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一副挽联改命运
- 格式:doc
- 大小:14.73 KB
- 文档页数:4
挽联中的近现代史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4年第10期文_闫恩虎对联之始,盖肇于五代之桃符。
但挽联起于何时,却没有统一的答案。
通常认为,挽联大约起源于北宋。
而挽联盛行则在明清时期,尤以清乾嘉年间到民初为最盛。
有时是组织给出的终评中国人有“盖棺定论”之说,但“定论”历来都未必是“公论”。
一者有“为逝者讳”说;二者或惧于其余威。
因此,不少悼词常常是溢美之语。
明清以后的文人们用自己撰写的挽联悼丧,算是对逝者的一种民间个性化的人生评议。
挽联既寄托哀思,又可从不同角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抒发情感,评事论人。
挽联之妙,在于以韵对的形式十分严谨而自然地将伤情和评价表达出来,集艺术与哲理为一体,融感性和理性于一炉。
当年曾国藩去世,同治皇帝御制挽联两幅:“本一代完人,先定东南,次平西北;为六旬元老,名扬中外,忠冠古今”。
“功在国,德在民,名在天下;出为将,入为相,殁为神明”。
当时同治皇帝也就是十几岁的孩子,不应有此学养气派,大抵是老臣代笔,形式而已。
有些老同志去世时,子女们总想听一下组织给他的终评,甚至有的为了悼词中的几个字吵得天翻地覆的。
其实,世间事哪有众口一词的。
孙中山在北京去世,举国哀恸,各界人士所送挽联就近三千幅。
但据传与之算是同道同志的章太炎却送去一幅刻薄的挽联:“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让忘袭许?南国是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此联于中山先生倒无贬词,据传当时治丧委员会未敢悬挂,但许多人传诵,被认为是当时挽孙诸联之冠)民国初立,南京追悼阵亡将士,章太炎制挽联曰:“群盗鼠窃狗偷,死者当不瞑目;此地龙蟠虎踞,古人毕竟虚言”。
让革命党人十分愤慨,胡汉民等耿耿不忘!相比章太炎,倒是陈炯明的挽孙中山虽有怨气,但尚还不敢触及公论,“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曾国藩爱给活人写挽联曾国藩与左宗棠是晚清的“中兴名臣”,又同是湖南人。
张伯驹挽陈毅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
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挥戈返日,接尊俎。
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
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副挽联的上联下联都紧紧扣住了陈毅一生中最为典型的功绩,以表现陈毅的一生之伟大。
全联一气呵成,豪迈奔放,运用典故恰切自如,内涵丰富,词句对仗工稳,平仄协调,音韵和谐,是挽联中的上品。
陈毅逝世,张伯驹衔悲写了这副挽联以寄托哀思。
毛泽东对张伯驹这副挽联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张伯驹夫妇的关怀,当时成了新闻,在我国千余年的楹联史上留下美谈。
〖注〗张伯驹(1897——1982年),河南项城人。
当代中国著名诗词、书法家、戏剧家、文物收藏家。
历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仗剑:持剑的意思。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
”从云:喻随从者规模大、人数多。
《诗经·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干城:旧时用以比喻保卫国土的将士。
军声:指挥军队的声誉、声望。
淮海:指淮海战役。
当时陈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参与组织指挥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历时65天,共歼敌55万5千人。
遗爱:死者生前留下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
万庶:指众多的民众。
赤县:即赤县神州的略称,用以指中国。
挥戈返日:用以赞扬坚强勇敢的战士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接尊俎:来自“折冲尊俎”,泛指外交谈判。
比喻不以武力而在宴会的谈判中便制胜了对方。
艺苑宗师张伯驹—— 王爱民 ——张伯驹,字家骐,号丛碧,1898年生于项城市老城乡阎楼村,因伯父张镇芳膝下无子,被过继给张镇芳。
人文中原·先贤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弟,清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等职,是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
清末,中国政局十分动荡,原本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受到排挤,被迫退隐安阳。
袁世凯失意之初,张镇芳资助他30万两银子,并担保照顾他的家属,两人交情更深一步。
1911年,袁世凯重新得势,掌控国家大权,张镇芳被委以重任,署理直隶总督。
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后,张镇芳又被任命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掌握河南军政大权。
后来,张镇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盐业银行。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家人希望张伯驹走仕途或者经商,但他偏偏酷爱书画。
由于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古文观止》张伯驹耳熟能详;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他二十多岁时便已读了两遍;唐诗宋词,他能脱口而出的就有一两千首。
从三十岁起,张伯驹开始迷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
正是这种对书画的热爱,促使他后来散尽家财,成为大收藏家。
1927年夏季的一天,张伯驹徜徉于北京琉璃厂古玩画铺,收藏了他的第一件文物珍品——康熙皇帝御笔《丛碧山房》横幅。
当时,这幅墨宝挂在墙上已有一段时日,但无人问津。
因为传世的康熙御笔普遍,笔墨沉着厚实,充满阳刚之美。
而这幅飘逸秀丽,一反以往的风格。
但张伯驹认定这是真迹。
他认为,一个人兴致所致,也许会导致字体的变化,但其中神韵不会变,这就需要认真辨别。
张伯驹仔细查看落款和印章后,就把这条横幅买了下来。
从此,他起字“丛碧”,自命宅院为“丛碧山房”。
张伯驹收藏书画不为赚钱,完全出于兴趣爱好。
1924年10月,末代皇帝溥仪等清室人员被驱逐出宫,大量故宫珍宝被带到天津,后再被携带至“伪满洲国”首都长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出逃,不少书画珍宝流落民间。
不久后,这些珍宝又陆续现身北京,其中就有展子虔的《游春图》。
张伯驹送陈毅元帅挽联赏析老小孩讲述张伯驹,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伯父张镇芳曾署理直隶总督和河南都督,张伯驹过继膝下随行就读,先进军界,后进金融界、古玩文艺界。
北平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兼总干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公私合营银行联合会董事、第1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委员、联络委员会委员。
陈毅元帅和张是挚友,第一次见面就惺惺相惜,有相见恨晚之意,以后就成切磋诗词、围棋之友。
下面是陈帅逝世后在八宝山灵堂举行告别仪式时,张托人送到灵堂的一副挽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会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副长联文字朴实无华,却高度概括了陈毅元帅的光辉一生。
“从云”,跟随革命风云,“干城”,盾牌、城墙,喻卫国将士。
“易”,变。
“军声在淮海”句,不仅指陈毅元帅参与了“淮海战役”,也包括陈毅在山东、苏北与粟裕指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后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抗日的一段光辉历史。
“遗爱在江南”句,概括了陈毅元帅在红军长征后因伤病留守“江南”建抗日根据地,后建新四军的一段光辉历史。
“万庶”,万民、百姓。
“赤县”,原意“神州”、“中国”,在这里,诗人活用了“赤”的“光、空”义(如赤膊、赤手空拳),指“一穷二白的旧中国”。
“挽日”,回天义。
“接尊俎”,“俎”,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喻中国没有被列强鲸吞,延续了五千年光辉历史。
“九原”,九州、中国。
值得一说的是陈毅元帅在文革期间,因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
1968年,下放石家庄,到逝世时还没有定论,告别仪式只定在“部长”一级。
高考对联常见题型预测一、修改式即将一副完整的对联修改一下,使原联之意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
应该说,这是一种难度较小的题型。
如:在鄂西山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户姓卓的人家,大儿子娶媳妇,请一位乡间学究写一副婚联。
或许是招待不周,这位老学究竟写下一副丧气的对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
乡亲们看了无不摇头,但这时鼓乐齐鸣,新娘花轿已到,要换副对联已来不及了。
新娘下轿看到此联,很不高兴,幸亏她急中生智,毅然将上下联中的的一个字涂去,联意顿时显佳,众人拍手叫好。
请写出新娘巧改后的对联。
答案: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二、搭配式1、请利用相关知识,从下面八个句子中选出四个句子,组成两副合乎对联要求和特点的春联。
九州春意闹百花争艳。
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旭日出东方光弥宇宙。
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
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
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桃花艳艳山河添秀色。
三春到人间群山起舞。
答案: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
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三、重组式1、下面这副对联是曾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燕京大学艺术史导师张伯驹写给陈毅的挽联,下联的句序和结构已被打乱,请利用相关知识对下联的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使之符合对联的要求。
上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下联(内容和句序已被打乱):无愧于平生,挥戈抗日接尊俎,有功于天下,应含笑九泉,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豪气犹存下联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挥戈抗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2、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对联丨不会再有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启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刘海粟: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
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
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章伯钧:不论中国文学如何发展,都不会再有张伯驹!周汝昌:阅读张伯驹,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王世襄:实在使人难以想象,曾用现大洋4万块购买《平复贴》、黄金170两易得《游春图》,并于1955年将8件国之重宝捐赠给国家的张伯驹、夫人竟一贫到如此地步。
他十分赞赏黄永玉为张伯驹下的论断——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对联题张伯驹邀请陈菁楠无癖岂可交乎,见深情在词在曲,更几人散金谷筵,补石渠册;不私足资式也,存大雅从晋从隋,向吾土添江山色,老风雨春。
王维灏起钟鼎之家,经乱离之世,到耄耋之年,记当时俊采如仙,岂徒梁苑芝兰,谢庭玉树;楮墨娱乎己,氍毹悦乎人,缣素存乎国,剩一片冰心在抱,来赏游春咫尺,平复九行。
冠军陌路萧郎还珠非易,怀璧尤难,想当日风露侵之,豺狼觊之,惊心是千里孤行,惟期后死;达者不忧,至人无己,任此身岁寒袭也,春雨沾也,回首余十年一梦,犹说先生。
亚军月光如水识斯人亦从词、亦从画,亦从胸襟,望如耿耿星河,时谓沧海横流,群雄争出;砺其骨犹以病、犹以贫、犹以文G,成此铮铮铁镞,只哭昊天不吊,大器何为?优秀一曲红绡舞君忧邦患,孰急君痍,想昔年鬻物求珍,何至牛衣酬国士;负薪愿乎,还珠义也,倾一世冰肝雪胆,长留鸿节炳丹青。
素真君子无困于华屋茅茨,掷金易宝,还璧酬民,心田自养芳丛碧;大丈夫向来是有为不逸,丘壑予怀,风云抱朴,艺苑长贻活水清。
晓晴不羁公子,落魄老人,究一生为时代裹挟,纵坠洪流,未沾泥淖;名利几何,情怀无两,得千载留士风熏染,旷达在骨,道义于肩。
张伯驹一个词人的乱世奇缘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8年第12期今年是张伯驹先生120周年诞辰,有关先生的展览和研究文章近来也不断见诸各类媒介,其中尤以故宫博物院在紫禁城武英殿举办的“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之影响最为卓著,建国初期张伯驹先生捐献晋代《平复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卷等百余件国宝的故事再度进入人们视野。
一代名士之风流蕴藉远不止捐献文物,一批张伯驹先生晚年的重要文献揭开了先生作为词人的另一面。
张伯驹先生79岁那年,好友黄君坦写贺寿词《金缕曲》一阕相赠,张伯驹步其韵作自寿词一阕,两首词均不约而同指向一个基本事实:词人。
尽管他曾是黄君坦先生眼中的“逍遥狂客”,也确如他自己所说“升沉荣辱,离奇古怪”,但最后都落笔到了“伴词人,老去鸥波在”,“谱红牙,了却烟花债”,“欠了鸿词债。
今丛碧,昔庞硙。
”张伯驹先生兴趣广博,收藏、鉴赏、京剧、考据等诸项均有极高成就,填词一项更是倾注了极多心血,可说“福也填词,祸也填词”,因填词而陷入一场为时十年的柏拉图式黄昏恋,也给丛碧之词增添了几许旖旎的色彩,说他是“词痴”也许并不为过。
一代名士之风流蕴藉远不止捐献文物,一批张伯驹先生晚年的重要文献揭开了先生作为词人的另一面。
张伯驹先生79岁那年,好友黄君坦写贺寿词《金缕曲》一阕相赠,张伯驹步其韵作自寿词一阕,两首词均不约而同指向一个基本事实:词人。
福也填词,祸也填词坊间多传唱他和潘素“一曲琵琶定终身”的故事,实际上,说他们“一联定终身”也许更为妥贴。
当他偶遇上海天香阁花魁潘妃(成为张夫人后改名“潘素”)时,公子即兴就来了两句: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
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潘妃、赵飞燕、洛神、王昭君,传说中的神女和历史上的美女掌故都入了联,完全是翩翩佳公子实力追女明证,若不是作诗填词的功力,哪能出口成联,赢得美人心?而事实证明,丛碧词人的此次实力出击,奠定了一代名士一生的幸福基石,此后,不管他颠簸流离,还是穷困潦倒,“公子任性”,潘素都不离不弃。
张伯驹挽陈毅楹联赏析陈毅元帅逝世后,张伯驹撰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含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张伯驹(1898-1982)出生于官宦世家,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河南项城人。
他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力致于字画名迹。
他捐献给国家的文物有:最古墨宝西晋陆机《平复帖》;最古画迹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
他倾尽家资购下这些无价之宝,而后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院,成为为镇馆之宝。
艺术大师刘海粟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编著《素月楼联语》传世。
他是陈毅诗朋棋友。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仗:执,拿。
从云:《诗经·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齐国文姜回娘家,随从人员多如云。
干城:盾牌和城郭。
比喻捍卫者或御敌的将士。
1935年春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主持政府工作。
1936年梅山被围,他因病伏丛莽间二十多天,虽处危难之时,而决心献身革命,写下《梅岭三章》。
其中有'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王'的豪情壮志的诗句:一旦牺牲,到了黄泉之下,还要招集先前死难的战友,组织十万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捣蒋家王朝的阴间地府。
这种惊天地、泣鬼神,壮怀激烈、生死不渝、对党忠诚的革命意志日月可鉴!'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打了两个多月,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为进军江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被委任为新四军司令员、代理军长,转战江南抗击日寇,保护人民。
所以说'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
张伯驹和潘素:百年夫妇百年恩作者: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15期说到张伯驹,人们马上想到“民国四公子”,他和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并称“四公子”。
又和袁克文并称“中州二云”,所谓“中州更有双词客,粉墨登场号二云”。
他号丛碧主人、冻云楼主,而袁克文号寒云主人。
除诗词学家而外,张伯驹还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京剧艺术研究者等身份于一身。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
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
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生于1897年,字丛碧,河南项城人,从小过继给伯父张镇芳。
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
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曾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同在英国人办的一所书院读书。
毕业后,张伯驹进入袁世凯的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受训,其后在军阀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部任职,曾任过提调参议。
但他从内心厌倦军队生活,认为当军人是一种耻辱,便不顾双亲和众人的反对,毅然退出军界。
此后,他把兴趣转移到读书,陶冶性情的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利用自家的优越条件,在家藏的古典文史书中找到了一方驰骋的天地。
他乐于和文人雅士们交往,经常和他们一起聚会,一起歌吟畅咏,填词作画。
张伯驹首先是个词人,而这也是他最为看重的身份。
张伯驹30岁开始写词,写作时间长达55年,学者姚平认为他是当代最重要的词人之一,除沈祖棻等人外,罕有其匹。
其词作情深意厚,天趣盎然,被誉为“词人之词”。
张伯驹的词中写情的不少,但不同于表哥袁寒云的艳情之词是写给无数的欢场女子,张伯驹几乎只写给一位女性,那就是后来成为他终身伴侣的潘素。
潘素原名潘白琴,1915年生,苏州人氏,乃前清著名的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
但其父潘智合是个纨绔子弟,家产被其挥霍一空。
陈毅追悼会上,一则挽联引起主席注意,批示周总理:为其安排工作1972年1月10日,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毛主席亲临现场。
追悼会上放满了花圈,毛主席边走边看着这一个个花圈上的挽联,发现花圈上的挽联内容基本都差不多。
突然一副挽联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挽联仅用了72个字,却概括了陈毅元帅的一生。
毛主席看到落款处的署名时,便于周总理说:“张伯驹是一位有才华的人,你为他安排一份工作吧。
”张伯驹是谁?为何毛主席会让周总理给他安排工作呢?张伯驹其人1898年,张伯驹出生于河南项城,他从小就有“神童”之誉。
他出身于富贵家庭,父亲曾经是清朝廷的官员,家里积累颇丰,也算得上富甲一方。
如果张伯驹想要依靠家世进入官场并不难,不过他本人志不在此,对这方面毫无追求。
在军阀混战时期,张伯驹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了金融界和文化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一度寄情于诗词歌赋。
在保护文物方面,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家世优越,张伯驹有着很高的鉴赏能力和收藏能力,更令人感到钦佩的是,张伯驹的收藏并非只关注于个人喜好,而是尽全力阻止中国的文物流落海外。
1956年,张伯驹当时年近六十,他一直在担心一件事,自己去世后手中收藏的这些国宝文物又该去向何处呢?万一再次遗失或者被人倒买倒卖,那他可真的是死不瞑目了。
所以张伯驹和夫人决定,把一直珍藏在手中的: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千字文》等,这多件国宝级文物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这些文物中任何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文化珍品,而且这一次捐献文物并不是张伯驹唯一一次。
这些文物并不是凭空得来的,都是张伯驹多年来花费重金买来的,为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张伯驹倾尽家财。
当他得知展子虔的《春游图》很有可能要被贩卖到海外的时候,张伯驹下定决心要将此图买回,但是他手中钱财不足,为此他卖掉了一处占地13亩的居所。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毛主席看到后:尽快给他安排工作1972年陈毅葬礼上,在众多精美庄重的花圈中,一个在角落不起眼的朴素花圈引起了毛主席注意。
花圈虽朴素,但挂在上面的一副挽联,让这个花圈成了鹤立鸡群。
写出这副挽联的人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张家名门长子,袁世凯表侄——张伯驹。
毛主席得知张伯驹没能到场后立刻转头对周恩来说:“你去过问一下,尽快给他安排好工作。
”葬礼结束后不出一周,张伯驹便接到了中央文史馆的聘请函,解决了他燃眉之急。
张伯驹到底是怎样一位人士?他为何没能到场葬礼?这副挽联所书何字,毛主席又为何如此关怀他?祸起萧墙90年代文化界有一位名人,被誉为“天下第一藏”,他就是张伯驹。
仅张伯驹所著的《丛碧书画录》记载,就有118件之多,而他收藏这些国宝的路途更是坎坷,后还因为它们受尽磨难。
张伯驹收藏这些珍惜字画的原因无他,只是为了让它们不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流往国外。
当年末代王孙溥心畬将所藏的国宝级名作,唐代韩干《照夜白图》卖于他人,后流于海外,这件事让张伯驹久久不能释怀。
所以很早时候张伯驹就开始花费重金收藏名字名画,在买字画艺术品时,他从不讨价还价,只为能将其收藏。
在张伯驹的藏品中,最有名的当属《平复帖》和《游春图》,一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法墨迹,一个是存世最早的山水画卷。
在购买《平复帖》时,前两次询问买家都要价20万大洋,相当于现在的2000万,由于价格太高张伯驹无力购买,一直拖到了1937年,那年正是全面抗战的第一年。
时局动荡,卖家家道中落母亲去世,急于用钱为母亲发丧,在其亲属撮合下,张伯驹以4万大洋,买下了这张珍惜的字帖,为此他欣喜地将北平寓所命名为平复堂。
这副现存最古书法墨迹,后来被日本人知晓,曾出价30万银元向张伯驹购买,张伯驹无比愤怒的直言:“国宝不能流出国门,给钱再多也不卖!”再之后,张伯驹因此还被绑架,其同事李祖莱与汪伪勾结,伙同汪伪特工76号绑架勒索张伯驹家人300万伪币,实则就是为了这副字。
齐白石曾赠毛泽东哪副错字对联【趣闻】导读:齐白石很高兴地谈起送了两幅作品给毛主席的事。
当说到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篆书对联时,张伯驹不由自主啊”了一声,原来此联写错一个字。
出自清代安徽完白山人邓石如之手的后一联原名为天是鹤家乡”,而齐白石却写了云”。
齐白石经张伯驹提醒,马上紧张起来。
毛主席是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竟然送他一副错字对联,不但对毛主席不恭敬,传出去岂不贻笑大方!毛泽东一生喜爱文房四宝、古籍、书画、印章等鉴藏。
他与著名收藏家和书画家交往中的许多趣闻轶事,值得一叙。
石砚与墨盒毛泽东一生爱用毛笔,故与砚终身为伴。
可他所收藏的并非端砚、歙砚等名砚,而是一般的青石砚。
他所用的第一方砚台,长19厘米,宽12.5厘米。
此砚为韶山青石所制,乃家乡土产,砚虽小却为他学习古典文学打下了基础,此砚现藏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新中国建立之始,毛泽东的一方青石雕花砚为大画家齐白石所赠。
砚长26厘米,大头15厘米,小头14厘米,厚2厘米,配有楠木砚盒。
此砚原为齐白石心爱之物。
白石老人本来想以此宝传家,但出于对毛泽东的敬爱,遂连同书画赠送给了老同乡。
毛泽东收到齐白石的礼物之后,将其它的都交给了国家博物馆收藏,唯独对这方片老真空石砚”特别喜爱,即留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毛泽东还收藏过好几方铜墨盒,有盖上刻有北齐颜之推家训的,也有刻着北京万寿山风景的,还有一方刻着北京前门楼子的墨盒。
毛泽东所收藏的砚台和这几件墨盒,现都陈列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田中回赠《楚辞集注》复印本田中回赠《楚辞集注》复印本据有关资料统计,毛泽东藏书约9万册。
毛泽东的藏书中,最著名的要属《楚辞集注》。
1961年,毛泽东曾特别指名要收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楚辞集注》。
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时,赠送给对方一部《楚辞集注》。
田中收到此礼品很觉荣幸,回国后即将《楚辞集注》交由读卖新闻社复印了一些。
说来有趣,一年后,中国外交部又收到读卖新闻社社长台光雄回赠给毛泽东的《楚辞集注》。
张伯驹一副挽联改命运
张伯驹一副挽联改命运
张伯驹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
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诗词
学家等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陈毅是一位爱才之帅,尤其赏识张伯驹的博才多学,两人惺惺相惜,友谊日渐加深。
1957年,张伯驹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期间又被诬陷为
“现行反革命”,被送往农村,但公社拒绝了收下这个已经快70岁,不会劳动的老头,在一个雪天里,被
拒绝落户的张伯驹夫妇离开舒兰,返回北京,没有户口,没有钱粮,生活很落魄。
1972年陈毅逝世,得此噩耗,伯驹老人捶胸痛哭。
他怀着
对陈毅元帅的无限崇敬和爱戴的深情,挥泪写下了一副挽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
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
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
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托人转交给张茜同志。
原定陈毅追悼会主席和政治局委员一律不参加。
但后来主席还是临时改变主意,参加了追悼会。
陈毅夫人张茜一见主席,
张茜便哽咽地问:“主席,您怎么也来了?”
毛主席落泪了!“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啊,陈毅同志
是一个好同志,是个好人!”
毛泽东在灵堂里缓缓地走了一圈,他扫视着数以百计的花圈、挽联、挽幛。
倏忽间,老人家像发现了什么!他缓缓地走过去,伫立在一幅挽联下,毛主席低声吟诵:“仗剑从
云……遍树红旗。
”好出色的文笔!寥寥百余字,生动、准确地勾勒了陈毅的一生,用字讲究,语韵铿锵。
主席家沉思了片刻,备加赞赏地说:“这幅挽
联写得好啊!”
这幅挽联可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讲陈毅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艰苦奋斗、转战赣闽南北、对党衷心不二;一个是讲他在新四军的砥柱作用和他后来率华东野战军作战江北的显赫
声名;一个是讲陈毅的逝世,万民哀悼。
此联用典浑然融化,巧妙贴切至极。
上联“干城”中的“干
”,指盾牌。
干和城都比喻捍卫者。
语出《诗•周南•免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下联的“挥戈挽日”,亦作“撝戈反日
”。
语出《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
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捞之,日为之反三舍。
”后以“撝戈反日”赞扬坚强勇敢的战士,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联中将“折冲”换为“
接”字,意指陈毅同志任外交部长期间,为发展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张伯驹在联中深情地追忆了陈毅同志非凡的战斗生涯和光
辉的革命业绩,赞颂了陈毅同志忠贞不渝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自己对陈毅同志由衷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彰显了张伯驹的才华。
毛主席国学深厚,对书法和诗词尤为爱好。
为此喜欢这方面的人才。
他已经很久没有参加这样的活动了。
主席看后往事被深深搅动了,有着太多的话要说。
“这个张伯驹是什么人?”毛泽东问身边的周恩来。
周恩来略一迟疑,答道:“一位民主人士,是陈毅同志生前的朋友。
”
又问:“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在北京。
”周恩来转身见到了张茜,走过去说:“主席问张伯驹先生呢。
”
张茜走到了主席的身边。
“这幅挽联写得好!”毛泽东又赞了一句。
他极少这样夸奖人。
“他就是那位把传世第一的字,传世最古的卷轴画捐给国家的那个人。
”
“噢……”毛泽东猛然记起,问道:
“他的夫人,是不是叫慧素?”
毛泽东的记忆力绝佳。
虽然已过了许多年,他仍然记得这个名字。
解放不久,何香凝向他讲过慧素这个人。
毛泽东的私人藏画中,还有一幅慧素画的山水呢。
“对,就是他们!”张茜忙说:“
到现在,他们不但没工作,在北京连户口也没有呢,好惨。
陈毅活着的时候,总挂牵他们的事。
”
毛泽东点点头,看着周恩来说:“对这样的人,应当保护,给出路。
让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作用。
像张伯驹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安排到中央文史馆去嘛。
他们本人,便是一部历史呢。
”
人生充满了奇遇。
一幅挽联竟然引起了毛泽东同志如此重视,实属罕见。
追悼会后,周恩来马上责成童小鹏,对张伯驹的事进行了具体的安排。
十几天之后,张伯驹终于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生活中的新一页,随着春天的到来,一同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