也有相混的例子,如:《文子•符言》“宦敗於官茂”,《鄧析子·轉辭》作“宦生於官成”,《說苑•敬慎》作“官怠於宦成”,《韓詩外傳》作“官怠於有成”,彭裕商指出:“官茂”當作“官成”。
3尚書《顧命》說: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羑若,克恤西土,惟新陟王,畢協賞罰,勘定厥功,用敷遺後人休。
4遣詞造句與《祭公》極似,“勘定厥功”即“咸茂〈成〉厥功”。
“勘定”與“咸茂〈成〉”古音極近,所以,在流傳過程中就產生了異文。
二、建沈人《逸周書·皇門》:下邑小國,克有耉老,據屏位,建沈人,非不用明刑。
5清華簡《皇門》作:朕(寡)邑少(小)邦,(蔑)又(有)耆耇(慮)事(屏)朕立(位)。
(肆)朕(沖)人,非敢不用明刑。
6“(肆)朕(沖)人,非敢不用明刑”,《尚書》多見類似句式:《盤庚》:肆予沖人,非廢厥謀。
7《大誥》:肆予沖人,永思艱。
8所以,傳世本《皇門》“建沈(沖)人”的“建”,應該據清華簡《皇門》改作“肆”。
三、王念曰多□《逸周書·小開》:維三十有五祀,王念曰多□,正月丙子,拜望,食無時……維周于民人謀競,不可以【藏】,後戒後戒,宿不悉,日不足。
過去研究《逸周書》的學者,都認為“王念曰多□”這句話是錯簡。
如:1.陳逢衡云:“王念曰”三字當在下文“嗚呼”之上,今移置彼,而衍下“曰”字竝此處“多□”二字。
2.丁宗洛移“正月丙子拜望”六字於“王念曰”上。
逸周书源流考辨逸周书是汉代史书《史记》中记载的一本重要史书,因其内容丰富而备受关注。
它涵盖了周朝各个方面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虽然《史记》中没有明确说明逸周书的来源和作者,但通过研究可以对逸周书的源流进行考辨。
首先,我们可以从《史记》本身的记载中找到关于逸周书的线索。
《史记》中提到,在《周本纪》中,逸周书被描述为记录了周朝历史的一本重要书籍。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周朝的典章制度、礼仪制度、军事典籍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史记》中多次提到逸周书的记载,可以判断它在当时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的,而且被周朝的官员们广泛运用于政务活动中。
以《史记》记载为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逸周书的传承情况。
在东汉时期,由于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整顿和文献整理,逸周书更多地成为一种官方的史书。
在当时的文献中,逸周书被称为《周书》,主要包括《周记》和《周礼》。
这两本书分别记录了周朝的历史和各类仪礼的制定。
我们可以从《汉书·艺文志》中看到对逸周书的记载,可以知道逸周书在东汉时期已经成为了一本重要的文献。
然而,有关逸周书的文献在隋唐以后逐渐失传,现今很难找到完整的逸周书的版本。
在宋代以后,尽管出现了一些逸周书的辑佚和辑注,但很多重要的内容已经无法找到。
因此,我们目前对逸周书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史记》中对其的记载。
对于逸周书的作者,目前学界并无定论。
在《史记》中并未明确提到逸周书的作者是谁,但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当时的周官所编写的,也有学者认为逸周书的作者可能是司马迁这位卓越的历史学家。
这是因为逸周书和《史记》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风格、记载方式等。
而司马迁正是《史记》的主要作者,所以有一种猜测认为司马迁也可能是逸周书的作者。
总的来说,逸周书作为一本关于周朝历史的史书,在史学研究和文化传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们无法找到完整的逸周书的版本,但通过对《史记》中的记载和其他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逸周书的内容和地位。
《逸周书》卷十·武纪解关于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
武纪解原文币帛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成。
车甲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捷。
克□事而有武色,必失其德。
临权而疑,必离其灾。
□□不捷,智不可□,□于不足,并于不几,则始而施,几而弗免,无功。
国有三守,卑辞重币以服之,弱国之守也;伐服不祥,伐战危,伐险难,故善反而者不伐三守。
伐国有六时、五动、四顺,间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约,此谓六时。
扶之而不让,振之而不动,是之而不服,暴之而不革,威之而不恐,未可伐也,此谓五动。
立之害,毁之利,克之易,并之能,以时伐之,此谓四顺。
立之不害,毁之不利,唯克之易,并之不能,可伐也。
立之害,毁之未利,克之难,并之不能,可动也。
静以待众,力不与争,权弗果据,德不肆国,若是,而可毁也。
地荒而不振,得衰而氏与,无苦而危矣,求之以其道,□□无不得,为之以其事,而时无不成。
有利备无患,事时至而不迎,大禄乃迁。
延之不道,行事乃困,不作小□,动大殃。
谋有不足者三:仁废,则文谋不足;勇废,武谋不足;备废,则事谋不足。
国有本有干,有权有伦。
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国侔交权也。
政教顺,成伦质也。
君臣和,□枢体也。
土地未削,人民未散,国权未倾,伦质未移,虽有昏乱之君,国未亡也。
国有几失,居之不可阻,体之小也。
不果邻家,难复饰也。
封疆侵凌,难复振也。
服国从失,难复扶也。
大国之无养,小国之畏事,不可以本权,失□家之交,不可以枉绳。
失邻家之交,不据直以约,不亏体以阴,不可虞而夺也,不可策而服也,不可亲而侵也,不可摩而测也,不可求而循也。
施度于体,不虑费事;利于国,不计劳。
失德丧服于邻家,则不顾难矣。
交体侵凌,则不顾权矣。
封疆不时得其所,无为养民矣。
合同不得其位,无畏患矣。
《逸周书》原文及翻译逸周书简介《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
《卷一·度训解》原文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
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
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
正上下以顺政。
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
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知乐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内外以知人。
凡民生而有好有恶,小得其所好则喜,大得其所好则乐,小遭其所恶则忧,大遭其所恶则哀。
然凡民之所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民至有好而不让,不从其所好,必犯法,无以事上。
民至有恶不让,不去其所恶,必犯法,无以事上,边行于此,尚有顽民,而况□不去其所恶,而从其所好,民能居乎。
若不□力何以求之,力争则力政,力政则无让,无让则无礼,无礼,虽得所好,民乐乎?若不乐乃所恶也。
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
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扬举力竞。
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
夫力竞,非众不克,众非和不众,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
明王是以无乐非人,无哀非人。
人是以众,人众赏多罚少,政之美也。
罚多赏少,政之恶也。
罚多则困,赏多则乏,乏困无丑,教乃不至。
是故民主明丑以长子孙,子孙习服,鸟兽仁德。
土宜天时,百物和治,治之初,厉初哉。
治化则顺,是故无顺非厉,长幼成而生,曰顺极。
《卷一·度训解》译文上天生下民众就给他们制定了法度。
量度大的与小的,就能确定大小适中的,称量轻的与重的,就能确定轻重适中的,弄清本末两端,就能确定正中间。
确定适中的标准才能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直到补损到恰当为止。
排列爵次,以明确尊卑贵贱。
辨明等级以安定民众。
安定好朝廷内外,以成就君命;安定好公卿庶民,以便政令顺行。
《逸周书》卷六·本典解关于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
本典解原文维四月既生魄,王在东宫,告周公曰:“呜呼,朕闻武考不知,乃闻不得,乃学俾资不肖,永无惑矣。
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非不念而知,故闻伯父。
”周公再拜稽首曰:“臣闻之文考,能求士□者,智也;与民利者,仁也;能收民狱者,义也;能督民过者,德也;为民犯难者,武也。
智能亲智,仁能亲仁,义能亲义,德能亲德,武能亲武。
五者昌于国,曰明,明能见物,高能致物,物备咸至,曰帝,帝乡在地,曰本;本生万物,曰世;世可则□,曰至;至德照天,百姓□径备有好丑,民无不戒,显父登德,德降则信;信则民宁,为畏为极。
民无淫慝,生民知常利之道,则国强序明,好丑□必固,其务均分以利之则民安。
□用以资之,则民乐;明德以师之,则民让;生之乐之,则母之,礼也。
政之教之、遂以成之,则父之,礼也。
父母之礼,以加于民,其慈□□古之圣王乐体其政。
士有九等,皆得其宜,曰材。
人有八政,皆得其则,曰礼。
服士乐其生,而务其宜,是故奏鼓以章乐,奏舞以观礼,奏歌以观和、礼乐既和,其上乃不危。
”王拜曰:“允哉,幼愚,敬守以为本典。
”本典解译文在四月十五那天,成王在东宫,对周公说:“啊呀!我听先父武王说过:不懂就问,问不到就学,即使天资不好也永无疑惑。
现今我不懂,修明道德当依据什么,施行政教当做些什么,以及养育百姓的措施和礼乐产生于何处?并非我不思考,而是思考了还不明白,特以敬问伯父。
”周公两拜叩头,说道:“我听先父文王说:能求到贤士的,是智;给予百姓好处的是仁;能受理百姓官司的,是义;能纠正百姓过失的,是德;为百姓冒犯危难的,是武。
智者能亲近智,仁者能亲近仁,义者能亲近义,德者能亲近德,武者能亲近武:这五样都昌盛于国的国君叫英明。
逸周书名词解释《逸周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之一,是一部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了公元前842年到战国末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迁。
这部书在其内容和体裁上与《尚书》类似,都是以记述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史书。
下面是《逸周书》中的一些重要的词汇解释:1. 祭献:指祭祀时所供奉的物品,包括动物、食物、酒等。
在《逸周书》中,祭献往往是诸侯国对周王朝的表示忠诚和恭敬的方式,在祭祀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君臣:指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君即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臣即是国家的官员或平民百姓。
君臣关系在《逸周书》中经常出现,用来描述统治者的权力和责任,以及臣民的义务和义理。
3. 礼仪:指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规矩。
在《逸周书》中,礼仪是指宫廷、祭祀等场合中的一系列仪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礼节和规定。
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 封建制度:指一种以封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在《逸周书》中,封建制度是指周朝王室对地方的分封管理制度。
周王朝将国土划分为诸侯国,由君主分封给不同的贵族,贵族作为封地的统治者,负责管理和治理封地内的百姓。
5. 战国时期:指中国历史上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间的时期,也是《逸周书》最后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分裂、战争频发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争夺权位,形成一种以强权政治为特征的局面。
6. 地理位置:指地理学中的位置概念,包括地球上特定地点的纬度、经度等。
在《逸周书》中,地理位置经常用来描述国家、城市、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分布和相对位置。
以上是《逸周书》中一些重要的词汇解释。
通过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部古代文献,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逸周书逸周书【上古】佚名撰四库全书总⽬提要 卷五⼗·史部六·别史类 逸周书·⼗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汲冢周书》。
考《隋经籍志》、《唐艺⽂志》,俱称此书以晋太康⼆年得于魏安厘王冢中。
则汲冢之说,其来已久。
然《晋书·武帝纪》及《荀勖》、《束晳传》,载汲郡⼈不准所得《⽵书》七⼗五篇,具有篇名,⽆所谓《周书》。
杜预《春秋集解后序》,载汲冢诸书,亦不列《周书》之⽬。
是《周书》不出汲冢也。
考《汉书·艺⽂志》先有《周书》七⼗⼀篇,今本⽐班固所纪惟少⼀篇。
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凡七⼗篇,《叙》⼀篇在其末。
京⼝刊本,始以《序》散⼊诸篇,则篇数仍七⼗有⼀,与《汉志》合。
司马迁纪武王克商事,亦与此书相应。
许慎作《说⽂》,引《周书》“⼤翰若翬雉”,⼜引《周书》“豲有⽖⽽不敢以撅”。
马融注《论语》,引《周书·⽉令》。
郑⽞注《周礼》,引《周书·王会》,注《仪礼》,引《周书·以唐以闾》。
皆在汲冢前,知为汉代相传之旧。
郭璞注《尔雅》,称《逸周书》。
李善《⽂选注》所引,亦称《逸周书》。
知晋⾄唐初,旧本尚不题“汲冢”。
其相沿称汲冢者,殆以梁任昉得《⽵简漆书》,不能辨识,以⽰刘显。
显识为孔⼦删书之余。
其时《南史》未出,流传不审,遂误合《汲冢》、《⽵简》为⼀事,⽽修《隋志》者误采之耶。
郑元祐作《⼤戴礼后序》,称《⽂王官⼈篇》与《汲冢周书官⼈解》相出⼈。
《汲冢书》出于晋太康中,未审何由相似云云。
殊失之不考。
《⽂献通考》所引《李焘跋》及刘克庄《后村诗话》,皆以为汉时本有此书,其后稍隐,赖汲冢⽵简出,乃得复显。
是⼜⼼知其⾮⽽巧为调停之说。
惟旧本载嘉定⼗五年《丁黼跋》,反覆考证,确以为不出汲冢。
斯定论矣。
其书载有太⼦晋事,则当成于灵王以后。
所云⽂王受命称王,武王、周公私计东伐,俘馘殷遗,暴殄原兽,辇括宝⽟,动⾄亿万,三发下车,悬纣⾸太⽩,⼜⽤之南郊,皆古⼈必⽆之事。
本文由士兵祥贡献《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到东汉许慎写作《说文解字》时,才称之为《逸周书》。
《逸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也是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汇编。
很多人认为它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下来的资料。
例如刘向就说,《逸周书》是“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
”其实,这种说法是很令人怀疑的。
《逸周书》的原始面貌是七十一篇,因为它被人认为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抛弃的资料,所以不为人重视,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出现残缺。
到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可见,这时已亡佚二十六篇了。
而现在流行的《逸周书》连序一起共七十一篇,正与原始的《逸周书》相同,而比唐颜师古时反而多了二十六篇。
由此可以断定,这二十六篇肯定是后人所加。
《逸周书》实际上只是历史文献汇编而非历史著作,因为它没有一定的体例系统。
它所记的史事,上起周初的文王、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其中记载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篇幅,约占全书的五分之四。
就现存的《逸周书》来看,虽有七十一篇,但其中的《程寤》、《秦阴》、《九政》、《九开》、《刘法》、《文开》、《保开》、《八繁》、《箕子》、《耆德》等十篇有篇目而无内容,因此,实际只有六十篇。
每篇篇名上都有一个“解”字,据说是晋五经博士孔晁注解此书时加的,它本不是篇名原有的,但后人不详,误以为它是篇名,因而以讹传讹。
《逸周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它记载了许多历史事实。
例如《世俘》记载“周武王灭纣,俘佚侯小臣四十六,禽御八百三,馘十万七千七百七十九,俘人三万二百三十,俘获虎、猫麋、鹿、犀、牦、熊、罴一万二百三十五,灭国九十九,服国六百五十二。
“这与《孟子》所说的“周公相武王,灭国五十,躯虎、豹、犀、象而远之”的记载大体相同,但更加详细具体。
又如《克殷》记载周武王克殷时的情景,特别是杀戮已死的商纣王及其宠妃等情景,与《尚书?武成篇》所说的“血流漂杵”正好印证。
《逸周书》研究《逸周书》研究简介《逸周书》是中国古代经学典籍之一,编纂于明代。
本文将就《逸周书》的历史背景、编纂者及编纂目的、内容与特点进行探讨,力图揭示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自明朝宣德年间开始,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逐渐恢复。
在这个时期,经学成为社会精英学习的重点,文人学士对古代经典进行研究和整理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
《逸周书》编纂者及编纂目的《逸周书》是由明代官员邵晋斋所主持编纂的,这里所说的“逸”是指散佚、缺失的意思。
邵晋斋利用大量失传的古代文献资料,通过对各种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比较研究,以及自己的推测和理解,将逸失的周代史料汇编成了《逸周书》。
《逸周书》的编纂目的是为了弥补周代史料的缺失,还原周代的历史面貌。
在明代儒家经学中,周代是重要的历史时期,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典范,所涉及的礼乐制度被认为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逸周书》的编纂意图是为了恢复和完善礼乐制度的体系,为儒家经典学习提供更多的古代历史资料和依据。
内容与特点《逸周书》分为上下两卷,涉及周代的不同方面,包括人物传记、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礼乐制度等。
全书共计200篇,共计30余万字。
《逸周书》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已有的古籍和其他逸佚文献,编纂者在整理时注重对这些史料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核查和判断。
尽管如此,《逸周书》依然充满了诸多校勘、补缺和摘抄的痕迹,对于一些内容的真实性仍存在争议。
该书的特点之一是其丰富的古代历史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周代史料缺失的空白。
通过对各种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比较研究,《逸周书》将这些材料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为后来研究周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此外,《逸周书》的编撰方式较为简练,注重对重要事实和要点的概括和阐述。
这一特点使得《逸周书》成为研究周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理解上古社会制度、礼乐制度以及古代政治和宗教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结语《逸周书》作为中国古代经学典籍,《逸周书》编撰者在整理古籍和恢复文化遗产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国学经典之《逸周书》导读第十五讲:王会解史记解《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
#国学#王会解:成周之会,墠上张赤帟阴羽,天子南面立,絻无繁露,朝服,八十物缙珽。
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皆絻,亦无繁露,朝服,七十物,缙笏,旁天子而立于堂上。
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
堂下之左,尹公、夏公立焉,皆南面,絻有繁露,朝服,五十物,皆缙笏。
为诸侯之有疾病者,阼阶之南,祝淮氏、荣氏,次之慓瓚,次之皆西面,弥宗旁之。
为诸侯有疾病者之医药所居。
相者,太史鱼、大行人,皆朝服,有繁露。
堂下之东面,郭叔掌为天子菉币焉,絻有繁露。
内台西面正北方,应侯、曹叔伯舅、中舅。
比服次之,要服次之,荒服次之。
西方东面正北方,伯父中子次之。
方千里之内为比服,方二千里之内为要服,方三千里之内为荒服,是皆朝于内者。
堂后东北为赤帟焉,浴盆在其中。
其西天子车立马乘,六青阴羽凫旌。
中台之外,其右泰士,台右弥士。
受贽者八人,东面者四人,西面四人也。
陈币当外台,天玄<曷毛>宗马十二,王元缭璧綦十二,参方玄缭璧、豹虎皮十二,四方玄缭璧琰十二。
外台之四隅,张赤帟,为诸侯,欲息者皆息焉,命之曰爻闾。
周公旦主东方,所之青马、黑<葛毛>,谓之母兒,其守营墙者,衣青操弓执矛。
西面者,正北方,稷慎大麈。
秽人前兒,前兒若弥猴,立行似小兒。
良夷在子,在子□身人首,脂其腹,炙之霍,则鸣曰在子。
扬州禺禺,鱼名,解隃冠,发人麃麃者,若鹿迅走。
俞人虽马,青丘狐九尾,周头煇互,煇互者,羊也。
黑齿白鹿白马,白民乘黄,乘黄者似骐,背有两角。
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
遇越纳□。
姑妹珍,且瓯文蜃,其人玄贝,海阳大蟹。
自深桂。
会稽以<单黾>,皆面向。
正北方义渠,以兹白,兹白者,若白马,锯牙食虎豹。
逸周书逸周書逸文《逸周书》逸周書逸文文王去商在程,正月既生魄,太姒夢見商之庭產棘,小子發取周庭之梓樹,于闕閒化為松柏棫柞,寤驚以告文王,文王乃召太子發占之于明堂,王及太子發並拜吉夢,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
文王曰:「法寬刑緩,囹圄空虛。
」文王曰:「周視民如子愛也。
」因五行相剋而作五刑,墨、劓、剕、宮、大辟,是也。
火能變金色,故墨以變其肉;金能剋木,故剕以去其骨節;木能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宮以斷其淫泆;水能滅火,故大辟以絕其生命。
文王獨坐,屏去左右,深念遠慮,召大公望曰:「帝王猛暴無文,強梁好武,侵陵諸侯,苦勞天下,百姓之怨心生矣。
其災,予奚行而得免于無道乎?」大公曰:「因其所為,且興其化,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乃可以有國焉。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大公曰:「知與眾同者,非人師也。
大知似狂,不癡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癡,不能成事。
」文王曰:「吾聞之,無變古,無易常,無陰謀,無擅制,無更創,為此則不祥。
」大公曰:「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國,非常一人之國也。
莫常有之,唯有道者取之。
古之王者,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勸,不知怒,不知喜,愉愉然其如赤子,此古善為政也。
」武王悅箕子之對,賜十朋。
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破木為耜鉏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以助果蓏之實。
黃帝作井,始●灶,亨穀為粥,蒸穀為飯,燔肉為炙。
少昊曰:「清清者,黃帝之子青陽也。
」三王之統若循環,周則復始,窮則反本。
更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三日粵朏。
孟春之月,日在營室,蟄蟲始震。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
乃擇元日,祈穀於上帝。
掩骼薶骴。
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
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枯,國乃有恐。
仲春始雨水。
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
是月獻羔。
以太牢祀高禖。
虹始見。
命榜人。
仲夏之月,令祀百辟卿士之有德于民者。
季夏燒薙。
逸周书集训校释
逸周书集训校释,又称“逸周书训”,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
训解书集。
本书出版于明末清初,收录几千篇文字训解,形式上分绪论、诠论两部分,是一部独特而珍贵的文学诠释研究工具。
逸周书训是由明末清初许多优秀学者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共同完成的。
他们
把许多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宋元领域的精华汇集在一起,制成为一部书集,便于未来的学者们就古代文学思想进行全面研究,使历史根植于社会,心系现实,为古代文学思想发展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逸周书训尤其在繁体字文献的整理及释义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它为
学者们把握古代文学传统及文学遗存提供了精确的释义,经久不衰,是任何一种汉字文献的释文基础。
而且,不仅仅是释文,还有各个语种的文学史研究,文字评论,各种古典文学的著作,以及各种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审慎搜索,使文献除了汉字以外,还含有诸多古代汉语知识和思想,使学者们更容易把握历史文化。
逸周书训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文学及其思维演变的
重要经典书籍。
本书不仅反映了当时各个家庭信仰的发展状态,而且囊括了上古到清代文学思想的多种形式,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传承发展历史,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逸周书》卷三酆保解第二十一维二十三祀,庚子朔,九州之侯,咸格于周,王在酆,昧爽,立于少庭。
王告周公旦曰:“呜呼,诸侯咸格来庆,辛苦役周,吾何保守,何用行?”旦拜手稽首曰:“商无无道,弃德刑范,欺侮群臣,辛苦百姓,忍辱诸侯,莫大之纲,福其亡,亡人惟庸。
王其祀德纯礼,明允无二,卑位柔色,金声以合之。
”王乃命三公九卿及百姓之人,曰:“恭敬齐洁,咸格而祀于上帝。
”商馈始于王,因飨诸侯。
重礼生存吏,出送于郊,树昏于崇,内备五祥、六卫、七厉、十败、四葛,外用四蠹、五落、六冗、七恶。
五祥:一君选择,二官得度,三务不舍,四不行赂,五察民困。
六卫:一明仁怀恕,二明照设谋,三明戒摄勇,四明才摄士,五明德摄官,六明命摄政。
七厉,一翼勤厉务,二动正厉民,三静兆厉武,四翼艺厉物,五翼言厉复,六翼敬厉众,七翼厉道。
十败:一佞人败朴,二谄言毁积,三阴资自举,四女货速祸,五比党不拣,六佞说鬻狱,七神龟败卜,八宾祭推谷,九忿言自辱,十异姓乱族。
四葛:一葛其农时不移,二费其土虑不化,三正赏罚、狱无矜奇,四葛其戎谋,族乃不罚。
四蠹:一美好怪奇以治之,三淫言流说以服之,三群巧仍兴以力之,四神巫灵宠以惑之。
五落:一示吾贞以移其名,二微降霜雪以取松柏,三信蟜萌莫能安宅,四厚其祷巫,其谋乃获,五流德飘枉,以明其恶。
六容:一游言,二行商工,三军旅之庸,四外风之所扬,五困失而亡,作事应时,时乃丧,六厚使以往来其所藏。
七恶:一以物角兵,二令美其前而厚其伤,三闲于大国,安得吉凶,四交其所亲,静之以物,则以流其身,五率诸侯以朝贤人,而己犹不往,六令之有求遂以生尤,七见亲所亲,勿与深谋,命友人疑。
”旦拜曰:“呜呼,王孙其尊天下,适无见过,过适无好,自益以明而迹。
呜呼,敬哉!视无祥、六卫、七厉、十败、四葛,不修国乃不固,务周四蠹、五落、六容、七恶,不使不允,不率不缓,反以自薄。
呜呼,深念之哉!重维之哉!不深乃权不重,从权乃微,不从乃溃,溃不可复,戒后人其用汝谋。
卷七官人解第五十八王曰:“呜呼,大师,朕维民务官,论用有征,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可得闻乎?”周公曰:“亦有六征。
呜呼,乃齐以揆之。
一曰富贵者观其有礼施,贫贱者观其有德守,嬖宠者观其不骄奢,隐约观其不慑惧,其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悌,其壮者观其连接务行而胜私,其老者观其思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
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
省其居处观其义方,省其丧哀观其贞良,省其出入观其交并以,省其交友观其任廉。
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
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恭,从之色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二,昵之以观其不狎。
复征其言以观其精,曲省其行以观其备。
此之谓观诚。
“二曰方与之言以观其志,志殷以渊其气,宽以柔,其色俭而不谄,其处仙,其言后人,见其所不足。
曰日益者也。
好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贤人以言,防其所不足,发其所能,曰日损者也。
其貌直而不止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防其过,曰有质者也。
其貌曲媒,其言工巧,饰其见物,务其小证,以故自说,曰无质者也。
喜怒以物而色不变,烦乱一事而志不营,深道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而气惵惧,曰鄙心而假气者也。
设之以物而数决,敬之以卒而度应,不文而辩,曰有虑者也。
难决以物,难说以守,一而不可变,困而不知止,曰愚依人也。
营之以物而不误,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可迁,临之货色而不过,曰果敢者也。
移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诺无决,曰弱志者也。
顺予之弗为喜,非夺之弗为怒,沈静而寡言,多稽而险貌,曰质静者也。
屏言而弗顾,自顺而弗让,非是而强之,曰妒诬者也。
微而能发,察而能深,宽顺而恭俭,温柔而能断,果敢而能屈,曰志治者也。
华废而诬,巧言令色,皆以无为有者也。
此之谓考言。
“三曰,诚在其中,必见诸外,以其声,处其实,气初生物,物生有声,声有刚柔,清浊好恶,咸发于声。
新气华诞者,其声流散,心气顺信者,其声顺节。
逸周书的主要内容
逸周书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记载皇权仪式的史书,它主要记录了周朝时期的一些仪式、礼制以及官制等内容。
逸周书是承接了《周礼》的内容,但其规模和内容都更为丰富全面。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逸周书的主要内容。
逸周书共分为三卷,分别是《洪范》、《九成》、《召旻》。
其中,《洪范》主要记录了授爵、封赏、祭丧等仪式流程,以及各种官吏职务的分类、任免等细节;《九成》则主要记载了人事任选、刑罚、监狱纪律、宴会礼仪等内容;《召旻》则主要介绍了诸侯王的朝见礼仪、赏罚制度、上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逸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记录的礼制。
逸周书中所记录的礼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展示了周朝社会高度的礼仪之道。
逸周书的礼制内容包括军事礼节、王室婚姻礼节、宗庙祭祀礼节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宗庙祭祀礼节。
逸周书中详细地记录了周王朝的祭祀仪式,如封禅、盛大祭礼等。
这些仪式所具有的复杂而庄严的礼仪,不仅展示了周王朝的崇高仪节,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信仰。
逸周书还包括了一些官制内容,它记录了周王朝官吏的分类、任免规则、封爵等等。
这些内容所记载的官制和制度对后世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逸周书中所规定的官制逐渐演化成为了后来的封建官制,成为将统治阶层组织起来的重要手段。
逸周书的历史价值也不容忽视。
它是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录礼冠书,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礼仪册之一。
逸周书的出现,反映了周朝鼎盛时期文化的发展,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反映了当时的法律与道德观念。
同时,逸周书也为后代学者提供了研究周朝及其文化与习俗的珍贵资料。
总之,逸周书作为一部全面记录周朝礼制和官制的史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制度发展的桥梁,更是研究中国文化和习俗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当时的文化背景: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文化背景得益于先前商朝和西周的发展。
周朝统治者实施了一种“礼仪文化”,强调天命与礼法的重要性。
周朝时期,政治家大胆拓展思路,儒家、墨家等学派开始形成。
此外,在文化方面,书法、音乐、舞蹈等大为发展,创造出一批经典名著。
当时的社会背景:
周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经济都表现出了较高水平的发展。
周王朝实行了分封制,将整个国家分成了几个部分,由贵族掌控各自领土的政治、军事等权力。
强调礼治,强调国家管治。
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增长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为周朝经济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同时商业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商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逸周书对后世的影响:
逸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最为重要的古代著作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首先,逸周书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礼制规范和官员任命制度,为中国历代的政治发展和官制设计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逸周书所记载的礼制规范也极具深远意义,后来的文化、文艺、宗教以及诸多的文化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这些规范。
逸周书所记载的传统中国文化、道家、儒家思想等知识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视角和视野。
最后,逸周书梳理了周朝时期各种仪式相关内容,对于后世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追溯传统文明所贡献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总的来说,逸周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料,对后世的影响极其巨大。
其传承了千年,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乃至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各个领域,也是中华文明自身的历史和文化标本。
逸周书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的经久不衰,如今仍能够引领新时代的潮流,就是因为它所记录的内容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具有对人类文明的促进意义。
除此之外,逸周书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思想及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这部著作在完成时期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包括天文学、历法、农学、医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都有详细的记载,且这些知识均得到了不断更新的发展。
逸周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后人留下了完整的史实档案,这些文字记录着古代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成为了后来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重要参考工具。
逸周书深刻反映了周朝社会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化的历史。
在逸周书中,可以看到周王朝当时的国家管理机构、
官制、仪式等方面的细节,更能够对其创纪录的国家管理水平留下了记载。
通过阅读逸周书,我们可以看到周朝时期法度、礼仪、思想、文化的完整面貌,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宏大和波澜壮阔。
总的来说,逸周书是一部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它记录的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的宝贵财富,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逸周书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官制结构等各方面内容,还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技艺等方面的精华,并为其后传承奠定了基础。
此外,逸周书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南北朝、唐宋元时期等时代的文化交流和激荡都有巨大影响。
始终贴近中国文化的研究发展,展现了中国精神的强大,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追求和平、探求真理、传承文化的不屈不挠精神。
逸周书是中国古代传世典籍之一,被誉为“百家之祖”的古典著作之一。
由周代的国史、地理、天文历法、命名、官制等部分组成,是中国历史及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逸周书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周朝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映,也包括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逸周书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官制结构等各方面内容,还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技艺等方面的精华,并为其后传承奠定了基础。
此外,逸周书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南北朝、唐宋元时期等时代的文化交流和激荡都有巨大影响。
逸周书始终贴近中国文化的研究发展,展现了中国精神的强大,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追求和平、探求真理、传承文化的不屈不挠精神。
综上所述,逸周书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