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广东人民)1
- 格式:docx
- 大小:129.58 KB
- 文档页数:4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
2. 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过程与方法:1. 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
难点:1. 地球的椭球形状的理解和运用。
2. 地球大小的数据记忆和换算。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球仪、地图、地球图片等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 预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相关知识。
2.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回答相关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介绍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地球仪,标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地球基本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或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理环境的认识。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课程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2.理解地球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形状;3.掌握地球相关词汇、知识点;4.培养学生探究地球的能力。
知识储备: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2.地球的赤道、南极、北极;3.地球的经纬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通过讨论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导入本课程。
1.老师简单介绍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引发学生的思考;2.让学生猜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鼓励发言;3.让学生与同桌讨论,再汇报自己的观点。
二、知识讲解1.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并非完全是球形,它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圆体。
因为地球是旋转的,赤道周围的地球面积比南极和北极面积要大,也就是说地球的扁平是由旋转引起的。
2.地球的大小地球从赤道到南北极的长度差别很大,赤道上的周长为40,076公里,而从南北极地区的平均周长仅为40,008公里左右。
因此,地球的“短轴”比“长轴”短了大约21公里。
3.地球的赤道、南极、北极地球上最大的圆周线,即地球的赤道周长为40,075.017公里。
赤道所在平面与地球的中心垂直,把地球分成北半球和南半球。
赤道是地球上的一个惯例圈,是天文和地理领域中最重要的一个座标线。
南极是南极洲的最南部,北极是北极点(位于北极洲正北部,海拔4300米),是地球地理上两个极点,南北极的轴线称为地轴线,全球地形中心亦由此产生。
4.地球的经纬度地球是一个球体,所有地点都可以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理位置。
经度是从地球的北极向南极的线(称为子午线)开始计算的,以度为单位,东经和西经分别是正负号。
纬度是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开始计算的,以度为单位,北纬和南纬分别是正负号。
三、实验探究教室里准备好地球仪,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各种线条;2.让学生找出赤道线、南极和北极,并且观察这些线的长度和位置;3.让学生找出本地所在的经纬度范围,探究经纬度的作用;4.让学生自由探究地球上另一些标志性地点的经纬度,并向同学汇报研究结果。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概念。
2. 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
3. 地球的地理位置:南北纬度、东西经度、坐标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理位置。
2. 难点:地球形状的理解,地球大小的记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图像和数据。
2. 利用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展示相关图像和数据。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演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点评。
4. 练习:学生完成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形状和大小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形状和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注意地球的形状、纬度和经度。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地球特征。
2. 活动二:制作地球模型学生分组,利用轻质材料如纸板、气球等制作地球模型。
通过制作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七、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小组讨论、口头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
2. 评估内容:学生对地球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培养他们对地球的认知。
2.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球空间概念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4.通过对地球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椭球形状,解释为什么地球会呈现出这种形状。
2.地球的大小:介绍地球的直径、周长、表面积等数据,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空间位置:介绍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4.地球的保护:强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颜色,并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2.新授:a. 介绍地球的椭球形状:解释由于陆地和海洋分布不均匀,地球并非完美的圆形,而是一个椭球形状。
b. 介绍地球的大小:通过展示地球的直径、周长、表面积等数据,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
c. 介绍地球的空间位置:解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3.巩固练习:a. 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b. 让学生回答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有多大?”等。
4.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5.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里画一个简单的地球形状图,并标注主要的地理数据。
6.课外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地球和宇宙的科普书籍,如《宇宙的秘密》等。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在讲解地球空间位置时可能有些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下次教学时,可以考虑使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如动画或模型演示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提问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在讲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时,要引导学生形成环保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
2. 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难点:地球椭球体的概念及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图片等,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地球形状和大小。
3. 实验法:进行地球模型制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图片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介绍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概念。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地球形状和大小。
4. 地球模型制作: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6.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椭球体2. 赤道3. 极半径4. 赤道半径7. 课后作业:1. 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绘制地球仪,标注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
3. 搜集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观察、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评估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八、教学拓展:1. 结合地理、天文等相关学科,拓展学生知识面。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科普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情。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的科学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两极略微扁平,赤道略微膨胀。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平方公里。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约为365.25天。
4. 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
5. 地球的卫星: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还有多颗人造卫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通过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
4. 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地球仪等教具,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讲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两极略微扁平,赤道略微膨胀,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平方公里。
3.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约为365.25天。
4. 讲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卫星:讲解地球位于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还有多颗人造卫星。
5. 小组讨论和户外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卫星。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科领域:初中地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地理特征的探究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1. 地球形状的理解。
2. 地球大小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使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利用模型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探究地球的形状:讲解地球的赤道面和极面,展示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3. 讲解地球的大小:介绍地球的半径、表面积、平均海拔等参数,展示相关数据图表。
4. 地球测量方法:介绍地球测量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卫星测距、地球重力场测量等现代测量方法。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地球形状和大小知识。
2. 深入探究地球形状:讲解地球的扁率,解释地球赤道膨胀的原因。
3. 地球大小验证:介绍历史上关于地球大小的验证实验,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观测等。
4.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地球测量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四、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仪,标注地球的重要参数。
3. 收集有关地球测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绘图能力、写作能力和资料收集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地球仪模型:用于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图片、数据图表等。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初中地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
2. 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3. 地球的地理位置:地轴、南北极、纬度、经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难点:地球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利用地球仪模型,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地理位置。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椭球体形状,讲解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概念。
3. 讲解地球的大小:介绍地球的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
4. 讲解地球的地理位置:介绍地轴、南北极、纬度、经度等概念。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利用地球仪模型,观察地球的地理位置。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地球仪模型的使用,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地球的地理位置这一难点,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操作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中使用地球仪模型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地球地理位置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或科学家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研究成果。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如观测太阳升起和落下的位置,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
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1.小组研讨。
2.道具演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
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
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过程(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
(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
(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本节是初中地理的第一课,向同学们初步展示了我们居住的地球。
本节课首先讲述了地球的形状,然后讲述了地球的尺寸,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了解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地球。
【教学重点】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了解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地球仪,包括行政区划图,地形图,经济区分布图等;
2、准备一些典型的图片;
3、多媒体课件。
板书: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讲授新课】
章节导入
师:(课件展示)地球是圆的吗?地球上为什么有季节变化?地球的尺寸怎么知道的呢?你能在地球上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吗?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活动探究
师:我们常常看到东升的太阳是放出金色光芒的圆形球体;夜晚,我们有时看到高挂在天空中的月亮是圆形的球体。
在卫星图片上,我们看到地球也是一个圆形球体。
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
生:引导学生阅读盖天说和浑天说的相关知识。
学生对这两种说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师:做一只带帆的小纸船,把它分别沿球体和正方体的背面自下而上移动吗,从上方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下来;在正方体上,总是先看到小纸船的,再看到;在球体上,总是先看到小纸船的,再看到。
生:讨论回答。
师:古时候,人们通过观测海上归来的帆船证明地球是圆的。
知识之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知识之窗的相关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活动探讨
师: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说一说,麦哲伦船队航行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生:学生抢答。
师: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讨论回答。
师: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生:讨论回答。
学习新知
师:今天人们通过从宇宙空间站霍各种宇宙探测器返回的照片,就能看清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但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师:当年麦哲伦船队环绕地球一周用了近三年的时间。
而今,人们乘坐飞机环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不足两天,是地球变小了吗?地球到底有多大呢?让我们给地球量一量“身”吧!
活动探究
师:毛泽东的诗《七律·送瘟神》中有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假设你坐在赤道上,以自己在宇宙中原来的位置为参照物,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吗?
生: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板书:思维导图的基本框架
◆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