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习题与答案(1)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17
下学期七年级历史答案及试题试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2.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点在哪里?3.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哪些因素有关?试题二:夏、商、周三代的特点1. 夏、商、周三代的时间顺序是怎样的?2.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3. 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经济特点有哪些?试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变革事件有哪些?2.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有哪些代表人物?3.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发展有哪些突破?试题四: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1. 秦朝是如何实现统一的?2. 秦始皇的改革措施有哪些?3. 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试题五:汉朝的辉煌与衰落1. 汉朝的开国皇帝是谁?他的治理有哪些特点?2. 汉朝的文化与科技有哪些成就?3. 汉朝为什么最终衰落?试题六:三国时期的动乱与分裂1. 三国时期是哪三个国家相互争霸的时期?2. 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些?谁是其中的主要人物?3. 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如何,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试题七: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1. 隋朝是由哪位皇帝建立的?他的治理有哪些特点?2.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如何?3. 隋唐时期对中国的文化和对外交流有何影响?试题八:宋朝的政治和文化1. 宋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2. 宋朝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有哪些?3. 宋朝的政治和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试题九:元朝的统治和文化交流1. 元朝是由哪位皇帝建立的?他的统治特点是什么?2.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有哪些特点?3. 元朝对外交流和文化交融有哪些重要事件?试题十:明朝的政治和海外探险1.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他的治理特点有哪些?2.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如何?3. 明朝的海外探险有哪些重要事件和发现?以上是下学期七年级历史的答案及试题,祝你研究顺利!。
七年级下学期的历史试题及其答案试题一:古代中国的朝代1. 请列举一些古代中国的朝代,并简要描述它们的特点。
答案:-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主要特点是有传说中的开国君主禹,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
-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特点是有商纣王,发展了青铜器和商业贸易。
-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特点是由周武王建立,实行封建制度,并实行了分封制度。
试题二:中华文明的发展1. 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标志?答案:- 农业的发展:中国人从采集、放牧逐渐转向农耕生活,发展了农业文明。
- 文字的出现:中国发明了象形文字,并逐渐发展成为汉字,这标志着中国文明的重要进步。
- 社会制度的建立:中国建立了封建社会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
试题三:丝绸之路1. 请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它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答案:- 起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
- 终点: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
- 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到了西方,同时西方的黄金、马匹、宗教等也传入了中国,丰富了双方的文化。
试题四:明清时期的辽阔疆域1. 请简要介绍明清时期中国的辽阔疆域。
答案:- 明朝时期:明朝时期的辽阔疆域包括中国本土和蒙古、西藏等地,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广大的时期之一。
-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的辽阔疆域除了继承明朝的疆域外,还包括了辽东、台湾、新疆等地,使中国的疆域进一步扩张。
试题五:近代中国的变革1. 近代中国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 政治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王朝到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建立了中华民国。
- 经济变革:近代中国进行了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推动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文化变革:近代中国兴起了白话文运动,推动了文化的现代化和普及。
试题六:中国的成立1. 中国是在哪一年成立的?请简要介绍成立的背景和目标。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提高题专题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练习题含答案(1)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其中战国形势图是哪幅?比较图A与图B,找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2)指出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一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哪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材料二(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地方管理制度?图2反映了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制度、措施有何共同作用?【答案】(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
(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
【详解】(1)仔细观察图B,可见图中有很多的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吴、越、秦、楚等,他们很多都是西周分封制下较为古老的诸侯国,可判定为春秋争霸形式图;而图A中没有晋国,多了韩、赵、魏三国,出现了秦、楚、燕、齐、和韩、赵、魏三国并立的局面,是为战国七雄,故A为战国时期形势图。
比较图A与图B,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有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些政权名称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郡县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图2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为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历史试题和答案第一章:古代文明试题一:1. 什么是文明?2. 列举两个古代文明的名称和所在地区。
3. 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哪些标志性的特点?4. 请简要描述古埃及文明的特点。
答案一:1.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高度发展的状态。
2. 古代文明的名称和所在地区有:古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古希腊文明(位于地中海东南部)。
3. 古代文明的标志性特点包括城市建设、农业发展、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制度的建立等。
4. 古埃及文明的特点包括尼罗河的重要性、法老统治、金字塔的建造、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字系统等。
试题二:1. 请简要描述古希腊文明的特点。
2.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如何产生的?3. 古希腊的艺术和哲学对后世有何影响?4. 古希腊的奥运会是如何起源的?答案二:1. 古希腊文明的特点包括城邦制度、奥林匹克运动会、哲学思想的发展、艺术的繁荣等。
2.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产生于雅典城邦,通过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逐渐形成。
3. 古希腊的艺术和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雕塑艺术、戏剧表演、民主政治理念、哲学思想等。
4. 古希腊的奥运会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最初是为了纪念众神而举办的体育竞赛,后来成为希腊城邦之间的盛会。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试题一:1. 请简要描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特点。
2.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有哪些特点?3. 请简要描述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
答案一:1. 夏朝的特点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传说中的启蒙帝王尧舜禅让有序。
商朝的特点是奴隶制度的出现,商代青铜文化的繁荣。
周朝的特点是封建制度的确立,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2.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田水利的兴修、农业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等。
3. 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指在社会交往、仪式活动等方面的规范和礼仪仪式的执行,体现了尊重、敬重和各种身份和地位的区分。
试题二:1. 请简要描述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巩固限时达标1.他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曾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有南美的“解放者”之称。
他是()。
A.玻利瓦尔B.克伦威尔C.林肯D.圣马丁2.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解放的地区有()。
①阿根廷②哥伦比亚③委内瑞拉④厄瓜多尔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下列关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A.范围包括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B.主要参加者和领导者是土生白人C.斗争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推动D.拉丁美洲国家基本实现了独立4.为了纪念玻利瓦尔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家是()。
A.巴西B.阿根廷C.玻利维亚D.委内瑞拉5.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某国的殖民地,该西方殖民国家是()。
A.西班牙B.葡萄牙C.法国D.英国6.“巾帼不让须眉。
”19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向世人展示了女子风采的印度民族英雄是()。
A.克伦威尔B.章西女王C.克莱武D.玻利瓦尔7.下列关于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章西女王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印度封建王公的代表B.是印度的民族女英雄C.是印度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D.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领导人之一8.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请你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军抗击英国军队玻利瓦尔率领军队转战委内瑞拉等地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的独立运动A.殖民地人民的抗争B.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C.新航路的开辟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9.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共同原因是()。
A.国内外社会矛盾的激化B.沉重的封建剥削C.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提升理解应用10.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片所示人物中,领导本国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是哪两位?有南美的“解放者”美誉的是谁?(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所产生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选择题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3.商鞅一人多姓。
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其中“商”姓来源于(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4.《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等级制 D.世袭制5.“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左传》的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周王室强大 B.郑伯不畏周王C.分封制瓦解 D.诸侯之间不和6.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
这说明分封制度( )A.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B.是“礼制”的表现形式C.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D.便于实行按亩纳税7.《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8.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
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人教版初中历史基础习题(含答案)
1,俄国的改革的性质是封建性质,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改革。
2,美国内战的转折点:颁布了《》《》
3,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在社会生活上,提倡“”,学习西方,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两个新型交通工具:、。
5,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了“时代”。
答案:
1,彼得一世,亚历山大二世或废除农奴制或1861年
2,《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4,汽车、飞机
5、蒸汽、电气。
第1课《鸦片战争》练习题附答案一、选择题。
1、道光帝决定禁烟的根本原因是(D)A .为了继续推行闭关政策B.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C .林则徐请求严禁鸦片D.维护清朝的统治2、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是(C)A .1839年,清政府派林则徐去广东禁烟B.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C.1840年,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D.1840年,英军直达天津3、下列不属于中国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的是(B)A.南京B.上海C.广州D.福州4、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A)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落后就要挨打,是近代中国屈辱历给我们的警示。
在中国近代史上,腐朽的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A、中英《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中国革命性质变化D、中国人民革命任务发生变化7、19世纪前期,西方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是(A)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8、19世纪前期,鸦片泛滥给清朝统治带来的严重危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1)政治更加腐败(2)军队战斗力进一步削弱(3)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4)严重影响政府财政A、(1)(2)(3)B、(1)(2)(4)C、(1)(3)(4)D、(2)(3)(4)9、鸦片战争期间,奋勇抗敌,战死在虎门炮台的清军广东水师提督是(D)A、林则徐B、琦善C、陈化成D、关天培10、道光帝的陵墓修得较为矮小,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
”在道光帝手上丢了的“土地的是(C)A、台湾岛B、虎门C、香港岛D、澳门11、鸦片战争后,在中英两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今后大清国皇帝如有新恩施及他国,亦应准许英人“一体均沾”。
英国攻取的这项权利是(D)A、五中通商B、协定关税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二、判断题。
中考历史综合练习题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A.禅让制B.郡县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王位世袭制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A.秦B.唐C.元D.隋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位皇帝执政时期的盛世景象?A .唐太宗B .唐玄宗C .康熙皇帝D .乾隆皇帝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始终是主流。
下列历史事件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文成公主入藏B.玄奘西游C.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D.郑成功收复台湾5.20多年前一部香港电视剧《上海滩》风靡大江南北,精彩演绎了发生在上海的血雨腥风与儿女情长。
与近代史上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瑷珲条约》D.《马关条约》6.下列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革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付诸实践的人物有①魏源②康有为③孙中山④张謇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②③7.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活动在“逢五”“逢十”时规模比较大,2012年可以举行此类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事件是()①俄国十月革命②南昌起义③中华民国建立④中美建交⑤香港回归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8.“关注民生”是近几年全国“两会”的热点。
早在100多年前一位伟人也曾将民生作为革命的旗帜,他就是()A.林则徐B.孙中山C.邓世昌D.鲁迅9.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下列哪些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①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②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成功⑤中国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④⑤10. 2007年中国开始实施“嫦娥奔月”的计划。
一、单选题1、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策略经历了()A.由"反蒋抗日"到"促蒋抗日"再到"拥蒋抗日"B.由"反蒋抗日"到"促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C.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拥蒋抗日"D.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正确答案:D2、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A.对日不抵抗B.反共为主要目的C.以抗日为最终目的D.先消除内战再全力抗日正确答案:B3、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的实质是()A.奠定抗战胜利的基础B.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C.变革农村生产关系D.克服经济困难的措施正确答案:B4、以下各项政策中属于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的是()A.精兵简政B.减租减息C. “三三制”原则D.大生产运动正确答案:C5、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上,属于局部抗战阶段的对日作战是A.长城抗战B.八一三淞沪抗战C.兰封会战D.常德会战正确答案:A6、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文件?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论联合政府》D.《中国土地法大纲》正确答案:D7、1947年,台湾人民为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暴行,举行了著名的武装起义,史称()起义?A.三一四B.高山C.二二八口.日月潭正确答案:C8、三大战役中最大一次是什么?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中原大战6淮海战役正确答案:D9、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
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1、鸦片战争及其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地位?(背景、条约、影响)背景:落后的经济,腐败的政治,废弛的军事,沉闷的思想文化,闭关自守的对外关系一,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危机四伏(政治背景)二,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正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大官僚,大地主手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经济背景)三,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军事背景)四,财政上,入不敷出(财政背景)五,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它们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外部原因)六,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皇帝和多数大臣不料界外部的世界和时代的变化条约:1841年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1842年8月29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勒索赔款,协定关税,干涉司法,自由贸易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领事裁判权,协定海关税则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权,驻军权中美《望厦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权,税则,文化,修约中法《黄埔条约》影响:一、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社会矛盾的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三、革命任务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士林风气的变化。
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由来。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主要矛盾: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首先,关于对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理解。
在近代中国,封建的生产关系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土地制度来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始终占统治地位,农民依然受着地主的压迫与剥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始终存在着,而且有时还很突出。
而教材中却不把国内矛盾表述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经济结构来看:在自然经济之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后期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
从阶级关系来看则出现了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复杂化了。
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之外又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及民族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大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只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矛盾中的一部分。
因而,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来表述,就无法涵盖近代中国社会的国内矛盾。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非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
可以这样说: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也正是如此,才有清政府的对外宣战、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才有国共两党的二次携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
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的时期。
社会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受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支配的殖民地。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基本特征:(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近代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条约、影响)1)两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
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步地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在政治上,中国总共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公开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西方列强进行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冲击,正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A 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中国宗主国地位丧失,传统的帝国体系开始瓦解,中国进入资本主义体系内)B 与法国商办建造铁路(第一次写明外国攫取中国铁路利权,于是列强对华投资时代的到来)3)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的侵略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首先,台湾、澎湖列岛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它大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无力偿还,只有大借外债,便利了西方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
再次,四个内陆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最后,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它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步伐的加快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的进程加快。
因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建立。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其一、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中国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其二、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为“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公使通过外务部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从而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其三、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它们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其四、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近代中国进行过哪些有影响的反侵略战争?其意义如何?(教材25、26页)一、虎门销烟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三、台湾人民的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四、反教会的斗争和义和团运动意义:A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B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C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外来侵略的顽强反抗精神,显示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D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5、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农民阶级哪些主张,为什么失败?(两个纲领及其比较)(1)《天朝田亩制度》是以平分土地为核心,包括太平天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在内的一个革命纲领。
太平天国希望通过实施这个制度,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暧”的理想社会。
《制度》反映了中国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由广大农民领袖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土地纲领,具有重要的反封建意义。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制定的又一个伟大纲领,它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权归于一,禁朋党之弊;经济上台阶效法西方,兴办铁路、矿山、工厂、银行、邮政、报馆等;在文化上移风易俗,破除迷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