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016.11.4.新文化运动(zxls_20170503172405)
- 格式:pptx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33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二. 重点、难点:1.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发展概况。
2. 难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引言分析:引言包括两层意思。
一.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国际和国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主义企图重新瓜分世界。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世界被压迫民族指出了革命道路。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先进的中国人改造黑暗的中国提供了又一条道路。
二. 本章重点,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从此,中国近代历史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本章分三节内容,各节之间既有时间上的关联,又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中国近代前期,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仁人志士如康有为、孙中山等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辛亥革命后,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潮流,即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一. 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的旨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缚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
它爆发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 政治:袁世凯上台以后,利用尊孔来大造复辟舆论。
他通令全国“尊崇孔圣”。
袁世凯大搞尊孔活动,其目的就是借封建的伦理道德毒害广大人民,甘心听命于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任其复辟帝制。
许多帝国主义分子也支持袁世凯的复古尊孔政策。
这种反动思潮成为束缚人民思想、扼杀民族生机,而有利于封建军阀统治的精神网罗。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反帝反封建,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条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2. 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
课文注释: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它还倡导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1/ 1。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
他们思维较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进行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理分科,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顺利通过会考。
如何让理科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法等自主性学习。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民族觉醒、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建议: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探索行动及其结果。
然后教师总结设问: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先解释标题: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一、课前系统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历史3(必修)》的第3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和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与初中内容相比,本部分显然在初中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深化。
初中教材只是讲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所以,从这节课的内容编排看,还需要重点讲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学情调查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更需要对世界的了解与关注,真实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与个人的联系,感受到科技的发展进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方式、交往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想让历史贴近自己。
由此看来,基础知识的讲述是必要的,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
3、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