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疾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3.76 MB
- 文档页数:6
原发性肝癌诊断及操作指南推荐I1.病理诊断:肝或肝外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2.临床诊断:〔1〕AFP>400μg/L,持许4周以上,能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生殖性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并能触及有坚硬肿块或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者;〔2〕AFP≤400μg/L,能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生殖性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并有两种影像学检查具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者;〔3〕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的肝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和转移性肝癌者,并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①AFP≥200μg/L;②典型的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③无黄疸而ALP或γ-GT明显增高;④远处有明确的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⑤明确的乙型肝炎标志阳性的肝硬化。
检查方法:推荐I1.多普勒彩色超声和超声造影;2.CT,初诊患者需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需包括动脉期〕;3.MRI,初诊患者需行平扫加动态增强;4.血管造影用于临床高度疑心肝癌患者,而无创检查方法又不能确定诊断时;5.初诊患者需行病灶穿刺活检,假设患者及其家属拒绝,且临床诊断支持肝癌者可无需穿刺活检。
推荐IIPET-CT一、严格掌握肝癌介入治疗适应证肝动脉化疗〔HAI〕的适应证推荐I1. 失去手术时机的原发或继发性肝癌;2. 肝功能较差或难以超选择性插管者;3. 肝癌手术后复发或术后预防性肝动脉灌注化疗;4. 骨髓抑制经治疗后纠正者。
肝动脉化疗〔HAI〕的禁忌证推荐I1. 肝功能严重障碍者;2. 大量腹水者;3. 全身情况衰竭者;4. 严重骨髓抑制者。
肝动脉栓塞〔HAE〕的适应证推荐I1. 肝肿瘤切除术前应用,可使肿瘤缩小,利于切除,同时能明确病灶数目,控制转移;2. 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无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肿瘤占据率小于70%;3. 小肝癌;4. 外科手术失败或切除术后复发者;5. 控制疼痛,出血及动静脉瘘;6. 肝癌切除术后的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7. 肝癌移植术后复发者。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肝硬化,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及其应用。
一、肝硬化的定义肝硬化是指肝脏病变的一种晚期形式,病变过程导致肝脏组织受到广泛的破坏和纤维化,肝细胞逐渐死亡,并被纤维组织所代替。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二、肝硬化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水、黄疸、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等。
这些症状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肝硬化。
2. 影像学检查肝硬化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是否有纤维化、肝静脉压力是否升高等情况。
3. 肝穿刺活检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通过活检可以明确肝脏组织是否存在纤维化和肝细胞坏死等情况。
但是,肝穿刺活检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慎重考虑。
4. 临床评分肝硬化的临床评分包括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
Child-Pugh评分是根据患者的黄疸、腹水、蛋白质含量、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评估,评分越高,代表肝硬化越严重。
MELD评分则是通过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因素进行评估,也可以反映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5. 血清学指标肝硬化的血清学指标包括肝功能指标、肝炎病毒标志物、肝纤维化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硬化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三、肝硬化的临床分期肝硬化的临床分期是根据肝功能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的。
常见的分期方法有Child-Pugh分期和BCLC分期。
其中,Child-Pugh分期根据患者的黄疸、腹水、蛋白质含量、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评估,分为A、B、C三个级别。
BCLC分期则是根据肝癌的存在与否、肝功能、肝硬化程度等因素进行评估,分为0、A、B、C、D五个级别。
四、肝硬化的治疗肝硬化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肝硬化的症状和并发症进行治疗,如利尿剂、抗病毒药物、维生素等。
肝脏介入的治疗原理
肝脏介入治疗的原理主要有:
1. 经皮肝穿刺- 通过影像引导,经皮肤穿刺肝脏,进行细针抽取组织检测。
2. 肝脏活检- 使用特殊切割钳针从肝脏取出少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诊断。
3. 肝脏热消融- 使用射频、微波、冷冻等物理方法,直接破坏肝脏肿瘤组织。
4. 肝动脉化疗栓塞- 通过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或栓塞物,阻断肿瘤血供。
5. 肝脏造影- 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或CT进行肝脏血管成像,指导手术操作。
6. 肝脏支架术- 在肝血管内置入支架,扩张狭窄、疏通阻塞的血管。
7.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 经皮肝穿刺置入引流管,疏通胆道,引流胆汁。
8. 肝脏透析- 使用体外滤过装置进行肝脏透析,帮助肝功能不全患者净化血液。
9. 等离子体消融、冷冻消融等新技术。
肝脏介入治疗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适用于许多肝脏疾病。
什么是肝癌的介入治疗一、什么是肝癌的介入治疗?肝脏肿瘤就好比是树上的苹果,苹果是通过树根、树干获得营养水分才能长大,而肝脏肿瘤是通过肝动脉获得营养才能长大。
TACE治疗在国内亦称为介入疗法或介入治疗,目前被公认为肝癌非手术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肝癌介入治疗就是准确找到肿瘤供血血管,经纤细的微导管将抗癌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肿瘤内,把血管“堵”起来,“隔离”病灶,最后达到“饿死”或“毒死”癌细胞的效果。
肝癌的介入治疗就是在X线、CT、B超引导下,将特制的穿刺针、导管插入肝脏的肿瘤区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种方法。
取得了较多的临床经验,因此发展很快,目前已成为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
二、肝癌的介入治疗有什么优势?至于相对于其他肝癌治疗方式的优势,肝癌介入治疗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优于其他治疗方式。
1、靶向治疗:介入治疗可直接作用于肝癌部位,可以实现靶向治疗,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无需手术:介入治疗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方法,不需要进行手术,减少了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时间。
3、疗效显著:介入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具有疗效显著的优点。
4、应用范围广:介入治疗适用于各种肝癌类型,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等。
5、可重复治疗:介入治疗可以重复治疗,对于一些复发性肝癌患者来说,可以有效地延长生存期。
三、肝癌介入微创治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1)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目前,TACE已被国际公认为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也是最为经典的介入治疗手段。
TACE经皮肤穿刺一个小口,将很细的导管直接插管至肿瘤的供血动脉,用碘油和其他颗粒状栓塞剂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养,起到“饿死”肿瘤的目的,同时高浓度的化疗药物聚集在肿瘤内起到“毒死”肿瘤的作用(局部给药约大于全身给药浓度的200倍以上),且全身毒副作用较静脉化疗明显减少。
仅通过大腿根部一个针眼大小的创口,达到精准有效的治疗目的。
相较于外科手术——“动刀开胸开腹”,内科放化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TACE真正做到绿色微创治疗的目的。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影像技术辅助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的作用王嘉奇发布时间:2023-06-24T02:24:10.509Z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5期作者:王嘉奇[导读] 目的:研究在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影像技术辅助结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的作用。
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资阳 641300摘要:目的:研究在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影像技术辅助结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的作用。
方法:采取医学研究对比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评定样本,在肿瘤科室资料库内选择2022年4月-9月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70例样本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治疗方式,实验组则采用影像技术辅助TACE治疗,最后对比两个组别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中位生存平均时间上数值、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分别为(10.75±1.65)分和(11.97±1.12)分、(81.45±2.98)月和(84.22±3.76)月,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对照组有效率74.00%(26/35),实验组有效率90.00%(3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影像技术辅助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有确切效果,相比较于传统单一治疗方式,能起到改善肝癌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治疗率、延长病患中位生存平均时间的效果,值得探究和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影像技术辅助治疗;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是高发恶性肿瘤其中一类,多见于中老年人,是我国目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
原发性肝癌是肝脏细胞或者肝脏内胆管细胞产生癌变演变为恶性肿瘤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居高不下,占所有恶性肿瘤疾病的第五位,且致死率极高[1]。
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该疾病诱因十分复杂,可能为多方面因素共同诱发致病,但长期接触毒害物质人群或病毒性肝炎患者是此类疾病的易发人群。
医学影像技术在肝脏疾病研究与诊断中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肝脏疾病的研究和诊断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技术包括传统的X射线摄影、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多种技术手段,它们不仅能够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结构的细微变化,还可以提供功能和代谢信息,这对于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医生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肝脏结构图像,从而对肝脏疾病进行准确诊断。
传统的X射线摄影技术可以检测肝脏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但对于较小或者深部的病灶检测能力较弱。
而超声波技术则通过声波的反射来观察肝脏内部的结构,对于肝脏肿瘤、囊肿等病变的检测效果更好。
而CT和MRI则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不仅能够显示肝脏内部的解剖结构,还可以观察血流动力学和代谢信息,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肝脏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其次,医学影像技术还可以在肝脏疾病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影像技术来观察肝脏血供动力学变化,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
此外,影像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肝脏的纤维化程度,预测疾病的进展速度和临床结局,为研究新药和开展个体化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医学影像技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肝癌治疗中,医生可以利用影像技术进行肿瘤定位和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影像技术还可以引导肝脏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对于介入治疗,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准确定位病变并进行精确的治疗,如经皮穿刺肝癌射频消融、动脉化疗栓塞等。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也可以通过智能化分析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预测。
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对数以万计的病例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帮助医生做出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例如,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影像技术可以自动识别肝脏中的异常病变,提供早期诊断的能力,这对于肝癌等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放射科肝胆介入学与疾病诊断放射科肝胆介入学是一门利用影像学技术进行肝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专业学科。
它依靠放射学所提供的影像学手段,通过导管技术将治疗仪器引入人体,对肝胆血管进行检查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放射科肝胆介入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一、肝胆介入学的基本原理放射科肝胆介入学是一项以X射线为基础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将荧光剂、造影剂等引入患者体内,利用X射线透视和造影技术观察肝胆血管的形态和功能,以帮助医生诊断、治疗肝胆相关疾病。
肝胆介入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血管造影、肝脏内外引流、肿瘤栓塞等。
二、放射科肝胆介入学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肝脏血管造影肝脏血管造影是放射科肝胆介入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
通过在患者体内注射造影剂,结合X射线透视和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肝脏内的血管分布情况,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和肝脏病变的位置、范围以及性质。
2. 肝外引流术肝外引流术是通过放置引流管,将肝胆系统内的胆汁引流到体外。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胆道梗阻的原因,诊断胆道结石、肿瘤等疾病,并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3. 经皮经肝胆管造影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是一种经皮、经肝、经肝胆管向胆囊和胆管部位注射造影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可以直接显示胆囊和胆管的形态、位置和结构,帮助医生诊断胆管结石、胆管肿瘤等疾病,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措施。
4. 肝内栓塞治疗肝内栓塞治疗是通过将栓塞剂引入肝动脉,堵塞肿瘤血管,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达到治疗肝癌等疾病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抑制肿瘤生长,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三、放射科肝胆介入学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放射科肝胆介入学在疾病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准确、快速、无创、可重复的特点,使得医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影像资料,并通过分析和比较,最终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此外,放射科肝胆介入学还可以辅助其他临床检查手段,如超声、CT、MRI等,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担负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合成、代谢、解毒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可能会出现占位病变,对肝功能产生影响。
为了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这些病变,影像学检查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的相关内容。
一、肝脏占位病变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肝脏占位病变的影像学检查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超声、CT、MRI和放射性核素检查。
这些方法各有其优势和适应症,医生在选择时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安全、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有关肿块的形状、大小、血供情况等信息。
它对于明确肝脏占位病变的存在与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此外,在超声引导下还可以进行组织活检,为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提供帮助。
2. CT检查CT检查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关于肿块的更加详细和准确的信息,例如肿块的边缘特征、内部组织结构、周围器官的侵犯情况等。
此外,CT检查还可以通过使用增强剂来提高对血供情况的观察,并能够进行三维重建,更好地展示肿块的位置和形态。
3. 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多参数综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三维图像。
不同于CT检查,MRI对于软组织的对比显示更好,对于检测肝脏病变的边缘、结构和血供情况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此外,MRI还可以使用不同的序列来观察病变的信号强度和相位特点,进一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
4. 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主要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在肝脏内的分布情况来评估肝功能。
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检查方法包括肝脏显像、肝功能评估和肝血流动力学研究等。
这些方法对于评估肝脏功能状态、检测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二、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的应用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广泛应用于不同临床场景中。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应用:1. 肝癌的筛查和诊断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临床医学2021年1月第23卷第1期• 53••诊治分析•CT^MRI挪癌介人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活®平估价值比较陈高宏【摘要】目的比较C T、M R I影像技术对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活性评估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至2019年经病理活检确诊肝癌患者40例,均实施介入综合治疗术,在术后3周行C T、M R I及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C T与M R I评估肝癌介入术后肿瘤活性的评估价值。
结果同DSA金标准比较,M R I对术后肿瘤活性灶检出符合率高于CT (P<0.05) ; M RI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CT (1^0.05),C T与M R I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0.05)。
结论对肝癌行介入综合治疗术的患者,采取M R丨对术后肿瘤活性评估的 价值显著高于C T,且诊断效能高,但为了提高诊断效果可考虑将二者相结合以提升诊断效能。
【关键词】CT M R I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术后肿瘤活性【A 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CT and MRI imaging techniques for postoperative tumor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ndergoing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Methods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 biopsy from 2018 to 2019 were selected. Interventional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in all the patients. C T, MRI and DSA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3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DSA gold standard,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MRI in detecting postoperative tumor activ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T ( P<0.05 ) . MRI diagnosis accuracy and sensitivity were higher than CT (P<0.05 ) ,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 T and M RI in specificity ( P>0.05 )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ndergoing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e value of MRI in the evaluation of postoperative tumor activity is significandy higher than that of C T, and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is high. Howev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be considered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efficacy.【K ey w o rd s 】CT MRI Liver cance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Postoperative tumor activity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癌治疗方法中,介人综 合术广泛用于临床,对提升肝癌存活率提供重要帮助[1-3]。
肝脏照影操作方法
要进行肝脏照影操作,需要使用X射线或其他成像技术。
以下是一般的肝脏照影操作方法:
1. 患者准备:患者在进行肝脏照影前通常需要接受一些准备措施,如服用特殊的对比剂或是需要进行禁食。
2. 体位选择:患者通常被要求采取特定的体位,以便医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肝脏。
常见的体位包括仰卧位、平躺位或部分倾斜位。
3. 成像仪器:医生会使用X射线机或其他成像仪器来进行肝脏照影。
这些仪器会向患者体内发送脉冲的辐射,然后记录下辐射通过患者身体后的图像。
4. 对比剂使用: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注射特殊的对比剂。
这些对比剂有助于提高肝脏在成像中的可见度。
5. 拍摄图像:医生会根据需要采集一系列的图像,以便评估患者的肝脏状况。
这些图像可以用于检测肝脏内部的异常,如肿瘤、结石或其他病变。
请注意,具体的肝脏照影操作方法可能会因医院和医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肝脏照影前,患者应与医生详细讨论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带您了解什么是介入超声诊断与治疗技术提起超声影像技术,大多数人可能首先想到B超、彩超检查,超声影像技术除了检查之外,还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治疗手段。
介入超声作为一种新兴疾病诊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好等多重优势,也符合当代医学的诊疗理念。
1 什么是介入超声?介入超声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将超声探头插入体内,直接观察和操作病变部位,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介入超声可以在无创伤的情况下,对病变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估,同时还可以进行针刺、穿刺、引导导管等操作,对一些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介入超声广泛应用于肝脏、胰腺、肾脏、甲状腺、乳腺等部位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介入超声有哪些特点?①高分辨率:介入超声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组织结构和血管分布,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②实时性:介入超声可以实时地显示组织和器官的变化,医生可以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操作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
③无创性:介入超声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不需要进行手术或穿刺,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④安全性:介入超声不使用放射线,对人体没有辐射危害,也不需要使用有害的对比剂,减少了患者的风险。
⑤多功能性:介入超声可以用于多种医学领域,如心血管、肝脏、肾脏、胰腺等器官的检查和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3 介入超声诊断与治疗技术的适用范围介入性超声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在手术或其他介入性操作中使用。
当发现患者体内病变时,能够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治疗,将治疗仪送入病灶内。
介入超声诊断与治疗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但不限于:①肝脏:介入性超声可以用于肝脏穿刺、肝脏活检、肝脏消融治疗等。
②肺部:介入性超声可以用于肺部穿刺、肺部活检等。
③心脏:介入性超声可以用于心脏导管插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
④腹腔:介入性超声可以用于腹腔穿刺、腹腔引流等。
⑤骨骼肌肉系统:介入性超声可以用于关节穿刺、肌肉活检等。
⑥神经系统:介入性超声可以用于神经穿刺、神经阻滞等。
肝脏病的研究与治疗新进展肝脏病是一类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其生理作用十分重要,如合成、分解、代谢和储藏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肝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重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肝脏病的研究和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病因及预防肝脏病的病因复杂,有感染、毒物、药物、药物过敏等多方面因素。
其中,病毒感染是常见的病因之一。
截至目前,已经发现了五种肝炎病毒,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
其中,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性传播,因此防止肝炎病毒感染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预防措施。
如注射乙肝疫苗、保持饮食卫生、不吃生的、未加热的海鲜、不共用注射器等。
此外,肝脏病的预防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
二、诊断对于肝脏病的诊断,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常见的肝脏疾病的症状有黄疸、肝区疼痛、腹胀、消瘦等。
但这些症状可能出现在其他疾病中,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常见检测指标有血常规、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
此外,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影像学检查已经成为常规诊断手段,其中包括超声、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这些检查能够进一步确认肝脏病的性质和病变程度。
三、治疗肝脏疾病的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型治疗手段也在逐渐应用于临床。
1.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肝脏疾病药物主要有利巴韦林、阿德福韦、恩替卡韦、丙戊酸等。
这些药物大多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改善肝功能,延缓肝脏病变进程。
不过,这些药物存在许多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胃肠道反应等。
此外,肝脏病患者要注意,不可自行乱服药物,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合理用药。
2.手术治疗对于肝脏疾病晚期患者,手术治疗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肝移植、手术切除等。
肝动静脉畸形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陈斌;邓海辉;谢宗贵;童光东;林敏;王晓萍【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ging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hepatic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Methods The case was conifrmed b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Through the literatures reported at home and abroad,the image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this diseas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Contrast enhanced CT and MRI scan can display nidus; wedge-shaped or triangle transient hepatic parenchyma enhancement in arterial phase in the edge of the lesion was observed. DSA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supplying artery, nidus and drainage vein of AVM.After embolization ,the nidus disappear.Conclusions Contrast enhanced CT and MRI scan and DSA can depict the morphologic and he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AVM.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as a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 effect is reliable, but liquid embolic agents would be more appropriate.%目的:探讨肝动静脉畸形(hepatic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HAVM)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