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 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87.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设计23 带刺的朋友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扎”。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讲了关于刺猬的一件什么事。
3.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讲了关于刺猬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在我们多彩的童年生活中,肯定有许多朋友。
有的给你精神上的鼓励,有的给你学习上的帮助,有的朋友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小作者有一位特别的朋友,它是一位(带刺的朋友)?2.揭题:带刺的朋友。
(板书课题)3.师:带刺的朋友是指谁呢?(刺猬)4.师:请你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刺猬。
过渡:文章的小作者也非常喜欢刺猬。
二、检查预习1.学生自由认读生字。
2.指名学生认读。
3.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师: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思考并完成填空。
思考:小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写出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用简洁的话概括地说。
【媒体出示: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写出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2.学生交流。
(板书:偷枣)说明:概括地说一件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教学生一些方法,十分有必要。
这个环节中,老师提供给学生句式,能帮助学生概括地说好,练习的指向明确,易操作。
四、学习第1自然段1.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媒体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2.师:这里,老师有一个句子(媒体出示),请你来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理由。
23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带刺的朋友》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记述刺猬偷枣本事高明,从而表达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
特别是细致描写刺猬偷枣,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的聪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刺猬偷枣过程,感受刺猬偷枣本事的高明。
尝试抓住动词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体会作者对刺猬的感情变化,感受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刺猬偷枣过程,感受刺猬偷枣本事的高明。
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刺猬的感情变化.设计说明: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的读书方法,理解刺猬偷枣的过程与它的技术高明,又采用感情朗读和讲述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培养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勤于观察,善于运用。
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引入课题。
1.齐读谜语,然后总结刺猬的特点。
2.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偷枣”,感悟高明。
1.文中有一句话,是作者直接夸奖那只刺猬的,大家快到课文中找一找。
指名答。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引读:我暗暗钦佩……2.利用给词语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钦佩”和“本事”的意思。
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
(板书“高明”)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想想小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在哪里?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交流。
(一)找关键词句,悟高明1.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权,又爬向伸出的枝……(1)学生谈感受。
(2)采访:小刺猬你为什么左顾右盼呀?小刺猬你怎么如此小心翼翼啊?真是个心思缜密、机警的小刺猬。
光是爬,小刺猬就有多种方法呢!走进文本,找一找。
2.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地往树上爬。
(1)学生交流感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23带刺的朋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复习新词;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评、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学会复述。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课时学习,掌握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了刺猬偷枣的过程;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能较好地使用平板电脑教学机。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PPT、微课学习视频、微课学习任务单派发并课前批改。
学生,自学生字词、了解主要内容,课前观看微课后、完成微课学习任务单,进行云互动课堂学习。
教学环境: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教学机,教师在智慧教室开展平板电脑云互动课。
教学重难点:1、准确感受刺猬偷枣的有趣方式。
2、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体会文中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2、温习新词:眼馋、缓慢、惊讶、猜测、监视、恍然、觉悟、追逐、扎手【设计意图】简短语言回顾旧知学习,直接揭示学习目标;温习新词,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交流与分享,积累歇后语。
布置第一课时收集有关动物的歇后语,教师挑选其中一部分让孩子们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积累歇后语。
关于动物的歇后语两手托刺猬——棘手兔子的尾巴——长不了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铁公鸡——一毛不拔王八吃秤砣——铁了心鼠咬茶壶——口口都是词(瓷)【设计意图】鼓励孩子们课后自主学习,收集有关动物的歇后语;引导孩子们积累有关动物的歇后语,激发题目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三、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带刺的朋友教材分析《带刺的朋友》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作者宗介华通过对小刺猬细致观察,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
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
课文以“带刺的朋友”为题,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之间的关系。
整篇文章语言生动,充满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本课生字教学只针对难记能写或易混淆的生字作指导。
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接触过关于理解词语的技能方法,故在本课生词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理解。
课文内容的学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整体把握,了解事件过程,读懂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新课。
教学目标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
2.品读词语,理解词语意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刺猬偷枣的高明,体会语言生动性。
4.展开想象,讲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重难点感悟刺猬偷枣的高明,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一)导入:出示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带了一位动物朋友,你们认识它吗?(板书刺猬)它有什么典型的特点?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位带刺的朋友,我们一起齐读课题(生读)。
(二)学习“刺、枣”1.学习“刺”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刺字的写法),注意第三笔是“横折勾”,第六笔是“点”,“刺”字左边宽右边窄,右边是“刂”,我们来看看“刺”字的演变过程。
(出示演变)甲骨文里,刺字是个象形字,像树上长的尖刺,金文时加了个刀,表示用尖利的东西扎。
2.学习“枣”(1)课文中小刺猬用刺来扎什么呢?出示“枣”字。
(2)师:这个生字读作?枣和刺都有个相同的部件“朿”。
仔细观察这两这个字的“朿”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拿出写字本,把这两个生字写一遍。
(拍照展示、评价。
)二、归组认读,检查预习过渡:同学们学习生字的本事真不错,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出示:(一)A.红枣zǎo挂满玛mǎ瑙nǎo眼馋chán(蒙尘:红枣)1.指名读,正音。
《23、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积累喜欢的语句。
这篇课文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宗介华的作品。
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
特别是细致描写了刺猬偷枣的过程,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生动、明快,用词准确。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本节课的核心任务。
为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以“感悟语言的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对比阅读、抓关键词语品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的学习中,品悟作者语言的生动。
把“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者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在阅读中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感悟语言的生动,体会刺猬的聪明。
2、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自主阅读《带刺的朋友》一书中的另一个小故事,进一步体会刺猬的聪明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1、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及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2、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
2、引导学生用比较阅读、默读、浏览、猜读等方式阅读文本,较快地获取信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板软件、学习单、拓展阅读材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的兴趣教师导言(媒体配上朦胧的月夜,刺猬偷偷爬进院子的画面):同学们,一个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芳香。
此时,有一个小家伙悄悄地爬到了我家后院的枣树旁边,这位神秘的不速之客是谁呢?提示课题:带刺的朋友【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描述了一个月光朦胧的宁静乡村夜晚的画面,为刺猬偷枣营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期待。
《带刺的朋友》教学目标:1.认识11个字,指导书写“刺”和“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描写生动的句子。
3.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讲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描写生动的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讲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齐读课题,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
请同学们打开书到94页,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2.反馈。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
(1)指名读词语。
(2)“扎”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它还有哪个音?多音字不同的音对应着不同的意思,看字典中的解释。
看清楚了吗?出示2.扎:zhā(①刺;②驻扎;③钻)zhá(挣扎) zā(①捆,绑;②量词)咱们来做个练习,看看在这几句中的这个字该怎么读呢?出示3.zhāzházā①淘气的弟弟用姐姐的头绳给自己扎()了个小辫儿。
②大黑狗一口咬向刺猬,却把自己的嘴巴给扎()破了。
(3)借助字典,了解了字义,我们就能更好地分辨多音字的用法。
我们一起读一遍。
看,课文中还有一些比较难读的词,谁来读?其他同学请注意,如果他读对了,请跟着读一遍,开始!出示4.mǎnǎo ménglóng guǐqīn pèi qū玛瑙朦胧诡秘钦佩驱使bān pīpū斑斑驳驳噼里啪啦噗的一声huǎng wùniè恍然大悟蹑手蹑脚(4)去拼音读。
现在去掉拼音,还会读吗?先自己读读看。
请你。
认得真是又快有准!我们来开火车读。
我的火车谁来开?我的火车从这儿开!嗯,这列小火车开得很平稳。
学写“枣”字。
三、整体感知,简述大意。
1.思考。
同学们,这篇课文题目叫做“带刺的朋友”,那他是谁?又写了关于它的什么事呢?2.小结。
同学们看,有的时候我们用谁,干什么这样的句式,就可以把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特别是一些写事的文章,用这种方法概括内容非常简便。
《带刺的朋友》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带刺的朋友》二、教材版本: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三、所在单元:第七单元四、所讲课时:第二课时五、教学设计意图:本课时结合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对中年级段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立足单元教学目标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体现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贯穿的教学思路,同时为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讲一讲故事和自读自悟品词析句的形式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复述故事,将故事讲得具体、生动,老师通过提取关键词和利用图片创设情境的方式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更好的复述故事,同时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注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教师在课后向学生推荐宗介华的散文集《带刺的朋友》将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六、教学目标:1.教师再次指导书写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中容易混淆的“枣”、“刺”字,通过星级评价扎实落实写字教学;2.关注刺猬偷枣的内容,抓住表示环境、声音、动作的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并积累语言;3.能以“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七、教学重难点重点:1.关注刺猬偷枣的内容,抓住表示环境、声音、动作的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
2.能以“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难点:能以“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刺猬偷枣的故事。
八、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3课《带刺的朋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儿呢?2.书写指导“刺”字和“枣”字:(1)找不同:师:孩子们,在昨天的书写中反馈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发生混淆,它们就藏在“刺猬偷枣”这个短语中,请大家仔细观察“刺”“枣”,这两个字有哪些不同呢?(2)师:我们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呢?在写字的时候我们不光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的避让,将字写正确,而且还要将字写得整洁、美观。
23、带刺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2、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偷枣的过程。
3、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秋的美。
1、师:同学们,美丽的秋天到了,瓜果成熟了,你们瞧——(出示课件:秋枣图)
(生配乐诵读)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2、师: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
作者宗介华信步来到了自家的后院儿,刚走到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停顿)这个圆乎乎的东西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它是谁呀?(刺猬)(贴图)
二、学习“刺猬偷枣”:
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带刺的朋友》,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小刺猬的一件什么事呢?(板书:偷枣)
2、师: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把小刺猬偷枣的句子画下来吧。
(出示自学提示)
3、师:同桌小朋友交流交流,说说自己画的句子,并说说你从画的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4、全班交流。
师:好,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可热烈啦。
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谁先来说说你画的句子。
1)预设一:
“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①师:“诡秘”是什么意思呢?(神秘、隐秘)
②师:你学会了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真好。
小刺猬为什么要诡秘地爬向老树杈
呢?(小心谨慎)
③师:你还从哪个词语也看出了小刺猬爬树时非常的小心谨慎?(缓慢)
④师:是的,聪明的小刺猬生怕被人发现了。
那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读)
⑤师:想不想听老师来读一读?(范读)
⑥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
2)预设二: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
①师:谁再来说说你画的句子?(生答)
②师:从“哗哗”“噼里啪啦”这两个象声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指名答)
③师:谁还想说?(指名答)
④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多可爱的一只小刺猬啊!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指名读)
⑤师:读得真好,我听出了小刺猬的可爱。
谁来和他比试比试?(指名读)
⑥师:通过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只正在用力摇晃树枝的小刺猬,读得真棒。
男生
一齐来读一次。
(男生读)
3)预设三:
“我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①师:好,我们继续来交流。
(或:老师也找到了一句,谁想来读一读?)
②师:小刺猬“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它是真的不小心摔下来了吗?
③师:小家伙真是太机灵了,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
④师:读得真有趣。
谁还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⑤师:读书的声音真好听。
我们女生一起来读一次。
(女生读)
4)预设四: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
“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①师:这只机灵的小刺猬,又是怎样把散落一地的枣子归拢运回家的呢?(生答)(大屏出示句子)
②师:快动笔圈出描写小刺猬动作的词语吧。
谁愿意上前来在黑板上圈一圈?(指名上前圈)
③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圈的和老师的一样吗?(师生填空式接读。
)(师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动词,同时课件红色出示动词。
)
④师:从这些动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答)
师:追问:“小刺猬爬来爬去”是为了什么呀?(指名答)
⑤师:“打了一个滚儿”又是为了什么呢?(指名答)
⑥师:小刺猬扎枣这个办法可真不错。
你们觉得小刺猬扎枣这个办法好在哪里呢?(指名答)
⑦师:小刺猬运枣的办法真是太妙了!它有了这么好的办法,那它为什么还要匆匆地爬来
爬去,就地打一个滚儿,急火火地跑呢?(生答:生怕被人发现了)
⑧师:这个聪明的小家伙,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是啊,对于散落一地的红枣,
小刺猬可不
是束手无策,而是匆匆地——(生接读这段话)。
⑨师:从小刺猬偷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真是一只狡猾的小家伙!我们一起来回
顾一下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它先爬树——接着摇枣——然后扎枣——最后驮着枣,急火火地跑去了。
(板书)就这样,一颗颗又香又甜的大红枣就被它运回家了!
⑩师:怪不得作者暗暗钦佩——(学生接读)。
(课件出示句子):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⑾师:谁来说说,这里的高明是什么意思呢?(指名答)(板书:高明)谁还想说?
⑿师:哦,你们这么一说,让老师也明白了,这就是小刺猬偷走了枣子,作者不但不生气,反而笑呵呵地称它为聪明的小东西的原因啦。
⒀师:作者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学生接读)
三、复述“刺猬偷枣”:
1、师:请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大屏出示“小帮手”)(对照板书)
2、汇报交流。
(指名答)
3、师:你读书真仔细,把小刺猬偷枣的过程说得很清楚。
真棒。
谁再来说说?(指名答)
4、师: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把刺猬偷枣的过程描述得那么生动,让人一听就明白了。
四、抓“我”的称呼,感知情感变化。
1、师:因为作者亲眼见到了小刺猬偷枣本事的高明,所以对它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从课文中他对小刺猬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来。
同学们,快去文中找一找,把作者对小刺猬的称呼圈画出来吧。
2、学生画,指名回答。
3、师:读书真仔细,找得挺准。
(或:谁还有补充的吗?)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个东西——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课件出示)
4、师:从作者这些称呼的变化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答)
5、师结:体会得很好。
作者对小刺猬的情感,从刚开始比较平淡——到后来变得比较亲近——到最后,作者已经对小刺猬喜爱不已了。
(板书:喜爱)
6、回归课题,感知喜欢。
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已是把刺猬当成了自己的朋友了呀!齐读课题。
五、推荐《带刺的朋友》。
师:同学们,刺猬偷枣这个小故事有意思吗?(有)老师告诉你们啊,除了刺猬偷枣这个小故事,其实呀,小刺猬一家还有很多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呢,它们都藏在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课件出示)这本书里哦。
有兴趣的小朋友一定要找来读一读,你一定还会对小刺猬有很多新的印象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