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地图》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81 KB
- 文档页数:1
谭盾的《地图》
6.11
今天交响乐课堂欣赏了谭盾的《地图》。
谭盾早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到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来他写过《鬼戏》、《交响曲1997:天地人》,以及对有机音乐的探索,力求从自然界中获取元素,他还曾跟李安合作,为其武侠电影《卧虎藏龙》配乐,在电影中,他运用了很多中国的鼓、笛以及汲取西域民歌《阿瓦尔古丽》等曲调,极大化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广阔。
后来又给冯小刚电影《夜宴》配乐,特别是那首《越人歌》,听来荡气回肠,充满了楚越文化的内涵。
在这部《地图》中,我看到了谭盾的用心,他将这些文化要素收集起来,进行有机整合,用大提琴演奏贯穿始终,则强调其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仿佛是从心、从记忆深处一点点挖掘,回到了自己生长过的故土。
正如谭盾在介绍这部作品时所说:“对我来说,这是回家,回到家乡,回到我音乐的故乡,回到我灵感的源头。
”
听这部作品时我很感动,不能说音乐旋律有多么优美,它维持着一种均衡的节奏,或疾或缓,时轻时沉,时而让现场的演奏迁就于大银幕,时而又让两者对话,突破了时空,令人震撼。
谭盾说,你看凤凰的建筑的边角都往上翘,就像音乐中的尾音是甩出去的,因此他的音乐也带有画面感,极易理解。
听很多西方古典音乐,可以找到其中的渊源和轶事,也许还要看其结构的编排,但是听谭盾的这部《地图》,就像欣赏一座“移动的博物馆”,很易听懂。
据说已经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音乐手稿也被权威机构收藏,可见其音乐作品的重要性。
听谭盾交响乐《地图》有感本文是听谭盾交响乐《地图》后而写的一则听后感,主要从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原创音乐与交响乐队“连接”技术、谭盾的想象创造才华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述。
第一次听谭盾的音乐是2003年10月份,记得是把演出观摩票发到各个县市,让各县市的音乐骨干教师聆听他的交响乐《永恒的水》,还记得当时舞台上有透明面盆和水缸水管之类的东西(在交响乐中还是第一次发现用这些东西来演奏音乐),觉得挺新鲜,听过后,确实有种原汁原味的“天赖”音乐的感觉。
这次,我们倾听了谭盾的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他又给了我一次“新鲜”感。
出于对这位蜚声于世界乐坛,同时争议较大的作曲家的好奇,我到网上收集了一下他的资料。
确实,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音乐专业人士,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上,好的评论多于批评评论)。
下面,我来谈谈对《地图》的听后感。
一、《地图》音乐是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谭盾先生说:“我现在纽约做的事件就是把两个世界的东西融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自己想不断去做的事。
”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在用本民族的或者是来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艺术与西方音乐构建和“连接”,形成自己的音乐。
确实,谭盾是一位非常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能用非常独到的角度去观察理解生活的细节,任何事情只要到谭盾手里,总会加倍地变得不同寻常。
《地图》音乐分九部分——《傩戏与哭嫁》、《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鼓》、《舌歌》、《芦笙》。
一看这些标题编排就很清楚,除了《间奏曲》外,其余的全是以湖南湘西一带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源头。
本来这些音乐风格各异,同时体现不同的情感,但经过谭盾手笔雕啄,各种音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用乐队连接起来,各个乐章错落有致,甚至还不能用雅俗共赏来评价——我认为应该用“超越”、“新”、“奇”的字眼来形容较为合适。
整个作品九个部分用民间音乐,通过多媒体现场录影与乐队衔接、大提琴协奏,形成一部浑然一体、性格鲜明的中西音乐合璧。
现代视角下的谭盾《地图》一、音乐创作素材之新根据笔者的了解,谭盾创作《地图》的初衷并不是想描写湘西,而是要描写澳洲的土著。
后来波士顿提议谭盾写自己的家乡,写与自己经历有关的地方。
最终谭盾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家乡湘西进行音乐创作,本着的传承,以这种新形式将民族的音乐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地图》前三个乐章描绘土家族的风貌。
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是土家族的音乐传统。
哭戏源于土家族的《哭嫁歌》,表现出女性既想追求幸福又要考虑传统束缚的无奈。
第二乐章“吹木叶”是土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男女之间进行情感表达。
作者将这些土家族风俗作为音乐素材融人《地图》的音乐创作中,呈现给观众的是原汁原味的土家族风土人情,让人们感受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魅力。
第四乐章“苗唢呐”,给人们展示了苗族男人最爱的乐器——唢呐。
唢呐常用循环运气、花指、花舌等绝技。
”第五乐章“飞歌”讲述的是苗族女孩看到心上人表达爱意的方式。
这两个乐章让观众了解苗族青年男女表达情感的音乐方式,苗族姑娘的飞歌更是给人以回归自然的美感,足以见得此音乐素材之新。
第六乐章“听音寻路”给人们讲述了石头老人的故事。
石头老人用石头敲击出乐声,还能用抛出的石头摆出各种卦相,让作者找到了原本要寻找的“根籁”。
只可惜当作者再次回到湘西凤凰古城,石头老人已经带着他古老的音乐离开了我们。
第七乐章“石鼓”则是用敲击石头产生乐声,仿佛是对石头老人古老音乐的再现。
这两个乐章展现给人们的是石头老人敲击石头的音乐,让人们看到、听到、了解到湘西古老的音乐,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石头老人和那些古老音乐的深深怀念。
第八乐章“舌歌”是侗族姑娘用舌头打出“嘟噜嘟噜”的歌声,这种古老的多声部歌唱可从三声部到六声部.第九乐章“芦笙”给人们介绍了侗族最古老的竹簧乐器,这两个乐章中音乐素材的加入,让人们了解到侗族的多声部音乐和侗族最古老的乐器,听着侗族姑娘们用舌头发出的歌声,观众仿佛来到了侗族,亲身感受侗族的风土人情。
80段王格:浅析谭盾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中多媒体音乐与交响乐的结合一、谭盾大提琴协奏曲2003年2月,由谭盾创作并指挥“多媒体交响协奏曲系列”之一《地图》在卡内基音乐厅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做世界首演。
那提到谭盾了不得不说说他所学的乐器,大提琴了。
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
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
谭盾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中第四章苗唢呐就充分运用到了大提琴,让作品更加充满历史感。
二、协奏曲《地图》的音乐创作《地图》分为九个乐章,它采取了西方协奏曲的体裁形式,但整体气概充满了中国韵味。
首先,这场交响乐是视听结合的新形式,谭盾说过,在创作《地图》前,他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将古典交响音乐与现代高科技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方法,能将古典音乐和高科技形成一种同步发展的形式,《地图》的创作说明谭盾已经找到方法,能更好的较为全面的体现“多媒体交响剧场”的观念。
《地图》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第二乐章“吹木叶”和第三乐章“打溜子”这三个乐章是连在一起演奏的,在交响乐队演奏的同时,多媒体大屏幕上也展示古代巫师祭祀那种纯粹的表演,使得音乐更加让人们所理解。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乐章“苗唢呐”,第五乐章“飞歌”对比相连,大提琴作为叙述者的身份,带领观众进入戏剧情境在接下来的音乐中大提琴间歇性地出现,每一次的出现,音乐表情都带有淡淡的哀愁,为唢呐、人声以及其他喧闹的民间音乐元素归纳了一个回忆的主题, 也添加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而且第五乐章还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原来隔山隔水的传统的苗家男人女人对唱的“飞歌”,进而演变成了隔世隔代的对歌。
录像画面是苗族女人在演出中和不同时空的大提琴演奏相呼应。
其中也加入了竖琴和弦乐的陪衬。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乐章间奏曲:听音寻路,表现形式以“寻根”为主题,作者在创作途中回湘西找灵感,看到石头老汉用石头敲击出乐声,看到石头老汉用石头敲击出音乐的声音,还用抛出的石头来卜卦象,作者创作完成后回到家乡,石头老汉已经驾鹤西去。
浅析谭盾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中多媒体音乐与交响乐的结合作者:段王格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9期【摘要】谭盾的大提琴协奏曲《地图》(2002年)是他音乐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
《地图》将本土音乐和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将多媒体音乐与交响乐队结合在一起。
该作品带给了人们全新的音乐感觉,同时在音乐素材、演出形式等方面也体现了作者诸多的现代化创作理念。
【关键词】谭盾;大提琴;多媒体音乐;交响乐中图分类号:J605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080-01一、谭盾大提琴协奏曲2003年2月,由谭盾创作并指挥“多媒体交响协奏曲系列”之一《地图》在卡内基音乐厅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做世界首演。
那提到谭盾了不得不说说他所学的乐器,大提琴了。
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
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
谭盾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中第四章苗唢呐就充分运用到了大提琴,让作品更加充满历史感。
二、协奏曲《地图》的音乐创作《地图》分为九个乐章,它采取了西方协奏曲的体裁形式,但整体气概充满了中国韵味。
首先,这场交响乐是视听结合的新形式,谭盾说过,在创作《地图》前,他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将古典交响音乐与现代高科技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方法,能将古典音乐和高科技形成一种同步发展的形式,《地图》的创作说明谭盾已经找到方法,能更好的较为全面的体现“多媒体交响剧场”的观念。
《地图》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第二乐章“吹木叶”和第三乐章“打溜子”这三个乐章是连在一起演奏的,在交响乐队演奏的同时,多媒体大屏幕上也展示古代巫师祭祀那种纯粹的表演,使得音乐更加让人们所理解。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乐章“苗唢呐”,第五乐章“飞歌”对比相连,大提琴作为叙述者的身份,带领观众进入戏剧情境在接下来的音乐中大提琴间歇性地出现,每一次的出现,音乐表情都带有淡淡的哀愁,为唢呐、人声以及其他喧闹的民间音乐元素归纳了一个回忆的主题,也添加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而且第五乐章还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原来隔山隔水的传统的苗家男人女人对唱的“飞歌”,进而演变成了隔世隔代的对歌。
15纸 贵出无限遐思。
姬子的水墨《元初》以其具备丰富哲学意韵的风景探讨了世界本源的问题。
佛教讲“四大皆空”,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组成,而其基本属性为空,即非实体的物质。
而《元初》恰好体现出佛教这种幻灭感的思想。
陈文令的雕塑《随处可坐禅》采用坚韧的不锈钢材质,内置倒立的坐禅者的人物,以表明无论生活顺境还是逆境,都应保持修行的态度继续前行。
宋东的装置《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系列展示了七件瓷作雕塑,每件作品的名称均与佛家典故相关,譬如“断指”“无字经”“拈花微笑“等,并通过创造赋予这些典故以当代性。
郅敏的雕塑《菩提叶》向佛教“神圣之树”菩提树致敬,创造了一片一尘不染的不锈钢叶子,光洁闪耀,洗涤心灵。
王川的摄影作品《礼佛》组图以观念和技术的组合,创造出失真等具有当代意味的佛教艺术作品,从多重维度表达对佛的体悟。
“礼佛”即向佛礼拜,歌颂佛德,可见心诚。
史钟颖的装置《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将金属网的佛像做成了几个切面,从多面角度看去视觉效果大为不同,表达了不同时空中的佛以及佛无处不在的思想。
(四)语言的世俗化传统的佛教艺术作品通常给观者以威严、庄重之感,然而,当代艺术的语境打破了这一体系,作品更加世俗化、通俗化,更加为大众所接受。
魏言的手稿《图腾与信仰》系列用炭笔以寥寥几笔成形的方式展现,富有天真烂漫的童趣。
何剑的水墨作品《手形花瓶》以年久失修的墙体为背景,线描出两只手的形状,给人以具有考古意味的石窟壁画之感,另一作品《手部石膏》则绘制了五双姿势各异的手,即手印,但这些手形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古典美,为普通人的手摆出的姿势。
张杰的油画作品《奉》和《佛》运用非具象的抽象形体来表现虔诚于佛的思想。
这些迥异的艺术语言将佛从神圣的高台拉入市民日常生活,破除偶像崇拜,因此使得佛更加深入人心。
艺术家嘎德用佛珠、手串、毛毡等藏族元素创作的作品《恒河沙数》和《太阳》是对其自身心中藏传佛教的表达。
“恒河沙数”为佛教用语,出自《金刚经》,用来形容数量极多。
谭盾地图的观后感谭盾是中国当代知名漫画家和插画师,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创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中,他的地图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谭盾地图作品的观后感和感受。
1. 独特的创意和风格谭盾地图作品中最令人称赞的是他独特的创意和风格。
他不仅准确地呈现了地理环境,更将其与极富想象力的元素相结合。
他的地图作品往往展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充满了奇幻和魔幻色彩。
例如,在谭盾的某些地图中,他将现实世界的地理要素与架空的幻想元素相混合。
比如,他在一幅以中国为主题的地图中,加入了神话中的仙境和妖怪。
这种奇妙的结合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引发了人们的想象力。
观看谭盾地图时,我往往会陷入他构建的幻想世界,感受到了一种神秘和梦幻般的氛围。
2. 精细的绘画技巧和表现力谭盾地图的另一个亮点是他精细的绘画技巧和出色的表现力。
他对细节的关注和精确的线条使得每一幅地图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谭盾善于运用纸张的质感和线条的精致表现,将地理特征和地貌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中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元素都被绘制得准确且富有立体感。
同时,他对人物和动植物的绘制也非常出色。
无论是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还是展现动物的神态,谭盾都能将其细腻地表现出来。
这种细腻的绘画技巧和表现力使得谭盾的地图作品在艺术上非常出色,也让人们更加喜爱和欣赏他的作品。
3. 寓意和启示除了独特的创意和精致的绘画技巧,谭盾的地图作品还蕴含了许多寓意和启示。
在他的一些作品中,谭盾通过地图的方式展示了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他在地图中描绘了污染的河流、破坏的森林等场景,以此来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同时,他也通过地图中的人物和动物,让观者思考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谭盾的地图作品还提醒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文化的珍视。
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他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景观,让人们在欣赏地图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些寓意和启示使得谭盾的地图作品不仅仅是一幅插图,更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媒介。
谭盾《地图》的音乐鉴赏与人文价值研究作者:周蓉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谭盾的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的音乐鉴赏和人文价值分析,以期继承并发展传统音乐,为我国音乐创作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谭盾《地图》;音乐鉴赏;人文价值;分析谭盾的《地图》创作于2002年,将西方的交响乐与湘西的民间音乐及多媒体相融合,体现出了科技与传统创作形式碰撞后的新的艺术形式。
这部作品创作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给谭盾带来了极大的殊荣。
《地图》之所以能够引起巨大的反响,是因为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都有着极大的创新和突破,引入了人类文化学的观念,扩大了一部音乐作品所能容纳的艺术内涵和人文思索。
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再一次审视,同时也给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努力的方向。
一、《地图》的音乐风格、音乐素材和结构(一)音乐风格民族风与现代创作风格的完美融合,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在数字影像中展现民族音乐特点,使该部作品别具一格。
乐队以模仿原生态音乐为主,通过融入大量的不和谐音、乐器的非常规演奏法体现现代音乐气息,从而使民族风与现代音乐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构成了后现代风格。
(二)音乐素材《地图》将西方的交响乐与多媒体播放的原生态音乐结合起来,民间音乐带入现代音乐,凸显出了新的对位理念,独奏与乐队,独奏与录像,乐队与录像,文字、声音以及多轨声像的交互使用,展现了多维的,跨越时空的全景式音乐[1]。
作品以原生态音乐为核心,每个原生态音乐中又包含了一种或多种的音乐形态。
如,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两者都属于活动性音乐。
傩戏属于湖南的地方戏曲之一,用于傩祭。
表演者通常要带上代表不同身份的面具,用面具凸显驱魔身份。
傩戏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发展中融合和道教、佛教等的一些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楚巫文化。
“哭嫁”是土家族的一种结婚习俗,姑娘出嫁时一边流泪一边哭嫁,有词有调有泪。
题一、从谭盾的《地图》谈谈中西合璧的音乐作品
1)《地图》介绍:
作曲家——谭盾,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
《地图》是谭
盾于2002年创作的一部大提琴及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全名为《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湘西日记十篇)》,是谭盾赴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风,在
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些乡间音乐时得到启发,创作而成。
全曲分为九个乐章:
“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歌”、“舌歌”和“芦笙”。
每个乐章都配有与标题描
述相关的视频,都是采风时所录,不加任何加工,与交响乐团交相呼应。
2)作品中运用了哪些中国民间音乐元素,谭盾如何将其与西方交响融合?
1.取材于民间:在音乐中能听出由交响乐器演奏的河水声、风声、石头声
等大自然的声音。
第五章“飞歌”中视频中苗族姑娘与现场演奏的大提琴交相
呼应对歌,第八章“舌歌”的旋律也是出自侗族姑娘演唱的歌谣,第九章“芦笙”也是源于侗族的原始音乐。
2.西方交响模仿民间曲调:第一章“傩戏与哭唱”中,有唢呐的声音,又
像是笛子的音色,这些却是由交响乐曲演奏出来的,尤其是大提琴模仿的哭腔,更是惟妙惟肖;第二章“吹木叶”中的风声,鸟叫声和落叶声则是弦乐、打击乐、管乐之间的交流,小提琴和大提琴又模仿起了吹叶子的声音,热闹且自然;第七章“石歌”中管弦乐器和小石头配合演奏,让人们见识了管弦乐器的可能
性
3)对此类尝试的看法,赞成与否或其他?请说明原因:
我赞同谭盾这次在《地图》中所做的尝试。
1.多媒体的尝试:这次的多媒体式交响乐给予了交响乐新的定义,加入了
声像记录片。
整部作品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题,在屏幕上播放与这些民族音乐
相关的视频,让乐曲主题不再是交响乐队,交响乐团也只是为视频中的民间音
乐做伴奏,让作品表达更充分,带给人们一个缤纷多彩的视听盛宴。
这种视听
结合的音乐也将会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2.创作理念的坚持:谭盾一直以来都坚持着想要结合中西方音乐,融合传
统与现代的理念,在《地图》中他完美的实现了这一点,《地图》包含了中国
现代音乐的两种文化特性,既具有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子,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精髓,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打破传统框架的限制,冲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谭盾以音乐方式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最民间的原生态艺术与西方文
化加工糅合在一起,为我们展开了一条更宽广的艺术之路。
3.多媒体与乐团的融合不佳:在我认真的看完整部乐曲后,印象最深的却
是大屏幕上放映的画面音乐,那少女动人的飞歌,神奇的石头音乐,而其中的
大提琴也只是将少女的飞歌重复了一遍,略显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