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 秦岭
- 格式:docx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29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秦岭一、单选题读秦岭山区某地附近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若图中两条河流的支流可能会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A.①B.①C.①D.①2.唐代诗人岑参在《登总持阁》中写道“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图中最可能欣赏到诗中景观的是()A.甲B.乙C.丙D.丁3.甲地某人在北京时间5:40看到日出,该日最可能处在()A.3月份B.6月份C.9月份D.12月份1.B 河流源头有着溯源侵蚀的能力,会切穿山脊,导致与附近的河流相连,产生河流袭夺现象。
地势更低的河流夺取海拔稍高的河段,带来部分河段改向。
观察等高线图及图示区域河流可能袭夺相连处,推知①处河流流量可能会增大。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A 诗句“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意思是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
只有甲地是四地中海拔最高的点,且站在甲地向北看才能看到渭河水。
乙地海拔不及甲处高,丙丁位于太白山南侧,受图中太白山峰的阻挡看不到北侧渭水。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B 北京时间5:40日出,秦岭主峰经度约107°E地方时约5点日出,算出昼长约14小时,且甲地海拔高,日出早,日落晚,甲地昼长大于12小时且接近昼长最长,6月可能性最大。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某学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从南麓开始攀登山峰,进行生态考察。
下图为秦岭地区地形剖面图与年降水量曲线图。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秦岭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海拔位于()A.1500~2000米之间B.2000~2500米之间C.2500~3000米之间D.3000米以上5.秦岭南麓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针阔混交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6.渭河平原的形成原因是()A.水平挤压形成褶皱,背斜被侵蚀而成B.流水侵蚀、搬运而成C.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向斜向下弯曲而成D.秦岭北侧岩体下陷,渭河携带泥沙沉积而成4.C 先在年降水量线(图中虚线)上找出降水量最多的点,然后作垂线落在地形剖面线上(图中的实线),两者的交点为降水最多的地点。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秦岭位于中国中部,东接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西连长江流域的川滇高原。
自东北至西南地势逐渐升高,横贯华夏大地,俯临长江与黄河之间。
整个山脉分为七段,从陕西华阴至四川广元,全程约1000公里。
在秦岭地区西、东部各分布有秦岭和淮河的两个水系,各有一定的河流,除有一定数量的内流河外,还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这得到科学家学术研究的证实。
二、地质构造秦岭山脉即为古生代构造抬升出的造山带,核心地带呈南北走向,因受构造运动的挤压形成了一系列的山地。
在构造特征上,秦岭是典型的碰撞造山型山地,是中国国内东西走向的断裂带。
通过滑动构造,使泥盆系的岩层堆砌形成了中泥盆世的泥盆系地层,这种地质造成了丰富的矿藏资源。
山脉最大的特征在于其结构上呈东西走向,顶部宽广,五彩鲜明,是一条以深度和宽度取胜的典型小地形山。
三、气候特点秦岭气候多样,有着显著的垂直气候分布特点。
由于其地处亚热带到温带的过渡带,气候从东到西和从山脚到山顶有着显著的变化。
夏季气候凉爽,适合度假的消暑场所。
冬季则严寒少雪,因而生态垂直地带范围较大。
由于垂直气候的分布,使得山地植被及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四、植被分布秦岭植被种类繁多,海拔高度不同的地方植被分布也有所不同。
在0-900米的山地范围内主要分布有森林植被,低山带主要有与都的森林、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高山丛林则以落羽松、枫树、松树为主。
在900-1800米的山地范围内,主要分布有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植被总体优势尚未明显。
在1800-2400米的山地范围内,高山针阔混交和针叶林逐步成为植被的主导,高山草甸逐渐变成山地林带气候的特征。
这些植被对于保护水源、土壤、气温等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五、动植物资源秦岭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特有的生物物种分布区之一。
植物方面,有多种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地被植物分布于不同的海拔地带。
秦岭地区的山地植被对于维护土壤、保持水源、调整气候等有着重要作用。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材料一中秦岭和合
材料一中提到的秦岭和合是指秦岭和汉水之间的一片区域,它是中国的主要山脉之一,也是中国的水源涵养区之一。
这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中部,跨越陕西、湖北、河南等省份。
秦岭是中国主要的山脉之一,它的长度超过1,500公里,横跨陕西、甘肃、四川、重庆等省份。
秦岭地势险峻,山峰起伏,海拔高度在1,000米到3,700米之间。
秦岭的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山脉内有众多的断层和地热资源。
合水是汉江的主要支流之一,起源于秦岭北麓的宝鸡市,流经陕西、甘肃、宁夏、河南等省份,最终汇入汉江。
合水流域面积约为7.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黄土高原河流之一。
合水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其水质清澈,被誉为“黄河明珠”。
秦岭和合地区是中国的重要自然资源保护区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
该地区的山体、森林、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十分壮美,是中国的旅游胜地之一。
同时,该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如铁、铜、铅、锌、金、银等。
但由于历史上的矿业开采和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为了保护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 1 -。
秦岭高考知识点归纳秦岭地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高考考区,其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都对高考知识点的归纳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围绕秦岭地区的特点,对高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备考复习。
一、地理知识点1. 秦岭的地理位置:秦岭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东西横贯陕西和甘肃两省,南北对峙于秦巴山区和陕北平原之间。
2. 秦岭的地形地貌:秦岭地势险峻,山岭起伏,峰峦叠嶂。
秦岭北坡多峡谷和丘陵,南坡多断崖和陡坡。
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等。
3. 秦岭的气候特点:秦岭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春寒秋凉、夏热冬寒的特点。
4. 秦岭的自然资源:秦岭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铜矿石等。
此外,秦岭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
二、历史知识点1. 秦岭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关系:秦岭地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将秦岭作为北方的屏障。
秦岭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西方文化和贸易交流。
2. 秦岭与陕西历史名人:秦岭地区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
例如,陕西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领导人曾在此驻扎。
此外,秦岭还是司马迁的故乡,他是《史记》的作者。
三、文化知识点1. 秦岭与文化遗产:秦岭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如,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秦岭还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发源地,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寺庙。
2. 秦岭与民俗文化:秦岭地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例如,秦岭地区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如秦岭葫芦灯会、秦岭草舞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四、科学知识点1. 秦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秦岭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其中,矿泉水、植物、动物等都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 秦岭地震活动:秦岭地区位于我国的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了解秦岭地震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地震预防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秦岭高考知识点汇总秦岭是中国的山脉之一,位于我国的陕西、甘肃、四川和重庆等地。
历史上,秦岭被视为天然的屏障,广袤的山脉隔断了华北和西南之间的交通。
然而,秦岭不仅仅是一座壮丽的山脉,它也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
在高考中,秦岭也成为了一些文理科目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对秦岭高考知识点进行汇总,以便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地理类知识点1. 秦岭地貌特点:秦岭地势雄伟,呈东西走向,横断山脉主要由山地、高原、盆地组成。
秦岭东坡较缓,西坡较陡,多山谷和峡谷。
2. 秦岭气候特点:秦岭气候呈南北分布差异,南坡气候温暖湿润,北坡气候寒冷干燥。
降水集中在夏季,昼夜温差较大。
3. 秦岭的生态环境:秦岭地区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包括森林、草地和湿地等。
秦岭也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承担着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使命。
二、历史文化类知识点1. 秦岭的历史意义:秦岭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曾是秦始皇修筑长城的重要部分,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2. 秦岭的文化遗产:秦岭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秦岭的古建筑、石刻、古道等。
其中,秦岭的古建筑以秦汉建筑为主,体现了古代建筑工艺和审美风格。
3. 秦岭的民俗文化:秦岭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秧歌、舞龙舞狮、祭祀活动等。
这些民俗文化是秦岭地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信仰。
4. 秦岭的旅游资源:秦岭地区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成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游客可以欣赏到秦岭的雄奇山峦、奇特的峡谷和瀑布,也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生物类知识点1. 秦岭植物资源:秦岭地区的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有许多珍稀濒危的植物种类。
例如,秦岭被称为“植物王国”的太白山区拥有大量的草药资源,如何首乌、黄芪等。
2. 秦岭动物资源:秦岭地区也是许多珍稀和濒危动物的栖息地,如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等。
这些动物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平衡的守护者。
四、科学技术类知识点1. 秦岭地震活动:秦岭位于我国的构造活动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练习题
一.读图“我国地形与河流的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山脉是秦岭,图中河流是淮河。
(填写序号与字母)
2. 根据地图秦岭大致呈走向。
3. 根据地图淮河的流向是自向流,最终注入海。
4. 在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二.下列有关“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B.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C.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方
D.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三.将下列显示我国南北差异的词语与叙述的内容正确搭配起来。
1. 南船北马 A. 地方方言
2. 南米北面 B. 传统民居
3. 南矮北高 C. 主食
4. 南繁北齐 D. 交通工具
5.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E. 身材。
2021届高三中国区域地理微专题训练——秦岭地区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
地质历史时期,秦岭造山带属于扬子板块北缘,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块共存的格局。
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
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
在距今3.75亿年的地壳运动中,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
图3示意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
据此完成1~3题。
1. 秦岭的主要成因是A.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B.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地垒C.位千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2. 图示地质历史时期,与南秦岭相比,北秦岭A.煤炭资源更丰富B.植被种类更少C.岩层中化石更多D.山坡短且陡峭3. 勉略洋A.洋面不断扩大B.洋壳稳定C.多玄武岩D.多珊瑚岛秦岭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
下图为秦岭南坡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变化的示意图,其中在秦岭南坡海拔2400m以上区域开始出现“金背杜鹃”。
据此完成4~5题。
4. 在海拔1000-1200m的秦岭南坡,植物多样性随海拔上升而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人类活动减少B.降水逐渐增加C.温度逐渐降低D.土壤肥力增强5. 秦岭南坡海拔2400m以上区域开始出现“金背杜鹃”,推测“金背杜鹃”的生长习性是①喜温凉②耐严寒③喜盐碱④耐贫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读秦岭山区某地附近等高线地形图,完成6~8题。
6. 若图中两条河流的支流可能会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7. 唐代诗人岑参在《登总持阁》中写道“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图中最可能欣赏到诗中景观的是A.甲B.乙C.丙D.丁8. 甲地某人在北京时间5:40看到日出,该日最可能处在A. 3月份B. 6月份C.9月份D.12月份光合有效辐射是指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吸收而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光谱能量(简称PAR),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PAR)则指植被冠层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与总PAR 之比。
秦岭知识点总结地理特征秦岭是中国东部的一道重要的天然屏障,起着极其重要的防御作用。
秦岭北坡斜面较缓,南坡陡峭。
沟谷和峡谷纵横交错,山地地形显著。
秦岭山脉东部为高、西部为低,大致分为秦岭以南、北两部分。
秦岭山脉全体由10余个高山主峰、200余个高山次峰,1000余个较知名的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
水系丰富秦岭地处陕西、河南、甘肃、四川、湖北、湖南六省区,是戈壁滩和黄土高原间的天然屏障,是陕西、河南两省之间的水源分界线。
秦岭山脉长年积雪,经露川河、泾河片却了黄土高原干旱气候,是关中平原喀斯特地貢的基础。
同时,秦岭山脉地处北方水系的分水线,山区四季分明,山地地势高巍、河流众多,水资源非常丰富,也为黄河上游水系和长江上游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岭山脉北坡多数为黄河水系支流的发源地,南麓拥有长江水系的发源地。
植被丰富秦岭山脉海拔差异大,气候多样,垂直气候变化明显,从而形成面积较大的植被垂直分带。
从山脚到山顶,植被带有数座划分。
在低海拔地区可见禾本科植物佔多数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海拔1600米以上饭岭的林线以下到3000米的高山草甸有针叶林和草甸中的花木4次一地带,在高树带中,浙、豫勘中部的秦岭地区随着山势的变化,植被垂直是有五风,优势种类是剑古荒、杉木、栲(kǎo)木、樟木、红颈椴、白鼋木、枫举当、桤林、苗子杉、水曲柳、水曲草、藤条面、龙眼黄耗、黄栌等等诸多特有的树种。
另外,横断秦岭中部的渭南区域地处水分丰富的山岳丘陵区,植被繁茂莺山岗、插柳山等山峰南麓的扇形沟盆地内广泛分布林清居和白刺槐林。
动物资源丰富秦岭山脉不仅植被丰富,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被称为“生物资源宝库”。
来自科学研究确认,仅在秦岭高山、卖龙、秦岭、华山、紫金各州封渠的1000多棵树木才有生长,里有环洞式岩洞和卧室15个在全国动物人造地列100多种有很中。
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最东方梅花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山羊、豹子、汉酷壬等五个物种。
秦岭阅读理解附答案秦岭阅读理解附答案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高3771.2米,在陕西省宝鸡市境内。
秦岭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秦岭你是怎么理解呢?那么关于秦岭阅读理解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秦岭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秦岭》阅读材料秦岭方光华曹振明①秦岭横亘于中国中东部,西起甘肃临潭县白石山,东经天水麦积山,穿越陕西,直至河南,全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气势磅礴。
②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
关中盆地“四塞以为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关中“四塞”之东、南、西三塞均由秦岭山脉所成,东边华山、王顺山、骊山,东延为肴山,横亘于黄河与洛水之间;南边太白山、终南山等,雄峙于关中平原的南部;西边岐山、陈仓山等,阻隔于关中西部。
另外再加上尧山、黄龙山等逶迤连绵的北部山系,一起组成了关中四面山的地形地势。
在四周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山脉之间,藏有许多雄关险隘。
举其要者则有四处:东为潼关或函谷关,南为武关,西为散关,北为萧关。
潼关是东部进入关中的天然防线,南依秦岭,北有渭洛并黄河之要,西有华山之屏,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险厄峻极;函谷关则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咽喉;武关是关中的南方门户,建在秦岭南麓陕南商山的谷涧,悬崖深壑,号称“三秦要塞”;散关则西扼关中交通要道,南依秦岭山脉,乃蜀秦往来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另外北方的萧关居六盘山东麓,控扼塞北通向关中之要道。
因恃秦岭,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
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③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
秦岭北翼塑造了两条大河——泾水和渭水,秦岭北麓又发源了六条河流——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泾水与灞水等六条河流最后一并汇入渭水。
八百里秦川即为八水的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地势舒展平坦。
早在《尚书·禹贡》中,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
秦岭高考知识点总结秦岭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位于中国的陕西、甘肃两省之间,是中国的北南分界线。
秦岭地势险峻,气候多变,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之一。
而且,秦岭地区是中国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考生需要对秦岭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对秦岭高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地理知识点1. 秦岭山脉的地理位置秦岭山脉位于中国的陕西、甘肃两省之间,是中国的北南分界线,东接黄土高原,西临秦巴山地,全长约1200公里,是中国最重要的山脉之一。
2. 秦岭的地形地貌特点秦岭山脉地势险峻,山势起伏,山峰连绵不绝,是中国的主要屏障之一。
秦岭的地貌特点包括山势险峻、山川纵横、溪流纵横、地形多变等。
3. 秦岭的气候特点秦岭地区气候多变,主要包括高山气候、山地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变化明显,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是中国北方气候和南方气候的过渡带。
4. 秦岭的资源分布秦岭地区资源丰富,包括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秦岭山脉的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还是动植物的乐园。
5. 秦岭地区的地质灾害秦岭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地质灾害对当地的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历史知识点1. 秦岭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秦岭山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除了是北南分界线外,还是中国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秦岭周边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古迹遗址,如兵马俑、华清池、法门寺等。
2. 秦岭的历史文化遗产秦岭地区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秦始皇陵、华清池、长城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3. 秦岭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秦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对中国的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岭地区的古代文明包括农耕文明、手工业文明、商贸文明等。
4. 秦岭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秦岭地区曾经发生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关中会战、秦楚战争等。
专题六区域热点:秦岭、贺兰山【学习目标】1.仔细研读图文资料,明确秦岭、贺兰山的山地垂直地带性及各自然带的分布。
2.通过秦岭、贺兰山实例分析,归纳原因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3.将山地垂直地带性这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与同学分享交流。
【知识梳理】秦岭一、气候方面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界限。
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淮河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
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5.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秦岭山脉南北两坡自然带垂直分异分布图6.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夏季,秦岭—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温多雨。
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温和少雨,秦岭—淮河以北寒冷干燥。
7.南北方地区分界线。
二、植被方面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
三、河流水文方面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少,汛期长,冬季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多,汛期短,冬季结冰。
四、地形、土壤、矿产方面1.地形:秦岭—淮河以南以丘陵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岭—淮河以南渐以红壤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黄壤或棕壤为主,东北以黑土为主,西北多白色沙质土。
3.矿产:秦岭—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属居多,工业上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出口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煤、铁、石油为主,工业方面以重工业占的比例较大。
五、农业方面1.耕地类型: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
2.粮食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稻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小麦为主。
秦岭淮河练习题秦岭淮河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区划线之一。
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加深对秦岭淮河的了解。
一、选择题1. 秦岭淮河地理位置是在()之间。
A. 长江和黄河B. 淮河和长江C. 黄河和长江D. 长江和珠江2. 秦岭淮河地区的主要特点是()。
A. 地势起伏、山高坡陡B. 平坦开阔、土地肥沃C. 气候多变、降水充足D.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3. 秦岭淮河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
A. 稻谷B. 小麦C. 大豆D. 棉花4. 秦岭淮河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是()。
A. 煤炭B. 铁矿石C. 石油D. 天然气5. 秦岭淮河的发展对于中部地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作用。
A. 推动B. 抑制C. 无影响D. 不确定二、填空题1. 秦岭淮河地区属于中国的()地域。
2. 秦岭淮河地区的土地资源适宜发展()农业。
3. 秦岭淮河地区是我国()地区之一。
4. 秦岭淮河地区的山区地势复杂,有许多()山脉。
5. 秦岭淮河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是()气候。
三、问答题1. 秦岭淮河地区的地势特点是什么?这对该地区的农业有何影响?2. 秦岭淮河地区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何影响?3. 请简要介绍秦岭淮河地区的矿产资源情况,并分析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四、综合题请结合秦岭淮河地区的地势、气候、农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简要分析该地区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建议。
注意,以上所有题目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不要直接从互联网上复制粘贴答案。
同时,如无特殊要求,请尽量使用文字描述来回答问题,不要提供任何网址链接。
写作格式:根据各题目的要求,使用适当的格式回答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
在综合题的回答中,请使用段落划分并在适当位置标注序号。
(以下为文章正文,无需重复题目或其他内容)一、选择题1. B. 淮河和长江2. A. 地势起伏、山高坡陡3. B. 小麦4. A. 煤炭5. A. 推动二、填空题1. 中部2. 科技3. 重要4. 支脉5. 温带三、问答题1. 秦岭淮河地区的地势特点是多山,山势起伏,山高坡陡。
秦岭高考的知识点秦岭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其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然而,除了旅游胜地外,秦岭还是中国高考地理学科的重要考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与秦岭相关的高考知识点。
一、秦岭地理位置和特点秦岭位于中国中部,横跨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河南等省份,总长度约1200多公里。
秦岭地势险峻,山脉起伏,山峰高耸入云。
山脉间有众多的峡谷、溪流和瀑布等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同时,秦岭还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对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水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二、秦岭的地质历史秦岭地处地壳构造运动剧烈的地区,地质构造复杂。
据研究,秦岭主要由古生代地层和构造形成,包括古元古代地层和华北造山运动时期推覆的晚古生代地层。
在秦岭地区,我们可以看到由火山作用、岩浆侵入等地质过程形成的火山岩、花岗岩等岩石,这些岩石是秦岭地区独特的地质景观。
三、秦岭的气候特点秦岭地处中国的暖温带过渡地带,山脉间的海拔高度差异大,气候呈现垂直分布。
一般而言,秦岭北部气候条件较为严酷,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多雨;而秦岭南部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气候特点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秦岭的生物多样性秦岭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山脉的海拔梯度和气候变化为秦岭提供了独特的生态条件。
秦岭是中国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着众多珍稀植物,如银杏、石楠花等。
同时,秦岭还是中国黄牛、狍子、斑鹿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保护着多样的生态系统。
五、秦岭的文化历史秦岭地区不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还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
秦岭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曾经是秦朝的边防屏障。
在秦岭地区,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历史文化相关的遗迹和古迹,如秦始皇陵、华清宫等。
这些文化遗产和历史遗址向我们展示了秦岭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
六、秦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秦岭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
秦岭南北两侧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具体来说:
秦岭北侧:由于秦岭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当冬季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南下时,会在秦岭北侧形成背风坡效应。
这意味着北侧会受到更强烈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气温相对较低。
此外,秦岭北侧位于向阴坡,因此得到的太阳光照较少,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何该地区的气温较低。
秦岭南侧:相比之下,秦岭南侧则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到的风力和冷空气影响较小,因此在冬季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热量,使得气温相对较高。
南侧还位于向阳坡,因此气温更高。
秦岭物种丰富地理题秦岭是中国的一座著名山脉,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众多珍稀物种的家园。
在地理学角度上,秦岭的物种丰富性具有一定的迷人之处。
本文将从地理角度探讨秦岭物种丰富的原因和影响。
一、气候因素影响物种丰富性秦岭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处,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特征。
西侧是干旱的陕北地区,而东侧则是湿润的华北平原。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秦岭在气候上形成了多样性。
秦岭的高山区域气温较低,气候湿润。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许多冷喜湿爱的物种选择在秦岭生活。
例如,雪豹和金丝猴等高山动物都在秦岭地区有比较丰富的种群。
另外,由于海拔的不同,秦岭的气候条件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进一步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
二、地形因素影响物种丰富性秦岭是一座纵向延伸的山脉,地形复杂多样。
山脉的起伏和多山的地势造就了丰富的生境类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等。
不同的生境提供了不同的栖息地和资源,吸引了各类物种在秦岭定居和繁衍。
同时,秦岭还孕育了丰富的水系,如渭河、洮河等。
这些水系为动物提供了饮水的来源,并且生物多样性也富集在河流周围的湿地地区,如莽莽湿地等。
三、人类活动对物种丰富性的影响虽然秦岭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人类活动对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也有一定的影响。
过度的砍伐和开发导致了森林面积的减少,很多植物物种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而水土流失和污染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另外,人类在秦岭地区进行的旅游和开发活动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过度的游客流量和垃圾排放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此,保护秦岭的物种资源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秦岭作为中国的一片自然宝地,其丰富的物种资源得益于多样的气候和地形条件。
然而,人类活动也对这片宝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秦岭的物种丰富性,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推动可持续的发展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020-2021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秦岭中学高三地理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24~25题。
24.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B.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C.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D.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25.对城市热岛强度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高B.上午8时的峰值与人流、车流高峰期有关C.地势低洼的地区,热岛强度较小 D.热岛强度仅受天气状况影响参考答案:B B2.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左图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
据此回答3-4题。
3.该区域所在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铜矿出口国,下列与铜矿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是A.地震 B.火山喷发 C.岩浆侵入 D.沉积作用4.图中丙地的地质、地貌属于A.背斜成岭 B.向斜成谷 C.向斜成岭 D.背斜成谷参考答案:3.C4.D3. 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积岩层,且基岩裸露。
左下图示意该区域地表岩层分布,右下图示意三种岩石样本。
据研究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其流速、流量有关。
据此完成8~9题。
8.该区域砾岩沉积期间到页岩沉积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是A.河流落差增大B.河流落差减小C.河流流量增大D.河流流量减小9.该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分别是A.背斜沉积平原B.向斜沉积平原C.背斜剥蚀平原D.向斜剥蚀平原参考答案:8.D 9.C第8题,砾岩、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沉积物的颗粒越大。
砾岩的组成颗粒较大,说明当时流量较大,河流落差大,流速较快;页岩的组成颗粒较小,说明当时流量较小,河流落差减小,流速较缓,沉积颗粒较小。
因此D正确,故答案选D项。
第9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处表层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属于背斜构造,由岩层裸露可知,该地受外力侵蚀,岩层缺失,从而形成剥蚀平原,故答案选C项。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秦岭一、单选题读秦岭山区某地附近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若图中两条河流的支流可能会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A.①B.①C.①D.①2.唐代诗人岑参在《登总持阁》中写道“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图中最可能欣赏到诗中景观的是()A.甲B.乙C.丙D.丁3.甲地某人在北京时间5:40看到日出,该日最可能处在()A.3月份B.6月份C.9月份D.12月份1.B 河流源头有着溯源侵蚀的能力,会切穿山脊,导致与附近的河流相连,产生河流袭夺现象。
地势更低的河流夺取海拔稍高的河段,带来部分河段改向。
观察等高线图及图示区域河流可能袭夺相连处,推知①处河流流量可能会增大。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A 诗句“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意思是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
只有甲地是四地中海拔最高的点,且站在甲地向北看才能看到渭河水。
乙地海拔不及甲处高,丙丁位于太白山南侧,受图中太白山峰的阻挡看不到北侧渭水。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B 北京时间5:40日出,秦岭主峰经度约107°E地方时约5点日出,算出昼长约14小时,且甲地海拔高,日出早,日落晚,甲地昼长大于12小时且接近昼长最长,6月可能性最大。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某学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从南麓开始攀登山峰,进行生态考察。
下图为秦岭地区地形剖面图与年降水量曲线图。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秦岭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海拔位于()A.1500~2000米之间B.2000~2500米之间C.2500~3000米之间D.3000米以上5.秦岭南麓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针阔混交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6.渭河平原的形成原因是()A.水平挤压形成褶皱,背斜被侵蚀而成B.流水侵蚀、搬运而成C.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向斜向下弯曲而成D.秦岭北侧岩体下陷,渭河携带泥沙沉积而成4.C 先在年降水量线(图中虚线)上找出降水量最多的点,然后作垂线落在地形剖面线上(图中的实线),两者的交点为降水最多的地点。
最后从交点向左作横坐标的平行线,与纵坐标的交点为海拔高度,可读出海拔高度为2500~3000米之间可,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A 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秦岭南麓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A正确。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B错误。
温带针阔混交林带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C错误。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D错误。
故选A。
6.D 渭河平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是断层下降的一侧,是秦岭北侧岩体下陷,渭河携带泥沙沉积而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秦岭植被类型丰富,垂直分带明显。
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土地覆被和利用有一定影响。
下图为2000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秦岭南北坡各垂直带上的构成图。
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7.秦岭山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大的是()A.耕地B.草地C.林地D.裸地8.影响秦岭南北坡耕地分布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热量C.水份D.地形9.秦岭山地土地利用中原生态保持最好的是()A.①B.①C.①D.①7.C 读图,结合图例可知,除去在海拔最高的亚高山草甸带外,在其他海拔高度上,秦岭山地中土地利用类型中的乔木林地和灌木疏林地所占比例之和,总大于耕地或者草地,且海拔越高处,土地面积较小,所以草地在高海拔比例虽大,但总面积小。
因此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大的为林地,故选C。
8.B 读图,秦岭南坡的耕地分布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主要是由于南坡位于阳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故选B。
9.D 读图可知,在①处(亚高山灌丛草甸带)耕地面积占比为0 ,说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保持原生态最好,故选D。
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475米)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以山水形胜而出名。
但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对户外爱好者提出挑战,尤其以一段称为“石海”的路段最难,基本上是在碎石上攀爬。
如图示意“石海”景观与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从安全角度考虑,一年中最适合在鳌太线上徒步旅行的时期是()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11.推测“石海”出现的位置在()A.落叶阔叶林之下B.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C.针阔混交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D.高山灌丛草甸之上12.与“石海”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A.气温的日变化B.气温的季节变化C.降水的日变化D.降水的季节变化10.C 由材料可知,鳌太线旅游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于积雪,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夏季气温高,积雪较薄,有利于徒步旅行,C正确。
其他季节积雪厚度大,且山顶气温低,气候寒冷,容易冻伤等,ABD 错误。
故选C。
11.D 石海出现在穿越鳌太线过程中,其海拔高度在3475-3767米之间,对照太白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布图,石海应当位于高山灌丛草甸之上,D正确。
故选D。
12.A 石海存在裂隙,在水分反复冻融情况下,岩石破裂成很多小块,或者因温度变化,组成岩石的矿物不均一,热涨冷缩,造成岩石破裂。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岩块及岩屑,在地形平缓的条件下,大多岩屑在原地残留下来,形成碎石覆盖地面,这就是石海。
所以石海的形成与气温的日变化有关,A正确。
故选A。
“引汉济渭”工程采用隧洞引水方式,开凿隧道隧洞穿越秦岭,将汉江水引入渭河。
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3.建设引汉济渭工程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A.山区气温低,冻土广布B.地形地质条件复杂C.汉江水质较差水量较少D.全程需动力提水北上13.B 建设引汉济渭工程穿过秦岭,山脉高大,而且这一地区有巨大断层,所以建设工程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这一地区没有冻土,汉江水质较好,秦岭以北可以自流,选择B。
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
下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兰渝铁路沿线秦岭南、北两侧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其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地形D.土壤15.兰渝铁路秦岭以北段修建时,有利于保护生态的合理措施是()A.城镇附近设置隔音屏障,保障居民生活B.多建桥梁,减少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C.加大隔离障范围,保证列车的运行安全D.路基的两侧种植常绿阔叶林,美化环境14.A 兰渝铁路沿线秦岭南、北两侧自然植被类型分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形成该差异的原因是热量,选A。
15.B A、C项不属于生态措施,该地为温带,不可能种植常绿阔叶林,修建桥梁,为野生动物留生态通道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选B。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和最高峰,对南北气流阻隔作用较强,使得南北坡温度差异大,且南北坡温度随海拔变化的特征不同。
下图示意太白山南北坡1—12月份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6.关于太白山南北坡各月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坡和北坡年内变化趋势一B.气温相对高的月份南北坡均表现出较高的气温垂直递减率C.南北坡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D.年均垂直递减率北坡小于南坡17.与南坡相比,北坡夏季气温垂直递减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日照时数B.气流湿度C.植被覆盖率D.风速16.B 从图中看北坡变化和南坡不相同,A错;秦岭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和气候、生态分水岭,山脉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太白山气温相对高的月份南北坡均表现出较高的气温直减率,B对;南坡最大值出现在春季,C错;年均垂直递减率北坡大于南坡,所以B正确。
17.B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和最高峰,对南北气流阻隔作用较强,使得南北温度差异大,与南坡相比,北坡夏季气温直减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形阻挡,气流下沉,下沉气流干燥,容易升温。
选择B。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
下图为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18.该山脉可能为()A.天山B.阴山C.秦岭D.南岭19.该山脉2900米以上植被覆盖度下降的主导因素是()A.土壤B.水分C.光照D.热量20.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A.水热条件相似B.人类活动相似C.植被类型相似D.地形地势相似18.C 根据材料图示显示4-10月不同海拔植被覆盖度状况,4-10月为我国绝大部分植被的生长期,图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1000-3000米左右可达到90%以上,说明该山脉植被覆盖率较高。
且在2000米以下的位置,南坡植被覆盖度高,说明在2000米以下的同海拔高度,南坡水热条件好,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其植被覆盖度较低,北坡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水分条件比南坡好,所以北坡应比南坡植被覆盖度高,故A错误;阴山海拔高度在400-2000米左右,南岭海拔最高处约为2000米,图示山脉接近4000米,故BD错误;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则覆盖度较高,且秦岭海拔高度接近4000米,故该题选C。
19.D 根据材料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植被覆盖度,读图2900米以上的植被覆盖度南北两坡都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2900米以上的山区土壤随海拔的升高变化较小,所以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土壤影响小,故A错误;2900米以上的山区因水汽减少,降水较少,且变化不大,故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水分影响小,故B错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光照条件越好,植被覆盖度应上升,与图示不符,故C错误;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热量条件变差,植被覆盖度应下降,故该题选D。
20.B 据第一题,该山脉为秦岭,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所以南坡水热条件比北坡好,甲处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且北坡坡度较陡,南坡较缓,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南北两坡植被覆盖度应不会相同,故ACD错误,根据材料影响植被覆盖度的因素还有人类活动,若南北两坡人类活动相似可能使植被覆盖度相同,故该题选B。
山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递减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且不同坡向有明显差异。
下表为我国秦岭某山地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月变化多年平均值(①/10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秦岭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多年平均状况是()A.两坡都是夏季小、冬季大B.全年都是南坡小、北坡大C.夏季南坡大,冬季北坡大D.两坡差异夏季小、冬季大22.据表中数据推测,该山地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A.北坡山麓B.北坡山上C.南坡山麓D.南坡山上23.下列现象会导致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差异缩小的是()A.南坡山麓水田改旱作B.全球变暖,结冰期缩短C.冬季风势力异常强盛D.北坡大规模毁林开荒21.D 表格显示,秦岭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多年平均状况是夏季北坡大,冬季南坡大,但两坡差异夏季小、冬季大,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