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谥法解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一字定褒贬,宠辱片言中──谥号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一字定褒贬,宠辱片言中──谥号?在中国古代,天子、诸侯或其他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死后,要另外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如郑庄公、汉景帝、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称文正公、抗金名将岳飞称武穆王等。
“谥”在《说文解字》中作“諡”,据严可均《说文校议》,当作“谥”。
《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说文解字》:“谥,行之迹也。
从言,益声。
”对谥号产生的时间至今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
《白虎通义·谥》说:“黄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
”看来缺乏根据。
《逸周书·谥法解》谓周公旦、太公望“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谥号的产生是周共王、周懿王以后的事(见《观堂集林》卷十八《遹敦跋》第895、896页,中华书局,1959年)。
无论怎么说,谥号的产生是比较早的事情,并且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开始的时候,周天子有谥号,诸侯并不全部赐谥。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除了诸侯,一般的卿大夫乃至贵夫人也有了谥号,还出现了私谥。
周天子及诸侯死后既要避讳其名,就需要另有美称;生前称本名、称尊号,死后称谥号。
谥号是一种讳称,所以谥法又叫易名礼或更名典。
谥号既为“行之迹”,就需要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确定褒贬,以“进劝成德”,“劝善戒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人的行为既有善、恶与一般的不同,谥号用字也就区分为美、恶、平三类。
《逸周书》有《谥法解》一节,据笔者统计,其谥号用字共计102个。
其中有褒扬的,如:民无能名曰神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敬事供上曰恭照临四方曰明博闻多能曰宪温柔圣善曰懿五宗安之曰孝有批评的,如:乱而不损曰灵好乐怠政曰荒好内远礼曰炀不悔前过曰戾怙威肆行曰丑好变动民曰躁逆天虐民曰抗动祭乱常曰幽有表示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逢难曰愍年中早夭曰悼短折不成曰殇从谥号用字可以看出:(1)谥号既是为了惩恶劝善,为身后所加,其用字命义,往往另有人为所赋予的特殊含义(有些解释似乎是随心所欲),不必紧扣字形字义,如所谓“迷(一作“述”)而不悌曰丁”“死于原野曰庄”之类。
文化|古代谥法详解
古代,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
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其功绩和过错,不仅难以给出定论,也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
所以,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皆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
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
想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
从最早的经典文献“逸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著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四百个,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
详见下表。
谥号所用的字来自《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民无能名曰神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德象天地曰帝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立制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谏争不威曰德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博闻多能曰宪聪明澼哲曰献温柔圣善曰懿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大虑行节曰考执心克庄曰齐,资辅供就曰齐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安民立政曰成布德执以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敏以敬顺曰顷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听昭,圣闻周达曰昭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受谏曰慧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述义不克曰丁,迷而不悌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
执心决断曰肃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忄寒曰戴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不显尸国曰隐,隐拂不成曰隐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劳祀曰悼,恐惧从处曰悼不思忘爱曰刺,愎狠遂过曰刺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蚤孤铺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知甄心动惧曰顷威德刚武曰圉圣善周闻曰宣治民克尽曰使行见中外曰悫胜敌壮志曰勇昭功宁民曰商状古述今曰誉心能制义曰度好和不争曰安外内贞复曰白不生其国曰声杀戮无辜曰厉官人应实曰知凶年无谷曰糠名实不爽曰质不悔前过曰戾温良好乐曰良怙威肆行曰丑德正应和曰莫勤施无私曰类好变动民曰躁慈和便服曰顺满志多穷曰感危身奉上曰忠果虑果远曰趕息政外交曰携疏远继位曰绍彰义掩过曰坚肇敏行成曰直内外宾服曰正华言无实曰夸教诲不倦曰长爱民在刑曰克逆天虐民曰抗好廉自克曰节择善而从曰比好更改旧曰易名与实爽曰缪思厚不爽曰愿贞心大度曰匡谥法解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
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
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也。
号者,功之表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民无能名曰神。
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
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
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
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
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
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
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
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
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
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
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
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
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
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
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
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
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
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
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
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
刚无欲,强不屈。
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
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
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
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
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
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
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
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
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
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
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
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
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
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
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
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
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
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
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
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
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
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
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
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
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
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
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
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
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
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
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
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
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
通边圉,使能服。
谥号大全及解释谥号: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业绩、道德修养给予一种评判性质的称号以褒贬善恶,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称为谥或谥号。
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
汉复其旧,历代因之,至清止。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
依据生平业绩,根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
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的周恭王时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而在周武王的时候,还没有谥号这一说呢,所以武王不可能是他的谥号,他在生前就已经自称为武王了。
test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
这是谥法之始。
《周礼》说:“小丧赐谥。
”小丧,死后一段时间。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郑玄注云:"谥者,行之迹也"。
《五经通义》:“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恶,故虽君臣可同。
”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
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大逆不道,不可取。
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
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呃……要不然,我们就能见到像英国“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法国“查理五世”、“路易十三”这样的叫法了。
汉朝搞复古,又开始实行了谥号,汉倡导以孝治天下,除了刘邦外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的仁政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再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这也是他留给历史最大的名号,至于说“汉世宗”,很多人就莫名其妙了。
而“汉武大帝”这种莫名其妙地说法只存在于中国电视剧里,中国历史剧的编剧们永远是这么脑洞大开,天马行空,实则没文化。
《逸周书》原文及翻译逸周书简介《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
《卷一·度训解》原文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
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
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
正上下以顺政。
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
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知乐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内外以知人。
凡民生而有好有恶,小得其所好则喜,大得其所好则乐,小遭其所恶则忧,大遭其所恶则哀。
然凡民之所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民至有好而不让,不从其所好,必犯法,无以事上。
民至有恶不让,不去其所恶,必犯法,无以事上,边行于此,尚有顽民,而况□不去其所恶,而从其所好,民能居乎。
若不□力何以求之,力争则力政,力政则无让,无让则无礼,无礼,虽得所好,民乐乎?若不乐乃所恶也。
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
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扬举力竞。
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
夫力竞,非众不克,众非和不众,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
明王是以无乐非人,无哀非人。
人是以众,人众赏多罚少,政之美也。
罚多赏少,政之恶也。
罚多则困,赏多则乏,乏困无丑,教乃不至。
是故民主明丑以长子孙,子孙习服,鸟兽仁德。
土宜天时,百物和治,治之初,厉初哉。
治化则顺,是故无顺非厉,长幼成而生,曰顺极。
《卷一·度训解》译文上天生下民众就给他们制定了法度。
量度大的与小的,就能确定大小适中的,称量轻的与重的,就能确定轻重适中的,弄清本末两端,就能确定正中间。
确定适中的标准才能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直到补损到恰当为止。
排列爵次,以明确尊卑贵贱。
辨明等级以安定民众。
安定好朝廷内外,以成就君命;安定好公卿庶民,以便政令顺行。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
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也。
号者,功之表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民无能名曰神。
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德象天地曰帝。
静民则法曰皇。
仁义所在曰王。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立制及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壹德不解曰简。
平易不疵曰简。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
锡民爵位曰文。
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
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
谏争不威曰德。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
博闻多能曰宪。
聪明澼哲曰献。
温柔圣善曰懿。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大虑行节曰考。
执心克庄曰齐,资辅供就曰齐。
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
安民立政曰成。
布德执以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敏以敬顺曰顷。
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听昭,圣闻周达曰昭。
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
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
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
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
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
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
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
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
追悔前过曰思。
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
柔质受谏曰慧。
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
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
古人谥号的含义与解释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
从最早的经典文献《逸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著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四百个,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
《逸周书·谥法解》: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
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也。
号者,功之表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民无能名曰神。
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
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
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
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
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
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
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
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
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
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
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
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
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
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
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
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
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
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
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
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
刚无欲,强不屈。
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
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
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
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
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
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
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
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
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
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
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
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
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
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
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
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
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
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
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
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
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
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
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
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
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
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
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
读《逸周书·谥法解》旧校旧注札记
《逸周书·谥法解》旧校旧注札记:
【札记】
《逸周书·谥法解》是春秋时期的一部著作,作者不详,但被
认为是周室的官员所著。
本书是记录周室谥法的著作,包括谥号的种类、谥号的权威、谥号的级别、谥法的礼仪、谥法的文书、谥法的赐号等内容。
【旧校】
《逸周书·谥法解》旧校旧注有《晋书》、《汉书》、《史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公孙传》、《春秋宋襄公传》、《春秋穆公传》、《春秋秦书》、《春秋韩书》、《春秋楚书》、《春秋魏书》、《春秋吴书》、《春秋越书》、《春秋夷书》、《春秋滑稽书》、《春秋齐书》、《春秋泰伯书》、《春秋战国策》、《春秋灵公书》、《春秋列女传》、《春秋禹贡书》、《春秋平汤书》、《春秋虞书》、《春秋赵书》、《春秋鲁书》、《春秋商书》、《春秋燕书》、《春秋毛诗》、《春秋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右氏传》、《春秋外传》等。
【旧注】
《逸周书·谥法解》旧注有《春秋经注》、《左传注》、《公羊注》、《公孙注》、《宋襄公注》、《穆公注》、《秦书注》、《韩书注》、《楚书注》、《魏书注》、《吴书注》、《越书注》、《夷书注》、《滑稽书注》、《齐书注》、《泰伯书注》、《战国策注》。
第13练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一)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
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邲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穀臣与连尹襄老,以免子羽。
鄢之役,亲射楚王而败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其子孙不可不崇也。
”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
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
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
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
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潞之役,秦来图败晋功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
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
”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而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
知栾纠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
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
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
夫膏粱..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
惇惠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谂之,则过不隐;镇静者修之,则壹。
”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
公知祁奚之果而不淫.也,使为元尉。
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
知魏绛之勇而不乱也,使为元司马。
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
知铎遏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
始合诸侯于虚朾以救宋,使张老延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
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
五年,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晋语七》)材料二魏绛事晋悼公。
悼公三年,会诸侯。
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僇辱杨干。
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
或说悼公,悼公止。
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
戎、翟亲附。
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
”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读《逸周书谥法解》旧校旧注札记
蔡升奕
【期刊名称】《井冈山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2
【摘要】称善简曰圣”,缺处当补“副”字,“简”是实情的意思。
“立制及众
曰公”,“制”字当作“志”,是指的“无私”之志。
“刑民克服曰”,“武”字当是“成”之误,“成”与“武”形近,易致误。
“博闻多能曰献”,作“献”当不误,“献”是才能多的意思。
“不隐无克曰贞”,“克”有作“屈”、“屏”、“藏”者,当以作“藏”是。
“贞”当为“真”字之误,“贞”、“真’二字形近,易误。
【总页数】7页(P78-84)
【作者】蔡升奕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中文系.33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逸周书·谥法》时代辨析 [J], 薛金玲
2.清代谥法中的特谥、追谥和夺谥 [J], 潘洪钢
3.从《逸周书·谥法》看战国赵君谥号的承传 [J], 郭殿忱
4.《段注》对《说文》"藟"等16字入部的理解——读《段注》草、木二部札记
[J], 王丽玲
5.《逸周书》各家旧校注勘误举例 [J], 黄怀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家注史记·史记正义论例·谥法解◎谥法解【考证】洪颐煊曰:“《隋书·经籍志》、《大戴礼记》十三篇,注云:梁有谥法三卷。
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亡。
”案《大戴礼》本有谥法篇,见《白虎通》、《北堂书钞》卷三,引《大戴礼》谥法,其时尚未亡,《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二引《大戴礼》曰:周公旦太师望相嗣王,作谥法一段,与《周书》谥法篇同。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
谥才行之迹。
号者功之表。
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已,名生于人。
名,谓号谥。
【考证】卢文弨曰:“古书两重排列者,皆先将上一列顺次排讫,而后始及于下一生。
自后人误以一上一下读之,至改两重为一列。
亦依今人所读,而大失乎本来之次第矣。
《史记正义》所载谥法解,亦本是两重,改为一列,文多间难,亦当移正。
”张文虎曰:“谥法解原本,盖上下两排,传刻错乱,惟游本尚丰旧式,王本两行相间,犹可考寻。
”今参卢氏文弨《钟山札记》订本称正,共末三十余谥,善恶杂糅,无可订改,略依游本。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靖民则法曰皇靖安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敬事代上曰恭供奉也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爱民长弟曰恭啧长接弟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所简执礼御宾曰恭迎侍宾也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已善推于人譛诉不行曰明逆知故不行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兹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赐民爵位曰文舆同升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尝忌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质渊爱谏曰釐深故能受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有罚而还曰釐知难而退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聪明叡哲曰献有通知之聪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秉德不囘曰孝顺于德而不违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甄心动惧曰顷甄精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义善自终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布刚治纪曰平施之政事弥年寿考曰胡久也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追补前过曰刚劝善以补过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猛以彊果曰威强甚于刚不虑克就曰贞能大虑百正而何彊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思惠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一德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可以始之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行见中外曰慤表里如一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叡圉克报曰庄通边圉使能服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才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屡征杀伐曰庄以严釐之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秉德尊业曰烈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思虑深远曰翼小心冀冀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典礼不愆曰戴无过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徹不显尸国曰隐以閒主国杀戮无辜曰厲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不思忘爱曰刺忘其爱己者肆行劳祀曰悼放心芝于淫祀言不修德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凶年无穀曰荒不务耕稼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怙威肆行曰醜肆意行威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在国逢囏曰愍兵寇之事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名实爽曰质不爽言相应贞以大度曰匡以正而用察少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慈和徧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施勤无么曰類无私唯义所在博闻多能曰憲虽多能不至于大道思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去礼远众曰炀不率礼不亲长克威惠礼曰魏虽威还逆礼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彰义揜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华言无实曰夸恢诞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除残去虐曰汤隐,哀也。
中国古代谥法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
这是谥法之始。
《周礼》说:“小丧赐谥。
”小丧,死后一段时间。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
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
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
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
悫:诚实。
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
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
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
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
《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
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
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
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也。
号者,功之表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民无能名曰神。
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
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
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
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
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
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
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
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
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
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
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
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
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
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
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
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
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
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
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
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
刚无欲,强不屈。
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
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
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
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
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
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
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
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
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
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
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
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
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
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
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
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
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
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
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
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
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
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
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
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
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
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
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
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
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
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
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
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
以数征为严。
睿圉克服曰庄。
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
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
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
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
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
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
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
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
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
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
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
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
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
无过。
未家短折曰殇。
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
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
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
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
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
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
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
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
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
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
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
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
仍多大丧。
在国逢骨曰愍。
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
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
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
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
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
无私,唯义所在。
果虑果远曰明。
自任多,近于专。
啬于赐与曰爱。
言贪□。
危身奉上曰忠。
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
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
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
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
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
非其弟过得之。
好廉自克曰节。
自胜其情欲。
好更改旧曰易。
变故改常。
爱民在刑曰克。
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一德不懈曰简。
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简。
不信訾毁。
尊贤贵义曰恭。
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敬事供上曰恭。
供奉也。
尊贤敬让曰恭。
敬有德,让有功。
既过能改曰恭。
言自知。
执事坚固曰恭。
守正不移。
爱民长弟曰恭。
顺长接弟。
执礼御宾曰恭。
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
修德以盖之。
尊贤让善曰恭。
不专己善,推于人。
威仪悉备曰钦。
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大虑静民曰定。
思树惠。
纯行不爽曰定。
行一不伤。
安民大虑曰定。
以虑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
不失旧意。
辟地有德曰襄。
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
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厘。
思所当忌。
(本作僖,史书均写作厘,今简化为厘。
古文中涉及仍作厘)质渊受谏曰厘。
深故能受。
有罚而还曰厘。
知难而退。
温柔贤善曰懿。
性纯淑。
心能制义曰度。
制事得宜。
聪明睿哲曰献。
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
有所通而无蔽。
五宗安之曰孝。
五世之宗。
慈惠爱亲曰孝。
周爱族亲。
秉德不回曰孝。
顺于德而不违。
协时肇享曰孝。
协合肇始。
执心克庄曰齐。
能自严。
资辅共就曰齐。
资辅佐而共成。
敏以敬慎曰顷。
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众曰靖。
成众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
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宽乐令终曰靖。
性宽乐义,以善自终。
威德刚武曰圉。
御乱患。
弥年寿考曰胡。
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
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补前过曰刚。
勤善以补过。
猛以刚果曰威。
猛则少宽。
果,敢行。
猛以彊果曰威。
强甚于刚。
彊义执正曰威。
问正言无邪。
治典不杀曰祁。
秉常不衰。
大虑行节曰考。
言成其节。
治民克尽曰使。
克尽无恩惠。
好和不争曰安。
生而少断。
道德纯一曰思。
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
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
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
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
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
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
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
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
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
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
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义不克曰丁。
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
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
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
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
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
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
志事不□命。
死见神能曰灵。
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
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
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
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刺)。
愎很遂过曰刺。
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刺和厉古文中同义同音)不思忘爱曰刺。
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
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
体恭质仁,功未施。
不悔前过曰戾。
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
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
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
铺位即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
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
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
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
言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遍服曰顺。
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
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
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
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
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众曰炀。
不率礼,不亲长。
内外宾服曰正。
言以正服之。
彰义掩过曰坚。
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
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
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
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
比方善而从之。
隐哀之方,景武之方也,施为文也,除为武也,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发,柔克为懿,履正为庄,有过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
失志无转,则以其明,余皆象也。
和,会也;勤,劳也。
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憹,治也;康,安也;怙,恃也。
享,祀也;胡,大也;服,败也。
秉,顺也;就,会也;忄寒,过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穅,虚也;澼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捷,克也;载,事也;弥,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