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570.50 KB
- 文档页数:10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作者:佚名资料来源:不详点击数:773 更新时间:2009-5-1 22:52:53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讨论新编的《生活与哲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教材,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本教材;第二,在较为微观的层面上,讨论教材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主要是就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第一方面的内容。
一、如何理解和看待《生活与哲学》这门课和这本教材(一)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这门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这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在这门课和这本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门课要讲的不是一般的哲学,不能把它讲成哲学概论,也不能用其他哲学派别来冲击和淡化这门课的主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门课程的主题和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当然,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察,让学生在与中西哲学的对比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现实力量。
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的优秀成果,这不是一句空话。
应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教材力图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建构,通过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所未有的科学真理性和指导人民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比如说,哲学是怎样起源的,这原本是一个哲学味道颇浓的话题。
我们把这一问题放到了“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中。
一、第一单元: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产生: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的关系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派别(含义见P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基础、基本特征、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大基础)(三个统一)(三大成果)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对生活:真正的哲学能够P5作用:对社会: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17、18一般功能:P25二、唯物论: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自然界的本质、人类社会本质都是物质的。
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根本属性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统一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能被创造,被消灭不可违抗。
规律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有规律。
按规律办事: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意识实现的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四个特点)意识的作用意识活动有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特别注意两重性)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P41三、认识论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必修四《⽣活与哲学》第⼀单元⽣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第⼀课美好⽣活的向导1、哲学与⽣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活,又⾼于⽣活。
哲学的智慧产⽣于⼈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来源于⼈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于⽣活,哲学总是⾃觉或者不⾃觉地影响着⼈们的学习、⼯作和⽣活。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们⽣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法论的统⼀。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都有,但⼀般⼈的世界观往往是⾃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定的⾃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世界观与⽅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法论是指⼈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法。
世界观决定⽅法论,⽅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法论的统⼀。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法论的指导。
第⼆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唯⼀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同⼀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唯⼀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唯⼀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主义、辩证法和形⽽上学两个对⼦,但是辩证法和形⽽上学的⽃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争。
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主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前言(第一课时)一、课改的必要性: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1、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3、选修:经济学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探索世界)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内容]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消灭。
要求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原理内容]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②[原理内容]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第一单元线索: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唯物物质决定意识。
学主义基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性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概派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论主义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态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思想、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主义哲学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思想:精髓、活的灵魂中国化的重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三个代表”主题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本质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主题、提出意义《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唯物辩证法线索图:概 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论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做好思想准备,克服困难 量变质变 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两点论、两分法)含义: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基本属性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关系:同一以差别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其制约同一性和斗争性 作用: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原理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方法论矛盾观方法论:抓住重点;恰当地解决次要矛盾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 反对一点论与均衡论 原理共性与个性关系;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哲学基础、理论依据两分法(一分为二);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 我们要尊重….原理内容: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批判革命创新的)创新方法论:密切关注…;敢于突破….;注重研究…..(制度创新);(3)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认识社会、人生) 社,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两重性)社会 历史 在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观 不断解决中实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内容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史的创造者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方法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论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地位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意义价值的含义: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价值与价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值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观人生观人的价值。
认识论二轮复习整理◎体系建构◎自主建立认识论知识体系:◎知识构建◎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不是孤立个体的活动。
历史性: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无论是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研究和探索;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实践。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正确的认识脱离了实践,那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获得和检验真理社会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以我们应当不断丰富发展真理,如果不顾历史条件照搬照抄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的含义2.哲学的产生3.哲学的作用4.哲学与世界观及方法论的关系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二者区别(2)二者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为什么①第一性问题——唯物与唯心主义②同一性问题——可知与不可知论2.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来,,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进步性、局限性)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进步性、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来,,物质是派生的,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②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天命、神等)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③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3)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毛泽东思想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邓小平理论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科学发展观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3.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1)二者的区别(2)二者的联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物质含义——不依赖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物质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导语】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的痛苦中,进步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忧考⾼⼆频道为你整理了《⾼⼆政治《⽣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单元⽣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活 (1)哲学就在我们⾝边。
①哲学智慧产⽣于⼈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活、与我们置⾝于其中的⾃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觉或不⾃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作和⽣活。
(2)哲学是指导⼈们⽣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智慧、使⼈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的统⼀(世界观决定⽅*,⽅*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的指导。
)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标准。
另⼀⽅⾯,思维和存在有⽆同⼀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们在⽣活和实践活动中⾸先遇到和⽆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