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重庆的历史沿革
- 格式:ppt
- 大小:11.96 MB
- 文档页数:92
重庆景点导游词【篇一:八大景点导游词】天生三桥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武隆观光游览,我是武隆喀什特服务中心的专职导游,我叫杨兴容,大家可以叫我小杨。
今天由我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让您在在此玩得开心愉快!武隆,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早在10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武隆喀斯特景区进行了不断的系统的深入研究,到2007年6月27日,由重庆武隆、云南石林和贵州荔波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加入“世界自然遗产”。
而武隆也是重庆唯一的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天生三桥,是武隆喀斯特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其核心景观就是世界规模最大且独一无二的天生三桥。
天龙桥现在我们来到天龙桥下,天龙桥似三座桥中最形象的,桥高235米,厚150米,宽,147米,平均拱高96米,平均跨度34米。
它的主要特点是形象逼真,就像人造的。
曾经有一位桥梁专家参观后说:“我造了一辈子的桥,都没有造出这么雄壮美观的桥来!”可以说我们的天生三桥的魅力绝不亚于人造的。
第二座桥是青龙桥。
又名中龙桥,是天生三桥中最宏伟险峻的一座。
因雨后飞瀑自桥面倾泻成雾,日照成彩虹,似青龙扶摇直上而得名。
桥面高度为281m,是三座天生桥中最高者;平均拱孔高度103m;桥面厚度168m,拱孔跨度13-58m,平均31m;桥面宽124m。
为世界喀斯特天生桥高度之最。
从桥下仰视,拱孔高旷,壁立千仞;洞顶逐次崩塌断面呈弧形平行分布,展示着天坑、天生桥的形成、演化过程。
黑龙桥之后,我们将穿过青龙桥和四周的石崖所构成的“神鹰天坑”。
就来到我们的第三座桥——黑龙桥。
关于黑龙桥,有一首诗写道:“无限风光处,景致各不同;探得神仙地,美在不言中。
”黑龙桥面高223m,平均拱孔高116m,为三桥中最高者;桥厚107m;拱孔跨度16-49m;桥面宽达193m,亦为三桥中宽度最大者。
黑龙桥为羊水河峡谷上位置最下游的天生桥,桥名古已有之,因其拱洞幽深暗黑,似有一条黑龙蜿蜒于洞顶而得名。
传统文化 重庆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重庆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掌握至少三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
2. 学生能够理解重庆地方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认识到地域文化对国家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3.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两个与重庆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能够简述其背景和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设计一份关于重庆传统文化的展示报告。
2. 学生能够运用口头表达和展示技巧,清晰、自信地向同学介绍重庆的传统文化。
3.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重庆传统文化,培养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提升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3. 学生在探讨重庆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结合课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家乡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善于表达和分享。
教学要求:教师需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重庆传统文化,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巴渝文化:- 教材章节:课本第三章《巴渝文化概览》- 内容列举:巴渝历史沿革、巴渝民间艺术(如川剧、重庆评书等)、巴渝建筑特色(如吊脚楼、抗战遗址等)2. 抗战文化:- 教材章节:课本第四章《抗战文化巡礼》- 内容列举: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重要事件、抗战遗址介绍、抗战时期的著名人物3. 移民文化:- 教材章节:课本第五章《移民文化与重庆社会发展》- 内容列举:重庆移民历史、移民对重庆文化的影响、移民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关系教学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巴渝文化概览,了解巴渝历史沿革和民间艺术第二课时:抗战文化巡礼,学习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三课时:移民文化与重庆社会发展,探讨移民对重庆文化的影响第四课时:小组合作,设计关于重庆传统文化的展示报告第五课时:课堂展示与交流,分享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与反馈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
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
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
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府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年。
02)重庆开埠和建市:1891年开埠;1929年重庆建市。
03)重庆3次建都: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夏,改元天统,以重庆为都城建立了大夏政权;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重庆3次直辖:1945年,国民政府由重庆迁回南京,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04)重庆位置和范围: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总面积8.2万平凡千米。
重庆是由1个特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969个乡和镇组成,大工业和大农业、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复合型城市。
重庆市是以汉族为主体,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等49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地区。
05)重庆地形地貌四大特点:丘陵为主;③、地貌形态组合地区分异明显;④、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
06)同季;③、日照少,云雾多,风速低,少霜雪;④、立体气候明显,气候资源丰富。
07)重庆的水资源状况:重庆市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水域面积26.77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25%,除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嘉陵江、乌江外,还有流域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条,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36条。
重庆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
“东方明珠”—上海市知识与能力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说出上海市、重庆市的位置、范围。
2.了解上海地形和发达的交通条件。
3.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4.了解重庆发达的交通运输。
5.了解上海的城市职能。
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上海发展的促进作用。
6.了解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中央直辖市。
了解重庆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在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的重要作用。
7.运用地形图、通过查阅资料并用语言描述重庆市的地形特征,能在地图上找出对该市经济起重要作用的水运河道和铁路干线名称。
8.能举例说出上海、重庆市的主要工业部门。
学会分析工业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分析比较”、“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大量的数据、景观图片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运用各种专题地图,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上海浦东的变化,总结得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掌握上海和重庆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交通的状况,运用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分析两地的经济差异,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归纳得出两地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结合当前的经济建设让学生运用想象展望上海和重庆未来的发展前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让学生了解国家投资建设三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西部,培养学生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运用专题地图逐项分析上海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交通状况,让学生思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使学生对上海有更深的了解。
运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比掌握上海和重庆的异同点。
重点1.上海市的城市职能。
2.重庆市的交通状况。
有关四川和重庆历史的书籍一、《蜀道难》《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描述了他穿越蜀道的艰难经历。
蜀道是连接四川和其他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古代,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四川的历史悠久,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在这本书中,李白通过描绘自己的旅途,展现了蜀道的险峻和艰苦,也反映了四川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二、《重庆漫记》《重庆漫记》是作家杨牧的作品,以幽默风趣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重庆的历史和文化。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四川的一个副省级行政区。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
这本书以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为背景,让读者了解重庆的过去和现在,体验这座城市的魅力。
三、《巴蜀之国》《巴蜀之国》是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著作,详细讲述了巴蜀地区的历史。
巴蜀是古代四川地区的一个重要政治实体,也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
这本书通过对巴蜀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巴蜀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四、《重庆风情》《重庆风情》是摄影师李晓勇的作品,通过精美的照片展现了重庆的风景和人文景观。
重庆作为一个山城,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城市风情。
这本书将读者带入重庆的山水之间,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五、《蜀中历史文化导读》《蜀中历史文化导读》是历史学家王庆国的作品,通过对蜀中地区历史文化的梳理和解读,向读者介绍了四川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蜀中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读者对四川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六、《重庆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会编写的一本专题书籍,以丰富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了重庆的历史和文化名城。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重庆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化传统等方面,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七、《巴蜀古城图志》《巴蜀古城图志》是地理学家赵家豪的作品,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四川地区的古城风貌和历史遗迹。
专题一重庆的历史沿革一、重庆的地理人文环境概述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中央直辖市面积:8.2万平方公里,辖原重庆市和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的40个区市县。
(辖19个区,17个县,4个自治县,1259个乡镇)人口 3,144.23万人重庆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的特大型城市(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重庆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国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
2、钟灵毓秀的山川地理位置: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气候: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
河流:主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3、民族团结的大家庭重庆市拥有 55个民族(缺乌孜别克族)。
人口最多的为汉族(91%)。
少数民族总人口197.36万人(占全市人口6.4%)。
主要为土家族(142.4万人,全市人口5%,少数民族人口72.2%)、苗族(约50.2万人,全市人口2%,少数民族人口的25.4%)等。
少数民族较多的乡镇有45个,有8个民族乡。
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
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花灯,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重庆历史与文化”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一)与“历史”的关系“历史”基本含义:1、以往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或过去发生过的事情;2、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识集中成果的历史著作;3、历史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生过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类的历史具有的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
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与自然史有密切的联系。
《万盛历史》万盛历史(第三稿)《万盛历史》编写组⽬录第⼀专题万盛⽂明之光第⼀课万盛的由来第⼆课灿烂的民族⽂化第⼆专题万盛的⽂物、古迹、遗址第⼀课古桥梁、⽔利、建筑第⼆课古⽯刻第三课其它古迹、遗址第三专题近代万盛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第⼀课近代万盛的政治、军事⽃争第⼆课近代万盛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第四专题万盛⼈民的⾰命⽃争第⼀课中共万盛党⽀部的地下⽃争第⼆课⾰命志⼠美名传千古第五专题前进中的万盛第⼀课解放后的万盛概况第⼆课万盛⼯业的兴起与发展第三课特⾊农业和⽔利事业的发展第六专题万盛社会事业的新发展第⼀课旅游与交通第⼆课教育⽂化与体育事业的进步第⼀专题:万盛⽂明之光第⼀课:万盛的由来万盛的建置沿⾰万盛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部,与贵州接壤。
为两省市(重庆、贵州)三县(綦江、桐梓、南川)交界之地。
古为巴蜀与夜郎交错之地,其历史沿⾰⽐较复杂。
殷商、西周、春秋时期和战国前期:区境地属于巴国。
在公元前250年左右,世居牂牁河的古夜郎国逐渐强盛起来,兼并了周边的⼀些弱⼩的国家(政权),建⽴了⼤夜郎国,当时我区的区境⼤部份归夜郎国所属。
唐朝时期,我区境各地分别⾪属溱州荣懿县(治所在本区境内)、南州的南川县。
公元1075年以后,区境地⾪属南平军的荣懿寨、隆化县和南川县。
明朝时期,我区区境分别属于重庆府的綦江县、南川县及遵义府的桐梓县。
中华民国时期,南川县所设各乡镇中有:万盛乡、腰⼦乡、丛林乡。
桐梓县所设乡镇中有:兴隆镇、桃⼦乡、天桥乡。
綦江县所设乡镇中有:⾦灵乡、青年镇、建设乡。
南桐矿区的建⽴万盛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川黔两省交界处,与四川省綦江县,南川市贵州省桐梓县相邻。
这⼀地区煤炭资源⾮常丰富,是我国西南地区煤矿建设的重点。
建区前已有东林、南桐等⼤型煤矿及⼀些地⽅性的⼩煤矿。
由于各矿分属不同的⾏政区划,其⽣产、经营、管理⽆法统⼀。
另外,矿内、外的社会治安、市场管理、公⽤事业等也⽆专门的机构来进⾏管理。
这⼀地区的市场混乱、物资不能满⾜⽣产的需要。
历史沿革沙坪坝从周朝的巴国属地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沙坪坝隶属于四川巴县第一区,治所设于古镇磁器口(龙隐镇)。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大批学校、工厂、医疗机构迁入,沙坪坝从此人才荟萃,蜚声中外。
1938年2月6日,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南开中学、重庆电力炼钢厂和由京沪平(北平)津等迁入该区的中央大学、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研究院博物院、北平师范大学劳作专修科、药学专科学校等科教文化机构及工业企业界、金融界发起创建重庆沙磁文化区。
1939年划入重庆建置重庆市沙磁区,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区和重庆主要工业区。
1950年建置为重庆市第三区,功能定位于文化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重庆市沙坪坝区。
区划地名50余年间,沙坪坝历经5次区划调整,目前区辖沙坪坝、磁器口、小龙坎、渝碚路、童家桥、石井坡、詹家溪、山洞、新桥、天星桥、土湾11个城市街道办事处,歌乐山、井口、覃家岗、陈家桥、虎溪、西永、曾家、土主、青木关、回龙坝、中梁、凤凰12个农村镇和联芳园区。
东邻渝北区、江北区和渝中区,南、西界九龙坡区、璧山县,北接北碚区,紧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部新区。
沙坪坝区文化概况在富有三千年文化底蕴的巴渝历史名城,在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有这么一个熔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体,被称为“活力之城、魅力之区”的地方——沙坪坝。
历史文化悠久。
有文物点43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登记在册未定级的366处。
这里有歌乐山烈士陵园、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林园、重庆谈判纪念馆、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磁器口抗战教育博物馆)、张治中旧居等抗战文化遗址,有因“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的歌乐山,还有经千年不变的浓郁古风而成为重庆江州古城缩影和象征的磁器口古镇。
文化内涵丰富。
作为著名的科教名区,这里集中了西南著名的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近年还建设了云集了十余所高校、目标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与创新中心、国际科技教育交流中心的重庆大学城,有前身为“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的重庆图书馆,还有全市近三分之一的科研机构……群众文化繁荣。
重庆历史简介一、原始社会时期的重庆重庆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200万年以前,巫山猿人就拉开了重庆历史的帷幕,说明长江三峡地区是世界人类的摇篮之一。
考古学家在丰都(10万年前)、铜梁(2万年前)等地发掘出旧石器时代遗址,巴南区、江津、合川等地也零星发现了2万多年以前的打制石器,说明当时已有不少先民生活在这一带。
距今约五千多年,长江沿岸已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氏族公社的村庄分布在岸边平坦而肥沃的台地上,从事农业耕作,捕捞鱼虾,烧制陶器,过着原始的共产主义生活。
大禹治水的传说。
传说中大禹治水曾经来到重庆一带,娶了南岸涂山部落首领的女儿涂山氏为妻,大禹忙于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多情的涂山氏经常站在江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呼唤自己的丈夫归来,天长日久,涂山氏也化成了一块石头和她站立的石头融为一体,人们便把弹子石江边这块石头叫做:“呼归石”。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重庆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巴族的一支为躲避商朝统治者的压迫,向西迁移,来到重庆地区,他们看到长江、嘉陵江交汇的江州(今渝中区)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又交通便利,便以此地为自己的活动中心。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推翻了商朝统治。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分封姬姓宗族于巴国,以江州为首都,建立起一个以巴族为主体的奴隶制国家——巴国。
巴蔓子将军的传说。
巴国晚期,一场巨大的内乱爆发,巴蔓子将军被迫以割让巴国三个城池为条件向楚国借兵镇压,在楚军的帮助下内乱平息,事后楚王派人来到江州索要三个城池,巴蔓子将军不忍国家割让领土,拔剑自刎,以自己的头答谢楚王,城是不能给的。
楚王得知此事后非常感慨地说:“如果我有巴蔓子这样的忠臣,我还要城干什么!”遂用上卿之礼安葬了他的头颅,巴国也用上卿之礼安葬了他的身躯,传说七星岗莲花池巴蔓子将军墓就是埋葬他身躯的地方。
公元前316年,秦国派张仪出兵巴国,巴国灭亡。
三、战国秦汉时的重庆秦灭巴国以后,张仪于公元前314年建立巴郡,下设县,首府就设在江州(今渝中区),张仪筑江州城(土城),位置在今朝天门、千厮门、小什字、望龙门之间,面积约两平方公里。
重庆古今名称的演变流程Chongqing, known as Yu for short, is a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重庆,简称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The name "Chongqing"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transformations over the years, reflecting the city's evolving identity. 重庆这个名字经历了多次变迁,反映了这座城市不断演变的身份。
Originally known as Jiangzhou, Chongqing was renamed to Chongqing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最初被称为江州,重庆在宋代改名为重庆。
The name "Chongqing" can be translated to mean "double celebration" or "double happiness," symbolizing the city'spro sperous future. “重庆”一词可以翻译为“双喜”,象征着城市美好的未来。
This evolution of names reflects the city'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ver the centuries. 这些名称的变迁反映了这座城市在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和成长。
As one of China's four direct-controlled municipalities, Chongqing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country'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landscape. 作为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重庆在国家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庆悠久的历史重庆市是一座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悠久历史的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
经历200多万年的自然环境演化,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疆域的变更,现已成为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第四个直辖市。
现将重庆发展历史简述于后。
第一节先巴文明一、巫山——东方人类的发祥地根据考古发现的古遗址遗物推测,重庆的远古文化可追溯到200多万年前。
1986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在重庆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公布在今重庆巫山县大庙龙骨坡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巫山人”化石。
经中国科学院古地磁测定,又经过国外科学家用最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确定其年代为距今200へ204万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
远古时代,今天的长江三峡地区是一片浅丘和谷地,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非常适宜动物生存。
巫山县大庙位于巫山县西南、长江南岸,南与湖北建始接壤,西北与奉节相连,全区面积290平方千米,现行政建置为庙宇镇。
龙骨坡巫山猿人遗址在庙宇镇龙坪村的西南坡上,即东经109°4′50″;北纬30°21ˊ25″,海拔高约830米。
这里石灰岩溶洞很多,动物的遗骸被水冲进洞中,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变为化石。
1985年中国科学考察队开始对巫山县龙骨坡进行正式发掘。
10月13日,发现了一根骨刺(原始人的一种工具),属石器文化之前的古老人类文化。
1986年,又发现一颗古人类上门齿化石,此外还发掘了大量古人类使用的旧石器。
有力地证明了:2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经研究论证,巫山人属于直立人亚种,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早期。
过去,国际学术界多数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包括亚洲在内的直立人是从非洲扩散来的,“巫山人”的发现,不仅将我国人类起源的时间提早到200万年前,而且为人类起源于亚洲这一学说提供了新的依据,证实了巫山人是东方人类的祖先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