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血小板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846.5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二节血小板检测血小板以其数量(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功能(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参与初期止血过程。
一、筛检试验(一)血小板计数见本篇第二章。
(二)血块收缩试验【原理】血块收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Ca2+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
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小板伸出伪足,伪足前端连接到纤维蛋白束上。
当伪足向心性收缩,使纤维蛋白网眼缩小,检测析出血清的容积可反映血小板血块收缩能力。
【参考值】①凝块法:血块收缩率(%)=[血清(ml)/全血(ml)×(100%-Hct%)]×10-0%,参考值:65.8%±11.0%。
②血块收缩时间(h):2h开始收缩,18~24h完全收缩。
【临床意义】1.减低(<40%)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红细胞增多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hypo(a)fibrinogenmia)、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macroglobtr1inemia)等。
2.增高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Ⅷ缺陷症等。
二、诊断试验(一)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原理】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latelet 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PAIg)包括PAIgG、PAIgM、PAIgA,现以PAIgG 测定为例叙述。
将人抗IgG抗体包被在酶标反应板孔内,加入受检血小板破碎液,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与结合在板上的PAIgG 相结合,最后加入底物显色,颜色深浅与血小板破碎液中的PAIgG的量成正相关。
受检者所测得的吸光度(A值)可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血小板破碎液中的PAIgG含量。
近来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荧光显微术测定日趋增多。
【参考值】ELISA法:PAIgG为0~78.8ng/107血小板;PAIgM为0~7.0ng/107血小板;PAIgA为0~2.0ng/107血小板;FCM:一般<10%(应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值)。
血小板计数实验报告引言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元素,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小板数量的异常变化与许多疾病的发展和进展密切相关。
因此,血小板计数是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检测项目之一。
本实验旨在学习和掌握血小板计数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设计实验材料- 血小板计数装置- 血小板计数盘- 血液样本(人体健康者)实验步骤1. 用清洁无菌的针头采集适量血液样本,避免出现空气泡影响结果。
2. 将血液样本滴入血小板计数盘的计数槽中。
3. 将计数盘放入血小板计数装置中,打开电源开关。
4. 调整放大倍数和焦点,使血小板清晰可见。
5. 通过计数盘上的刻度线计算血小板数目。
6.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原理解释血小板计数装置通过光学显微仪的原理来实现血小板计数。
它在显微镜的下方装有一束沿垂直方向向上照射的光源,而显微镜的目镜组装有多个光学透镜和一系列光学器件,使得在显微镜镜筒的视野中同时出现明区和暗区。
当血小板通过计数盘的计数槽时,由于计数盘处于光源的下方,血小板会遮挡住部分光线,使其在显微镜中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这个黑暗区域就是血小板的计数槽。
根据光学原理,当计数盘中的黑暗区域(血小板计数槽)完全位于显微镜视野中时,测量刻度线的数量就可以得到血小板的数量。
通常,计数盘上的刻度线按照特定的比例与血小板数量成正比,因此,通过读取刻度线的数量,我们可以计算出血小板的实际数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操作步骤,我们成功地获得了血小板计数的实验结果。
以下是我们在多次实验中得到的一组典型数据:实验次数刻度线数量血小板数目1 4 2002 3 1503 5 2504 4 2005 3 150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血小板计数结果在不同实验间有一定的波动性,说明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机误差。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和样本的不完全一致性造成的,因此在进行血小板计数时需要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小误差。
血小板聚集实验血小板活化PAC-I,CD62P一、血小板功能检测项目出血时间、粘附性、聚集性、释放产物、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胞浆游离钙水平测定、凝血活性、膜糖蛋白检测、基因多态性和突变。
常用的检测功能的方法为: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比浊法、阻抗法、循环血小板聚集体、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近年来,流式细胞仪、PFA-100分析及激光衍射法检测微小聚集体也逐渐地进入临床或临床前阶段。
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是应用较广泛的指标,可以用于遗传性血小板疾病诊断指标,也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中评估其病理反应,指导抗栓药物的应用以及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监测之用。
在比浊法的应用中,有几项关键问题应予以注意:(1)血液采集与分离。
(2)诱导剂应用:种类、浓度。
(3)正常值的选定。
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血小板功能、代谢、尘化及受体表达,而微小聚集体的形成作为血栓形成的早期敏感指标采用激光衍射法的测定也正在评估中,反映体内全血状态下的血小板阻抗法以及血小板内钙离子水平的检测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其意义。
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1、出血性疾病: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二类,采用常规的血小板聚集试验对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2、血栓性疾病:大多数血栓性疾病均可以检测到血小板反应性增高,(这对疾病的病理过程,指导疾病治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疗均有一定;意义,许多指标在疾病中的意义也作比较研究,一些分子标志物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较高的灵敏度)。
P选择素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较敏感指标,而血小板聚集性测定较为简便。
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血小板活化指标不仪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意义,而且对某些疾病具有预示意义。
譬如,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在妊娠25周升高,则预示先兆子痫,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精确性,也有采用血小板数、MPV 和聚集三项来综合预示先兆子痫。
采用MPV、血小板数和P选择素,发现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差别。
这表明血小板检测在临床上足十分有用的。
在血小板参与功能血栓形成的机制中,除了上述获得性原因外,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存在遗传因素。
血小板功能检测:血小板在止血和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包括粘附到受损血管处或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形成止血栓或凝块;加速凝血瀑布导致凝血酶的形成。
本文综述了血小板的作用,列举了遗传性的血小板缺陷及异常出血性疾病,并讨论了各种血小板致聚剂。
PFA-100)和羟色胺,P-选择1简介在微血管损伤处及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也会发生类似的过程,最终形成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引发动脉硬化症的血栓性并发症。
体内能够激活血小板的诱导剂主要有胶原蛋白,ADP,血栓烷A2(TXA2),凝血酶,弱诱导剂有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
血小板上不仅有针对这些介质的受体,还有纤维蛋白原和VWF的受体。
TXA2的形成和释放以及血小板致密颗粒中分泌的ADP和5-羟色胺会加速血小板的激活过程,促凝表面的暴露促进凝血酶的形成,而凝血酶是强有效的激活剂。
激活也会诱导α-颗粒内容物的分泌和颗粒跨膜蛋白P-选择素出现在血小板的表面上。
所有血小板致聚剂都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当凝集过程的某个途径存在缺陷或被抑制时,血小板的凝集功能将被大大受损。
在血管壁的损伤处,血小板与内皮下细胞外基质中的VonWillebrand因子(VWF),胶原蛋白和纤维结合素粘附在一起。
在高切变力情况下,血小板糖蛋白GPIb/IX/V复合物与结合,2β1),的形成和TXA2和ADP的受体。
这些蛋白会在邻近的受刺激的血小板之间搭桥。
激活的正常的GPIIb/IIIa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非常重要。
当血小板受胶原蛋白和凝血酶等致聚剂刺激,能引起血小板颗粒的/IIIa的激活,形成TXA2和引起血小板颗粒内容物的分泌。
凝血酶同样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包裹在血小板聚合物表面形成坚固的止血块或血栓。
在磷脂酶A2作用下膜磷脂释要目的在于确定异常出血的原因或确保在手术或牙科侵入性操作(包括拔牙)过程中的正常止血功能。
多种方法尝试来证实高血小板活性有血栓形成的倾向,这个专题最近被Thiagarajan和Wu等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