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15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7.00 KB
- 文档页数:11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文言文阅读5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后赤壁赋(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霜露既.降既:既然B. 履.巉岩,披蒙茸履:登上C.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适:恰好D. 掠予舟而西.也西:向西飞去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今者.薄暮\此三者.,吾遗恨也B. 以.待子不时之需\还军霸上,以.待将军来C. 听其所止而休焉.。
\盘盘焉.,囷囷焉D. 揖予而.言\弃甲曳兵而.走12. 和“将归于临皋”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 秋以为期。
B. 惟尔马首是瞻。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仍保留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主要题型,选文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成长经历,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等,篇幅将会缩短,大致为1 300字。
2.在考查上,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品味”和“领悟”。
3.探究性试题会得到强化,而且会侧重于对人文精神、生命价值、审美求真等的探讨,关注考生对作品个性化的解读。
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
这三者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在解答小说阅读的形象类、情节类、环境类题目时,往往最终都要归结到小说的主题上,所以,人们习惯上又把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称为“四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微型小说的特点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充分认识其特征。
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常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
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第3节外国小说欣赏1.(2012·长沙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您的鹦鹉死了[法]梅里黎明时分,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喂,是罗德先生吗?我是欧内斯特,您乡村别墅的看门人。
”“欧内斯特,是你呀,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你那里出什么事了吗?”“是的,我打电话是想告诉您,罗德先生,您的鹦鹉死了。
”“我的鹦鹉?死了?是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那只鹦鹉吗?”“是的,罗德先生,正是那只。
”“该死!多么遗憾呀!我在那只鸟身上花了不少钱。
它是怎么死的?”“它吃了腐烂的肉死的,罗德先生。
”“腐烂的肉?到底是谁喂它吃的?”“没有人喂它,先生,它自己吃了一匹死马的肉。
”“死马?什么死马?”“是那匹纯种马,罗德先生。
”“你是说,我最珍爱的那匹纯种马死了?”“是的,罗德先生,它是因为拉洒水车累死的。
”“你有神经病呀?什么洒水车?”“是那辆我们用来灭火的洒水车。
”“上帝呀,你说的是什么火?”“是您的别墅发生了火灾,先生,一根蜡烛倒了,它烧着了窗帘,引发了火灾。
”“该死!你是说,因为那根蜡烛,我的别墅全完了?”“是的,先生。
”“可是,别墅里有电,点蜡烛干什么用?”“因为葬礼,先生。
”“什么葬礼?”“是您妻子的葬礼,罗德先生,一天晚上,她很晚才回来,我认为她是小偷,所以,所以就用您新订制的超四方460高尔夫球棒打了她……”沉默,长时间的沉默……“欧内斯特,要是你把我的高尔夫球棒弄坏了,我非杀了你不可!”(1)简析小说在情节和结构上的显著特点。
(2)试探究小说丰富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母亲的来信[苏联]克拉夫琴科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
半年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看就知道。
母亲每周来一封信,开头千篇一律:“我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
我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我日子过得挺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好儿子,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好好保重。
第1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1讲诸子百家思想1.(2013·湖南省五市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宪问》)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二章》)③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④儒道两家的观点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
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1)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加以探究。
(120字左右)2.(2013·长沙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互乡是一个风俗恶劣的地方,人们一般不和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但是,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
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揪着别人的辪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
”材料二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
(2)材料二中孟子提出“不屑之教”,和材料一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
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⑤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⑥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⑧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肖.像(xiào) 晌.午(shǎnɡ)哺.育(pǔ) 流觞.曲水(shānɡ)B.喟.叹(kuì) 打烊.(yànɡ)讥诮.(qiào) 战战兢.兢(jīnɡ)C.迸.(bènɡ)发谛.(tì)听模.样(mú) 钟灵毓.秀(yù)D.旋涡.(wō) 冗.(rónɡ)长拮据.(jù) 煽.风点火(shān)解析:A项,“哺”应读作bǔ;C项,“谛”应读作dì;D项,“冗”应读作rǒnɡ,“据”应读作jū。
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蛰伏题词出奇制胜以老卖老B.谛听宣泄攻城掠地虎视眈眈C.勾通嬉闹漫不经心顾名思义D.陷井痊愈乱七八糟高屋建瓴解析:A项,以—倚;B项,掠—略;D项,井—阱。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众多因素对小麦构成轻微利空,但暂时难以阻止小麦涨势。
近段时间小麦行情将继续以陆续..趋涨为主。
B.宋瓷存世量极为稀少,加上资本炒作及古陶瓷交易监管等原因,真正能够交易的宋瓷凤毛麟角....,宋瓷的价值未能真正体现。
C.他们利用这些水产、蔬菜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开发出了能随时令变化,适应不同区域消费习惯和消费嗜好..的丰富快捷产品组合。
D.他的《书法作品集》清样,真是令人另眼相看....,那大幅的中堂,那小幅的扇面,结构有错落,布局有章法,令我叹服。
解析B项,“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A项,“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
这里表示成为这一“趋势”,不能有断,应用“逐步”。
C项,“嗜好”指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
此处感情色彩不当,消费无所谓褒贬,应用“癖好”。
D项,“另眼相看”指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总耗资达5 500万英镑的“伦敦奥运文化节”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1 000万张免费门票让公众有机会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舞蹈、戏剧、艺术、音乐表演。
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自诩.(xǔ)包扎.(zhā)矫.揉造作(jiǎo) 强.颜欢笑(qiǎnɡ)B.倾轧.(yà) 媲.美(bǐ)轻手蹑.脚(niè) 间.不容发(jiān)C.胜券.(juàn) 模.具(mú)顺心遂.意(suí) 人心惶.惶(huánɡ)D.拙.劣(zhuō) 掣肘.(zhǒu)飞来横.祸(hènɡ) 匡.正时弊(kuānɡ)解析:A项,“扎”应读作zā;B项,“媲”应读作pì;C项,“券”应读作quàn,“遂”应读作suì。
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缄默绩优股险相环生目不暇接B.糟糕消声器嬉笑怒骂金瓯无缺C.澜言圆舞曲不蔓不枝芸芸众生D.蛰居耍笔竿步履蹒跚真知灼见解析:A项,相—象;C项,澜—谰;D项,竿—杆。
答案:B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比起秋天的枫林来,夏天的枫林没有那么撩人的红韵,但那生机盎然的绿,________着的却是一股青春的朝气。
②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________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
③我们相隔的不是几小时的车程,而是一整块大陆,就像歌里所唱的,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但是也隔不断彼此________的思念。
A.萌动调剂地久天长B.涌动调节地久天长C.萌动调节山长水远D.涌动调剂山长水远解析“萌动”指“(植物)开始发芽,(事物)开始发动”,“涌动”多用来形容人的心情。
所以排除A、C选项。
“调剂”指“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调整;或者指根据医生的处方配置药物”,“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因为题目中有“紧张”两个字,后面跟“忙和闲”意义,排除B选项。
“地久天长”指“友谊和情谊”,适用于人,“山长水远”指“比喻道路遥远艰险”,据此也可以排除A、B选项。
成语误用典型例句详解(一)1.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
(“莫衷一是”是大家看法不一样,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
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2.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用来形容科学家的勇气,自然不当。
)3.有人说他们两个是莫逆之交,其实他们的感情一向就很好。
(“莫逆之交”彼此志同道合,有深厚的友誼。
亦指情投意合的朋友。
)4.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抛砖引玉”常用作谦词,只能对己。
)5.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
)6.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骛。
(“趋之若骛”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多含贬义。
)7.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
提出请求时用的套语。
是一个自谦之词。
)8.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
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
而峨眉山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9.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师心自用”是只凭主观,自以为是,是贬义词。
)10.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果不其然,果然如此。
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
用在这里使前后意思矛盾。
)11.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形容自卑。
不能用于对待别人。
)12.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第4节文章写作与修改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有人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是: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染上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地笑。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见闻吗?请你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
要求:(1)字数不得少于60字;(2)要求有细节;(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2.阅读下面一则素材,根据表达目的的不同,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00字。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
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
这可是在10楼,楼下的邻居都惊呆了。
坚持了一分钟左右,妞妞还是掉下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
逃过一劫的妞妞在昏迷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
”躺在病床上,吴菊萍一脸平静。
事件发生时,她的孩子只有七个月大,尚在哺乳期。
(1)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考试说明高考《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D”。
高考标点符号的考查,虽然都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但只要我们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及其作用,总结其特点规律,不论考题形式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从容应对。
二、考查方式一般说来,标点符号的考查不外乎三种形式:一种是客观选择题,一种是与修改病句结合起来考查,三是主观填空题。
纵观2004年至2009年高考试卷里的标点符号考查题,是以选择题和辨别修改为主。
三、应考方略对标点符号这一知识点的复习,重点应放在攻克标点符号运用时的难点和易错点上:1. 问号不能用在句中,应当用在问句的末尾。
含疑问代词的句子如果不提出疑问,只是陈述一件事件,应用句号不用问号。
选择问句只在后一问句末尾使用问号。
主谓倒装句的问句也只能用在句尾。
2. 逗号用在句子内部主谓、动宾之间表示停顿,前置状语后边和后置的定语、状语前边表示停顿,复句中除并列关系以外的分句间表示停顿。
3. 使用顿号关键要注意其使用范围,一定是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相邻的两个数字表示概数时,中间不用顿号。
4. 分号。
复句内部分句中使用了逗号的,分句之间应用分号。
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必须用分号。
容易忽略的还有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
5. 冒号的通常用法是提起下文。
用在总说性话语后面,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和说明;用在总括性话语前边,冒号提示后文将予以总结。
容易出错的还有冒号和引号、句末点号的配合使用。
6. 引号表示直接引用时,注意配合句末点号。
引号还用来表示强调或特殊含义。
要特别注意单双引号的配合使用。
7. 括号表示注释。
如果只注释句子的一部分内容,括号要紧贴在这一部分之后,叫句内括号。
句内括号内不用句号,整个句子的点号要用在句内括号之外。
如果注释全句的,括号放在句末标点之后,叫句外括号。
句外括号外不再使用点号。
8. 破折号要牢记表示的意义,即解释说明、转换话题、声音延长、列举分承。
字音、字形每小题4分,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肇事擀面杖旁证博引弃之如敝履B.诡秘吊书袋煞有介事吃一堑,长一智C.玷污杀风景并行不悖口惠而实不至D.辐射忘年交棉里藏针桃李不言,下自成溪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精练卓尔不群参予雷厉风行B.贸然食不果腹龟裂协从不问C.寥廓兵荒马乱耗费秘而不宣D.缘份黯然失色通谍戴罪立功3.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精萃白内瘴要言不繁百尺杆头,更进一步B.欠收爆冷门渊远流长言必信,行必果C.通牒绵里针盘根错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D.炫丽殊不知见风驶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4.(2014·济宁检测)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受益惟谦,有容乃大”。
与人相处,懂得谦虚礼让,我们才会有所裨益;人之相交,学会宽容善待,德行才会显得伟大。
因此,即使是冥玩不化的人,我们也切忌对他忿然忌恨。
B.谈到反腐问题时,总书记表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反腐不能讳疾忌医,如果任其滋生蔓延,必会祸国殃民;他还称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C.文物造假者虽有百密必有一疏,假文物定会露出模仿的蛛丝马迹,我们将通过文化符号的历史演变与真品比较,揭穿“造假帮”的鬼域伎俩,使赝品原形毕露。
D.春天,莺歌燕舞,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它们摇曳在屋顶上方,尤如刚刚出茧的蝴蝶娇弱的翅膀。
姹紫嫣红的樱花,宛如旭日东升时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祥云。
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截流开源节流成功计日程功B.委屈委曲求全惹事惹事生非C.勾通沟通思想义气意气用事D.宣泄水泄不通勉励再接再厉6.(2014·兰州高三质检)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临近高考了,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要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一张一驰。
B.“网上阅卷”改革了传统的阅卷模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扫描技术,实现了全程监控,提高了阅卷质量。
阶段检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
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
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
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
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
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
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
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
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
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
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
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
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
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
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
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
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
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
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B.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变化,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深层寓意内涵也会随着形式而变化。
C.“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多子、丰收安乐的美好愿望。
D.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能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求,扶持人类的生存,追求民族、人类群体的强烈审美理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共21分)张延赏,中书令嘉贞子。
大历二年,拜河南尹,充诸道营田副使。
延赏勤身率下,政尚简约,疏导河渠,修筑宫庙,流庸归附,邦畿复完。
是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
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乃具舟遣之,俾吏修其庐,已其逋债,百姓遂安。
以故,岁凶而无怨者。
数年,改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
建中四年,西山兵马使张朏以兵入成都为乱,延赏奔汉州,将戍将讨之。
是月,斩朏及同恶者。
先是兵革屡扰,自天宝末杨国忠用事南蛮,三蜀疲弊。
其后崔宁复侈靡,故蜀土残弊。
延赏薄赋约事,动遵法度,仅至庶富焉。
建中末,驾在梁州,倚剑南蜀川根本。
贞元元年,以宰相刘从一有疾,诏征延赏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赏与李晟不协,晟表论延赏过恶,改授左仆射。
初,大历末,吐蕃寇剑南,晟领神策军戍之,旋师,以成都官妓高氏归。
延赏闻而大怒,即使将吏令追还焉。
晟颇衔之,形于词色。
三年正月,会浙西观察使韩滉来朝,滉尝有德于晟,因会宴说晟使释憾,遂同饮极欢,请晟表荐延赏为相,晟然之,于是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及延赏当国用事,晟请一子聘其女,延赏拒而不许。
晟谓人曰:“武人性快,若释旧恶于杯酒之间,终欢可解。
文士难犯,虽修睦于外,而蓄怒于内。
今不许婚,衅未忘也!”无几,延赏果谋罢晟兵权,时议非之。
贞元三年七月薨,年六十一,赠太保,赙礼加等,谥曰成肃。
史臣曰:延赏博涉经史,达于政事,然以私害公,罢李晟兵柄,非守正中立者也。
(选自《旧唐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尚简约尚:崇尚B.又何限于彼也限:限制C.晟颇衔之衔:怀恨D.因会宴说晟使释憾憾:遗憾5.表现张延赏达于政事的一组是①流庸归附,邦畿复完②岁凶而无怨者③斩朏及同恶者④延赏薄赋约事⑤领神策军戍之⑥延赏果谋罢晟兵权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延赏关心百姓,堪为能吏。
他在河南尹、各道营田副使任上,同情流离失所的百姓,为百姓着想,因此百姓安定,很多逃难的百姓归附到他的治下。
B.张延赏能于治乱,文武兼备,在成都任上,面对张朏的兵乱,他奔赴汉州,率部讨伐。
张朏及同党被斩杀后,合理安排善后事宜,蜀地成为皇帝的依靠。
C.张延赏与李晟关系不睦。
李晟表奏张延赏的过失使张延赏被降职,导致二人关系紧张。
而李晟携官妓回师、张延赏派人追回的事使二人矛盾升级,势同水火。
D.张延赏心胸不够宽广。
李晟在韩滉劝说下真心与张延赏和解,而张延赏却没能展现一任宰相的胸怀度量,甚至谋夺了李晟的兵权,被时人和史家视为不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乃具舟遣之,俾吏修其庐,已其逋债,百姓遂安。
(6分)(2)文士难犯,虽修睦于外,而蓄怒于内。
今不许婚,衅未忘也!(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共12分)一剪梅无名氏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8.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6分)9.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6分)四、名言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其业不精,德有不成者,,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3)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30分)国学大师南怀瑾1918年,一代奇才兼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诞生于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
到十七岁时,先生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抗战初期,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在峨眉山中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
在峨眉山中峰顶的大坪寺闭关三年,苦读五六千卷佛家经典,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
1945年春,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
栖身基隆一陋巷中,阖家六口挤在一小屋内,瓦可漏月,门不闭风,生活甚为清苦。
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恬淡为乐,安贫乐道。
先生虽三餐不继,见邻居无米为炊,却“人饥己饥”,趁邻居夜半入睡之时,悄悄将偶得之米袋放在这户人家门口。
几年后,先生受聘于大学执教,且应邀到各处讲学,舌耕笔耕收入渐丰。
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致力讲说中华文化。
先生讲学范围极广,除儒、释、道三家之外,尚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卜易之学……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名流学子,贩夫走卒,靡不俱备,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
先生的学生遍及各地,开花结果,桃李满天下,这也是先生最为欣慰的事情。
“东西精华协会”发展期间,南先生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写文稿,揭示了几千年来修持的秘中之秘。
不久,又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发行《知见》。
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等几十部大书,著作等身,蔚为奇观。
南先生是大家共同尊崇的长者,讲课、为人,幽默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