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城区文化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机理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5
传统历史地段更新及其空间整合研究--以苏州相门广场概念设计为例范剑才;张月【摘要】The renewal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areas are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considering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surrounding historic buildings and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Taking 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Xiangmen Square district in Suzhou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explores how to solve the current trafifc, function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by making full use of underground and ground spacial integration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its function, conifgur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key historical areas in cities.%传统历史地段的更新保护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需要考虑到周边历史建筑和原有环境的互相影响。
以苏州相门广场地区概念性设计为例,探索如何在城市重点历史地区发展中,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整合和功能、形态、环境的营造,解决现有交通、功能、文化和环境的问题。
【期刊名称】《住宅科技》【年(卷),期】2016(036)009【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历史地段;更新保护;空间整合;相门广场【作者】范剑才;张月【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传统历史地段作为一个城市的特定文化元素,是城市核心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均具有其相应的空间特征和文化象征,被赋予的各项职能在更新保护中不断变化,但周边环境与该地段之间的关系似乎并未发生过大的变化,故在类似地段的更新保护中,周边环境就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摘要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化城市的代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城市变迁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苏州城市变迁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以期了解苏州城市发展的趋势、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参考。
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介绍了苏州城市的历史演变、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城市规模扩张的过程。
从建城起源到现代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我们全面梳理了苏州城市的发展轨迹。
通过对苏州城市规模、人口增长、工业结构、经济增长等指标的分析,我们全面了解了苏州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部分:苏州城市规划与更新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主要调查了苏州城市规划与更新的情况。
通过对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分区规划等的调研,我们详细了解了苏州城市规划的目标、重点和实施情况。
同时,我们还对苏州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建筑风格、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第三部分:苏州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重点调查了苏州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情况。
通过对苏州市政府的组织结构、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我们了解了苏州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
同时,我们还对苏州的交通设施、教育医疗资源、城市环境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第四部分:苏州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分析了苏州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苏州城市发展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苏州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苏州城市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提供参考。
我们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调研和分析,苏州城市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苏州传统街坊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的传统街坊。
这些传统街坊不仅体现了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承载了人们的记忆和情感。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街坊面临许多挑战。
本报告将对苏州传统街坊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 苏州传统街坊的特点苏州传统街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建筑风格独特苏州传统街坊的建筑风格以传统园林为主,注重布局和造型的精致和美感。
街道两旁的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屋顶多为瓦片覆盖,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
2.2 文化氛围浓厚苏州传统街坊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街头巷尾常见的古老建筑、文物古迹、传统手工艺品等都展示了苏州独特的文化氛围。
街坊中还保存了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和纪念馆,吸引了众多的文化爱好者。
2.3 商业和生活结合紧密传统街坊中既有商业店铺,也有居民居住,商业和生活相互交织。
这种结合不仅给居民提供了便利,也为游客提供了更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
3. 现状分析然而,尽管苏州传统街坊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它们当前面临着一些问题:3.1 建筑老化和退化许多传统街坊的建筑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和退化问题。
特别是在城市更新中,许多老旧建筑被拆除或重建,导致传统街坊的原有风貌受到严重的破坏。
3.2 商业化和流失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和商店进驻传统街坊,导致一些传统特色逐渐淡化。
商业化的进程也迫使一些居民搬离,使传统街坊的人口减少,导致社区凝聚力的减弱。
3.3 文化传承和宣传不足传统街坊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但现实情况是,对于传统街坊的文化宣传和教育存在不足。
许多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这对于传承苏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具有挑战性。
4. 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和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苏州传统街坊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4.1 加强保护和维护工作加强对传统街坊的保护和维护工作,包括修缮老旧建筑、保护文物古迹和传统手工艺品等。
1 绪论古城苏州,有着文化历史底蕴的胡街巷是其重要资源之一,见证了这座古城曾经有过的繁华。
但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沧桑,古街巷已走向败落。
改革开放后,政府着手于有规模的整修。
2002年起,按照“保护性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原则,全面启动了历史街区的修复工作。
如今,苏州一些文化历史街区,已形成集购物、游乐、饮食、休闲、住宿于一体的现代商业文化格局。
当前,苏州重点规划与修复的文化历史街区呈何现状?街区业态布局有何特色?建设现代版的苏州文化历史街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有关这类论题是早有学者关注,作为学生也就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以深入了解。
通过对学者有关方面文献的阅读,例如,黎宏宝的《苏州山塘街旅游项目的定位与开发策略》、何其深的《国内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分析》、孙中浩的《苏州老字号》、张曦和葛昕的《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保护与文化传承——看苏州古街坊改造》都着重研究了文化古街。
苏州文化古街具有代表性的是山塘街,平江路等,文化古街的特色鲜明,保存完整,对其研究可窥见苏州文化古街的业态布局特色。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其他城市的文化古街进行资料分析,可以更加凸显出苏州的文化古街的特色,文化古街的业态布局也会更加鲜明起来。
本课题主要是对苏州文化古街业态布局特色进行分析,分析文化古街业态布局的特色和有待完善改进的方面,尤其关注存在的不足,从而为苏州文化古街更好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些许见解。
2 苏州文化古街的渊源众所周知, 苏州古城最初是春秋吴国的都城。
至唐宋时期,以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水陆双棋盘格局基本定型, 我们从宋石刻《平江图》中可清晰地看到其规整的城市布局。
古城苏州,有着文化历史底蕴的古街巷是其重要资源之一,见证了这座古城曾经有过的繁华。
生活在苏州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中数年后,会不仅仅迷恋她那小家碧玉、粉墙瓦黛的外貌,内心更加深深依恋着她的伲侬的吴语、浓浓的亲情、平和的人生态度,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有多么珍贵。
浅析苏州的城市发展历程【引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朝大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句,当时传诵很广,不但寒寺山因此出了名,姑苏也因此享有盛名。
原来在苏州近郊有一座姑苏山又名姑青山或姑余山,春秋时,吴王阖阁曾在山上建造姑苏台,后越伐吴,吴败,台被焚。
到了隋朝开皇九年,因有姑苏山的关系,遂改昊州为苏州【摘要】时当代苏州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梳理其历史脉络,探讨其规划和建设模式,探寻其演化机制,分析其中的规律性和真实性。
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道路系统———水陆并行双棋盘道路格局。
【关键词】水城水陆并行的双棋盘道路格局城市形态演化机制【正文】1.苏州城市简介在人类的城市建设史上,意大利威尼斯城以其奇特的水街泽巷,宏伟建筑以及丰富的水景著称于世,直到今日她仍以奇异的水城魅力吸引着全球的游人。
在威尼斯遥远的东方,也有一座举世闻名的水城—苏州。
她始建于公元前年,是春秋时代吴国阖阁命伍子胃建城。
至今已2500多年。
从那时起苏州虽历经沧桑,然城址和总体格局始渡未变,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极为罕见。
目前是中国唯一要全面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
我未到过威尼斯,曾去过苏州。
苏州给我的一个突出感觉,就是宁静、朴素与美丽。
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水多自然桥就多,究竟苏州有多少座桥,我没有查问过,只是满街几乎全是曲直不同、宽窄不一的水巷渠道。
一开门就是水,就是桥,就是船。
苏州的名胜古迹也很多,特别以园林之多之美名闻遐迩。
名声最著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等。
我只去过狮子林。
这是一座美似“红楼梦”大观园一样的园林。
园中亭台楼榭、曲径回廊、池塘假山、奇花异草应有尽有。
在这里游览了两个多小时,只游了一个大概,足见园林之大。
2.苏州城市演变历程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的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
中国山水文化与历史名城建筑xxxx班xxx xxxxxxxxxxxxx摘要:山水住宅的发展形成,对城市组成水平展开式布局是有深刻影响的。
山水住宅文化的主张,简言之就是将城市建设称自然山水的式样,使城市与自然山水融合,而不是驾驭于自然之上,也可以理解为“园林化城市”。
关键词:山水文化、园居文化、沧浪亭、苏州正文:一、山水文化中国古代山水文化是古代灿烂的文化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包括双重含义:一是山水文化涉及的面非常广,诸如自然地理、天文气象、水文地质、水利灌溉、宗教旅游、。
哲学政治、绘画音乐、工艺构造、诗歌神话、科技工程等方面,都有其活动的内容;二是山水文化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必定集中地表现在人类的居住地——城镇,特别是中国山川广阔,环境壮丽,人口众多,文化发达,城市反映文化现象则更为突出。
因而,上水文化本身即是成真的一部分,山水文化的形成源于城市,融于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中弥漫着的山水文化气息,在世界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这有四点直接原因: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古代文明一直延续下来。
延续意味着文化积累的身后,甚至还保留着原始状态的某种形态,2.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广泛独特的自然地理山川面貌。
与自然展开殊死搏斗,也是山水文化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前提。
3.中国古代特有的天文、农业、水利和哲学思想培育。
山水文化的直接形成是从科技和哲学思想发展而来的。
4.有了理性的探索。
因此,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发展与城镇规划建设活动,自始至终是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山水文化在城市中最终表现特性为以下两种情况:1.水面和山岗以及周围地区的建筑、桥梁、道路等级重视聚体,有重视个体;2.无论是水边建筑还是山上建筑,大都以“曲折、小巧、院落、群组”取胜。
以上的两种景观与西方建筑的城市风格是大相径庭的,中国是将建筑与城市融于自然之中,而西方则是突出于自然之中。
山水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逐步积累加深的,在一个区域形成高潮之后,才反应在少数重要的城市之中。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动态演进及形成机理作者:张红凤杨方腾李晓婷来源:《改革》2022年第11期摘要: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实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协同,对共创共享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成果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2015—2020年31个省份的数据,采用Dagum 基尼系数与Kernel密度估计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与分布动态演进特征进行解构,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其形成机理。
研究发现:地区间差距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东西部之间差距最大;考察期内,东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绝对差距有缩小趋势,而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有扩大趋势;产业规模差距是导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驱动要素。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强化顶层设计,重视总体差距,聚焦产业地区间协同发展能力的提升,并防止极化趋势的问题在地区内进一步加剧。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区域差距;区域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2)11-0106-1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测度及推进策略研究”(19AJY014);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的问题与路径研究”(22CZTJ23);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研究”(2022-YYGL-08)。
作者简介:张红凤,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部部长、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方腾(通信作者),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李晓婷,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讲师。
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
如何缩小中国各个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差距,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协同发展的全面富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所面临的紧迫问题[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高效配置文化资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平江历史街区宋代以来空间结构的变迁
平江历史街区是中国苏州市一处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
街区。
该区域自宋代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其空间结构也经历
了多次变迁。
宋代至明代
宋代至明代期间,平江历史街区拥有大量的建筑,主要分布在
太平桥南岸和北岸两侧。
其中,太平桥南岸的建筑大多为商业店铺,北岸则为居民住宅。
同期,太平桥南岸街道也分为“十二街”和
“六弄”,街巷纵横交错。
清代至民国时期
清代至民国时期,平江历史街区的建筑数量有所增加,其中包
括豪华府第和达官贵族的住宅。
此时的商业店铺主要分布在苏州街、昆山街和圆融寺街等地。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北岸建筑多为
木结构,而南岸则以砖木结构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平江历史街区的建筑保护成为重要议题。
在20
世纪70年代,苏州市政府进行了一次历史建筑保护和整修工作,将
当时的商业店铺改造成为各种文化和创意产业用房,如艺术品和古
玩店、书画院和茶馆等。
此后,平江历史街区逐渐成为苏州市文化
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21世纪至今
21世纪至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江
历史街区的商业和居住功能逐渐分离。
其中,南北岸的商业街逐渐
扩大,并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游客。
同时,北岸原有的居民住宅也逐渐被改造成为商业和景区服务设施,如酒店、民宿、餐厅等。
平江历史街区不仅成为了苏州市重要的文化旅游区域,同时也是一处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城市核心区域。
价值成为历代文人画家争相描绘的重要地标,留下了大量的绘画作品①。
其中,明中叶吴门画家仇英创作的绢本设色图《清明上河图》②以写实的手法重点描绘了当时阊门周边城市脉络及风土人文,是研究明代苏州阊门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历史材料。
通过历史图像发掘并剖析相应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自近代以来在学界逐渐得到应用,迄今为止已积累了较多成果。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最先通过历史图像研究古代城市与建筑问题的学者,在其发表的论文《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1]中,将敦煌壁画作为主要研究素材,对唐代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类型、造型空间、平面尺度等各方面特征进行了细致剖析;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对《清明上河图》曾做过详尽的分析[2],充分体现了绘画资料对于城市历史形态研究的作用;刘涤宇著作的《历代<清明上河图>:城市与建筑》[3]中,同样以历代《清明上河图》为主要研究素材,对中国古代城市市井空间场景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
历史图像所独具的空间信息对还原并探讨历史城市空间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仇英本《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明代中叶阊门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城市片区”“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三种不同尺度对画作信息进行提取及整理,试图从不同层面对历史城市形态开展具体分析。
1阊门片区城市形态阊门片区空间范围主要是指以阊门城门为核心,向四周所辐射的南濠街、上塘街及阊门大街(今西中市)等街道,以及山塘河、横塘河、古城护城河及城内第一横河共同组成的区域范围(见图1)。
受透视及技法表现影响,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侧重描绘了阊门城门东侧阊门大街及西侧上塘街等空间(见图2)。
将画作中所描绘的阊门空间进行地理信息提取及平面转译后(见图3)可以发现,阊门整体建筑空间布局多依托街道或水系呈现线性排布格局,其中以组团建筑居多,按照功能可大体分为消费组团、文摘要 从城市形态相关理论出发,以明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为基础,通过历史图像解读及文献资料印证的方法对画作中所描绘的明中叶苏州阊门城市空间展开相关研究。
文脉延续——“文化苏州”内涵解析之一文脉延续——“文化苏州”内涵解析之一汪长根蒋忠友写在前面的话把文化作为一种品牌来打造,常常成为一些地区、一些城市共同的战略取向。
近年来,不论是古老的城市,还是新兴的城市;也不论是在开放地区还是在欠发达地区,无不高举文化的大旗,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支撑和精神源泉。
苏州在国内较早地把“文化苏州”作为城市品牌提出来,市委、市政府还在2004年6月专门制定了《“文化苏州”行动计划》,按照苏州的构想,在未来的几年里,要使苏州城市特色和文化个性进一步凸现,文化发展的主要指标、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居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崭新格局。
“文化苏州”的内涵十分丰富,对此,本文作了初步的探寻和解析。
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一大凡以“文化城市”自居的地方,都能列举出足以引人注目、令人叫绝、发人赞叹的文化产品,物态的、艺术的、精神的,或称世界第一、或言中国之最、或曰空前绝后……林林总总,洋洋洒洒。
其实,文化城市是一个整体的、立体的和历史的概念。
它既是一种比较优势,也是一种综合实力。
陆文夫先生说,我不敢说苏州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不敢说苏州的伟人和名家就比其他的地区多,但综合起来看,苏州文化在全国占有优势。
这一比较优势突出表现在它的综合实力十分强大,文化门类比较齐全,从古到今一脉相承。
苏州是个独特的城市。
2004年11月,苏州市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比活动中,金榜题名,还一举荣获唯一的“年度城市大奖”。
虽是经济学家们办会、颁奖,然而,颁奖词却写得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极具文化气息,短短四句话就把苏州刻划得入木三分、如现其面。
它是这样写的:“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
它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它用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
”这就是“文化苏州”的魅力所在。
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魏和清;周庆岸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3()1
【摘要】文章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结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特征,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12—2019年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区域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源自区域内部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数字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以“低低”聚集为主,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强;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关联性、通达性和非均衡性,各省份之间空间关联较少,但彼此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相互联通,网络整体的抗毁性和稳定性较好。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魏和清;周庆岸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2.3
【相关文献】
1.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测度与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2.县域尺度下河南省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3.县域尺度下河南省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时空演化机理研究——基于深圳网络文化经营单位的微观行为分析
5.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以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突出的意义、地位、作用,已被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构成要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专章中开宗明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一、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文化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中的位臵,日益显现,与时俱进。
在许多国家,文化已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早在十多年前,意大利的文化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达到20%左右。
英国近年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近两倍于经济增长率,年产值达到600亿英磅,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
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是我们都知道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曾经叫得很响。
但现在,日本娱乐业的经营收入也已超过了它的汽车工业产值。
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四分之一是文化企业,xx年文化产业出口创汇达到720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创汇行业。
而我国则相对显得总量小,规模不大。
如,xx年我国出版的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加电子出版物的总销售收入为1138亿元人民币,而德国贝塔斯曼一家出版公司的年营业额就达300多亿马克(折合人民币1110亿元)。
这大约可以说明,文化事业的强弱,文化产业的强弱,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力的强弱。
在文化产业相对起步较晚的国内,也有成功的例证。
中国最具力城市排名,上海综合因素多,优势明显,理所当然为第一,而紧随其后、高于广州的是深圳。
除了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20年开放的经济实力、不安现状的进取精神等等条件外,一举把“文化沙漠”的帽子扔进太平洋、以全国售书总量第三的文化也是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长沙的“工业经济”并不发达,工业对gdp的贡献远远低于昆明、西安、长春等城市,可“经济洼地”的长沙由于全力打造“文化高地”,由于文化产业的带动,长沙的国内生产总值便逐年上升,相继超越了这些城市。
古城新“芯”——基于校城共生理念下的环苏大文创生态圈设计项目名称:概述该项目旨在创建一个具有活力和创意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以苏州大学为核心,围绕校园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共生关系展开。
通过打造一个多样化、可持续发展的文创生态系统,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创新科技应用和经济繁荣。
1.定位该生态圈将定位为一个融合传统文化与创新科技的综合性文创产业聚集区,旨在吸引和孵化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和个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2.核心要素苏州大学资源:充分利用苏州大学的师资、研究成果和学术资源,提供创新科技支持,并与学校合作开展相关培训和研究项目。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苏州古城的文化遗产,如园林、建筑、手工艺等,为文创企业提供灵感和创作素材。
创意产业:吸引和扶持文化创意企业,包括设计工作室、艺术家工坊、数字媒体公司等,提供办公场地、资金支持和市场推广等服务。
社区合作:与当地社区密切合作,共同规划城市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社区参与。
3.设施规划创意孵化中心:提供办公空间、研讨会场所、设备和技术支持,为初创企业和个人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创意的商业化。
文创展示馆:用于展示和销售文创产品,并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和消费者。
创客空间:提供共享工作空间、创意工具和制造设备,鼓励跨领域合作和知识共享,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文创街区:打造一个集购物、餐饮和娱乐于一体的文创街区,吸引游客和居民,增加商业活动和就业机会。
文化教育中心:提供文化艺术培训和教育课程,鼓励文化创意的传承和发展。
4.支持政策和机制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孵化、创新研究项目和文创企业的发展。
税收优惠:为入驻生态圈的文创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和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入驻。
市场推广:与旅游部门合作,将生态圈纳入旅游推广计划,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
产学研合作:建立苏州大学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实践项目,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