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4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一、清政府的屈辱外交1、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
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
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目的,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
《望厦条约》签订过程中,美国特使顾盛正是以进京为要挟(这违反所谓朝贡体制),换取了清廷对包括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在内的大量利权的让步。
另一个典型事例是《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斤斤计较认为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因为公使驻京是对清朝体制的挑战。
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产生了危机意识。
在受到鸦片战争刺激后,一批爱国开明之士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
可惜的是,《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在中国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3、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此时期清朝在西方武力威胁下先后实行被动开放和主动引进。
对外意识的主流也从华夷意识转变为以西方为学习与交涉对象的洋务意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彻底打破了清朝统治者的天朝迷梦,承认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因此必须重新认识世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称为“洋人”,“夷务”均叫“洋务”。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1.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这一总原则下,毛泽东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形象地概括三句话,即“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在学习建国初期外交政策时,要了解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
2.苏联是第一个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这促成了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背景:国际上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时间:1950年2月影响:对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争取国际局势进一步好转和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提出:首次提出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再次提出是在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最终完善: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特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会议主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结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影响: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6.万隆会议: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印度支那地区实现了和平;简况:1955年、29个亚非国家的代表、万隆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主要内容: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结果: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2014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本国的综合实力为基础,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此外政权的性质、国际形势等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
考纲解读: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基础知识回归: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1、有利形势:⑴资本主义阵营(削弱)⑵社会主义阵营(壮大)⑶亚非拉大批国家(独立)2、不利形势: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3、最大特点: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二)、建国初期外交政策1、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2、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②“一边倒”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成就)1、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苏联(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到建国一周年时,已有17个国家同中国建交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②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③过程:⑴1953年,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⑵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平等互利”⑶1955年亚非会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④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⑤影响:国内: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关系1.背景(1)那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2)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接踵博得民族独立;(3)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
2.外交政策和内容(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内容:①“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成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③“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再也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3.重大外交功效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踊跃开展外交活动。
(1)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
还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2)最突出的成绩是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赴苏访问,并签署《中苏友好同盟合作条约》。
意义:关于增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进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友谊,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平安具有重要意义。
4.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概平等的思想。
据此,周恩来于1953年12月在会面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
意义: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大体准那么。
5.步入国际外交舞台(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面对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和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的矛盾不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奉献。
(二)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绩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缘故: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趋提高;②联合国中亚、非、拉国家的会员逐年增多,要求恢复中国席位,美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③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无力阻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专题八、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试说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三个阶段:1. 20世纪50年代:外交原则的确立及其走向成熟2. 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3.改革开放后:重大调整、日趋灵活一、建国初期的外交(一)背景1、战后两大阵营对立2、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和封锁3、新中国要捍卫主权、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二)建国初期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一一((共同纲领》l、总(根本)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基本方针(毛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A含义:两个含义: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对内在建国初期要创立新型的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外交队伍。
B影响:①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②建立了一支忠诚可靠的外交队伍’为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A含义:“就是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B影响: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一边倒”:A含义: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B原因:①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②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由中美、中苏间的关系决定):③由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决定。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整合一、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见下表)ﻬ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处于对抗状态。
形成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
这期间,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
2.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形成原因:美国侵越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实力削弱并处于守势,迫使美国调整战略和对华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的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形成原因:美国“和平演变"的战略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方法技巧图表类选择题解题技巧[典例]下表是美国“延期讨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在联合国的表决情况A.美国操控联合国的投票权B.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C.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D.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ﻬ[逐项分析][横变化等。
(2)减一减(或加一加)将表中数据相减,看数据升降变化、态势等。
(3)比一比:横比差异,纵看趋势.(其他类型:如曲线图——边边角角看拐点;饼状图—-阴晴圆缺看大小等)归纳数据反映的现象和规律.(4)联一联:联教材、掘信息。
“四个注意":(1)注意整体阅读,宏观观察,明确导致数据变化的诸多因素以及数据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等。
(2)注意数据的呈现形式,不同的呈现形式,获取数据信息的方法会有所不同.(3)注意问题,切勿答非所问.(4)注意从材料出发、实事求是。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单项选择题
1.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走向独立自主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2.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不结盟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3.1950年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新年礼物,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4.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
A.独立自主B.“求同存异”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另起炉灶”
5.《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6.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7.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次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强烈的愿望。
”这次会议是指()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旧金山会议
D.第26届联大
8.在1955年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主要是针对()
A.亚非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B.亚非国家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洲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9.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取得成功范例的是()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10.(2010年浙江文综)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你们一边倒’。
正是这样。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
材料二(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70寿辰庆典,同斯大林会谈有关两国关系问题及其他问题;二是处理1945年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个条约是二战后,美、苏、英三国首脑背着中国所达成的有损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产物……(1950年2月)两国外长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即由中苏共管改为中国管理,修正了《雅尔塔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注: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决定,条约于1980年4月11日期满后不再延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当时的国际形势,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而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原因。
(2)简要分析中国政府在1979年作出不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决定的原因。
(3)你如何认识“一边倒”外交方针?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向全世界人民宣告“凡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外交》
材料三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古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决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亚非会议文件选辑》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两者都强调的原则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述的原则被认为是后来某一重大政策酝酿的过程,你认为是哪一政策?该政策有何重大意义?
(3)概括材料三所述的方针并简要分析它提出的背景和直接作用。
专题五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A解析:“另起炉灶”是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不平等条约而言,即废除不平等条约,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因此A项正确。
2.A 3.B
4.C解析: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之一。
5.A解析:只要理解“另起炉灶”是针对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特权,即可作出判断。
6.A
7.B解析:本题的有效信息是“亚非”“平等”。
1955年4月,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家领导人会议。
8.D
9.C解析: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就体现了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10.A解析: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了“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11.(1)原因:①近代,西方列强大肆侵略和掠夺中国,破坏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的革命活动,阻挠中国走向独立和发展的道路。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是两大阵营尖锐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竭力扼杀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③在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曾经得到苏俄的支持和帮助。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2)中苏关系恶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70年代,中国与日、美等国关系不断改善,中国的国际处境发生了根本改变。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3)认识:①是新中国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情况,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的正确选择;②打破了美国孤立、扼制中国的企图;③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④“一边倒”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处理国家关系上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12.(1)原则:保障独立、尊重领土主权。
(2)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方针:“求同存异”。
背景:在亚非会议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会议面临失败的危险。
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