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 格式:docx
- 大小:28.24 KB
- 文档页数:3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制定预防措施,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及输液反应。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总结出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如药物因素、溶媒选择、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将输液微粒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36-03医院感染的控制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推行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据统计,90%的住院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而静脉用药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静脉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肉眼只能见50um以上的,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有:(1)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特别是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细菌;(2)玻璃屑:切割安瓿操作方法不规范而产生;(3)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4)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5)药物结晶: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温湿度及PH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6)碘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7)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8)脂肪栓:脂肪乳乳化不完全。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它在液体中是不溶性的物质及未溶解的药物结晶,其直径一般为1-15um,少数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
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其预防和处理日益受到医、药、护人员的重视。
1. 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
1.1橡胶微粒:由于穿刺胶塞产生;
1.2 塑料微粒:产生于药物包装;
1.3 玻璃微粒:源于安培的切割;
1.4 结晶体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置放与配伍;
1.5 纤维素、毛絮、尘埃微粒:来源于室内环境、配药环境与输液器的自污;
1.6 碳黑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生产过程;
1.7 脂肪微粒:置放乳剂乳化不完全。
2.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2.1可导致肺功能低下及局部组织栓塞或是坏死:输液微粒的直径大多在30um以上;而生理上成人毛细血管的直径为7- 12um,婴幼儿的毛细血管直径为3- 5um,这些微粒通过血液循环经过肺组织时,沉积下来,轻则可致肺功能降低,重则可致肺组织纤维化。
当微粒通过比其直径小的毛细血管时,轻则致血管堵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水肿;若长时间不通,或微粒在血管内进一步聚集,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1]。
2.2可导致静脉炎,尤以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明显:当输液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夜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引起血小板黏着聚集,导致静脉炎。
严重者在体表可见一条沿静脉输液血管分布的红色线痕,伴有较剧烈的疼痛。
2.3 可引起药物过敏反应:药剂中含有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它异物可以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为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等。
2.4 产生输液反应:药品从厂家生产到通过静脉输入体内,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慎均可导致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或将未灭活的致病菌带入人体内,刺激脑下垂体的发热中枢,而可生输液反应。
2.5 其他严重者可导致肉芽肿,引起肿瘤样反应或是引起肿瘤。
3.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的产生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从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使用、医疗护理等各个方面入手来预防和处理输液微粒带来的危害。
3.1 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严格把握原材料质量关,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使生产出来的药品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3.2 医疗器械的生产:选择合格的输液工具,在,选购原辅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产品质量和产品的稳定性,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生产完毕后包装要密闭。
3.3药品及医疗器械的保存、运输:一定要在低温干燥环境下保存。
避免使用过期的药品及
医疗器械。
运输过程中避免大幅度振荡。
3.4 作为医生需慎重选择输液。
口服能达到应有疗效的,不能用肌内注射给药法;肌内注射
能达到疗效的,避免使用静脉给药法,如此减少静脉输液的几率,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输液
微粒带来的危害。
3.5 作为护理人员,直接参与药物的配制、静脉输液等,其在输液微粒危害的预防中是不可
或缺的重要环节。
3.5.1 在选择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使用包装不严密或质量不合格的药物及输液装置。
3.5.2 正确抽吸安瓿中的药液:护理人员在用砂轮切割安瓿前要用乙醇消毒,有研究表明用乙醇消毒后,输液微粒明显减少[2]。
同时抽吸药液时避免采用安瓿倒置的抽吸方法,将针
头置于安瓿中下部抽取药液,可使微粒污染大幅度降低。
此外,李玉梅等[3]提倡选用“易
折型”安瓿,因其颈段具有割痕,在开启操作中程序简单,不需砂轮割据,既节省时间,同
时微粒污染量少。
3.5.3 使用药物终端过滤器:使用终端药液过滤器可净化即将注入人体的药液,如此可以极大地减少由于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环境污染等各个环节产生的微粒污染,对患者起到保
护作用。
缪书卉[4]通过研究证实精密输液器对于不溶微粒的截留作用明显优于一次性普
通输液器;孙利华等[5]用空针抽取安瓿针剂,经连帽过滤三通的侧孔推注到样品杯内进
行微粒检测,并与普通三通作对照,结果显示前者微粒数量明显减少。
3.5.4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瓶塞、皮肤穿刺部位规范消毒,对油垢污染的皮肤更应彻底消毒。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选用较小针头(不应超过16#)[6],减少回针次数,重复穿刺时要及
时更换针头,避免把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带入体内[7]。
有条件的医院应该在洁净室或超
净工作台配液。
李燕等[8]指出,暴露于医院病房的静脉输液药液受污染的概率是暴露于
洁净室的静脉输液药液污染概率的10倍。
输液器连续使用24 小时以上者,需每天更换输液器。
3.5.5 保持操作室的洁净卫生和空气净化:治疗室内必须严格消毒和管理,进行细菌监测。
有条件的医院及病区可设置静脉药物配制中心。
要减少输液微粒引起的危害,从厂家生产药品到药品的保存、运送及医疗器械的保存、运送、医疗护理操作等各个部门环节均应高度重视,加强监管力度。
医、药、护三者密切结合,做
到全面控制输液质量。
减少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数量,尽量减少输液微粒对人体引起的损害。
参考文献
[1]何莉.静脉输液中微粒的危害与防治的研究进展[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0-31.
[2]李家育,李玉梅,宋金斗,等.砂轮的消毒与安瓿药液微粒污染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1999,34(2) : 142.
[3]李玉梅,李家育,陈善等.安瓿割锯长度和擦拭方法对药物微粒污染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
志,1998,33(1) : 1-4.
[4]缪书卉.精密过滤输液器对减少输液反应效果的研究[J]. 护理研究,2003,17(2):167 -168.
[5]孙利华,张丽华,周维敏.连帽过滤三通用于预防静脉输注中微粒污染的研究[J].现代护
理,2003,9(8) : 597.
[6]刘宇英,何曙云,林格等.不同型号针头穿刺胶塞形成微粒情况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2) : 758-759.
[7] 闫彩霞,陈刚,王彩凤.浅淡静脉输液的几点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8,3: 57.
[8]李燕,徐燃.深静脉留置管肝素封管液污染来源分析与预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下半月版)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