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研究成果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9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13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19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4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9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5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6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5项)。
高等教育(研究生)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此为样表,具体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生成表格为准)成果名称成果完成人姓名成果完成单位名称成果门类 类别代码 推荐序号成果网址推荐单位名称 ____ 推荐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 □ □□□□_________ (盖章)承诺书本人申报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郑重承诺:1.对填写的各项内容负责,成果申报材料真实、可靠,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未弄虚作假、未剽窃他人成果。
2.成果奖评审工作期间,不拉关系、不打招呼、不送礼品礼金,不以任何形式干扰成果奖评审工作。
同时,对本成果的其他完成人提醒到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的情况,接受取消参评资格的处理。
3.成果获奖后,不以盈利为目的开展宣传、培训、推广等相关活动。
成果第一完成人(签字):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签章);年月曰填表说明1.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
2.成果门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门类分类填写。
综合类成果填其他。
3.成果类别代码组成形式为:abc,其中:ab:成果所属门类代码:哲学一01,经济学一02,法学一03,教育学一04,文学一05,历史学一06,理学一07,工学一08,农学一09,医学一10,军事学—ii,管理学—12,艺术学—13,交叉学科一14,其他—15oc:成果属研究生教育填1,本科与研究生共用*填2。
4.推荐序号由5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为推荐单位代码,按照系统中各推荐单位代码填写,后三位为推荐单位推荐成果的顺序编号。
5.申请单位需提供一个成果网址,将成果申请材料和认为必要的视频及其他补充支持材料放在此网址下,并保证网络畅通。
6.成果曾获奖励情况不包括商业性的奖励。
7.成果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或开始研制的日期;完成时间指成果开始实施(包括试行)的日期;实践检验期应从正式实施(包括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间。
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项目名称: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与应用主要完成人:杨宗凯,刘三女牙,韩骏,杨非,李小文,刘拥纲,聂风华,李晟,张昭理,黄涛,吴砥,何秀玲,陈增照,刘海,陈矛,周东波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慕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项目简介: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实现“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技术保障。
该项目开展了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系统地提出了多场景融合的学习空间理论;攻克了云空间智能构建与赋能、基于边缘计算的教育场景感知与量化、泛义资源智能导学等关键技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1项(已授权1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5项,发布国家标准5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高水平论文47篇。
主要创新如下:(1)云空间智能构建与学习赋能。
以学习赋能为核心,建立面向现代教育服务、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集用户学习与教师研训功能于一体的云空间智能化机制,含资源充分共享、网络学习、心得交流、教师教研、协同工作等子空间;在信息实时的目标下,实现多种网络学习空间形式的集成与一致通达。
(2)基于边缘计算的教育场景感知与量化。
针对当前教育场景中存在的学习主体可描述、学习过程可计算与学习服务可定制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出了量化学习理论,阐述了学习者多维状态描述及演化规律;攻克了学习者高维动态建模、面向云端一体化的教育场景感知技术与基于深度学习的手势识别等关键技术。
突破了国际上教学过程数据量化的技术瓶颈。
(3)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创新实践。
集成上述关键技术和产品,牵头实施了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工程,建立了国家基础教育云服务体系。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主要成果1.教材建设(1)邱棣华、秦飞、王亲猛、夏雅琴编著的《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1版,书号:ISBN 7040130742);(注:邱棣华教授是刚刚退休的本课程组教授)(2)隋允康、王慕、邱棣华承担的“教育部网络课程试题库”也已正式结题,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过程材料力学习题库(分项目负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04;(3)隋允康教授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的国外著名教材、James Gere英文版的材料力学(Mechanics of Materials)写序,强调教育创新的观点; (4)邱棣华主编、秦飞参编的《材料力学》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立项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7040144778)。
2.教学研究近年来撰写了30多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完成本课程学生小论文集3册,承担了教育部、北京市和北京工业大学的教育教学多项研究课题,其中有 (1)“地方工科院校高等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体系研究”。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计划”立项课题:(B17),隋允康等,2001;(2)“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工程力学”,北京市教委,隋允康等,2003;(3)“基础力学重点课程建设”,北京市教委,隋允康等,2003;(4)“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邱棣华、秦飞,2003-2004;(5)“北工大基础力学重点课程建设”,北京工业大学,隋允康等,2002;(6)“材料力学多媒体教学平台建设”,北京工业大学,隋允康,秦飞,王亲猛,2001.3.优秀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成果奖(1)王慕(第4名),仿真应用力学实验,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2)隋允康获“北京力学学会优秀力学教师”称号,2001;(3)“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的开发与更新”,张亦良,王慕,李晓阳,邱棣华,隋允康,北京市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1;(4)隋允康被评为“2003年北京市教学名师”;(5)邱棣华获“北京力学学会优秀力学教师”称号,2002;(注:邱棣华教授是刚刚退休的本课程组教授)(6)邱棣华获北京工业大学“我心目中最爱戴的老师”称号,2002;(7)隋允康被评为“2003年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名师”;(8)隋允康被评为2003年北京市 “教育创新标兵”;(9)王慕,张亦良:“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培养高素质人才基地”,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10)张亦良荣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2003;(11)秦飞荣获北京工业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2003;(12)王慕等5位教师荣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学媒体评比三等奖”,2003;(13)张亦良荣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2004;(14)张亦良获中国力学学会力学教学优秀教师,2004;(15)课程组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材料力学精品课程的打造 —— 观念·课程·教法·教材·教研·环境·队伍),2004。
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取得的主要成绩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取得的主要成就近年来,中国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
以下将重点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成就。
一、教育教学成就:1.教育资源均衡优化: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师资、课本和教学设施,让农村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2.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外国教授和研究人员来中国任教和研究。
3.深化综合素质教育: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注重学术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许多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研成就:1.科研水平提升:中国的教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教育教学研究机构逐渐成立,教育研究人员的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有了更多的影响力。
2.教师专业发展:中国开始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积极推动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
许多地方政府提供奖金和补贴,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教育技术应用:中国积极推动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许多学校引入智能教育设备,开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三、教改成就:1.高考制度改革:中国高考是一个对学生非常重要的考试,近年来,中国政府对高考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增加多样化的录取方式、减少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等,使高考更加公平、科学和灵活。
2.课程改革:中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课程改革。
对传统课程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增加了与时俱进的新课程内容,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3.教育管理改革:中国注重教育体制改革,优化了学校管理机制,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推行了学校自主创新和管理,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管理策略。
标题:深度探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对各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优秀表现进行认可和奖励的重要奖项。
而研究生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工作的成果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肯定。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度探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帮助申报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过程,并为撰写材料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挑战1.1 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关系着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成果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和竞争力。
1.2 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导师资源紧张、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实践环节不够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重要性2.1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价值与意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设立,不仅是对教学工作的肯定,更是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可以激励教师在教学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2.2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对研究生教育的意义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既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认可,更是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肯定。
这将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三、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关键内容3.1 申报材料的内容要点与要求在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时,需要提交详细的申报材料,包括教学成果、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论文等。
申报者需要充分展示教学成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以及对研究生教育的积极贡献。
3.2 申报材料的撰写技巧与注意事项在撰写申报材料时,申报者需要注重材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教学成果的特色和亮点,展示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举措和成果。
还需要在材料中突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以打动评审专家和评委。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成果)省级鉴定的要求及程序一、对申请鉴定项目(成果)的要求1、研究成果突出、具有创新和特色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可申请省级鉴定;2、公开出版、有一定影响且使用面较大的教材可申请省级鉴定;3、教育部或其他部门下达的教学研究项目,如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可具函委托省教育厅组织省级鉴定。
原则上未立项的教学研究成果、单纯的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或者没有经过教学实践检验或应用的教学理论研究项目(成果),不组织省级鉴定。
二、申请鉴定的材料1、项目(成果)总结(研究报告)。
主要包括成果立项基础、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进展情况、教学实践、推广与应用、特色与创新、问题与不足等;2、成果查新报告;3、学校申请组织省级鉴定的报告(包括项目或成果名称、项目来源、鉴定专家建议名单、鉴定时间等);鉴定委员会由同行专家5-7人组成,全部来自校外,至少5人来自不同单位。
校企合作项目还应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加鉴定。
4、其他支撑材料。
三、鉴定程序鉴定会由省教育厅高教处主持,或者高教处委托学校教务处主持。
1、鉴定主持单位宣读同意鉴定的批复;2、主持单位提出鉴定要求;3、主持人转请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鉴定(1)项目(成果)负责人汇报项目(成果)研究情况;(2)鉴定专家提问与质询;(3)项目负责人、课题组成员答辩;(4)鉴定专家查阅相关材料;(5)鉴定委员会讨论、确定鉴定意见(项目组成员回避);(6)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宣读鉴定意见。
四、鉴定意见的要求(1)、对申请鉴定项目(成果)的评价:包括材料的完整性;研究指导思想、思路与方法;研究成果及在教学中运用情况的肯定与评价;特色与创新;推广应用价值。
(2)、主要不足及尚需改进之处。
(3)、是否通过鉴定(原则上不要求作出“一流”、“领先”、“先进”等评价)。
五、鉴定形式鉴定形式为会议鉴定,原则上不组织通讯鉴定。
六、鉴定证书填写鉴定工作结束后,由成果负责人填写鉴定证书报学校教务处审核。
2022年吉林省教学成果奖拟获奖成果名单近年来,受我国改革开放及教育办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亟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面向未来的竞争力转型,不断改善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成果发挥作用。
为此,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于2022年面向全省高校及学科开展,旨在向公众推荐优秀的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为学校教育办学改革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表彰优秀的高等学校教育创新及发展成果。
经过初审,本年度吉林省教学成果奖拟获奖成果共计20项,分别由省内各个高校提交经审核确定,具体如下:一、东北师范大学1、面向21世纪教育的理论构建及其实践研究(由胡金宝校长提交)2、“转化性研究”在教育学中的应用(由蒋彦亮副校长提交)3、教育实践研究综合模式的建构(由李艳芳副教授提交)二、长春工业大学1、超低温冷藏与冷冻技术研究(由谢国庆教授提交)2、饮料技术及其应用(由苏拉娜副教授提交)3、橡胶材料研究(由郭慧芬教授提交)三、东北电力大学1、水力发电厂设计与运行(由张丁教授提交)2、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由陈伟教授提交)3、风力发电技术与运行(由宋杰教授提交)四、吉林大学1、微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由李鹏教授提交)2、转基因植物育种与应用(由于建刚教授提交)3、植物分子育种及生物技术(由王晓华教授提交)五、吉林师范大学1、“融合型教育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课程”(由李中强校长提交)2、现代教育技术在项目学习中的应用(由尹照明校长提交)3、课程改革策略及其应用(由何晓平副校长提交)六、长春亚泰职业技术学院1、基于电子商务的实训应用(由曹金英校长提交)2、面向未来的餐饮管理实践研究(由张爱芳副校长提交)3、企业营销实践及其创新(由李晓娟副校长提交)以上20项教学成果,充分展示了我省各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改革成果的突出发挥。
其中,厦门大学谢国庆教授超低温冷藏与冷冻技术研究、吉林大学王晓华教授植物分子育种及生物技术,荣获本届吉林省教学成果奖颁发的特等奖。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教学成果总结报告成果名称成果完成人成果完成单位申请等级申报时间成果科类代码学校网址数学生活化_______张旭辉朱丽娟赵莉张红军雷军张艳霞“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成果总结报告一、成果研究背景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如果数学教学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冷冰冰的,学习数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
这样的教学不但缺少了趣味性,而且使数学与生活脱节,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新《标准》也强调学科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因此我们确立了以“数学生活化”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组织朱丽娟、张红军等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得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达到轻负高效的目的,学校的数学成绩也逐年跃居全县前列。
二、成果研究内容若教育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而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
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轻负高效,思想汇报专题让学生爱学,乐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验思路。
因此我们确立了“数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主要措施有:1、课堂教学生活化。
(1).导入生活化;(2).新授生活化;(3).作业布置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体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成果背景红河学院坐落在中越边境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是我国西南部距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
作为一所“国门大学”,学校依托区位优势,确定“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办学定位,坚持“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积极改革实践,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需求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提高学校对外开放的能力。
学校2007年开设越南语专业,创新性地采取“1+3”越南语人才培养方式,并将其逐步推广到整个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专业群。
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经过对培养方案、教学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澜湄合作区域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成果,2012、2013年,红河学院先后成为云南省小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云南省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
2017年6月,《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国门大学”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荣获第八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成果与实践本成果结合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育对外开放、沿边高校特色发展的需要,针对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质量保障等主要教学问题,以促进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人才全面发展、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方式改革为重点,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为抓手,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内涵,以“区域性国际化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两层定位为方向和基础,实施文化体验、实践实训和行业实习组成的“三通”培养方式,构建了有效的“三通”、“一体”、“两契合”的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两层定位,解决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和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平台的问题1.发挥区位优势,确定发展目标,建设了全面覆盖澜湄合作国家语种的专业群,构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确立具有国际视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利用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2007年起逐步开设越南语、泰语、缅甸语、柬埔寨语和老挝语本科专业,形成完整的澜湄国家语种专业群,构建区域性非通用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报告成果名称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践成果完成人姓名徐林祥、柳宏、陈军、陈学广、龚孟伟、刘佳、王定勇、张立兵、韦冬余、郑昀成果完成单位名称扬州大学成果科类文学类别代码推荐序号成果网址/col/col44422/index.html 推荐单位名称江苏省教育厅推荐时间 2018年 4 月 18 日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成果报告一、成果背景扬州大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文史科,著名学者王国维、朱东润曾先后在该校任教。
1952年在扬州办学后,著名语文教育家洪北平、洪为法、袁哲曾同时执教于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和扬州师范学院。
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后,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重建扬州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科。
近半个世纪以来,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专业不仅培养了以洪宗礼、杨九俊、黄厚江、袁振国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特级教师、教材主编和教育家,而且也培养了丁帆、周建忠、肖瑞峰、季国平、汪晖、高建平、蒋寅、华学诚、李昌集、戴伟华、毕飞宇、吴义勤、葛红兵、曹剑、王干等著名学者、作家和评论家。
百年历史积淀,特别是1992年合并为扬州大学后的改革实践,为本成果提供了厚实的建设基础。
本成果主持人徐林祥,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36年,现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系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在语文教师教育中存在着学科历史研究缺失,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在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培养中也存在着学生缺少理想、激情、兴趣,动手能力较差,实训渠道单一等问题。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学实践研究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以我校为例,通过对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出一系列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策略,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二、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校开展了教学实践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之路。
三、研究目标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2. 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 经验总结法:总结我校教师的教学经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方法;3. 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以实现研究目标;4. 案例分析法:对成功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经验。
五、研究内容1. 教师队伍建设(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2)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3)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 教学方法改革(1)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提高教学效果;(3)创新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3. 课堂教学管理(1)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3)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教学评价改革(1)建立多元化、全面化的教学评价体系;(2)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3)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六、研究成果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教学能力显著提高;2.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习成绩稳步提升;3.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在各类评比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4. 课堂教学氛围和谐、高效,师生关系融洽。
教育科研成果等级一、国家级科研成果国家级科研成果是指在教育领域开展的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力的科研项目或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过严格的评估和审定,被认定为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成果。
国家级科研成果涵盖了各个教育领域,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其中,学前教育方面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幼儿园管理和评估等方面。
基础教育方面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主要包括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教师发展等。
高等教育方面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主要涉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管理等方面。
职业教育方面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主要关注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
国家级科研成果的评选标准严格,要求成果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这些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国家级科研成果的获得者通常是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省级科研成果省级科研成果是指在省级范围内进行的教育科研项目或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对本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省级科研成果的领域和内容与国家级科研成果类似,也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
省级科研成果的评选标准相对宽松,要求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能够为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支持。
省级科研成果通常由省级教育部门或科研机构组织评选,获奖者多为从事教育科研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本地区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为改善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市级科研成果市级科研成果是指在市级范围内进行的教育科研项目或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市级科研成果的内容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与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成果的领域和内容相似。
高校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认定标准一、引言高校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认定标准是指评价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一套标准体系,是衡量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据。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中,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更需要建立科学、严谨的认定标准,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中来。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高校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认定标准,以期促进对该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基本概念1. 高校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的定义高校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是高等教育机构对教师开展的教学与科研活动进行认定、评估的一项工作。
这其中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研究等方面,也包括了教师的学术研究、科研成果的培育与转化等方面。
2. 认定标准的意义和作用高校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认定标准是为了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促进科研成果的培育与转化,激励教师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来,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
三、认定标准的内涵与要求1. 教学研究方面的认定标准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进行的关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在认定标准中,应该包括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创新的特色等方面的要求。
2. 科研成果培育方面的认定标准科研成果培育是指教师在学术研究与科研项目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影响力,包括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学术影响力等方面的要求。
还应该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及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与培育等方面的认定标准。
四、对认定标准的思考与建议1. 对认定标准的理性认识在建立认定标准时,应该理性认识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的本质,明确其对于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避免片面化、功利化的认定标准。
2.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在实际认定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中,应该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兼顾量化指标与质性评价。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我认为,高校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认定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