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以安徽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94.27 KB
- 文档页数:2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旨在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中的“三农”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方面。
如何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任务。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长三角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整体较低,这是“三农”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虽然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均较高,但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却依然面临着生活困难。
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和偏远地区,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资源条件有限、市场需求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水平较低,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贫困现象。
对于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解决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
可以通过加大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还可以引导农村企业扶持和发展,促进农村劳动者就业,提高农民的工资水平,增加其收入来源。
二、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农村区域发展会存在不平衡现象,这也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资源条件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了农村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有些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而另一些地区却由于条件限制,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生活水平较低。
为了解决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三角地区可以推行产业扶贫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进行适度扶持,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扩大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
三、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长三角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严重方面。
2018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安徽B卷)一、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8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满分为100分。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栏。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当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并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放在桌上。
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一、给定资料材料一以下是某地报纸“读者来信”专栏刊登的有关Y县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三封来信的内容摘要——A镇张某:乡村振兴,需要吸引外来的人才、资本、技术“加盟”,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但有的招商引资脱离实际、贪大求洋,导致项目长期落不了地,产生不了实际效益,成为“空头招商”。
我们镇遇上稍有投资意向的企业,便承诺送地、免税、贷款,包办工商、环保、用地等各种手续。
可是,真正签订了投资协议,许多手续牵涉到法律规定、部门管理职能等问题,承诺最终要么成了空头支票,要么只能违法强行让企业上马。
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对投资方不加甄别,往往被皮包公司、诈骗集团利用。
前不久,就出现了引进的企业非法融资后跑路,造成群众上访事件,损失巨大。
3年前,我们镇与华南的一家投资公司洽谈,合作开发一个乡村旅游项目。
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后,投资方承诺将在3年内投资数千万元。
镇政府和村“两委”很重视,抓紧做好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可是接下来的几年,投资方却毫无动静,没有投资一分钱,这个项目成了“半拉子工程”。
前期投入的数百万元,只能全部由镇里承担。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比如喜欢招大商,为了引进大项目,舍得投入,先后征用土地数千亩,可由于区位无优势、缺乏竞争力等原因,往往项目“泡了汤”,导致土地长时间撂荒,让农民空欢喜一场。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民持续增收互动共赢作者:杨璟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0年第21期摘要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持续增收的关键是农村劳动力是否能够转移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也会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顺应了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
但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到就业创业观念淡薄、技能素质偏低、公共就业服务滞后、组织化程度低、城镇化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加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深化转移就业公共就业服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产城融合,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全方位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增收;就业稳定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21-0247-04Abstract The key to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and the key to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is whether the rural labor force can transfer employment.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not only promotes the optimization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but also continuously improves the incom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farmers. The transfer and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Anhui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It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promote the income of farmers,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farmers and develop rural human resources. However,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Anhui Province is affected by such factors as the weak concept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low quality of skills, the lag of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s, the low degree of organization, and the lag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ransfer of employment skills training, deepen the transfer of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city, optimize and upgrade the industry, and creat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o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employment in an allround way,so a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and stabl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Key words Rural labor force;Transfer of employment;Farmers’ income increase;Emp loyment stability基金項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11-12D337)。
农村中的人力资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摘要】: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穷人经济学”,温家宝总理引用了这一概念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方向。
而农村中的人力资源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解决好农村中的人力资源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穷人经济学”三农”问题引言在2005年3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了”穷人经济学”这一概念,”我想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一句话。
他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
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再一次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态度以及以后政策的制定方向。
舒尔茨早在1960年就把对从业经济问题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
人力资源并不只存在于现代企业中,解决农村中的人力资源问题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
一、农村人力资源理论的提出经济学研究中通常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生产过程的一切要素称为资源。
1954年,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概念。
后来的研究者给”人力资源”下了多种定义,归结起来,通常有两类。
一类为:人力资源”指一定时空范围内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另一类为:人力资源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
前者强调的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后者强调的是人的能力。
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力资源这一定时空范围内具有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从以上所提的人力资源的概念这个角度上看,农村劳动力,即农民,就是一种人力资源--农民具有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
所以在对待”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是不能狭义的理解为现代公司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以安徽为例摘要:受制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分割。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不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因此,要通过进一步消除形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性壁垒;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等措施来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劳动力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安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因此,积极推进安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对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对安徽城乡经济和谐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我省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1.发育程度不平衡受我国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政策等的影响,我省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严重不平衡。
农村劳动力市场数量少,规模小,管理落后;相比之城市劳动力市场则要完善得多,各地市都有比较正规的、固定的劳动力市场,也有临时性的、政府组织的大型的劳动力市场,市场组织相对较多;市场供求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且渠道多。
2.就业机会不平等第一,城乡劳动者在各地域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的机会不同。
我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其对劳动力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供给,使大量的劳动者无法在本土获得就业岗位。
而城镇劳动力市场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要多,城市劳动者比较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第二,城乡劳动者在同一劳动力市场获得的就业机会不同。
这里是指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
首先,因主观原因使就业机会不同。
从全省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看,对劳动力素质有要求的都在90%以上,其中,大多要求劳动者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
2006年全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2.6%;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71.3%;高中文化程度占4.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8%。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以安徽为例发表时间:2010-08-11T09:51:40.187Z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朝林薛雪梅周加来[导读] 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李朝林薛雪梅周加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受制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分割。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不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因此,要通过进一步消除形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性壁垒;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等措施来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劳动力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安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因此,积极推进安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对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对安徽城乡经济和谐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我省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1.发育程度不平衡受我国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政策等的影响,我省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严重不平衡。
农村劳动力市场数量少,规模小,管理落后;相比之城市劳动力市场则要完善得多,各地市都有比较正规的、固定的劳动力市场,也有临时性的、政府组织的大型的劳动力市场,市场组织相对较多;市场供求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且渠道多。
2.就业机会不平等第一,城乡劳动者在各地域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的机会不同。
我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其对劳动力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供给,使大量的劳动者无法在本土获得就业岗位。
而城镇劳动力市场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要多,城市劳动者比较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第二,城乡劳动者在同一劳动力市场获得的就业机会不同。
这里是指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
首先,因主观原因使就业机会不同。
从全省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看,对劳动力素质有要求的都在90%以上,其中,大多要求劳动者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
2006年全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2.6%;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71.3%;高中文化程度占4.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8%。
他们中的大多数又缺乏熟练的劳动技能,因此在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
其次,因客观原因使就业机会不同。
一方面在现有的城市管理制度下,全省各市基本都有对城市就业困难群体和下岗人员的帮扶政策和措施。
这样,使来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者与他们的就业机会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和城镇为保证就业率而对进城务工或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村劳动者所制定的种种限制政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
3. 就业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第一,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
信息传播速度慢且渠道窄,一些偏远的农村根本无信息网络系统,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全省城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近几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信息传播面和信息传播速度都要优于农村市场。
第二,在就业服务组织方面,农村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就业服务组织严重缺乏。
从全省外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看,大多处于自发、无序、零散的状态,缺乏集体组织,少有政府引导。
此外在劳动力市场信息收集、就业指导和咨询、推荐岗位、协助劳资双方签订就业合同等方面提供服务的组织及劳动关系协调组织严重缺乏,即使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也缺乏专门针对外来劳动力的就业服务的机构,从而影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现阶段在我省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
农民工资性收入由1995年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的11.62%提高到2008年的30.11%。
从目前的状况看由于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一是使在城市的农民工多处在低工资的部门。
调查显示,2008年全省转移到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三个行业的劳动力占全省转移劳动力的67.6%,大都从事简单劳动;二是使他们与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三是使农村劳动力不能顺畅地向城市、向正规部门流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所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必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2.不利于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第一,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约了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
一方面,我省转移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低、工资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使大多数农民工无时间也无能力自己出钱去参加培训;再加上岗位对技术的要求比较低,也使他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进行培训,从而使他们自身的劳动技能和素质不能有效提高。
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向技术水平要求高的部门和正规部门流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村劳动力不能自由地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影响了他们对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制约了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在农村的传播。
第二,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民不能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培训,职业技能不能迅速提高。
在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政府举办的培训的服务对象是城镇劳动者而不是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农民工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
虽然我省2007年颁布了《安徽省农民工技能培训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民工技能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对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补助资金相对较少以及缺乏组织,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的作用是有限的。
3. 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要能够实现对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依赖于一个统一、开发、竞争市场的形成。
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市场运行机制不能有效运行,一方面使农村需要的技术人员不能获得,影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劳动力的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其自身的价值,供需双方难以科学决策,导致市场劳动力的供求失衡。
大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消除现存的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 使城乡劳动力能够自由地流动,能够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进一步消除形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性壁垒第一,要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关系。
主要是和户籍挂钩的城市公立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社会保障、政府住房补贴等,使城乡劳动者在享受社会公共资源方面是平等的。
一是要加快统筹全省范围内的义务教育;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要逐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医保水平;要扩大城乡各类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逐步使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权益;要分批、分阶段地统筹各地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城乡居民间的差异。
三是要加大、加快廉租房的建设,进一步放宽获得廉租房的条件,逐步把长期在城市务工的、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也列入其中。
第二,要继续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户籍管理制度是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一项基本制度。
在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时要注意改革的力度,应在逐步剥离了依附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条件下进行,否则,很容易对城市带来破坏性的冲击。
2. 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第一,要打破城乡分割的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要突破城乡市场建设和管理上的分割局面, 将目前城乡分割的体制转为城乡市场协调发展的体制。
一是协调城乡各级市场管理组织的职能及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抵触的政策规定。
二是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和利用。
三是加快法规体系建设,从法律上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状态。
四是统筹城乡市场管理。
整顿市场交易活动,维护市场秩序,依法保障进城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第二,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一是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息传播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影响了信息传播面和传播速度,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是建立全省统一的就业供需信息发布系统,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免费平台。
整合现存于各级政府的就业供需信息,使之成为统一的系统,做到信息共享,使就业信息利用率最大化。
三是加强市场服务建设,特别是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服务组织建设。
这方面包括:(1)设立驻外省就业信息监测站,收集、分析就业信息,加强与外省就业服务机构的沟通和联系,为农民工提供广泛的市场供求信息。
(2)设立农民工就业指导机构。
(3)加强劳工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利益等。
四是加强市场建设,注重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作用。
各地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市场建设,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场所;要注重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作用,尽可能地降低交易费用,减轻就业成本。
同时,要对市场的监督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社会职业中介的监管,以维护交易的正常秩序和公正。
3.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较低,是影响其流动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因此,要使农民工能够获得同等的就业机会,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
第一,应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孩子能够完成义务教育,提升未来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
第二,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培训制度。
一是各级政府应将愿意转移的农民工纳入到统一的就业培训计划中。
二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三是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农村技术培训任务,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潘煜龙,打破人力资源市场的二元结构,统一城乡人力资源市场[J],科技和产业,2006.6。
张亚、郑予捷、刘青,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研究[J],农村经济,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