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陈子昂的作品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之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
陈子昂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叫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怀才不遇之情,以及对岁月流逝和人生命运的感慨。
其中,“念天地之悠悠”表达了陈子昂的感慨,他意识到天地悠悠,人生短暂,自己的生命犹如一条悠悠的江河,奔流不息,而其他的人和事物都随着时间匆匆而过,一去不返。
“独怆然而涕下”则表达了陈子昂的孤独和失落。
他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孤身一人,没有亲人、朋友、爱人,也没有值得自己留恋的人和事物,面对这种情况,他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这句诗表达了陈子昂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感慨,他渴望被认可、被重视,但却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机会。
这篇《登幽州台歌·陈⼦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作品简介】 《登幽州台歌》由陈⼦昂创作,被选⼊《唐诗三百⾸》。
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河依旧,⼈物不同”来抒发⾃⼰“⽣不逢⾠”的哀叹。
语⾔奔放,富有感染⼒。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限;第四句写诗⼈孤单悲苦的⼼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
句式长短参错,⾳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泪下。
【注解】:(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兴。
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建。
(2)前:向前看。
(3)古⼈、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的贤明君主。
指:燕昭王(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6)怆然:悲伤的样⼦。
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
涕下:流眼泪。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限渺远,我深感⼈⽣短暂,独⾃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讲解】: 这就是陈⼦昂登《幽洲台歌》的原⽂。
这⾸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昂的重要代表作之⼀。
它的这四句诗从语⾔、⽂字上没什么障碍。
⼤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
天地宇宙茫茫⽆垠,遼阔⽆边,⾃⼰孑然⼀⾝、⽆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这只是字⾯上的意思。
但这⾸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情和丰富的余蕴的。
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
李贺《雁门太守行》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登幽州台歌①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①注释:幽州台,又名“黄金台”。
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揽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1.《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颔联用“①______”一词勾画出战争规模之大,用“燕脂”“凝夜紫”表现战争之惨烈;颈联用“霜重鼓寒”写出①________。
2.上面的两首古诗都提到了“黄金台”,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分别借“黄金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满天战争的艰苦/环境的恶劣2.陈子昂登“黄金台”,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李贺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思是: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颔联从侧面写战争的惨烈,角声“满天”表现了战争的规模之大;“塞上燕脂凝夜紫”更是展现了战争之惨烈。
颈联中“霜重鼓寒声不起”,意思是:部队一靠近敌军的军营,就击鼓投入战斗,无奈天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亮。
“霜重鼓寒”写出了环境和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艰苦。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意思是: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其中“黄金台”是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干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的典故。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这里直接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只为报答君王的恩遇,握着宝剑奋力厮杀,视死如归。
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陈子昂诗歌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陈子昂诗歌赏析陈子昂,24岁时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后升右拾遗,曾两度从军边塞。
陈子昂的经典诗歌诗词赏析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我在此整理了陈子昂的经典诗歌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陈子昂的经典诗歌诗词1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2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唐代〕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是第一首。
约作于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胸中的诗潮。
旋即写成这首离别之作。
3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唐代〕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陈子昂的经典诗歌诗词21度荆门望楚陈子昂〔唐代〕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这首《度荆门望楚》洋溢着年轻的诗人对楚地风光的新鲜感受。
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由此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2燕昭王陈子昂〔唐代〕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鉴赏阅读答案__陈子昂《燕昭王》
对酒
倪瓒
题诗石壁上,把酒长松间。
远水白云度,晴天孤鹤还。
虚亭映苔竹,聊此息跻攀。
坐久日已夕,春鸟声关关。
1.通过赏析“长松”、“白云”、“孤鹤”、“虚亭”等意象,抒情主人公给读者以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from 鉴赏阅读答案__倪瓒《对酒》来自 end#
2.“远水白云度,晴天孤鹤还”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这些意象都是道人、佛僧所喜爱的,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一个寄情山水、放纵情怀、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白云徐徐地渡过水面、孤鹤悠悠地翱翔于晴朗的空中,这表达了作者疏放、轻松、恬适、舒畅的心境。
作者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
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
江苏无锡人。
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
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
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
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
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
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与赏析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2.前:过去。
3.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4.后:后来5.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6.念:想到。
7.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8.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9.涕:眼泪。
译文: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解】1、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译文】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评析】唐代是中国诗坛上最热闹的一个时代,要说还有孤独的诗人,人们大概都会想到贾岛和孟郊.“郊寒岛瘦",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踽踽独步,苦苦行吟。
然而千秋中华,历代文人雅士们各有其群落,贾岛孟郊亦不例外。
孟郊不过是日子过得寒酸些,文朋诗友间唱和不绝,谈不上孤独。
而若说贾岛孤单,便不会有“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的神奇经历。
他偶得一句“落叶满长安”,正骑在驴背上苦思下一联,不意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的队伍.如果说刘栖楚算不得好诗人的话,那么他为了思考“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那个“敲"字是用“推”还是用“敲"更合适,因此冲撞的吏部侍郎韩愈,则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名贯古今的大文人和大诗人.至于唐宣宗微服出游法乾寺,偶然翻看了他的诗稿,被他一把夺过,还加上句“你也懂这个?”气得这个爱写诗的皇帝一辈子都没给他个象样的官做。
贾岛孟郊在那个时代有的是良师益友,绝不会真正孤独。
而孤独的诗人也确曾有过,那就是唐宋盛世的先驱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陈子昂二十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
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历史典故】《燕昭王》陈子昂的作品表达作者怀才不遇之感燕昭王简介燕昭王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第三十九任国君,他出生于公元前335年,去世于公元前279年。
燕昭王的本名叫姬职,他是燕王哙的儿子,他也是继承了父亲君位的儿子,史称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的过程是很艰难的,燕国本来是一个大国,后来传到了燕昭王父亲那的时候,他竟然听信了坏人的话,学起了尧舜让位,没有将自己的王位让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让给了相国的儿子。
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导致燕国十分混乱,齐国以平定燕国的内部混乱为理由,打进了燕国,燕国差点被灭亡。
之后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了国君,齐国的军队被赶了出去。
燕王哙去世了之后,燕人一起立姬职为王,姬职24岁即位,在位了34年,这34年,燕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为燕昭王在即位之后广泛地纳贤,在燕昭王的努力下,他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城,造就了燕国的盛世。
所以燕昭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的成就让他流芳百世。
不过对于燕昭王是何人,历史上产生了争议,有人说燕昭王就是燕太子平,因为在很多史料上都有记载说燕昭王就是燕太子平,不过另外一些资料上显示,燕太子平是秦王哙的长子,燕昭王是他的弟弟,所以他们俩是不同的人。
燕昭王的身份可能还有争议,但是他所造就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燕昭王”这三个字将永远被中国人铭记。
燕昭王鞭打太子燕昭王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关于他有很多著名的轶事典故流传了下来,其中一个就是燕昭王鞭打太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可以一直流传是有原因的,那么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有一天燕昭王突然很反常地打了太子二十大板,这个举动令很多人都惊呆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燕王宫一时有很多议论的声音。
原来太子受了大夫骑劫的挑唆,向燕昭王谗言说大将乐毅的不是,因为乐毅之所以花了三年的时间还没攻打下齐国的莒城和即墨两个地方,是因为乐毅想感化两地的齐国百姓,到时等齐民都归顺了,自己就可以当齐王了。
燕昭王听到太子这么说乐毅,马上蹦了起来,把太子揍了一顿,还指着他的鼻子骂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畜生。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唐诗鉴赏《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唐诗鉴赏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唐诗鉴赏相关内容。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诗鉴赏这首五言诗所吟咏的对象是香兰杜若。
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
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
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
因此诗人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落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描摹花叶的茂盛的姿态,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
这一笔以“朱”、“紫”等鲜明的色彩加以描绘,并由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
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垂下来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勾勒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描绘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富贵骄傲。
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绰约风姿。
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凋落。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由夏入秋,白天渐短。
“迟迟”二字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
用“嫋嫋”来表现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
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遭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
这正如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燕昭王》陈子昂的作品表达作者怀才不遇之感
>燕昭王简介燕昭王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第三十九任国君,他出生于公元前335年,去世于公元前279年。
燕昭王的本名叫姬职,他是燕王哙的儿子,他也是继承了父亲君位的儿子,史称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的过程是很艰难的,燕国本来是一个大国,后来传到了燕昭王父亲那的时候,他竟然听信了坏人的话,学起了尧舜让位,没有将自己的王位让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让给了相国的儿子。
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导致燕国十分混乱,齐国以平定燕国的内部混乱为理由,打进了燕国,燕国差点被灭亡。
之后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了国君,齐国的军队被赶了出去。
燕王哙去世了之后,燕人一起立姬职为王,姬职24岁即位,在位了34年,这34年,燕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为燕昭王在即位之后广泛地纳贤,在燕昭王的努力下,他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城,造就了燕国的盛世。
所以燕昭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的成就让他流芳百世。
不过对于燕昭王是何人,历史上产生了争议,有人说燕昭王就是燕太子平,因为在很多史料上都有记载说燕昭王就是燕太子平,不过另外一些资料上显示,燕太子平是秦王哙的长子,燕昭王是他的弟弟,所以他们俩是不同的人。
燕昭王的身份可能还有争议,但是他所造就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燕昭王”这三个字将永远被中国人铭记。
燕昭王鞭打太子燕昭王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关于他有很多著名的轶事典故流传了下来,其中一个就是燕昭王鞭打太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可以一直流传是有原因的,那么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有一天燕昭王突然很反常地打了太子二
十大板,这个举动令很多人都惊呆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燕王宫一时有很多议论的声音。
原来太子受了大夫骑劫的挑唆,向燕昭王谗言说大将乐毅的不是,因为乐毅之所以花了三年的时间还没攻打下齐国的莒城和即墨两个地方,是因为乐毅想感化两地的齐国百姓,到时等齐民都归顺了,自己就可以当齐王了。
燕昭王听到太子这么说乐毅,马上蹦了起来,把太子揍了一顿,还指着他的鼻子骂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畜生。
原来乐毅曾为燕昭王报了先王的仇,这个恩德一直被燕昭王铭记在心,他视乐毅为知己,他告诉太子,就是乐毅真的成为了齐王,也是他应得的。
之后燕昭王马上派使者拿节杖去见乐毅,要封他为齐王。
乐毅见状很感动,但他并不想做齐王,为此他还对天发誓宁愿死也不接受封王。
从那之后,乐毅更加尽心尽力地为燕国效命,他也为燕昭王立下了很多的功劳,而燕昭王自始至终视他为知己。
燕昭王肯为一个有功的大将去打侮辱他的太子,这样的事不仅感动了乐毅,更感动了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