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宋太初传》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原文:宋史列传者,载宋一代名臣、名将、名士、名僧之事迹也。
自太祖受禅,至理宗南渡,凡三百余载,其间人才辈出,英杰荟萃,各有其传。
此篇选自《宋史》列传部分,以下为在线文言文翻译。
译文:《宋史·列传》记载了宋朝一代的名臣、名将、名士、名僧的事迹。
自宋太祖赵匡胤受禅登基,至宋理宗赵昀南渡,历时三百余年,其间人才辈出,英雄豪杰云集,各有其传记。
以下所选为《宋史》列传部分的内容,以下为在线文言文翻译。
太祖讳匡胤,字元朗,涿郡人也。
初仕后梁,后归附后唐,历仕数朝,屡建奇功。
及后周之末,天下大乱,太祖乘机起兵,平定四方,受禅即位,国号宋。
太祖在位,励精图治,任贤使能,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太祖崩,庙号太祖,谥曰英武圣文神武元德皇帝。
太宗讳炅,字元休,太祖第三子也。
即位后,继续太祖遗志,锐意进取,扩大疆域,平定四方。
太宗在位,文治武功,威震四方,被誉为“太平天子”。
太宗崩,庙号太宗,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真宗讳趑,字元休,太宗第三子也。
即位后,勤于政事,改革弊政,国家政治逐渐清明。
真宗在位,有“大中祥符”之变,国家一度陷入危机,但真宗果断应对,终使国家转危为安。
真宗崩,庙号真宗,谥曰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仁宗讳曙,字元休,真宗第四子也。
即位后,勤于政事,国家政治逐渐清明。
仁宗在位,推行“庆历新政”,试图改革政治,但效果不佳。
仁宗崩,庙号仁宗,谥曰仁孝睿圣文武皇帝。
英宗讳顼,字元休,仁宗第三子也。
即位后,勤于政事,国家政治逐渐清明。
英宗在位,推行“熙宁变法”,试图改革政治,但效果不佳。
英宗崩,庙号英宗,谥曰英武睿圣文武皇帝。
神宗讳顼,字元休,英宗第三子也。
即位后,推行“王安石变法”,试图改革政治,但效果不佳。
神宗崩,庙号神宗,谥曰神武圣文仁孝皇帝。
哲宗讳煦,字元休,神宗第三子也。
即位后,勤于政事,国家政治逐渐清明。
哲宗在位,推行“元祐更化”,试图恢复旧制,但效果不佳。
哲宗崩,庙号哲宗,谥曰哲武圣文仁孝皇帝。
文言文专题训练-----《宋史·李沆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赞善大夫。
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
雍熙三年,太宗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并除右补阙、知制诰。
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
”其议遂寝。
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时李继迁久叛,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
帝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
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
”未即从沆言,灵州陷。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
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
”旦未以为然。
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
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遂封岱..、祠汾,靡有暇日。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
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
”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
景德元年七月薨,年五十八。
赠.太尉。
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
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节选自《宋史·李沆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B .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C .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D .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岱,即封禅泰山。
宋太初,泽州晋城人宋太初,泽州晋城人。
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
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转太常丞。
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
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
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
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
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
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
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
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
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
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
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
三年,再知梓州。
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时分川陕为四路,各置转运使。
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
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
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①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
俄出知杭州。
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
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
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
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②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③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
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注]①风宪:即“御史”,掌管风纪的官吏。
②文史:借指儒家。
③伯阳:老子的字,借指道家。
参考译文宋太初,泽州晋城人。
太平兴国三年考中进士,初入仕担任大理评事、戎州通判,凭借良好的政绩而闻名。
皇帝下诏褒奖赞美他,升任将作监丞,后来转任太常丞。
雍熙三年,担任成都府通判,赐给他绯鱼袋。
正赶上皇帝下诏征求直言,他就写了《守成箴》呈献。
【原文】太祖讳匡胤,字元朗,生于后唐同光元年,即宋太祖赵匡胤也。
祖赵朓,父赵弘殷,皆仕后唐,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太祖幼聪慧,好学,尤善骑射。
及长,身长八尺,美须髯,状貌雄伟,气宇轩昂。
及长,遂以军功起家,历仕后周,官至殿前都点检。
【翻译】太祖名叫赵匡胤,字元朗,生于后唐同光元年,即宋太祖赵匡胤。
他的祖父赵朓,父亲赵弘殷,都在后唐任职,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太祖自幼聪慧,喜好学习,尤其擅长骑射。
长大后,身高八尺,美须髯,容貌雄伟,气宇轩昂。
长大后,他凭借军功起家,历经后周,官至殿前都点检。
太祖即位之初,天下未定,四方多有叛乱。
太祖深谋远虑,以安定国家为己任。
先是,太祖平定了李重进之乱,然后挥师南征,先后平定了南唐、南汉、后蜀三国。
在太祖的英明领导下,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太祖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节俭,减轻赋税,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充裕。
同时,太祖注重选拔贤能,任人唯贤,使得朝廷官员各司其职,国家治理井井有条。
太祖晚年,身体渐衰,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
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担心身后国家不得安宁,于是立下遗诏,传位给太子赵德昭。
太祖崩于建隆二年,享年五十二岁。
太祖在位十六年,庙号太祖,谥号圣神文武皇帝。
太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篇章。
【原文】太祖既登宝位,乃大赦天下,布德施仁,怀柔远人。
始命诸侯王世子皆入京师,令与诸王子弟同受经义。
又令州县举贤良方正,量才录用,以养士类。
又命宗正府立学校,选良师,延耆儒,以教胄子。
于是海内之士,莫不向风而慕义。
【翻译】太祖登上皇位之后,便大赦天下,布施仁德,怀柔远方之人。
起初,他下令各诸侯王世子都入京师,让他们与诸王子弟一同接受经义教育。
又命令州县选拔贤良方正之士,根据才能录用,以培养人才。
还命令宗正府设立学校,选拔良师,聘请老儒,以教育贵族子弟。
《宋史》志·卷二十四关于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卷二十四原文◎律历四道体为一,天地之元,万物之祖也。
散而为气,则有阴有阳;动而为数,则有奇有偶;凝而为形,则有刚有柔;发而为声,则有清有浊,其著见而为器,则有律、有吕。
凡礼乐、刑法、权衡、度量皆出于是。
自周衰乐坏,而律吕候气之法不传。
西汉刘歆、扬雄之徒,仅存其说。
京房作准以代律,分六十声,始于南事,终于去灭。
然声细而难分,世不能用。
历晋及隋、唐,律法微隐。
《宋史》止载律吕大数,不获其详。
今掇仁宗论律及诸儒言钟律者记于篇,以补续旧学之阙。
仁宗著《景祐乐髓新经》,凡六篇,述七宗二变及管分阴阳、剖析清浊,归之于本律。
次及间声,合古今之乐,参之以六壬遁甲。
其一、释十二均,曰:"黄钟之宫为子、为神后、为土、为鸡缓、为正宫调,太簇商为寅、为功曹、为金、为般颉、为大石调,姑洗角为辰、为天刚、为木、为嗢没斯、为小石角,林钟徵为未、为小吉、为火、为云汉、为黄钟徵,南吕羽为酉,为从魁、为水、为滴、为般涉调,应钟变宫为亥、为登明、为日、为密、为中管黄钟宫,蕤宾变徵为午、为胜先、为月、为莫、为应钟徵。
大吕之宫为大吉、为高宫,夹钟商为大冲、为高大石,仲吕角为太一、为中管小石调,夷则徵为传送、为大吕徵,无射羽为河魁、为高般涉,黄钟变宫为正宫调,林钟变徵为黄钟徵。
太簇之宫为中管高宫,姑洗商为高大石,蕤宾角为歇指角,南吕徵为太簇徵,应钟羽为中管高般涉,大吕变宫为高宫,夷则变徵为大吕徵。
夹钟之宫为中吕宫,仲吕商为双调,林钟角在今乐亦为林钟角,无射徵为夹钟徵,黄钟羽为中吕调,太簇变宫为中管高宫,南吕变徵为太簇徵。
宋史宋湜传文言文翻译1. 《宋史·梅挚传》翻译全文未见到原文。
下面是网上找到的,也许能帮到你。
梅挚,字公仪,成都新繁人。
进士,初任职为大理评事、蓝田上元县知县,调任昭州知州,通判苏州。
二浙闹饥荒,官府借给灾民粮食和食物,然后催促偿还很急迫,梅挚说借贷本来是行恩惠,仙子反而加重百姓的困苦,诏令延缓偿还日期。
庆历年间,提升为殿前中侍御史。
当时屡有灾异现象出现,梅挚引用《洪范》呈上《变戒》说:“‘王省惟岁’,是说君王统领群官就像一年一样,四季都不正常,就检查官员所辩之事。
现在在春天发生日食,夏季发生地震。
秋天又多雨水,一年之中三季都不正常,这是上天认为陛下检查官员不够,所以叮咛告诫。
伊、洛河水暴涨淹没房屋,海水灌入台州溺死百姓,浙江堤防崩塌,黄河溢出河岸,所谓‘水不润下’陛下应自我责备修养德行,以回答上帝的眷顾。
阴不胜阳,灾异就会停止,而陛下的盛德也会一天天增长。
”调任开封府推官,升任判官。
僧常莹和宫女通书信,辇官郑玉醉后呼喊喧闹,殴打巡逻士兵,都不查问,梅挚请都予以杖责发配他们。
改任度支判官,进升侍御史。
论述石元孙“不是在战场上,被俘后又放回,是国家的耻辱,不斩首不足以鞭策边臣”。
上奏两次没有回答。
李用和授宣徽使,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梅挚上奏:“立国初年,杜审琼也是皇帝的舅父,官仅到大将军;李继隆多次立下战功,晚年才任使相。
祖宗对名位是这样的慎重。
现在不应授给没有功劳的人。
”任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大理寺。
说:“权陕西转运使张尧佐并非人才,有后宫的关系得以进升,恐有损皇上圣明德望。
”上奏要求减少自整点学士名额时,召集待制官一同议政,回答官员升迁的问题。
皇帝对大臣们说:“梅挚轮式得体。
”任为户部副使。
在紫宸殿为契丹使者举行宴会,三司副使应坐在殿东走廊下。
同僚有人说便宴照例坐殿上,大宴镵应在殿门外。
因而没有就座,与刘湜、陈洎快步走出。
降职任海州知州,调任苏州,入朝任度支副使。
起初,河北每年都饥荒,三司增运江淮米到河北。
考向08文言翻译【重要指数】☆☆☆☆☆【考点点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类试题的重要考点。
文言文语句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内容,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理解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
在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宋史》原文及译文《宋史》原文及译文卢多逊①,怀州河内人。
曾祖得一、祖真启皆为邑宰;父亿,字子元,少笃学,以孝悌闻。
多逊,显德初,举进士,解褐秘书郎、集贤校理,迁左拾遗、集贤殿修撰。
乾德二年,权知贡举。
三年,加兵部郎中。
四年,复权知贡举。
六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
开宝二年,车驾征太原,以多逊知太原行府事。
移幸常山,又命权知镇州。
四年冬,命为翰林学士。
六年,使江南还,受诏同修《五代史》,迁中书舍人、参知政事。
丁外艰,数日起复视事。
会史馆修撰扈蒙请复修时政记,诏多逊专其事,加吏部侍郎。
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
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先是,多逊知制诰,与赵普不协,及在翰林日,每召对,多攻普之短。
未几,普出镇河阳。
太宗践祚,普入为少保。
数年,普子承宗娶燕国长公主女,承宗适知泽州,受诏归阙成婚礼,未逾月,多逊白遣归任,普由是愤怒。
上留承宗京师,未几,复用普为相,多逊益不自安。
会有以多逊尝遣堂吏赵白交通秦王廷美②事闻,太宗怒,下诏数其不忠之罪,削夺多逊在身官爵及三代封赠、妻子官封,并用削夺追毁。
一家亲属,并配流崖州③,所在驰驿发遣,纵经大赦,不在量移之限。
期周已上亲属,并配隶边远州郡,部曲奴婢纵之。
多逊至海外,因部送者还,上表称谢。
雍熙二年,卒于流所,年五十二。
初,亿性俭素,自奉甚薄,及多逊贵显,赐赉优厚,服用渐侈,愀然不乐,谓亲友曰:“家世儒素,一旦富贵暴至,吾未知税驾之所。
”后多逊果败,人服其识。
(摘编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三》)【注】①卢多逊与后文赵普均为北宋初宰相。
②“秦王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四弟,原名匡美,避太祖讳改名光美,太宗光义继位后又避太宗讳改名廷美。
③古崖州位于今海南省三亚市。
参考译文:卢多逊,怀州河内人。
他的曾祖父卢得一,祖父卢真启都任过县令。
他的父亲卢亿字子元,年轻时好学,以孝悌闻名。
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悼念文化孩童丁聪刘梦溪文化界无人不喜欢的孩童小丁,93岁的丁聪,离我们而去了。
本来不该惊异,可还是感到突然。
而几周前和几个月前,丁聪告知我他近来所受的接二连三的磨难。
一会儿跌断了这个,一会儿摔伤了那个,一会儿枢纽工程又堵塞了。
然后能工巧匠一起上来“大修”。
再好的零件如果用了90年,其磨损的程度即使尚未宣告报废,也一定到了动不动就出毛病的地步,所谓“老来无病也支离”。
人类最优秀的头脑所遭遇的灵与肉的痛苦,常常是加倍的痛苦。
一个民族一个时期能出现几个这样的文化巨匠和孩童呢?丁聪夫人沈竣是一位非凡的女性。
她扮演的是贤妻和慈母的双重的角色。
1957年小丁40岁才结婚。
一见钟情的成分不能说没有,更主要是当年艺事风华的小丁,一见便不能须臾离开小他十余岁的沈竣。
但婚后不久,丁聪不明所以地被打成了右派,被发配到宁古塔(清代发配大都遣送到宁古塔)一带的北大荒劳动改造。
一对燕尔新婚的才子佳人,不忍分离,也得分离。
这一遗恨青史的天大误会,让我们的丁聪欠了他发妻一笔永远也不得还清的感情债,就像《红楼梦》里绛珠仙草转世的林妹妹,一生以眼泪还神瑛侍者转世的宝哥哥一样。
所以丁聪总是喃喃地说:“她跟着我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
”圈内人士尽管无不以小丁的惧内称雅,却未免忽略了两情遭遇伤痛所积蓄的欠债还泪的人性的美丽与庄严。
我结识丁聪、沈竣夫妇的时候,他们的日子已经过得不错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外省组织的一次笔会,有于光远夫妇,丁聪夫妇,诗人邵燕祥,作家池莉,还有李辉、应红夫妇以及我和内子,亲眼目睹了丁聪的风趣和沈竣的干练。
我称沈竣有治国之才。
丁聪说:“所以我受不了!一个能管理国家的人,现在只管我一个人,你想想看。
”那么小丁对沈竣以“家长”相称,就不足怪了。
其实我内人陈祖芬和丁聪还要更稔熟一些。
《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赏析《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赏析刘宰,字平国,金坛人。
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
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
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
”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
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
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
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
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
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
”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
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
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
”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
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
如是累日,遂得其情。
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
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
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
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丧会,窃券而逃券:契据B.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伺:侍候C.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纠察:检举监督D.皆汲汲经理经理:处理操办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果盗,则长于今二寸②师不必贤于弟子B.①一妇每以己馔馈姑②以勇气闻于诸侯C.①或饷其妇而不及姑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①因出券示之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宋史
原文:
宋太初,泽州晋城人。
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
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转太常丞。
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
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
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
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
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
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
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
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
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
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
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
三年,再知梓州。
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时分川陕为四路,各置转运使。
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
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
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①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
俄出知杭州。
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
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
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
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②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③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
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注]①风宪:即“御史”,掌管风纪的官吏。
②文史:借指儒家。
③伯阳:老子的字,借指道家。
译文:
宋太初,泽州晋城人。
太平兴国三年考中进士,初入仕担任大理评事、戎州通判,凭借良好的政绩而闻名。
皇帝下诏褒奖赞美他,升任将作监丞,后来转任太常丞。
雍熙三年,担任成都府通判,赐给他绯鱼袋。
正赶上皇帝下诏征求直言,他就写了《守成箴》呈献。
淳化初年,升任监察御史。
当时北方正在打仗,选任他为雄州通判。
淳化二年,他又担任京西转运副使。
不久,调任河东。
宋太宗至道初年,宋太初升任兵部员外郎,充任盐铁副使。
当时陈恕是盐铁正使,宋太初有任何计划安排必定询问陈恕,不曾自作主张争功,陈恕认为他很有德行。
正巧西部边境有紧急情况,转运军粮艰难急切,宋太初就充任陕西转运使。
至道二年,命令白守荣、马绍忠护送粮草,分三批运往灵州。
转运副使卢之翰违背旨意一起运送,被戎人抢劫。
皇上大怒,逮捕了宋太初和副使秘书丞窦玭,将他们关入狱中。
宋太初被处罚为怀州团练副使,卢之翰、窦玭削职为民。
第二年,朝廷重新起用宋太初为祠部郎中,让他做梓州知州。
不久又恢复了他原来的官级。
宋真宗即位后,把宋太初召回京城。
咸平初年,宋太初官拜右谏议大夫,任江陵府知府。
蛮寇骚扰入侵江陵,宋太初凭借便宜行事之权,制服了敌人,皇帝下诏褒奖了他。
咸平三年,他再次担任梓州知州。
第二年,益州长官雷有终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还乡,皇帝下诏宋太初前往代理。
当时把川陕分为四路,各路设置转运使。
皇上认为情况紧急时,难以同心协力,就任命宋太初为四路的都转运使,紧要的事务让他统一协调规划。
宋太初与钤辖杨怀忠很不和睦,当时蜀地刚刚安定,皇上担心他俩在处理事情时会有矛盾,就立即把宋太初召回京城。
恰值御史中丞赵昌言等人因事获罪被弹劾,皇上就任命宋太初代理御史中丞的职务。
在这以前,审查揭发有罪的大臣必须预先请示朝廷的旨意,宋太初认为有失御史的体制,在立案后才禀报皇上,当时的舆论认为他正确。
不久,宋太初出任杭州知州。
宋太初患有久治不愈的疾病,以浙东地区地势低洼潮湿、身体不便为由,请
求到近地就职,得任庐州。
疾病缠身时间久了,糊涂健忘,不能够治理大郡,被接连调任到汝州、光州二州。
景德四年,宋太初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宋太初性格周密谨慎,所到之处有任职干练的美誉。
曾经撰写了《简谭》三十八篇,自序大略说:“我用尽平生编纂汇集儒、道、释的学问,曾经认为《礼记》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之理,佛家的无为之说,它们的思想宗旨都是一致的。
我喜欢用古代圣贤的思想道理来契合当代的事情,然而担心学识不够广博,于是用笔有选择地记录下来,来防备脱漏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