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北史》中君臣的一段密谈
- 格式:pdf
- 大小:95.27 KB
- 文档页数:4
魏征君臣关系作文素材
《论魏征与君臣关系》
咱今天就来讲讲魏征和君臣关系这点事儿。
据说啊,魏征那可是个出了名的直性子,啥都敢说。
有回唐太宗兴致勃勃地搞了个新玩意儿,满心欢喜地等着大臣们夸夸呢。
嘿,这魏征可倒好,直接就给泼冷水,说这东西没啥用,还浪费钱。
唐太宗那个气啊,但还没法发作,谁让人家魏征说得有道理呢。
就像我有回在公司,老板弄了个新方案,大家都一个劲儿地说好。
我当时心里就犯嘀咕,觉得有个地方不太对。
但我不敢说啊,我可没魏征那胆子。
要是我说了,老板还不得给我小鞋穿。
可魏征就不一样,他才不怕呢,该说就说,该怼就怼。
唐太宗虽然有时候被他气个半死,但心里也明白,魏征这是为了国家好啊。
后来唐太宗也慢慢习惯魏征这性子了,要是哪天魏征不怼他,他还觉得别扭呢。
这君臣俩啊,就这么在磕磕碰碰中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互相成就。
魏征成就了唐太宗的明君之名,唐太宗也给了魏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你说君臣关系还真是奇妙,有时候就得有魏征这样的人在,才能让国家发展得更好。
咱可不能光会拍马屁啊,也得有点魏征的精神,该说真话的时候就得说真话。
这就是我对魏征君臣关系的一点小感慨啦,不知道你们觉得咋样呢?。
君臣谜趣(谜语故事)君臣谜趣(谜语故事)原创:彭鹏一日,乾隆帝与众臣在养心殿议事已毕,特将和珅与刘墉留下,对两位肱股之臣道:“两位爱卿,近来国事繁忙,大家都很辛苦。
与朕再玩玩文字游戏放松一下如何啊?”和珅抢先应道:“奴才谢主隆恩!还是由主子出上联吗?”乾隆拈须而笑:“玩而再玩亦成累。
今日就换个题目吧。
近来,朕每值读写,文字触目,便不觉浩兴天设神造之叹。
汉字,何止象形会意之匠心,更兼穷理尽性之易趣啊!宋朝,有个叫谢石的,便能依字断事,可得闻乎?”刘墉道:“其人其事,臣倒是略知一二。
”乾隆笑吟吟道:“且说来听听。
”刘墉呷了口茶,清清喉咙,便娓娓道来:“话说啊,那是靖康之变以后,高宗南渡,谢石也由开封来到了杭州。
高宗对谢石的神机妙算早有耳闻,虽未必相信,但适逢家亡国破,半壁江山能否保住亦难预料。
溺水求活,则不择稻草。
于是他就微服出宫,来到谢石的测字摊前。
高宗用脚在地上划了个‘一’字,要谢石来测。
这‘一’字是个没办法拆的字,谢石看了却吃了一惊,说:‘一字书于地,地即土,土上加一为“王”,君非常人也!’高宗大为惊奇,又用手中拐杖写了个‘問’字。
谢石说:‘此字左看是君,右看也是君,你不是一般的王公大臣,乃是万岁!’说罢伏首下跪。
高宗这才深信不疑,后来,还封了谢石一个四品官职。
吾皇圣明,不知臣之所奏是否。
”乾隆颔首道:“爱卿之所奏,朕亦有所闻。
此事虽未必可信,然汉字之玄机四伏、包罗万象,却由此可见一斑啊!”和珅起身道:“主子,奴才明白了。
奴才猜,今日是测字之戏了。
”“非也。
”乾隆摆摆手。
“测字高深,累。
不过,你说‘猜’,却猜对了。
今天,你们就陪朕玩玩猜谜语的游戏,确切说,是制谜。
之前,朕已经准备好了三个字,分别写在一张纸上,现在就覆在你们面前的书案上。
规矩呢是这样:你们任选一个字,就以该字赋诗一首,诗,也就是谜面了。
你们制谜,由朕来猜;当然,朕也要写一首的。
若你们写的朕觉得合理,朕写的你们能猜中,朕就赏你们莫卧儿国进贡的夜明珠一颗。
国史大纲第三十三章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元祐以下】第三十三章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元祐以下】一、熙宁新党与南人王安石的新法,不能说有成功,然而王安石确是有伟大抱负与高远理想的人。
他新法之招人反对,根本上似乎还含有一个新旧思想的冲突。
所谓新旧思想之冲突,亦可说是两种态度之冲突。
此两种态度,隐约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
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
宋室相传有“不相南人”的教戒。
【无论其说确否,要之宋初南方人不为相则系事实。
】然而南方人的势力,却一步一步地侵逼到北方人上面去。
真宗时的王钦若,仁宗时的晏殊,都打破了南人不为相的先例。
宋史王旦传:“真宗欲相王钦若,旦曰:'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
虽称立贤无方,然须贤乃可。
臣为宰相,不敢沮抑人,然此亦公论也。
’真宗乃止,旦没后,钦若始大用。
语人曰:'为王公迟我十年作宰相。
’”或谓真宗问王旦:“祖宗时有宓(mì)谶,云南人不可作相,此豈立贤无方之义”云云。
见曲洧(wěi)旧闻。
真宗景德初,晏殊以神童荐,与进士并试,赐同进士出身。
寇准曰:“惜殊乃江外人。
”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耶?”又陆游谓:“天圣以前多用北人,寇准持之尤力。
”而南方人在当时,显然是站在开新风气之最前线。
晁以道尝言:“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仁宗】时。
并从江南来,二徐兄弟【锴、铉(xuàn)】以儒学,二杨叔侄【紘(hóng)、亿。
】以词章,刁衍、杜镐(gǎo)以明习典故,而晏丞相、【殊。
】欧阳少师【修。
】巍乎为一世龙门。
纪纲法度,号令文章,灿然具备。
庆历间人材彬彬,皆出于大江之南。
”在野学校之提倡,【晏殊知应天府,延范仲淹教生徒。
自五代以来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及仲淹守苏州,首建郡学,聘胡瑗为师。
】在朝风节之振厉,【范仲淹为祕阁校理,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此始。
】文章之盛,【尤著者为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史坛南北二陈论史坛南北二陈论世纪中国虞云国史学界二陈之说由来已久。
若就籍贯而论,陈寅恪是江西修水,在北,陈垣是广东新会,在南。
之所以反而称陈寅恪为南陈,陈垣为北陈,是因为抗日战争以后,陈寅恪除去1946年10月至1948年12月间一度重返清华园外,长期避地南方;陈垣则始终居留北方。
三年前作完〈世间已无陈寅恪〉,就向兆奇兄许诺写这一题目,但杂事丛脞,久未动笔。
去年,得读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已故台湾学者严耕望的《治史三书》,见内有〈史学二陈〉,个别想法已先我而发,深感两岸阻隔令人孤陋寡闻。
但正如严耕望所说:「两位陈先生,治学方法,蹊径大同,差異也很大,但成就都很高。
立身处世,各走极端,绝不相侔,盖棺论定,在乎读者」。
二陈同为中国新史学的巨擘,对他们作比较性研究和评价,见仁见智,也会因人而異,故而还是值得深长论之的。
一、史界双星:从初晤到深契二陈是1926年定交的。
这年,陈寅恪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标誌着他正式步入史坛。
此前,他虽仅在1923年发表过一篇短短的〈与妹书〉,但对其奇才博学已好评如潮,在学术圈子里不胫而走。
当时的学术界还是识货的,不象后来那样仅以已刊论著的多少来衡估一个学者的真水平。
而年长10岁的陈垣则早在10年以前就以成名作《元也里可温教考》而蜚声史界,到1926年,他已发表了古教四考、年代学二书和《元西域人华化考》等名著,並历任教育部次长、京师图书馆馆长、辅仁大学校长等要职,完全确立了他的学术地位。
这年7月13日,由吴宓牵线,二陈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晤面。
据《吴宓日记》载:「六时许,陈垣来。
七时,陈寅恪来。
(吴)宓请二君用西餐,为使寅恪得与陈垣谈其所学,且入清宫参观也。
晚十时半始散」。
初晤长达三个半小时,应该说是两心相契的。
自初晤后,二陈保持着极其亲密的学术交往和私人友谊。
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陈寅恪向陈垣介绍过钢和泰、伯希和等西方著名的汉学家;过吴世昌、汤涤等弟子、友人或同事;借阅过《宋史新编》、《元书》、《名理探》、《天学初函》等书籍;函请陈垣利用其自编索引从《全唐文》、《全唐诗》、《新元史》中代查过有关人物史事;也向陈垣专函荐介过《土耳其斯坦史(蒙古侵略时代)》、《贵霜时代》等有参考价值的著作。
一段经典的君臣对话
唐太宗问许敬宗: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
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
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
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
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的确,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心,别人说长道短,无须理会。
人若悟到这一点,自然就省却了许多的烦恼。
这是许敬宗智慧的地方,也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参照。
只要自己路走得直,无愧于心,完全不必去理会他人的评说。
1。
君臣对话——李世民与魏征玄武门事变之后,魏征作为李建成的谋士,即将被李世民问斩,李世民风闻魏征的才华和人品,准备赦免他,于是就有了一段史坛佳话:魏征换了一身衣服,随徐茂公、尉迟敬德走进殿来。
尉迟敬德抢先一步,向李世民施礼到:“敬德遵命带罪臣魏征奉召拜见太子!”魏征站在那里,却没有下拜。
徐茂公暗中拉了魏征一把,说:“魏兄,快谢皇太子不斩之恩!”魏征昂然地说:“你们在刑场之上所传太子口谕,是召魏征进府,并未说赦免魏征斩刑呀!”“原来如此。
”李世民见魏征在生死的紧要关头,还如此认真、坚强,更加佩服魏征的胆量,就说:“魏征,听我当面宣谕,为了大唐基业,前罪尽恕,不究既往。
”徐茂公又拉了魏征一把:“玄成兄,快快谢恩!”魏征不慌不忙,上前一步:“请问殿下,这‘前罪尽恕,不究既往’,是否专指我魏征一人?”“当然还包括你的家眷在内。
”李世民回答。
“只此,魏征我不能谢恩!”魏征不满意地说。
“却是为何?”李世民问。
魏征大声答道:“殿下,那东宫、齐府,上下左右,不下数百人。
如今押集刑场,个个叫冤,人人自危,长安城受株连者,不知又有多少?如此,举国上下,人心浮动,大乱不难酿成!如果殿下传谕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其余党羽,一概不问,我魏征即刻代万民向殿下谢恩。
否则,我情愿再返刑场,与家人和其他人犯一同死去!”李世民回过头来征求尉迟敬德的意见,说:“尉迟将军,您听魏征所言如何?”“殿下!”尉迟敬德慨然答道:“魏征所言,情理至深。
他说出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啊!”李世民此时也很激动,心中有说不出来的高兴,他们都是十分难得的贤臣良将呀!有这样一批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为天下安宁不怕自我牺牲的志士仁人,我大唐帝国何愁不指日可盛?他欣然叫道:“速去传我口谕,押集在刑场上的东宫、齐府之人,不论长幼尊卑,一概赦免!”君臣对话——刘邦与韩信刘邦夺取天下以后,听说韩信要造反。
刘邦在震惊之余采纳了陈平的计策而将韩信软禁。
于是便有了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君臣对话: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马?”韩信说:“你能带十万人马。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太宗论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四年,太宗论隋。
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
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
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
乃有六七人,先禁他所,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
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
”太宗曰:“此岂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
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
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
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太宗曰:“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文本二: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10.文章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朕赖A公等B共相辅佐C遂令囹圄D空虚E愿公等F善始克终G恒H如今日11.下列对于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炀”是隋炀帝的谥号,指“好内远礼”。
谥号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晋灵公的“灵”指“乱而不损”。
B.“岂得惟行谄佞”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的两个“惟”意思相同。
南北分君臣东西别尊卑
王晓颖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中国向来讲究礼仪,高低、贵贱、尊卑,泾渭分明,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注重,比如座次虽看似简单,但也是分别尊卑的重要方式。
【总页数】1页(P76)
【作者】王晓颖
【作者单位】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左右”“东西”说尊卑 [J], 魏泽民;
2.浅谈建筑东西南北面的植物配置--浅谈建筑东西南北面的植物配置 [J], 陈思清;明圆圆;谢潇萌
3.南北分君臣东西别尊卑 [J], 王晓颖
4.君臣争才试论——南北朝文学史中一种奇特现象的文化、心理分析 [J], 王立
5.山界东西河分南北 [J], 娄熙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君臣不相疑"这一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强调君主与臣子之间应当相互信任,不存疑虑。
在古代中国,这种信任被认为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君主权威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一段古文风格的描述,体现了这一理念:
曰:“君臣之间,犹天地之相合,阴阳之相成。
君为臣纲,臣为君纪,纲纪既立,上下有序。
君以诚待臣,臣以忠事君,诚与忠交,而天下治矣。
若君疑臣,则臣必惧;臣疑君,则君必危。
疑心生隙,隙则分,分则乱,乱则亡。
故曰:‘君臣不相疑’,此乃治国安邦之要道也。
”
这段古文强调了君臣之间信任的重要性,以及疑虑可能导致的后果。
它表达了一种理想的政治关系,即君主应当信任臣子,臣子应当忠于君主,双方共同维护国家的和谐与秩序。
这种信任被视为国家稳定和君主权威的基础。
古代《南北史》中君臣的一段密谈
宇文泰是北周开国的奠基者。
当他模仿曹操,作北魏的丞相而“挟天子令诸侯”之时,遇到了可与诸葛亮和王猛齐名的苏绰。
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二人密谈了三日三夜。
宇文泰问:“国何以立?”
苏绰答:“具官。
”
宇文泰问:“如何具官?”
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
宇文泰不解的问:“为什么要用贪官?”
苏绰答:“你要想叫别人为你卖命,就必须给人家好处。
而你又没有那么多钱给他们,那就给他权,叫他用手中的权去搜刮民脂民膏,他不就得到好处了吗?”
宇文泰问:“贪官用我给的权得到了好处,又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苏绰答:“因为他能得到好处是因为你给的权,所以,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处就必须维护你的权。
那么,你的统治不就牢固了吗。
你要知道皇帝人人想坐,如果没有贪官维护你的政权,那么你还怎么巩固统治?”
宇文泰恍然大悟,接着不解的问道:“既然用了贪官,为什么还要反呢?”
苏绰答:“这就是权术的精髓所在。
要用贪官,就必须反贪官。
只有这样才能欺骗民众,才能巩固政权。
”宇文泰闻听此语大惑,兴奋不已的说:“爱卿快说说其中的奥秘。
”
苏绰答:“这有两个好处:其一、天下哪有不贪的官?官不怕贪,怕的是不听你的话。
以反贪官为名,消除不听你话的贪官,保留听你话的贪官。
这样既可以消除异己,巩固你的权力,又可以得到人民对你的拥戴。
其二、官吏只要贪墨,他的把柄就在你的手中。
他敢背叛你,你就以贪墨为借口灭了他。
贪官怕你灭了他,就只有乖乖听你的话。
所以,'反贪官’是你用来驾御贪官的法宝。
如果你不用贪官,你就失去了'反贪官’这个法宝,那么你还怎么驾御官吏?如果人人皆是清官,深得人民拥戴,他不听话,你没有借口除掉他;即使硬去除掉,也会引来民情骚动。
所以必须用贪官,你才可以清理官僚队伍,使其成为清一色的拥护你的人。
”
他又对宇文泰说:“还有呢?”
宇文泰瞪圆了眼问:“还有什么?”
苏绰答:“如果你用贪官而招惹民怨怎么办?”宇文泰一惊,这却没有想到,便问:“有何妙计可除此患?”
苏绰答:“祭起反贪大旗,加大宣传力度,证明你心系黎民。
让民众误认为你是好的,而不好的是那些官吏,把责任都推到这些他们的身上,千万不要让民众认为你是任用贪官的元凶。
你必须叫民众认为,你是好的。
社会出现这么多问题,不是你不想搞好,而是下面的官吏不好好执行你的政策。
”
宇文泰问:“那有些民怨太大的官吏怎么办?”
苏绰答:“宰了他,为民伸冤!把他搜刮的民财放进你的腰包。
这样你可以不负搜刮民财之名,而得搜刮民财之惠。
总之,用贪官来培植死
党,除贪官来消除异己,杀贪官来收买人心,没贪财来充实国库,这就是玩权术的艺术。
”
-----------------------------------------------------------------------------------------(宇文泰)问曰:国何以立?
(苏绰)曰;用官。
问:何以用?
曰:用贪官,弃贪官。
问:贪官何以用?
曰:为君者,以臣忠为之大。
臣忠则君安,君安则社稷安矣。
然无利则臣不忠,官多财寡,奈何?
曰:为之奈何?
曰:予其权,以权谋财,官必喜。
问:虽然,官得其利,寡人何所得?
曰:官之利,乃君权所授,权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
天下汹汹,觊觎御位者不知凡几,臣工佐命而治,江山万世可期。
上叹曰:善!然则,贪官既用,又罢弃之,何故?
曰:贪官必用,又必弃之,此乃权术之髓也。
(宇文泰)移席,谦恭就教曰:先生教之!
(苏绰)笑对:天下无不贪之官,贪墨何所惧?所惧者不忠也。
凡不忠者,异己者,以肃贪之名弃之,则内可安枕,外得民心,何乐而不为?此一也。
其二,官有贪渎,君必知之,君既知,则官必恐,恐则愈忠,是以弃罢贪墨,乃驭官之术也。
不用贪官,何以弃贪官?是以必用又必弃之
也。
倘或国中之官皆清廉,民必喜,然则君危矣。
问:何故?
曰:清官或以清廉为恃,犯上非忠,直言强项,君以何名弃罢之?弃罢清官,则民不喜,不喜则生怨,生怨则国危,是以清官多不可用也。
............
(苏绰)厉声曰:君尚有问乎?
(宇文泰)大惊,曰:尚有乎?
绰复厉色问曰:所用者皆贪渎之官,民怨沸腾,何如?
(宇文泰)上再移席而匍匐问计。
绰笑曰:斥之可也。
斥其贪墨,恨其无状,使朝野皆知君之恨,使草民皆知君之明,坏法度者贪官也,国之不国,非君之过,乃官吏之过也,如此则民怨可消。
又问:果有大贪,且民怨愤极者,何如?
曰:杀之可也。
检其家,没其财,如是则民怨息,颂声起,收贿财,又何乐而不为?遂言之:用贪官以结其忠,弃贪官以肃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
上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