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卷四·大匡解原文-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逸周书》译解逸周书·世俘解维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国。
四月乙未日,武王即位为君,开拓四方疆土,在殷朝的全部疆土上册命诸侯。
惟一月丙辰旁生魄①,若翼日丁巳,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
越若来二月既死魄①,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
则咸刘商王纣,执天恶臣百人。
一月十六丙辰日近生魄,第二天丁未,武王从周原出发,征伐商王纣。
到了二月既死魄,过了五天,甲子日早上,到达,接战于商郊。
杀了商王纣,捉了恶臣百余人。
【注】①旧谓月亮的有光部分为明,无光部分为魄。
朔后月明渐增,月魄渐减,故谓之死魄。
反之,望后月明渐减,月魄渐生,即谓之生魄。
太公望命御方来,丁卯,望至,告以馘(guó)俘。
戊辰,王遂御循追祀文王。
时日,王立政。
吕他命伐越、戏、方。
壬申,荒新至,告以馘俘。
侯来命伐靡集于陈。
辛巳,至,告以馘俘。
甲申,百弇以虎贲誓命伐卫,告以馘俘。
太公望受命抵御方来国,丁卯日,太公望回来,报告阵斩和俘虏人数。
戊辰日,武王于是追祀文王。
这一天,武王任命长官。
吕他受命讨伐越国、戏国、方国。
壬申日,荒新回来,报告阵斩和俘虏人数。
侯来受命讨伐靡国和陈国。
辛巳日,回来,报告阵斩和俘虏人数。
甲申日,百弇率领虎贲勇士誓师,受命伐卫,之后报告阵斩和俘虏人数。
辛亥,荐俘殷王鼎。
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
王不革服,格于庙,秉语治庶国,籥(yuè)入九终。
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
籥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
辛亥日,武王献上所获之殷王鼎。
武王恭敬地手捧珪玉和宪令,敬告天神上帝。
武王未改换祭服,来到祖庙。
手持黄钺大斧,禀告祖先已经统治了众诸侯国。
乐师奏乐九节。
武王之烈祖,从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伯邑考,依次列升其神位于庙堂,向他们历数殷人之罪。
乐师奏乐,武王手持黄钺大斧任命方伯。
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
籥人造,王秉黄钺正邦君。
壬子日,武王穿上天子之服,手执琰圭,来到祖庙。
逸周书·卷二·大匡解原文|翻译维周王在酆,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诏牧其方,三州之侯咸率。
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于大庭。
问罢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罚之戾,哀乐之尤,宾客之盛,用度之费,及关市之征,林之匮,田宅之荒,沟渠之害,怠堕之过,骄顽之虐,水旱之灾。
曰:不谷不德,政事不时,国家罢病,不能胥匡,二三子不尚助不谷,官考厥职,乡问其人,因其耆老,及其总害,慎问其故,无隐乃情。
及某日以告于庙,有不用命,有常不赦。
王既发命,八食不举,百官质方,□不食饔。
及期日质明,王麻衣以朝,朝中无采衣。
官考其职,乡问其利,因谋其灾,旁匡于众,无敢有违。
诘退骄顽,方收不服,慎惟怠堕,什伍相保,动劝游居,事节说茂,农夫任户,户尽夫出。
农廪分乡,乡命受粮,程课物征,躬竞比藏,藏不粥籴,籴不加均,赋洒其币,乡正保贷。
成年不偿,信诚匡之类,以辅殖财。
财殖足食,克赋为征,数口以食,食均有赋。
外食不赡,开关通粮,粮穷不转,孤寡不废。
滞不转留,戍城不留,□足以守,出旅分均,驰车送逝,旦夕运粮。
于是告四方游旅旁生,忻通所在,津济道宿,所至如归。
币租轻,乃作母,以行其子。
易资贵贱,以均游旅,使无滞。
无粥熟,无室市,权内外,以立均,无蚤暮,闾次均行。
均行众从,积而勿□,以罚助均,无使之穷,平均无乏,利民不淫。
无播蔬,无食种,以数度多少省用。
祈而不宾祭,服漱不制。
国不乡射,乐不墙合。
屋有补无作。
资农不败务。
非公卿不宾,宾不过具。
哭不留日,登降一等。
庶人不独,葬伍有植,送往迎来,亦如之。
有不用命,有常不违。
作者:佚名周文王居程,第三年,遭受了大灾荒,五谷不收,就作《大匡》以诏令治理他的领地。
三州的诸侯都恭顺之后,文王就召卿士、国老、三公、诸大夫及所有执事官在王宫前大院朝见,询问疲病的缘由、政事的失误、刑罚的乖违、哀乐的过度、宴飨的丰盛、用度的浪费,以及关市的税收、山林的匮乏、田宅的荒芜、沟渠的损坏、怠惰的过错、骄顽的暴虐、水旱的灾害。
逸周书·卷四·世俘解原文|翻译维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国。
惟一月丙午,旁生魄,若翼日丁未,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
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
则咸刘商王纣,执矢恶臣百人。
太公望命御方来,丁卯至,告以馘俘。
戊辰,王遂御循追祀文王。
时日王立政。
吕他命伐越、戏、方,壬申荒新至,告以馘俘。
侯来命伐,靡集于陈。
辛巳,至,告以馘俘。
甲申,百唶以虎贲誓命伐卫,告以亳俘。
辛亥,荐俘殷王鼎。
武王乃翼,矢慓矢宪,告天宗上帝。
王不革服,格于庙,秉语治庶国,籥入九终。
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
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籥人造王,秉黄钺,正邦君。
癸丑,荐殷俘王士百人。
籥人造王矢琰、秉黄钺、执戈王奏庸,大享一终,王拜手,稽首。
王定奏庸,大享三终。
甲寅,谒戎殷于牧野,王佩赤白畤,籥人奏,武王入,进万献。
明明三终。
乙卯,籥人奏崇禹生开三终,王定。
庚子,陈本命,伐磨百韦,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
乙巳,陈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两,告以馘俘。
百谓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两,告以馘俘百韦,命伐厉,告以馘俘。
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糜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罴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糜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
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
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时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于周,维予冲子绥文。
武王降自车,乃俾史佚繇书于天号。
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师。
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帅、司徒、司马,初厥于郊号。
武王乃夹于南门,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
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县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
若翼日辛亥,祀于位,用籥于天位。
逸周书·卷三·大开解原文|翻译
维王二月,既生魄,王在酆,立于少庭,兆墓九开,开厥后人。
八儆、王戒。
八儆:一□旦于开,二躬修九过,三族修九禁,四无竞维义,五习用九教,六□用守备,七足用九利,八宁用怀□。
五戒:一祗用谋宗,二经内戒工,三无远亲戚,四雕无薄□,五祷无忧玉,及为人尽不足。
王拜儆无后人,谋竞不可以藏,戒后人其用汝谋,维宿不悉,日不足。
作者:佚名
在二月朔日这天,文王在丰,立于后庭。
臣兆以《九开》之书向文王献计,借以启导后人八儆、五戒。
八儆是:一,人的诚恳在于启导;二,自身要远离九过;三,宗族要远离九禁;四,不竞争于义;五,以九教为习俗;六,以守备求安宁;七,以九利求丰足;八,以怀柔求和平。
五戒是:一,恭敬地采用宗主计谋;二,办好内政要警惕女人参与;三,不疏远宗族弟兄;四,雕刻不要使器物太薄;五,祈祷不得吝惜玉器。
文王回拜说:告诫我们的后人,图谋竞争没有好结果。
提示后人用你的谋略,日夜都不忘。
1。
《逸周书》原文及翻译逸周书简介《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
《卷一·度训解》原文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
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
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
正上下以顺政。
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
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知乐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内外以知人。
凡民生而有好有恶,小得其所好则喜,大得其所好则乐,小遭其所恶则忧,大遭其所恶则哀。
然凡民之所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民至有好而不让,不从其所好,必犯法,无以事上。
民至有恶不让,不去其所恶,必犯法,无以事上,边行于此,尚有顽民,而况□不去其所恶,而从其所好,民能居乎。
若不□力何以求之,力争则力政,力政则无让,无让则无礼,无礼,虽得所好,民乐乎?若不乐乃所恶也。
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
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扬举力竞。
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
夫力竞,非众不克,众非和不众,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
明王是以无乐非人,无哀非人。
人是以众,人众赏多罚少,政之美也。
罚多赏少,政之恶也。
罚多则困,赏多则乏,乏困无丑,教乃不至。
是故民主明丑以长子孙,子孙习服,鸟兽仁德。
土宜天时,百物和治,治之初,厉初哉。
治化则顺,是故无顺非厉,长幼成而生,曰顺极。
《卷一·度训解》译文上天生下民众就给他们制定了法度。
量度大的与小的,就能确定大小适中的,称量轻的与重的,就能确定轻重适中的,弄清本末两端,就能确定正中间。
确定适中的标准才能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直到补损到恰当为止。
排列爵次,以明确尊卑贵贱。
辨明等级以安定民众。
安定好朝廷内外,以成就君命;安定好公卿庶民,以便政令顺行。
《童蒙须知》原文注释译文朱熹原序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
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注释】童蒙:幼稚愚昧。
《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朱熹本义:“童蒙,幼稚而蒙昧。
”涓洁:洁净,清洁。
《逸周书·大匡》:“昭洁非为,为穷非涓,涓洁於利,思义丑贪。
”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
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治心: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
穷理尽性:穷究天地万物之理与性。
《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典训:《尚书》中《尧典》《伊训》等篇的并称。
指经典或《尚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准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
”昭然:明白貌。
《礼记·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发矇矣。
”晓达:通晓。
【译文】儿童启蒙之学,从穿衣戴帽开始,然后是言行举止,然后是扫洒清洁,然后是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都是应当懂得的。
今天逐条列出,名字叫《童蒙须知》。
如果是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以及穷究万物的理与性的关键,自有圣贤的训诫,明明白白的可以参考,应当循序渐进地通晓,在此就不再赘述。
宏谋按:前二篇,为学者定其纲宗,端所祈向。
而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
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著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
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织至悉。
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
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注释】祈向:向导;引导。
编次:编排次序;编辑体例。
小学:这是朱熹所编撰的一本书。
逸周书·附·序原文|翻译昔在文王,商纣并立,困于虐政,将弘道以弼无道,作《度训》。
殷人作,教民不知极,将明道极,以移其俗,作《命训》。
纣作淫乱,民散无性习常,文王惠和,化服之,作《常训》。
上失其道,民散无纪,西伯修仁,明耻示教,作《文酌》。
上失其道,民失其业,□□凶年,作《籴匡》。
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猃狁,谋武以昭威怀,作《武称》。
武以禁暴,文以绥德,大圣允兼,作《允文》。
武有七德,□王作《大武》、《大明武》、《小明武》三篇。
穆王遭大荒,谋救患分灾,作《大匡》。
□□□□□□□□□□□□□□□□□□□□□□□□□□□□作《九开》。
文王唯庶邦之多难,论典以匡谬,作《刘法》。
文王卿士谂发教禁戒,作《文开》。
维美公命于文王,修身观天以谋商难,作《保开》。
文王训乎武王以繁害之戒,作《八繁》。
文王在酆,命周公谋商难,作《酆保》。
文启谋乎后嗣,以修身敬戒,作《大开》、《小开》二篇。
文王有疾,告武王以没之多变,作《文儆》。
文王告武王以序德之行,作《文传》。
文王既没,武王嗣位,告周公禁五戎,作《柔武》。
武王忌商,周公勤天下,作《大小开武》二篇。
武王评周公,维道以为宝,作《宝典》。
商谋启平周,周人将兴师以承之,作《酆谋》。
武王将起师伐商,寤有商儆,作《寤儆》。
周将伐商,顺天革命,申喻武义,以训乎民,作《武顺》、《武穆》二篇。
武王将行大事乎商郊,乃明德□众,作《和寤》、《武寤》二篇。
武王率六州之兵,车三百五十乘,以灭殷,作《克殷》。
武王既克商,建三监以救其民,为之训范,□□□□□□□□□作《大聚》。
□□□□□□□□□□□武王既释箕子囚,俾民辟宁之以王,作《箕子》。
武王秉天下,论德施□,而□位以官,作《考德》。
武王命商王之诸侯绥定厥邦,申义告之,作《商誓》。
武王平商,维定保天室,规拟伊洛,作《度邑》。
武王有疾,□□□□□□□□□□命周公辅小子,告以正要,作《五权》。
武王既没,成王元年,周公忌商之孽,训敬命,作《成开》。
原序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
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着云。
【注释】童蒙:幼稚愚昧。
《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朱熹本义:“童蒙,幼稚而蒙昧。
”涓洁:洁净,清洁。
《逸周书·大匡》:“昭洁非为,为穷非涓,涓洁於利,思义丑贪。
”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
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治心: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
穷理尽性:穷究天地万物之理与性。
《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典训:《尚书》中《尧典》《伊训》等篇的并称。
指经典或《尚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准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
”昭然:明白貌。
《礼记·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发蒙矣。
”晓达:通晓。
【译文】儿童启蒙之学,从穿衣戴帽开始,然后是言行举止,然后是扫洒清洁,然后是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都是应当懂得的。
今天逐条列出,名字叫《童蒙须知》。
如果是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以及穷究万物的理与性的关键,自有圣贤的训诫,明明白白的可以参考,应当循序渐进地通晓,在此就不再赘述。
宏谋按:前二篇,为学者定其纲宗,端所祈向。
而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
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着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
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织至悉。
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
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注释】祈向:向导;引导。
编次:编排次序;编辑体例。
小学:这是朱熹所编撰的一本书。
此书为启蒙着作,分作内、外两篇,内篇又分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门,外篇分嘉言、善行二门。
《大匡解》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大匡解》原文及翻译卷二·大匡解作者:佚名维周王在酆,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诏牧其方,三州之侯咸率。
【《逸周书》释意】……大匡解第十一◎大匡解第十一/何谓国家助困赈灾【原文】维周王在酆,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
以诏牧其方,三州之侯咸率。
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于大庭。
问罢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罚之戾,哀乐之尤,宾客之盛,用度之费,及关市之征,山林之匮,田宅之荒,沟渠之害,怠堕之过,骄顽之虐,水旱之灾。
【释文】周王在丰京,接连三年遭受天灾,于是撰文《大匡》,将其昭告和号令四方邦国,而三面诸侯群起积极响应。
周王召集各级重要官员到朝堂,一起列位听命。
周王询问了以下几个方面情况:疾患灾祸的来由,政治管理的得失,刑罚惩治的利害,喜怒哀乐的原因,礼仪往来的盛衰,财政支出的详情,关税征收的多少,山林储备的增减,田宅人口的减少,山川沟壑的灾情,懒惰腐化的过失,骄横顽固的危害,水患干旱的实情。
【原文】曰:“不谷不德,政事不时,国家罢病,不能胥匡,二三子不尚助不谷,官考厥职,乡问其人,因其耆老,及其总害,慎问其故,无隐乃情。
”【释文】周王说:“我个人德行不足,治理天下尚未顺应天道地德,所以国家多灾多难,却不能得到及时治理匡正。
你们诸位作为我的左膀右臂,每人在各自岗位上必须尽责尽职,都要亲自去体察民情,向各地老人贤达了解具体情况,各地最大祸患是什么,根本原因在哪里,必须实话实说而不能隐匿不报。
”【原文】及某日以告于庙,有不用命,有常不赦。
王既发命,八食不举。
百官质方,◎不食饔(yōng做饭、早饭)。
【释文】过了几天,周王在庙宇祭祀中,向祖宗神灵许下诺言,如果有违背命令者,必定严惩不贷。
周王有过上述举措后,自己首先不在钟鼎玉食。
各路官员也都忙于四方巡查,风餐露宿,食不甘味。
【原文】及期日质明,王麻衣以朝,朝中无采衣。
官考其职,乡问其利,因谋其灾,旁匡于众,无敢有违。
【释文】到了向朝廷回报调研情况的日子,周王身穿粗糙衣服端坐朝堂上,前面站立的公卿臣僚,也都身着素装,没有一位服饰奢华。
于是,周王考核各级官员的岗位职能得失,聆听他们汇报各地方的得失利害,征求救助灾难的规划谋略,并安排救灾周济民众的措施,期间没有谁敢隐瞒谎报或抗命不从。
管子·大匡第十八注(《逸周书·大匡解》云:“大匡封摄,外用和大。
”文以齐桓公封摄诸侯而霸天下为义,故以大匡名。
)齐僖公生公子诸儿、公子纠、公子小白。
使鲍叔傅小白,(傅,《说文》相也。
使鲍叔担任小白的相傅,即辅弼王子的官员。
通解谓傅为师傅,其义并不准确。
)鲍叔辞,称疾不出。
管仲与召忽(召忽,春秋时齐国人,少负才名。
齐襄公时,任公子纠相傅。
公子纠争位失败身死,召忽为尽人臣礼节,遂自杀而亡。
)往见之,曰:“何故不出?”鲍叔曰:“先人有言曰:'知子奠若父,知臣莫若君。
’今君知臣不肖也,是以使贱臣傅小白也。
贱臣知弃矣。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吾权任子以死亡,必免子。
(权,谋也。
任,保也。
召忽谋以死亡保鲍叔之不出也。
黎翔凤云:“言当冒险进谏。
”其言是也。
)”鲍叔曰:“子如是,何不免之有乎?”管仲曰:“不可。
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
(广通旷,空也。
)将有国者未可知也。
子其出乎。
”召忽曰:“不可。
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
吾观小白,必不为后矣。
”管仲曰:“不然也。
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
诸儿长而贱。
(贱指庶出。
)事未可知也。
(召忽与鲍叔皆认定齐僖公会立公子纠,而管子认为不可知。
管子的判断是正确的。
齐僖公死后,公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
(已,成也。
)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惕,古本作愓。
愓音蕩,《说文》放也。
考上下文义,以古本之义为佳,言小白为人放纵而有大虑也。
)非夷吾莫容小白。
(容,劝也。
旧注谓容为用,或为涵容,皆非也,盖夷吾为臣,以臣用君或以臣涵容君主,皆非礼也。
)天下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召忽曰:“百岁之后,吾君卜世。
(吾君指公子纠。
召忽为公子纠傅,故称吾君。
古礼,国家立君,每世皆卜,故卜世即言获立新君也。
公子纠嫡子之长为当立。
)犯吾君命,(犯,《玉篇》抵触也。
逸周书·卷四·大匡解原文及翻译逸周书·卷四·大匡解原文及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逸周书·卷四·大匡解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惟是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以上东隅。
用大匡,顺九则、八宅、六位。
宽俭恭敬,夙夜有严。
昭质非朴,朴有不明,明执于私,私回不中,中忠于欲,思慧丑诈。
昭信非展,展尽不伊,伊言于允,思复丑谮。
昭让非背,背党雍德,德让于敬,思贤丑争。
昭位非忿,忿非□直,直立于众,思直丑比。
昭政非闲,闲非远节,节政于进,思止丑残。
昭静非穷,穷居非意,意动于行,思静丑躁。
昭洁非为,为穷非涓,涓洁于利,思义丑贪。
昭因非疾疾非不贞,贞固于事,思任丑诞。
昭明九则,九丑自齐,齐则曰知,悖则死勇。
勇如害上,则不登于明堂。
明堂所以明道,明道惟法。
法人惟重老,重老惟宝。
呜呼在昔,文考战战惟时,祗祗汝其。
此有夺误夙夜济济,无竞惟人,惟允惟让,不远群正,不迩谗邪。
入汝不时,行汝害于士,士惟都人,孝悌子孙。
不官则不长,官戒有敬。
官□朝道,舍宾祭器,曰八宅。
绥比新、故、外、内、贵、贱曰六位。
大官作为武,小官承长。
大匡封摄,外用和大。
中匡用均,劳故礼心。
小匡用惠,施舍静众。
禁请无愿,顺生分杀,不忘不惮。
俾若九则,生敬在国,国咸顺,顺维敬,敬维让,让维礼。
辟不及宽,有永假。
文言文翻译:十一年,武王在管城。
管叔鲜和蔡叔度自愿作殷人的监国。
东方诸侯也都受到武王的赏赐。
武王还接见他们,让他们各自陈述政事。
武王训导管叔、蔡叔要用大匡、顺九则、口八宅、口六位。
武王说:宽缓廉洁,恭敬有礼,早晚都显得威严。
倡导质朴而不主过分,过分朴实则不显明;昭明质朴于口,思慕口口憎恶口口。
倡导忠诚而不私交,私交则奸邪不正;端正忠诚于物欲,思慕聪慧憎恶伪诈。
逸周书逸周书【上古】佚名撰四库全书总⽬提要 卷五⼗·史部六·别史类 逸周书·⼗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汲冢周书》。
考《隋经籍志》、《唐艺⽂志》,俱称此书以晋太康⼆年得于魏安厘王冢中。
则汲冢之说,其来已久。
然《晋书·武帝纪》及《荀勖》、《束晳传》,载汲郡⼈不准所得《⽵书》七⼗五篇,具有篇名,⽆所谓《周书》。
杜预《春秋集解后序》,载汲冢诸书,亦不列《周书》之⽬。
是《周书》不出汲冢也。
考《汉书·艺⽂志》先有《周书》七⼗⼀篇,今本⽐班固所纪惟少⼀篇。
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凡七⼗篇,《叙》⼀篇在其末。
京⼝刊本,始以《序》散⼊诸篇,则篇数仍七⼗有⼀,与《汉志》合。
司马迁纪武王克商事,亦与此书相应。
许慎作《说⽂》,引《周书》“⼤翰若翬雉”,⼜引《周书》“豲有⽖⽽不敢以撅”。
马融注《论语》,引《周书·⽉令》。
郑⽞注《周礼》,引《周书·王会》,注《仪礼》,引《周书·以唐以闾》。
皆在汲冢前,知为汉代相传之旧。
郭璞注《尔雅》,称《逸周书》。
李善《⽂选注》所引,亦称《逸周书》。
知晋⾄唐初,旧本尚不题“汲冢”。
其相沿称汲冢者,殆以梁任昉得《⽵简漆书》,不能辨识,以⽰刘显。
显识为孔⼦删书之余。
其时《南史》未出,流传不审,遂误合《汲冢》、《⽵简》为⼀事,⽽修《隋志》者误采之耶。
郑元祐作《⼤戴礼后序》,称《⽂王官⼈篇》与《汲冢周书官⼈解》相出⼈。
《汲冢书》出于晋太康中,未审何由相似云云。
殊失之不考。
《⽂献通考》所引《李焘跋》及刘克庄《后村诗话》,皆以为汉时本有此书,其后稍隐,赖汲冢⽵简出,乃得复显。
是⼜⼼知其⾮⽽巧为调停之说。
惟旧本载嘉定⼗五年《丁黼跋》,反覆考证,确以为不出汲冢。
斯定论矣。
其书载有太⼦晋事,则当成于灵王以后。
所云⽂王受命称王,武王、周公私计东伐,俘馘殷遗,暴殄原兽,辇括宝⽟,动⾄亿万,三发下车,悬纣⾸太⽩,⼜⽤之南郊,皆古⼈必⽆之事。
《逸周书》卷四和寤解第三十四王乃出图商,至于鲜原,召邵公奭、毕公高。
王曰:“呜呼,敬之哉!无竞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难保,后降惠于民,民罔不格,惟风行贿,贿无成事。
绵绵不绝,蔓蔓若何,豪末不掇,将成斧柯。
”王乃厉翼于尹氏八士,唯固允让,德降为则,振于四方,行有令问,成和不逆,加用祷巫,神人允顺。
武寤解第三十五王赫奋烈,八方咸发,高城若地,商庶若化。
约期于牧,案用师旅,商不足灭,分祷上下。
王食无疆,王不食言,庶赦定宗。
太师三公,咸作有绩,神无不飨。
王克配天,合于四海,惟乃永宁。
克殷解第三十六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
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
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
商纣奔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诸侯,诸侯毕拜。
遂揖之。
商庶百姓咸俟于郊。
群宾佥进曰:“上天降休。
”再拜稽首。
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
折,县诸太白。
乃适二女之所,既缢,王又射之三发,乃右击之以轻吕,斩之以玄钺,县诸小白。
乃出场于厥军。
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假。
又陈常车,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
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
群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
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
尹逸策曰:“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昊天上帝。
”武王再拜稽首乃出。
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
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
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财、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乃命闳夭封比干之基;乃命祖祝崇宾飨,祷之于军。
乃班。
大匡解第三十七惟是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以上东隅。
用大匡,顺九则、八宅、六位。
宽俭恭敬,夙夜有严。
昭质非朴,朴有不明,明执于私,私回不中,中忠于欲,思慧丑诈。
昭信非展,展尽不伊,伊言于允,思复丑谮。
昭让非背,背党雍德,德让于敬,思贤丑争。
原序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着云;注释童蒙:幼稚愚昧;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朱熹本义:“童蒙,幼稚而蒙昧;”涓洁:洁净,清洁;逸周书·大匡:“昭洁非为,为穷非涓,涓洁於利,思义丑贪;”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治心: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穷理尽性:穷究天地万物之理与性;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典训:尚书中尧典伊训等篇的并称;指经典或尚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准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昭然:明白貌;礼记·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发蒙矣;”晓达:通晓;译文儿童启蒙之学,从穿衣戴帽开始,然后是言行举止,然后是扫洒清洁,然后是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都是应当懂得的;今天逐条列出,名字叫童蒙须知;如果是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以及穷究万物的理与性的关键,自有圣贤的训诫,明明白白的可以参考,应当循序渐进地通晓,在此就不再赘述;宏谋按:前二篇,为学者定其纲宗,端所祈向;而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着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织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注释祈向:向导;引导;编次:编排次序;编辑体例;小学:这是朱熹所编撰的一本书;此书为启蒙着作,分作内、外两篇,内篇又分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门,外篇分嘉言、善行二门;耳提面命: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孔颖达疏:“非但对面命语之,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后以“耳提面命”谓教诲殷切,要求严格;循循:有顺序貌;则:准则,法则;说文:则,等画物也;尔雅:则,法也;则,常也;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宜yí:通“仪”;法度,标准;诗·大雅·文王: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至织至悉:极其细致周密;闲:限制,约束;书·毕命:虽收放心,闲之维艰;放心:放纵之心;书·毕命:“虽收放心,闲之惟艰;”异日:犹来日;以后;进修:犹言进德修业;上达:古谓士君子修养德性,务求通达于仁义;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邢昺疏:“言君子小人所晓达不同也;本为上,谓德义也;末为下,谓财利也;言君子达于德义,小人达于财利;”藐藐:轻视冷漠貌;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译文宏谋按:前二篇,为读书人定下纲领宗旨,端正学习导向;而童蒙养正所入门的地方,则必是从易知易学开始;故此朱子编辑了小学之后,又选择那些切合日常运用、便于日常教诲的内容,编辑为童蒙须知,使他们由此入门,而能够循序渐进;但凡一事一法,一事一义,无不细致周密;旨在约束放纵之心,涵养本善之德性,为来日进德修业、达于仁义的阶梯,教学的目的就在此地;我愿那些作父兄的,不要看到容易了解,就教之不严;作为弟子的,更不要以为不需要学这些小事,而藐视不听;衣服冠履第一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鞵韈,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绦或带束腰;脚谓鞵韈;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j i n领,结两袵纽带,不可令有阙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z i;凡脱衣服,必齐整折叠箱箧q i e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破绽zhan 则补缀zhui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凡盥guan 面,必以巾帨shui 遮护h u 衣领,卷束s h u两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着短便,爱护勿使损污;凡日中所着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s h i,不即敝坏;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饬c h i 身之要;毋w u忽;注释端整:端庄整齐;鞵:同“鞋”;韈:同“袜”;先人:亡父;左传·宣公十五年:“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总髻:即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宽慢:谓蓬松散乱;轻贱:轻视;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刑法者,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之所轻贱;”衿:古代服装下连到前襟的衣领;袵:同“衽”;衣襟;污坏:污染败坏;顿放:安置;放置;朱子语类卷一一七:“未熟时,顿放这里又不稳帖,拈放那边又不是;”仍:于是;乃;盥:浇水洗手,泛指洗;巾帨:手巾;日中:犹日内;敝坏:破旧衰败;晏子:名婴,字平仲,汉族,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译文做人首先要先整齐端正身体;从头巾、衣服、鞋袜开始,都要收拾爱护,使之保持洁净整齐;先父常训诫弟子说:“男人有三紧;”是说头紧腰紧脚紧;头,说的是扎好头巾,未成年人要总髻;腰,说的是用条或带束腰;脚,说的是穿鞋袜;这三者,要紧束,不可散乱,散乱则身体就会散漫不端庄,被别人轻视;凡是穿衣服,一定要先提整衣领,系好两襟的纽带,不可有遗漏;用饭时照管好,以免污染败坏;走路时看管好,以免被泥污染;凡是脱衣服,一定要整齐地折叠好放在箱子里,不要散乱放置,不要被尘土污秽污染;这样容易寻找,不至于丢失;衣服穿久了,就不免有污垢,一定要勤洗晾干;有破处就缝补,有补丁没有什么,只要完整洁净;凡是洗脸时,一定要用毛巾遮挡保护衣领,卷起两袖,以免沾湿衣服;凡是劳动时,一定要脱去长衣,只穿短便服装,保护衣服不要受到损坏污染;凡是日内所穿的衣服,夜里睡觉要更换下来,就不会藏虱子跳蚤,不这样做衣服就会损坏;如果能这样,则不但威仪可使人效法,又能不浪费衣服;晏子一袭裘皮衣穿了三十多年,虽然其用意是为了以简朴来感化世俗,也是因他爱护有道;这是警饬己身的关键,不要忽视;语言步趋第二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閧、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改;凡行步趋跄qiang ,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z h i;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注释详缓:和缓;详,通“祥”;高言:高声说话;閧h òng :古同“哄”,喧闹;浮言:无根据的话;书·盘庚上:“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戏笑:玩笑;嬉笑;教督:教导督促;检责:检查;分解:分辩,解释;隐默:沉默不出;缄默不言;细意:犹细心;条陈:分条陈述;若尔:如此,如果这样;包藏:犹包涵;宽容;声言:声称,扬言;声张;趋跄:形容步趋中节;古时朝拜晋谒须依一定的节奏和规则行步;亦指朝拜,进谒;跳踯:上下跳跃;译文凡是做人弟子的,一定要态度谦恭,说话和缓,不可高声喧闹、玩笑嬉闹;父兄师长,有所教导,只应当低头听受,不可妄加议论;师长检查,有时有错误,不可马上辩解,姑且缄默不言;过段时间再慢慢细心分条陈述:说此事恐怕是如此,先前可能是不小心遗漏;或者说:应当是偶然没考虑到;如果这样,就不会忤逆师长,事理也自然明了了;至于对于朋友,也应当如此;凡是听到别人的不善事,下到婢女仆人,应当包涵,不应马上声张,应当私下以言语相告,使其改正;凡是步行拜谒他人时,不能快步奔跑跳跃;如果父母师长有召唤时,应该快步向前,不可迟缓;洒扫涓洁第三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札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辄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抄录主名,及时取还;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前辈云:“坏笔污墨,瘝guan子弟职;书几书砚,自黥其面;”此为最不雅洁,切宜深戒;注释文字:公文;案卷;凡百:一切;一应;诗·小雅·雨无正:“凡百君子,各敬尔身;”郑玄笺:“凡百君子,谓众在位者;”器用:器皿用具;书·旅獒:“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严肃:谓严谨而有法度;纸札:纸张;加意:注重;特别注意;瘝gu ān :旷废;书砚:砚台;黥:刺刻花纹并涂颜料;雅洁:雅致高洁; 译文凡是做人弟子的,应当扫洒住处的地面,擦拭桌子茶几,使之保持洁净;书本案卷笔砚,一切用具,都应当严谨整齐,放在平常放置之处;取用完毕,再放回原地; 父兄师长起居处,书本纸张之类,如果有散乱,应当留心整理好,不可擅自取用;凡是借的别人的书卷、资料,都用簿子抄录下主人的名字,及时归还;窗子、墙壁、案桌、案卷之上,不可写字;前辈说,弄坏笔,使墨污,是弟子废弛职分;书桌砚台,在上面刺刻涂抹,这是最不雅的,一定要戒除;读书写文字第四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皱折;济阳江禄,书读未完,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高执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揩k a i着豪;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e;注释整顿:整理;牵强:犹勉强;暗记:默记;漫浪:放纵而不受世俗拘束,这里是随意的意思;皱折:衣物等摺叠的痕迹;急速:指仓卒间发生的事;掩束:掩盖,绑扎;双钩:初练书法者临帖;揩:擦拭,这里是接触的意思;差讹:错误,差错;译文凡读书时,必须先整理几案,将其擦拭干净,摆放端正;将书册整齐放好,端正身体,正对书册详观,字要看分明;读书时,定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勉强背诵,只要一遍遍地多读,自然能熟练,长久不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读得熟了,无须老师讲解,就知道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如不到,眼就会看不仔细;心、眼都不专一,却在那里高一声低一声地随意诵读,绝对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不会记得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到了,眼、口岂有不到之理凡是书册,都须爱护,不可损污皱折;济阳人江禄书未读完时,即使有紧急的事情,也定要待将书掩束整齐后再起身,这是很值得效法的;凡是写字,必须拿着墨锭的上端,端端正正地研墨,勿使墨汁沾到手;手执笔的上端,呈双钩状写楷书,手指不得接触笔毫;凡是写字,不管写得是否漂亮,必须一笔一画地写,做到字体端正,笔画分明,不可潦草;凡是抄写文章,必须要仔细对照原本,不可出现误差;杂细事宜第五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凡喧哄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谓如赌博、笼养、打球、踢球、放风禽等事;注释晏:通“旰”gàn;迟;思索:想要索取;译文凡是弟子,一定要早起晚睡;凡是喧闹争斗的地方不可靠近,无意义的事情不要做;像赌博、养宠物、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事;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粥饭充饥不可缺;凡向火,勿迫近火旁;不惟举止不佳,且防焚爇r u o衣服;注释焚爇f én ru ò:犹烧毁;译文凡是吃饭,有就吃,没有就不要思虑索求;但是粥饭等充饥之物,不可不吃;凡是对着火时,不要太靠近火旁;这样不只是举止不雅,更是要防止烧毁衣服;凡相揖,必折腰;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按释名弟训第,谓相次第也;某丈者,如云张丈、李丈;某姓某丈者,如云张三丈李四丈;旧注云;注释折腰:弯腰行礼;称名:自称时不能只称“我”,要称自己的名;不可以字:不能以字相呼;字,乳名、小名;丈:对长辈的尊称;弟行:排行第几;译文凡是相互作揖时,一定要弯腰;凡是对父母师长朋友,一定要报出自己的名;凡是称呼师长,不可称字,一定要称某爹、某爷、某伯、某叔;如果是排行第几,则说某姓某丈;这是古代注释中的说法;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虽暂出亦然;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jiao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妄;译文凡是外出,等到归来,一定要向长辈说明事由并行礼;即使是暂时外出回来,也一样;凡是在长辈面前吃饭,一定要轻嚼慢咽,不可听到咀嚼啜饮之声;凡是饮食之物,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凡是侍立长辈身旁,一定要端身拱手,长辈有所问,一定要诚实对答,不能有虚妄之语;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声响;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注释震惊声响:发出震动声响;译文凡是开门掀帘时,一定要慢,手要轻,不可发出震动声响;凡是在众人中坐,一定要收敛身体,不要多占了席位;凡是侍奉长辈出行,一定要处在路的右边,歇息时则一定处在长辈左边;凡饮酒,不可令至醉;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凡待婢仆,必端严,勿得与之嬉笑;执器皿,必端严,惟恐有失;凡危险,不可近;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凡饮食,举匙c h i必置箸z h u,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注释疾趋:快而轻地小步走上前;寝衣:小被,即夹被;覆首:盖头;案:古代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译文凡是饮酒,不可到喝醉的程度;凡是去厕所,一定要先除去外衣,之后一定要洗手;凡是夜行时,一定要有灯火,没有灯火就不要去;但凡对待婢女仆人,一定要端庄严肃,不要与之开玩笑;手拿器皿,一定要端正严谨,以免失手;凡是危险的地方,不可靠近;凡是路上遇到长者时,一定要端身拱手,快而轻地小步上前行礼;凡是夜里睡觉时,一定要使用枕头,不要用夹被盖头;凡是吃饭时,拿起汤匙时,要放下筷子;拿起筷子时,要放下汤匙;饭后,则把汤匙和筷子放在木托盘里;杂细事宜,品目甚多,姑举其略,然大概具矣;凡此五篇,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h u i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汝曹宜勉之注释品目:事物的名目;谨愿:诚实;恢大:犹弘大;进德修业:增进品德,修养学业;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孔颖达疏:“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汝曹:你们;译文弟子应遵守的细碎事情,名目很多,暂且大略列举,但是大概具备了;凡是这五篇,如果能遵守不违反,自然不失为诚实之人;如果又能读圣贤之书,发大愿力,增进德行,修养学业,要进入那些品德高尚之人的行列,就没有什么不能够做到的;诸位应该勤勉践行;。
逸周书·卷四·大匡解原文|翻译
用大匡,顺九则、八宅、六位。
宽俭恭敬,夙夜有严。
昭质非朴,朴有不明,明执于私,私回不中,中忠于欲,思慧丑诈。
昭信非展,展尽不伊,伊言于允,思复丑谮。
昭让非背,背党雍德,德让于敬,思贤丑争。
昭位非忿,忿非□直,直立于众,思直丑比。
昭政非闲,闲非远节,节政于进,思止丑残。
昭静非穷,穷居非意,意动于行,思静丑躁。
昭洁非为,为穷非涓,涓洁于利,思义丑贪。
昭因非疾疾非不贞,贞固于事,思任丑诞。
昭明九则,九丑自齐,齐则曰知,悖则死勇。
勇如害上,则不登于明堂。
明堂所以明道,明道惟法。
法人惟重老,重老惟宝。
呜呼在昔,文考战战惟时,祗祗汝其。
此有夺误夙夜济济,无竞惟人,惟允惟让,不远群正,不迩谗邪。
入汝不时,行汝害于士,士惟都人,孝悌子孙。
不官则不长,官戒有敬。
官□朝道,舍宾祭器,曰八宅。
绥比新、故、外、内、贵、贱曰六位。
大官作为武,小官承长。
大匡封摄,外用和大。
中匡用均,劳故礼心。
小匡用惠,施舍静众。
禁请无愿,顺生分杀,不忘不惮。
俾若九则,生敬在国,国咸顺,顺维敬,敬维让,让维礼。
辟不及宽,有永假。
作者:佚名
十一年,武王在管城。
管叔鲜和蔡叔度自愿作殷人的监国。
东
方诸侯也都受到武王的赏赐。
武王还接见他们,让他们各自陈述政事。
武王训导管叔、蔡叔要用大匡、顺九则、口八宅、口六位。
武王说:
宽缓廉洁,恭敬有礼,早晚都显得威严。
倡导质朴而不主过分,过分朴实则不显明;昭明质朴于口,思慕口口憎恶口口。
倡导忠诚而不私交,私交则奸邪不正;端正忠诚于物欲,思慕聪慧憎恶伪诈。
倡导伸展而不展尽,展尽就不能回屈;回屈伸展得恰当,思慕回复憎恶过僭。
倡导推让而不背离,背离众人必蔽塞道德;道德推让在于礼敬,思慕贤才憎恶争斗。
倡导直立而不忿恚,忿恚则不正直;正直立身于众人,思慕正直憎恶勾结。
倡导节制而不限制,限制则远离节度;节度只达于节制,思慕节制憎恶毁伤。
倡导清静而不穷居,穷居则非本意;心意活动于行为,思慕清静憎恶急躁。
倡导清洁丽不造作,造作则不干净;干净清洁于财利,思慕合宜憎恶贪心。
倡导坚固而不疾速,疾速则不贞定,贞定坚固于行事,思慕任事憎恶虚华。
昭明了九则,九丑自会得以纠正。
正丑就叫做智,违背九则就必死于勇力。
死勇如果威害国君,使国君不能登上明堂。
明堂,是用以明道的地方。
明道只有效法,知效法才是正人,人必重视老人,重老人是国家之宝。
啊呀!从前先父文王,谨谨慎慎,唯
此为敬。
你们要早晚恭敬,与人无争,做到公允做到谦让,不远离正人,不接近小人。
你们不做到这些,必有害贤士。
贤士就是都
邑中人士的孝悌子孙。
不任用官吏则无首领,为官教戒必敬上。
居官、为民、在朝、在野、居家、为宾、居祭、居丧,叫八宅。
安抚协调新旧、内外、贵贱,叫六位。
大官备威武,小官从其上。
大安用和法,分封摄持于畿外;中安于均法,赏劳旧臣礼遇新臣;小安用恩惠,施舍以安定民众。
禁其所请不使有怨,顺其生理昭明刑杀。
牢记而不畏惧,使顺九则。
使全国上下产生恭敬,全国都会和顺。
要和顺只有恭敬,要恭敬只有谦让,要谦让只有知礼。
君王如果做不到,就难有长久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