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_为幸福人生奠基
- 格式:pdf
- 大小:207.07 KB
- 文档页数:3
父母孩子2023.11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文|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左瑞勇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实验第四幼儿园朱慧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孩子拥有幸福,体会到温暖与爱意,从小在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愉悦。
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正坠入教育焦虑的洪流之中。
久而久之,孩子的幸福感在缺失,父母的幸福感在下降。
马卡连柯说:“我们要把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孩子的幸福是其永恒的主题。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建构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持,其追求的是让孩子能够开启和拥有幸福的人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则直接提出要让儿童“全面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总体目标。
这些重要法规、文件都强调了家庭教育的生活化本质及对孩子幸福童年的关照。
所以,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是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
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塑造幸福人生的主要路径。
然而,并不是什么教育都可以培养出幸福的人,幸福人生需要幸福教育来塑造。
幸福教育是“一种将幸福视为最核心和最终极的价值理念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纯洁明朗的心灵,还能营造幸福的教育生活和教育情景,使孩子有幸福可发现、有幸福可体会、有幸福可创造、有幸福可享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在人生中的奠基作用。
因此,父母的幸福教育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石。
著名积极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曾提出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积极心理学能帮助我们感受幸福西新区第十中学:宫艳芳“积极心理学”应当是一门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的学问。
也不知使用“幸福心理学”这个名词是否恰当,不过幸福似乎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
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
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
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
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
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
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
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
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
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
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
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
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
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
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
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中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人类的优点、品质和幸福感,着眼于个体强大的一面,旨在帮助人们实现更加积极、幸福的生活。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来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那么,究竟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中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感概念众所周知,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整体生活状况的感受和评价,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幸福感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主观体验,不仅包括快乐和满足,还涉及到对生活的意义、目标的追求以及个体内在的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感干预方式积极心理学通过各种幸福感干预方式,帮助个体培养积极心态、增强心理韧性,从而提升幸福感。
其中,常见的幸福感干预方式包括:1.感恩练习通过每天记录几件自己感恩的事情,培养感恩之心,从而让个体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提升幸福感。
2.心流体验心流体验是指人们沉浸在某项活动中、全神贯注、忘乎所以的状态。
通过追求心流体验,个体可以找到内在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增强幸福感。
3.积极情绪的培养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训练方式,帮助个体培养乐观、积极的情绪态度,减少消极情绪的困扰,从而有效提升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中的作用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感干预方式,个体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有效提升幸福感。
在快节奏、压力重重的现代社会中,积极心理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健康、科学的提升幸福感的途径。
所以,无论是从个体角度还是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尝试应用。
只有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心理干预,才能真正带给人们更多幸福感的可能。
使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感引言: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和积极心理状态的科学。
当代社会中,人们对幸福感的关注越来越高。
因此,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本文将详细探讨使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感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正确认识幸福感1.1 定义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身所拥有的积极情感、满足感和生活满意度的主观评价。
1.2 理解幸福感的重要性:幸福感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且能够提高人际关系和工作成效。
第二步:掌握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1 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快乐、满足、喜悦等情绪。
2.2 自我价值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2.3 自主与个人掌控感:拥有自主性和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可以提高满意度和幸福感。
2.4 利他主义:为他人做好事、关心他人和帮助他人可以提高幸福感。
2.5 社交关系和人际互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幸福感。
第三步:使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感的方法3.1 感恩:意识到自己身边的幸福和拥有的好处,学会感恩所拥有的一切。
3.2 积极思维:将关注点放在积极的方面,遇到负面情绪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思维。
3.3 培养乐观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3.4 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我满意度和幸福感。
3.5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和亲密关系,能够给予人们支持和安慰,提高幸福感。
3.6 培养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提高幸福感。
第四步:培养积极心理学的习惯4.1 培养感恩心态的习惯:每天记录三个自己感恩的事情,并写下原因和感受。
4.2 培养乐观的习惯:在每天早晨醒来时,告诉自己今天会是美好的一天。
4.3 培养积极思维的习惯:每当感到焦虑或消极时,停下来思考积极的方面,并将其写下来。
积极心理学:让人生更美好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呢?通俗地讲,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它是由故事的主人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并倡导的。
赛利格曼和大家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在他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数月后的一天,与五岁的女儿在园子里播种。
他的女儿叫尼奇。
赛利格曼虽然写了大量有关儿童的著作,但实际生活中对于孩子并不算太亲密,他平时很忙,有许多任务要完成,其实种地也只想快一点干完了。
尼奇却手舞足蹈,将种子抛向天空。
赛利格曼叫她别乱来。
女儿却跑过来对他说:“爸爸,我能与你谈谈吗?”“当然”,他回答说。
“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五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
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赛利格曼产生了一种闪电般的震动,仿佛出现了神灵的启示。
他太了解尼奇的成长,太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职业。
他认识到,是尼奇自己矫正了自己的抱怨。
培养尼奇意味着看到她心灵深处的潜能,发扬尼奇的优秀品质,培养她的力量。
培养孩子不是盯着他身上的短处,而是认识并塑造他身上的最强,即他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变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
这一天也改变了赛利格曼的生活。
他过去的五十年都在阴暗的气氛中生活,心灵中有许多不高兴的情绪,而从那天开始,他决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
继而,赛利格曼将这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定位为积极心理学。
1任何新的事物出现都不是偶然,一定会有其原因,积极心理学也不例外。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心理学的三大使命。
心理学自1879年脱离哲学的襁褓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后,就立下了自己的三大使命:治疗心理疾病、让所有人的生活更有意义、鉴别和培养天才。
二战之前,心理学工作者们很好的完成了这三大使命。
二战结束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由于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心理学开始慢慢的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第一个使命上:治疗心理疾病,而逐渐忘记了后面的两大使命。
积极心理学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然而,幸福感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巨大差异。
有些人天生拥有乐观的性格,能够从困境中积极面对,享受生活的美好。
而另一些人则常常被消极情绪所笼罩,感到无法摆脱困境,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通过提供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帮助人们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过上更加满意和充实的生活。
首先,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积极思维的重要性。
积极思维是指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当我们面临工作压力时,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思维来看待它,将其视为机会而不是负担,这样就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此外,积极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积极乐观的人更容易吸引他人的喜欢和信任。
其次,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个体的优势和特长。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而这些优势和特长正是我们取得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通过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例如,如果一个人擅长绘画,通过培养和发展这一特长,他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从而实现自己在艺术领域的成功和幸福。
此外,积极心理学还强调积极情绪的重要性。
积极情绪是指愉悦、喜悦和满足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它能够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通过寻找和培养积极情绪,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例如,积极情绪可以来自于与亲友的交流和互动,从中获取支持和安慰;也可以来自于参与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感受运动的快乐和身体的放松。
无论是哪种方式,积极情绪都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此外,积极心理学还强调心流的体验。
心流是指在全神贯注的状态下,个体完全投入并享受当前的活动。
心流的体验可以使我们更容易进入一种愉悦和充实的状态,忘记一切烦恼和困扰。
通过寻找和培养心流的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例如,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某项工作或者兴趣爱好中时,我们会忘记时间的流逝,感受到自己与活动的和谐共振,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幸福感。
幸福人生启航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它是我们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
然而,实现幸福却不仅仅依赖于命运的眷顾,更需要我们主动掌握。
在我们踏上人生航程的起点时,让我们一同探索那些能让我们的幸福之船扬帆起航的元素。
1. 健康的基石健康是幸福的基础。
只有身体健康,我们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保持身体的健康。
定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疾病,都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必经之路。
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充满活力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和家庭中,有更多的机会与亲朋好友分享快乐。
2. 追求内在满足幸福不仅仅在于物质的满足,更在于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追求内在满足意味着我们要积极寻找那些可以滋养我们心灵的事物。
阅读好书、听音乐、学习新技能、旅行探索等等,都是给心灵注入能量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尝试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快乐,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通过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内在满足感,让幸福在心中生长。
3. 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生航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只有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潜能,我们才会感到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
追求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就,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志愿者工作,提升自己在家庭和社区中的影响力,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会愈发了解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地迎接人生的挑战。
4. 建立积极的心态幸福的人生需要建立积极的心态。
无论遭遇何种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积极的心态让我们更加坚韧,更有动力去追求幸福。
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应对压力和困境。
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感恩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保持一颗宽容的心,让幸福在自己内心中沉淀和升华。
5. 寻找人生的意义幸福人生需要有一个有意义的追求。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的意义是不同的。
有人认为家庭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认为事业成功才能带来幸福。
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小学时期是个体一生成长的重要奠基期, 这个时期形成的优良品质如自信、乐观、执着、宽容等等将为学生一生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小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部分。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的心理品质我们知道,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有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还有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甚至有些人觉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都是有“心理问题”的。
总的来看,我们发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关注心理问题、心理异常的辅导和矫正, 把主要精力放在已产生的问题上, 重在治疗而不是预防,这种方法忽略了个体自身的潜力和积极因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倡导了积极心理学,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积极心理教育也慢慢发展起来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在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吸取古今中外思想精华,切中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病理式要害,面向全体,以积极预防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师生和全民积极向上心态、奠基幸福有成人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人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保持生命生活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春天活力的心灵。
简言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状况孟万金教授带领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团队在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
他们利用自己开发研制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调查发现,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一般、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不太均衡。
男生在创造力、思维与洞察力、持重、真诚以及幽默风趣上好于女生, 女生在爱、宽容、友善、领导力和合作力方面好于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