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00 MB
- 文档页数:10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知识目标:风向的判断方法; 风力的判读; 风的影响。
能力目标:灵活运用风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风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让学生体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色,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本节知识学生都基本学习过,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链,本节课重点在于知识的整合,系统归纳,提高学生的读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型: 专题复习课 【真题展示】此类题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卷中经常出现,属于高频高点,所以把这个点单独摘出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训练,从而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风向的判读 (一)、通过等压线图、火山灰厚度等值线图或大气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一】(2013全国卷)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 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图4,完成9~11题。
9. 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A. 偏东风B. 偏南风C. 东北风D. 西北风 【答案】B (二)、通过风向符号图、指向标、风玫瑰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二】1005.0L1000.0图4N·甲997.5 100 0 200km1000.0 等压线/hPa(三)、通过当地的气候类型或所处的风带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三】(2013四川)读图2,回答3~4题。
3.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 【答案】3.B (四)、通过沙丘、旗形树冠等地理景观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四】(02春季文综卷)读右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回答7小题。
7.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 、东北B 、西北C 、东南D 、西南 【答案】7.B 二、风力的判读 【高考真题五】(2013高考新课标二卷)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2.1 逆温与风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2.1 逆温与风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2.1 逆温与风学案的全部内容。
专题逆温与风【知识构建】【知识精析】一、逆温现象1。
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右下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
2.逆温现象(1)逆温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的形成①形成条件类型发生的条件出现的地区辐射逆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中高纬度大陆冬温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季黎明前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中纬度沿海地区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盆地和谷地中夜间锋面逆温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锋面活动地区②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③山谷形成逆温影响: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气压带和风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地球不同气压带间的气候差异;3. 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4. 掌握风向、风力和风速的测量方法;5. 能够通过地图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教学重点:1. 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风的形成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电脑和投影幕布;2.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风吹树叶摇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风的认知,问学生风是如何形成的。
Step 2:讲授气压带(15分钟)1. 讲解大气压强度和气压差的概念和作用;2. 介绍地球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带,如赤道附近的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3. 分析不同气压带的气候特点和天气现象。
Step 3:展示实例(10分钟)通过展示气压带分布图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图表分析不同气压带中的气候差异,并讨论其中的原因。
Step 4:讲授风的形成和作用(15分钟)1.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即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2. 介绍地球上的主要风带,如赤道和副热带地区的东风带、副极地和极地地区的西风带;3. 解释风的作用,包括水分蒸发、气温调节和物质传输等。
Step 5:实地观察和测量风向(15分钟)1. 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并测量风向;2. 教授风向的测量方法,如风向标的使用方法以及地图上标注风向的方式。
Step 6:小结和检测(10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 教师出示一张地球仪或世界地图,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3. 出示几个选择题或综合问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关于气压带和风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气压带和风的形成和作用,并分析某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第二节风成地貌目标与素养1.通过对课本插图的观察与分析,能够说出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的名称、分布及特点,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2.通过阅读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掌握雅丹地貌的含义、成因;理解沙丘地貌的成因及特点,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3.结合课本插图,认识风沙活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能够用较为科学的方法预防或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2的要求。
4.能够运用地理工具模拟、实验等,学会观察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地貌的形成,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专家研究发现,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
黄土高原黄土颗粒物的分布特点: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由粗变细,按颗粒大小可分为三个带,即西北的沙黄土带、中间的典型黄上带和东南部的黏黄土带,从而引出两个问题、(1)黄土颗粒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规律性的变化?(2)干旱半干旱地区还会出现哪些风力作用相关的地貌形态?过程与方法1.观察实验法: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有趣实验等,分析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2.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新月形沙丘等景观图片,了解它们的特点、形成及分布地区。
3.讨论法、综合思维法:风沙灾害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对交通干线的危害非常之大,通过讨论等认识风沙危害的发生机制,降低灾害损失。
重点1.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特点。
2.风沙的危害及预防。
难点1.根据新月形沙丘判断风向。
2.风沙危害的防治。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划分学习小组(根据教材内容将全体学生划分成三个较大的学习小组:风蚀地貌组、风积地貌组、风沙危害治理组,各小组又可划分若干小组)。
2.分配任务、明确责任(每学习小组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风沙危害的类型及治理措施)。
【导入新课】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最深厚的区域,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呢?古今中外有很多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论证,有人说是风吹来的,也有人认为是水带来的,你赞同哪一种观点呢?【板书】第二节风成地貌风成地貌分为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微专题(二) 风典型例题剖析指导(2020天津卷)读图,完成下题。
某日14时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图下列城市中,此时风向偏南的是( )A.乌鲁木齐B.贵阳C.上海D.福州试题情景试题以等压线图为背景材料,考查风向的判断。
学科素养区域认知:乌鲁木齐、贵阳、上海的相对位置及海陆位置,北侧气压高于南侧的原因。
综合思维:大气由高压指向低压,气流的运动形成风。
地理实践力: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不是风去的方向。
思路引导第一步,读图文材料,明设问。
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知识整合技能提升1.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图所示(北半球):2.风力大小的影响因素(1)温差:(冬季)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夏季)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2)风带:受风带控制,风力大(如盛行西风带控制,风力大);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大。
(3)气压带:受气压带控制,风力小或无风(如赤道低气压带,风力小)。
(4)摩擦力:临海、海域宽阔的地方,摩擦力小,风力大;陆地上的山林、城市建筑群多,摩擦力大,风力小。
(5)地形①山地迎风坡,风力大;山地背风坡,风力小。
②地势平坦,无山地阻挡,风力大;地势崎岖,有山脉阻挡,风力小。
③狭管效应:位于峡口(或峡内)、峡谷或河谷的走向与盛行风风向一致,易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增强,风力大。
3.风能资源的开发(1)风能与煤、石油、天然气相比的优缺点优点:清洁无污染,可持续利用。
缺点:受气象条件限制,昼夜、冬夏差别大,能量分散;发电不稳定(可配建热电站等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开发时占地面积广,开发成本高。
(2)影响风能资源丰富的因素当地风的类型与次数;距离冬季风源地的远近;地形(地形平坦,河谷、峡谷与风向一致的,加大风速;山脉走向与风向一致,有利于风的深入)。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2. 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 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影响。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 讲解气压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气压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3. 讲解风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等风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降水等方面的影响。
5. 实际应用举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气象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气压带和风带实际应用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情况。
风微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风的定义、成因及分类,理解风力、风向等基本概念。
2. 使学生了解风对气候、地理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风能资源的利用。
3. 引导学生掌握使用气象工具观测风力、风向的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数据等资料分析风场、预测风力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研究风力、风向变化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2.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认识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特点,结合地理学科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风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风的定义与成因:介绍风的定义、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大气运动与风的关系。
教材章节:《自然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大气与风”。
2. 风的分类与特点:讲解不同类型的风(如季风、台风、寒潮等)及其特点。
教材章节:《自然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风的特点与分类”。
3. 风的影响与应用:探讨风对气候、地理环境、人类生活的影响,介绍风能资源的利用。
教材章节:《自然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风的影响与应用”。
4. 风力与风向观测:指导学生使用气象工具(如风速计、风向仪)进行风力、风向观测。
教材章节:《自然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气象观测”。
5. 风的分析与预测:教授如何运用地图、气象数据等资料分析风场、预测风力。
教材章节:《自然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五节“风的分析与预测”。
教学内容按照上述安排进行,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高中地理风向判断教学设计1. 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及风向判断的基本原理;2.学会使用风向标和其他工具判断风向。
教学内容:1.风的形成原因;2.风向判断的基本原理;3.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风的形成原因(20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风的形成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等;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了解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对风的形成和方向的影响。
第二步:风向判断的基本原理(30分钟)1.解释风向判断的基本原理,包括利用风向标、云的移动方向、风车等进行判断;2.向学生介绍风向标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包括箭头指向北方、标有N、S、E、W等标识等;3.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风向判断的基本原理判断风向。
第三步:风向标的使用方法(40分钟)1.分发风向标给学生,指导他们使用风向标观察当前风的方向;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观察周围的树木、云和风车等,判断风的方向;3.引导学生运用风向标和其他工具判断风向,或者仿真实验,利用风洞等装置模拟不同风向的情况。
第四步:巩固与评估(20分钟)1.让学生编写风向判断的报告,包括原理、方法和实地观察结果等;2.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判断结果;3.通过练习题和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个体与团队的评估。
教学资源准备:1.电脑、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图片和视频;2.风向标、实地观察工具(如云朵模型、风车等);3.教学材料,包括案例分析和练习题。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和判断风向过程中的表现;2.阅读学生书写的风向判断报告,评估他们对风向判断原理和方法的理解;3.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评估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4.对学生进行练习题和小组答辩,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及风向判断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使用风向标和其他工具判断风向。
同时,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风向判断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微专题: 风(2课时)知识目标:1.掌握风的形成,风的分类,理解风向的判读方法2. 影响风速的因素,中国的风能分布,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雾霾*) 能力目标:灵活运用风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梳理知识链条,重在知识整合,培养地理高考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作用知识能力,描述和解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色,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一、风的形成探究1.用箭头画出下面两图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请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探究2.画出风向1030 4901020 500 二、风的分类探究3:请补全热力环流,并分析下两图出现在白天还是夜晚?画出城市风探究4:画出下图各地主导风向,并说明风的成因.三、风向的判读::探究5:通过图中信息画出主导风向四、风力的判读探究6.图1和图2中风速最大的分别是 和 说明你的判断依据陆地 海洋 风 向 郊区郊区探究7:读台湾图分析冬夏季风哪强?我国呢?探究8:左下图是新疆百里风区示意图,右下图是三十里风区示意图,请说明达坂城所在的三十里风区风力强劲的季节?三十里风区的成因?三、风的影响( 可以从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来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大气、地貌、土壤、水文、植被)人文地理环境(农业、工业、商业、交通、文化、人口、民族)【检测案】一、客观题(02春季文综卷)读下,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2013四川)2 图2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2014山东卷)3.图4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 东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西北风4.(2013新课标二卷)在图5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A.台北B.上海C.首尔D.北京二、主观题(11浙江)二.太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背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第二节风成地貌(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风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风沙防治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与多个自然要素的关系,能解释风成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
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从区域视角识别出风成地貌,说出风成地貌的区域分布规律。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区域真实案例的分析,判断风、沙的来源;掌握实际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升地理实践力;学会自己去分析风沙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教学重难点1.风成地貌的类型、特点。
2.风成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分布。
3.区分风积地貌与风蚀地貌。
教学过程【导入】【师】游学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从我们做起,从研学旅行做起。
亲爱的同学们,想跟随老师一起去实地研学吗?心动不如行动,收拾行囊,出发吧。
我们今天研学主题是——“揭开黄土高原的身世谜团”。
那么接下来的第一站自然要去哪里呢?【生】黄土高原【探究活动】【师】研学第一站来到黄土高原,印入眼帘的除了上节课所学流水侵蚀导致的千沟万壑,还有深厚的黄土层,你们知道最厚有多厚吗?最厚达一两百米(150180),究竟如何形成的呢?【生】风成说【师】对,这也是目前流行的——风成说;那如何论证呢?有同学经过采样研究已经绘制出黄土颗粒粗细分带图,请在图片上,找到证据来论证“风成说”?【活动】学生结合黄土高原颗粒粗细分带图,论证黄土的来源进而分析在黄土高原沉积的原因。
【转承过渡】【师】小结:我们已经明白黄土高原是风积地貌,但是黄土高原的黄土层的身世谜团仍未解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继续前行,接下来我们该往哪个方向去寻找黄土的身世谜团呢?【生】西北地区。
【探究活动】【师】第二站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第二站——腾格里沙漠,在沙漠中最常见的地貌是沙丘,老师用无人机拍摄了新月形沙丘航拍图,请你们根据所拍的照片,描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态特征?【活动】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新月形沙丘的特点【观看视频】新月形沙丘形成过程【师】提问:沙丘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假设此时我们的导航设备出现故障,迷失了方向,该如何利用新月形沙丘来判断前行方向呢?【活动】学生根据新月形沙丘等高线图判断风向【归纳小结】【归纳小结】:我们明白沙丘形态与风向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风向、不同的地表形态等有形成不同的沙丘,如图所示,但是不管形态多么千奇百态,它都和黄土高原一样是一种风积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