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07 KB
- 文档页数:3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高级英语阅读(1)》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合集)答案《文论专题》网络课答案形考任务1题目1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
所谓“刺”,指的是文艺作品培养接受者审美接受能力的作用。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2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3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4“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5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6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选择一项:A.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 言有尽而意无穷C.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D. 文已尽而意有余题目7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选择一项:A. 兴B. 怨C. 群D. 观题目8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选择一项:A. 四情B. 四义C. 四教D. 四学题目9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选择一项:A. 礼学B. 义学C. 诗学D. 仁学题目10“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文艺观的代表。
选择一项:A. 诗教B. 礼教C. 德教D. 仁教题目11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答:《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形成性考核作业二参考答案1、叶燮“才胆识力”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其中识与严羽的识有何异同?在叶燮的理论中, “才胆识力”是创作主体最有个性化的因素,是作家个性心理质素最完整的概括由此形成的学说堪称“心”学。
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 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 以及艺术地表现“理” 、“事” 、“情”的能力。
所谓“胆” ,是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
所谓“识”,是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
所谓“力”,是指诗人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
它是诗人创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度。
四者之中, 叶燮认为“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
四者又具有一种“交相为济”的关系,“胆”既有依赖于“识”,又能延展深化为“才”,而“才”则必须要“力”来承载, 因此,没有“力”的作用,“才”是不可能充分展现出来的。
总而言之,“才、胆、识、力” 四者不可分割, 而且相互联系, 相互滋润, 共同构成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
诗人做诗, 只有充分调动这四种心智机能,有效协作,方能写出优秀的诗篇来。
严羽的“识”是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
所谓“识”,就是识别诗的正路、高格、要义,以汉魏晋以及盛唐之诗为师法的典范和臻至的目标。
这就需要诗人或者诗歌欣赏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鉴别能力,能“识”出诗歌艺术水准的高低,也就成为学诗者的首要条件。
“识”是“入门正”和“立志高”的基本条件。
首先 , 学诗者需要辨别诗家各体。
其次 , 学诗者还需识别诗中“第一义” 。
再次, “识” 是学诗者主体修养最重要的因素, 关系到其对诗歌的审美欣赏与判断能力。
严羽认为, “识” 包含了“入门须正”和“立志须高”,这是学诗者必须具备的真识。
在严羽这里,作为审美判断能力的“识”力 ,其属于诗歌创作主体有别于客体的内在能动性, 在内涵上被赋予了独特的诗学规定性。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节录)
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法〉中评水浒传云:「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之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奈庵先生之右者。
学者诚能澄怀格物,发皇文章,岂不一代文物之林,然但能读〈水浒〉,而已为其人绰绰有余也。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夫以一手而画数面,则将兄弟之形;一口而吹数声,斯不面再夬也。
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格物,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
」(水浒传序三)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金圣叹对此极为赞赏,他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说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了两个也是一样”,“盖耐庵当时之才,吾直无知其所际也。
其忽然写一豪杰,即居然豪杰也;其忽然写一奸雄,即又居然奸难也;甚至忽然写一淫妇,即居然淫妇;今此篇写一偷儿,即又居然偷儿也。
”(第五十回总评)。
《金圣叹先生传》阅读答案翻译篇一:文木先生传(程晋芳)阅读答案附翻译文木先生传[清]程晋芳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
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
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
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
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
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
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
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
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
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
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
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
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
盖享年五十有四。
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
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
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
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
②博学鸿词:科举的一种名目。
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
④悢悢(ling):悲伤。
⑤橐(tu):盛物的袋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素不习治生治:经营B.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延:推迟C.当俟异日耳俟:等待D.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烦:担心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3分)①窘极,则以书易米②夙构者莫之为胜③饮酒歌呼穷日夜④此境不易处也,奈何⑤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木先生即吴敬梓,本文写他生性聪慧,祖业富裕,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更加穷困的故事。
阅读鉴赏,需要细读甚解一、对“不求甚解”的甚解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有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三国演义》中介绍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说别人是“务于精纯 ,惟孔明独观其大略。
”许多读书人据此把“不求甚解”、“观其大略”奉为读书的箴言、圭臬。
还有人根据“不求甚解”几个字 ,认为陶渊明读书态度方法有问题 ,认为“不求甚解”就是粗解、浅解。
殊不知陶渊明、诸葛亮的读书方式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是针对两汉以来不良的读书方法而言的。
明代学者杨慎说:“《晋书》云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 ,此语俗世之见 ,后世不晓。
余思其故。
自两汉以来 ,训诂甚行 ,说五字之文至于两三万言。
陶心知厌之 ,故超然真见 ,独契古初 ,而晚废训诂。
俗士不达 ,便谓其不求甚解矣。
”冯钝吟的《杂录》也说:“世人读书 ,正苦大意未通耳 ,乃云吾师渊明 ,不惟自误 ,更以误人。
”⑴在汉晋时代 ,儒生们有一种很不好的读书习惯 ,就是对历史经书的“微言大义和穿凿附会”。
具体表现为:一是脱离文本整体语境 ,用训诂法孤立地解释每个字词的意义;二是把每首诗的解释都生扯到历史事件中去。
脱离文本实际 ,微言大义 ,穿凿附会 ,深文周纳。
甚至用离题万里的两三万字的道德、政治说教 ,来解释五个字的诗句 ,十分繁琐 ,既无理也无趣 ,学习者常没有这样的耐心听完解释。
陶渊明所说的“甚解”针对的就是汉代儒生们钻牛角尖式的繁琐比附 ,解读得越是深入细致 ,距文本的原意、本旨越远 ,越让读者觉得味同嚼蜡。
这样的“甚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甚解 ,而是“歪解、曲解、繁琐解” ,难道也值得去“求”吗?陶渊明、诸葛亮当然不屑为之。
后人望文生义 ,误解了他们的话 ,对其本意就没有“甚解”、“真解”。
看来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有必要作一番甚解。
从上下文小语境看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是以“好读书”为前提的 ,“闲静少言” ,读书时全身心投入 ,丝毫没有随便马虎、粗疏轻狂之意。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对古典名著《水浒传》的评论,见解独到,往往一针见血,令人拍案叫绝,成为后人研究《水浒传》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以至于有人说:不知道金圣叹?那你《水浒传》算是白读了。
《水浒传》里塑造了108条梁山好汉,性格各异,各有所长,在作者施耐庵笔下大放异彩。
金圣叹对他们也进行了点评,并将最欣赏的9个人评为“上上人物”。
第一个被金圣叹评为“上上人物”的是打虎英雄武松。
金圣叹对武松的评价不多,就是4个字“直是天神”。
还有比这更高的评价吗?在金圣叹的心目中,另外一名“上上人物”鲁智深,都比不上武松,“有大段及不得处”。
鲁提辖,您老人家服不服?第二个被金圣叹评为“上上人物”的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鲁智深(鲁达)。
金圣叹说:“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
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
”我个人也非常喜欢鲁智深这位人物。
在我看来,鲁智深有一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心,对结拜兄弟肝胆相照两肋插刀,心思缜密做事负责,对弱者有恻隐之心,从不歧视和欺负女性,基本上是梁山好汉里唯一没有争议的英雄豪杰。
第三个被金圣叹评为“上上人物”的是李逵。
金圣叹觉得,作者将李逵“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
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无一个入得他眼”。
此外,金圣叹还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送给李逵。
不过,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李逵动不动就滥杀无辜,连小孩子都不放过,一斧头就把朱仝抱着玩的知府大人的4岁小儿子活活劈成了两半,恐怕算不了“上上人物”。
第四个被金圣叹评为“上上人物”的是林冲。
金圣叹说:“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
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
”这样的评价,堪称“入木三分”。
当然,林冲在上梁山之前的过于“忍辱负重”,也曾经饱受诟病。
大家指责他面对权力不敢快意恩仇,而是忍气吞声。
其实说真的,回到真实的宋朝,没有几个人能够在权力面前快意恩仇。
2021年第1期(总第120期)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N o.1.2021G e n e r a l.N o.120北美之金圣叹《书法》文法译介与阐释李金梅(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摘要:金圣叹在《书法》中提出了许多文法,精辟地总结了《水浒传》的创作动机、小说结构、形象塑造和艺术技巧。
作为金圣叹评点的最重要部分,《读第五才子书法》历来受到国内外金圣叹小说评点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北美学者艾熙亭、魏爱莲、王靖宇先后翻译了《读第五才子书法》中的文法,并对其做了相关阐释。
梳理《读第五才子书法》文法的英译史,不仅可以厘清北美学者翻译方法的嬗变,而且还可以管窥将文法与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进行比较的阐释策略,这对揭示中西文学批评术语的相通性以及进行中西文学批评的对话,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北美汉学家;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文法;译介与阐释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114(2021)0丨-0104-08金圣叹(1608—1661年)是我国明清之际著名的小说评点家和文学批评家,对中国小说批评史和中国 小说美学史的发展都做出了特殊贡献。
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小说创作理论和以小说结构设计和人物性 格塑造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理论,把结构和人物提到小说艺术美的中心地位。
在金圣叹的众多文学评点 中,《水浒传》评点最为显著。
金圣叹评批《水浒传》,因立论高奇、洞见迭出、分析透彻而一直受到《水浒 传》研宄者的高度重视。
金圣叹为《水浒传》作了三篇序,写了一篇《读第五才子书法》(以下简称《书法》),还在小说每一回添加了回评、眉批、夹批等多种形式,所涉及到的内容相当丰富。
尤其是在《书法》中,从 创作和欣赏的角度对《水浒传》做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颇具洞见的观点,成为后来中国古典小说 “读法”的滥觞。
节选自清代廖燕?金圣叹先生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先生金姓,采名,假设采字,吴县诸生也。
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
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
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①,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
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先生那么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
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③,母后仍归我,子那么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④,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
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那么为圣叹。
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
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义、?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
";先生遂以为戒。
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
临刑叹曰:"斫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
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单项选择题1、宋元话本小说的烟粉类题材是.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讲强梁恶霸杀人越货.讲各种断案故事.讲神仙妖术和异物显灵作怪2、南宋时“说话四家”指的是.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四家.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四家.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四家.“说三分”中四个流派3、金圣叹删节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的回目数是.100回.80回.70回.120回4、《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新刻按鉴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传》.嘉靖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5、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由.题目、诗歌、词赋、得胜头回、笑耍头回、篇尾六个部分组成.题目、七绝、七律、笑耍头回、七绝、篇尾六个部分组成.题目、入话、得胜头回、笑耍二回、笑耍三回、篇尾六个部分组成.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6、《红楼梦》有五个书名,正确的一组是.《石头记》《石头录》《红楼梦》《风月录》《金陵十二钗》.《悼红轩》《情僧记》《红楼梦》《风月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石头录》《情僧记》《红楼梦》《风月宝钗》《金陵梦》7、《三国演义》中描写“怒鞭督邮”“义释严颜”的人是.关羽.曹操.张飞.刘备8、现存的宋人讲史话本有.《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书》.《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9、《三国演义》中描写“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的将领是.张飞.刘备.关羽.曹操10、塑造几个侠盗,劫富济贫为穷人伸张正义的话本小说是.《错斩崔宁》.《碾玉观音》.《西山一窟鬼》.《宋四公大闹禁魂张》11、《水浒传》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百回繁本是.嘉靖刻本.袁无涯刊本.容与堂本.贯华堂刊本12、《柳河东集》作者是.柳公权.柳开.柳宗元.柳永13、描写女侠聂隐娘的故事《聂隐娘》出自小说集《传奇》,他的作者是.裴铏.杜光庭.袁郊.皇甫枚14、《史记》记载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情况,安排在.书中.列传中.世家中.本纪中15、《儒林外史》中塑造讲究“文行出处”、鄙弃功名、自由独立的人物有.杜少卿、沈琼枝、庄绍光.杨执中、权勿用、牛布衣.王惠、汤奉、张静斋.娄三、娄四公子、蘧公孙16、与《三分事略》内容基本相同的讲史话本是.《前汉书平话续集》.《秦并六国平话》.《薛仁贵征辽事略》.《三国志平话》17、《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贯华堂刊本,简称.容本.毛本.金本.袁本18、下列论著属于“新红学的是.王希廉评点《红楼梦》.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19、“说话四家”中的“小说”意思是.讲史书.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铁骑儿20、《史记》记载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是安排在.书中.本纪中.世家中.列传中21、《红楼梦》“程乙本”中的续写者是.高鹗.脂砚斋.程伟元.曹雪芹22、司马迁著史的目的是.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23、《墨池记》记叙墨池遗迹,说明王羲之书法并非“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勉励学子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第三章评点式和考注式阅读第一节评点式解读1.评点式解读的功能和局限评点式解读主要是随着我国小说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文本解读方法。
“评”即评论,批评者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内容书写评语,表达自己的审美取向;“点”即圈点,评点者在欣赏作品时遇到神来之笔、精湛手法、艺术技巧等,在文字边上加上圈点,表示赞赏。
这是我国独有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方法。
现在所谓的“评点”,主要是指附着于文本的短小精悍的评论文字。
根据评点文字的位置,可以分为双行夹批、行侧批、眉批、回前回后批等形式。
一部作品的评论,有的可以五种形式全部具备,如《红楼梦》的脂砚斋评本;有的可以仅有一种形式,如《儒林外史》的卧闲草堂本;有的可以有几种形式,如《古文笔法百篇》除了双行夹批没有其他都有,《古文观止》有双行夹批和回后评语;有的前面还有“读法”、“杂说”、“例言”,后面还有“书后”等。
评点可长可短,长的可以是一篇独立的评论文章,如金圣叹的《水浒传》回前的评点就有这样的长文;短的常常是寥寥数语乃至一个字。
评点式文字一般是和作品一起刊行,但后来也慢慢开始独立起来单独刊行,如《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就把这类文字汇集在一起,其文学理论的研究价值就越来越凸现出来了。
评点式解读常常可以诠释文本的疑难,勾勒行文的脉络;对文本的主旨进行开掘,探幽发微;勾勒文眼,画龙点睛,凸现精华,对后来的读者进行阅读的导向。
尤其是双行夹批这种形式,随时随地在对读者进行引导。
如《古文观止》上的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评点: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庄宗,姓朱耶,名存。
先世事唐,赐姓李。
父克用,以平黄巢功,封晋王。
至存,灭梁自立,号后唐。
○先作总挈。
得失四字,是一篇关键。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朱温从黄巢为盗,既而降唐,拜为宣武军节度使,赐名全忠,未几,晋封梁王。
竟移唐祚。
燕王,吾所立,燕王姓刘,名守光,晋王尝推为尚父。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网络课形考任务2-3作业及答案形考任务2题目1《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喻诗。
选择一项:A. 释。
B. 儒C. 禅D. 道题目2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
下面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选择一项:A. “才、胆、识、力”说B. “妙造自然”说C. “理、事、情”说D. “师法自然”说题目3“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的地位。
选择一项:A. 配合和中介B. 从属和边缘C. 核心和主宰D. 支配和协领题目4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直觉的、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而四种类型所代表的价值属性也不同:直觉,概念求真,经济求利,道德求善。
选择一项:A. 求美B. 求深C. 求实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
下面属于主体论范畴。
选择一项:A. “理、事、情”说B. “师法自然”说C. “才、胆、识、力”说D. “妙造自然”说题目6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选择一项:A. 意象的B. 想象的C. 诗意的D. 直觉的题目7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庄子》、《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选择一项:A. 《离骚》B. 《九歌》C. 《屈原》D. 《九辩》题目8《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选择一项:A. 诗辨B. 诗法C. 诗评D. 诗体题目9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
下面属于创A. “理、事、情”说B. “才、胆、识、力”说C. “师法自然”说D. “妙造自然”说题目10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滋味”说著名。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选录)》译文有人问:施耐庵寻求这一题目,写出了他自己的构思精巧、词藻美丽的作品,何苦来一定要选定水浒这一事情?回答:(作者)只是贪爱这三十六个人,就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种性格,这中间便能结构编撰得出来。
提示:此则论述施耐庵为什么要写《水浒》这一题目,认为施氏之所以写这一题目是因为这一题材容易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三十六个人就有三十六种面孔、三十六种性格,这正是《水浒传》的艺术高超之处。
《水浒传》的方法,都是从《史记》中学得来的,却又有许多胜过《史记》的地方。
像《史记》里的许多妙处,《水浒》是件件都有的。
提示:此则论述《水浒》对于《史记》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水浒传》不是轻易下笔的,(我们)只看宋江名字,一直到第十七回才出现,就可以知道作者心中已经计划过无数遍。
如果是轻易下笔,必定要在第一回就写宋江,那么文字就是一个直接的流水帐,就没有收纵开阖的技巧了。
提示:此则以宋江出场为例,论述《水浒》是经过认真仔细经营策划的大手笔。
我曾经说《水浒》胜过《史记》,别人都不肯相信。
(他们)绝不知我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用文辞来安排事实,《水浒》是凭借文辞来虚构事件。
用文辞来安排事实,是先有如此如此的事实,却要(根据这些事实)计算策划出一篇文字来,即使是司马迁的高才,也毕竟是出力吃苦的工作。
凭借文辞来虚构事件则不是这样,只是顺笔写去,删削和补充都决定于作者本人。
提示:此则对《水浒》和《史记》进行比较,提出“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的观点,实则肯定了文学创作的虚构问题,这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似应是一个新观点。
而且在比较中,金氏更推重这种虚构的文学。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的性格,真正是一百八个样子。
如果是别的一本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个样子,既便只写两个人,也只会是一个样子。
提示:此则肯定《水浒传》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是《水浒传》人物性格描写的特点,也是它的人物性格描写的优点。
《[金圣叹小说美学]金圣叹推背》摘要:说李逵“奸猾”、“使乖说谎”,乍听起来,颇令人疑心金圣叹故作惊人之笔,但细细一想,又觉得恰如其分,需要提醒的是,“犯”在这段议论中,有时指真正的、本来意义上的“犯”,有时又指表面上的、仿佛的“犯”、实际的避,卷二十八,第二十三回,第二――三页:“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尽管学界对金圣叹评点、删节《水浒》的评价存在分歧,对其小说理论的评价也有不同,但似乎还没有人否定他在小说美学方面有着许多精湛独到的见解。
他对小说艺术规律的探讨,有不少都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值得提起。
现从他对《水浒》的评点中举例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期引起读者进一步了解金圣叹小说美学的兴趣。
“天下莫易于说鬼,而莫难于说虎” 卷二十七,第二十二回,第一页:“天下莫易于说鬼,而莫难于说虎。
无他,鬼无伦次,虎有性情也。
说鬼到说不来处,可以意为补接;若说虎到说不来时,真是大段着力不得。
所以《水浒》一书,断不肯以一字犯着鬼怪,而写虎则不惟一篇而已,至于再,至于三,盖亦易能之事,薄之不为,而难能之事便乐此不疲也。
” 金圣叹从武松打虎说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
写鬼与写虎,孰难孰易?鬼,生活中所未有,人不知其形貌,不知其活动规律,但作者只要凭想象写出,人们就很难指责它写得不象、不好。
虎,生活中实有,无人不知其厉害,作者笔下的虎写得如何,人人都可以品评一番。
因此,从小说描写对象应具有生活依据的角度来看,写虎显然难于写鬼。
而《水浒》的作者却很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弃鬼而写虎,不但写虎,而且一书中前后三次写到打虎(除武松外,尚有李逵、解珍、解宝),金圣叹对此十分欣赏。
他对施耐庵重视描写生活真实是肯定的。
但同时金圣叹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搏虎一例,恰又说明施耐庵并不那么“看重”生活真实。
这话说出来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呢?其实并不。
还是让我们看看金圣叹的解释。
他在本卷第十五――十六页批道:“以下人是神人,虎是活虎,读者须逐段定睛细看。
闲话水浒之八十五:《水浒传》中的“背面铺粉法”“背面铺粉”本来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也叫做“飞”。
就是在画幅(宣纸或绢缯)的背面傅上一层铅粉,来衬托正面的线条墨迹。
有时也用石青来衬托画面的绿色。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用“背面铺粉法”来概括《水浒传》塑造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有背面铺粉法。
如要衬宋江奸诈,不觉写作李逵真率;要衬石秀尖利,不觉写作杨雄糊涂是也。
”这里所讲的“背面铺粉法”,是借用绘画的术语,指代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的衬托方法。
意在强调通过人物不同性格之间的互相映衬对比,使其各自愈发相得益彰。
他还接着说:“只如写李逵,岂不段段都是妙绝文字?却不知正为段段都在宋江事后,故便妙不可言。
盖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诈,故处处紧接出一段李逵朴诚来,做个形击。
其意思自在显宋江之恶,却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
此譬如刺枪本要杀人,反使出一身家数。
”因为金圣叹自己对宋江恨之入骨,所以在批点中不遗余力地痛骂宋江,因而他所说的“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诈”,实际上只是他自己的偏见,并不能代表《水浒传》的作者。
但他所看到的《水浒传》的作者有意把宋江和李逵作为一组对应的人物来写,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宋江和李逵两个人,一个鲁莽粗犷,一个深沉稳重;一个天真无邪,一个胸有城府。
二者性格中的相反因素在对比中显得愈发清晰。
如第三十七回写二人在浔阳江边初次见面时,李逵那种恨不得把心窝子掏出来给宋江和宋江刚刚刺配到此的谨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虽然笔墨不多,但人物性格却活灵活现,使读者更加容易把握二人的性格。
这正是“背面铺粉法”的功劳所致。
除了性格相反的两个人物的衬托对比外,还有将性格接近,但各有所侧重的两个人物放在一起的衬托。
如鲁智深和武松同是勇武好酒,但二人性格个性却迥然有别,第五十七回写鲁智深和武松一起到少华山接史进的一段描写,就处处注意将鲁智深的爽直、性急和武松的精细、沉着互相衬托。
金圣叹批道:“写爽直便真正爽直,写精细又真正精细,一副笔墨叙出两副豪杰,又能各极其致,妙极。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阅读答案(附翻译)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3分)①或问施耐庵寻题目,写出自家锦心绣口,题目尽有,何苦定要写此一事。
答曰: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中间便结撰得来。
②《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
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
③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
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
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④《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奇本事。
⑤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
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⑥《宣和遗事》具载三十六人姓名,可见三十六人是实有,只是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知都是作人凭空造谎出来。
如今却因读此七十回,反把三十六个人物都认得了,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文字有气力如此。
⑦《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
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有删节)22.《史记》是中国第一部____通史;《水浒传》是第一部反映______的长篇小说。
(2分)23.上文的画线句最终是为了阐明()(2分)A、《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
B、《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C、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奇本事。
D、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文字有气力如此。
24.文中作者认为《水浒传》与《史记》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3分)
①或问施耐庵寻题目,写出自家锦心绣口,题目尽有,何苦定要写此一事。
答曰: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中间便结撰得来。
②《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
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
③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
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
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④《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奇本事。
⑤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
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⑥《宣和遗事》具载三十六人姓名,可见三十六人是实有,只是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知都是作人凭空造谎出来。
如今却因读此七十回,反把三十六个人物都认得了,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文字有气力如此。
⑦《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
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有删节)
22.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____通史;《水浒传》是第一部反映______的长篇小说。
(2分)
23. 上文的画线句最终是为了阐明()(2分)
A、《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
B、《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C、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奇本事。
D、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文字有气力如此。
24. 文中作者认为《水浒传》与《史记》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3分)
25. 从上述文字来看,作者具体阐述了将《水浒传》列为才子书的理由,请用你自己的话语加以概括。
(6分)
⑴▁▁▁▁▁▁▁▁▁▁▁▁▁▁▁▁▁▁▁▁▁▁▁▁▁▁▁▁▁▁▁▁▁▁▁▁
⑵▁▁▁▁▁▁▁▁▁▁▁▁▁▁▁▁▁▁▁▁▁▁▁▁▁▁▁▁▁▁▁▁▁▁▁▁
⑶▁▁▁▁▁▁▁▁▁▁▁▁▁▁▁▁▁▁▁▁▁▁▁▁▁▁▁▁▁▁▁▁▁▁▁▁
参考答案:
22.(2分)纪传体农民起义 23.(2分)B 24.(3分)《史记》所处理的是历史事实,作者只能根据历史史料,进行组织、裁减,不能虚构;而《水浒传》是文学创作,可以通过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自由地虚构,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
(意对即可) 25.(6分)⑴《水浒传》的作者有着高超的艺术加工能力,善于虚构却又不脱离生活实际。
⑵《水浒传》不千人一面,人物性格充分个性化。
⑶《水浒传》中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与身份。
(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有人问道:施耐庵选择题目,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题目漫天下都是,他为什么非得要写《水浒传》呢?可以这样回答:施耐庵只是力求做到,写出的三十六个人,就必定要具有三十六种身份;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般性格。
这都要靠细致的构思与高超的语言技巧整合起来。
《水浒传》的写作方法,很多都是从《史记》中学来的,却有许多超越《史记》的地方。
《史记》的妙处,《水浒》基本上已样样具备了。
我曾说《水浒》超过了《史记》的写法,人们都不相信。
但根本不知道我确实不是乱讲。
其实《史记》是运用文字来构造人物;《水浒》是顺着文章显现人物。
运用文字来构造人物,需要设计情节的逐步开展,而要想构思出一部长篇巨著,虽然是司马迁那样的高手,也得倍尝创作的辛苦。
顺着文章显现人物却不是这样,作者只需顺着人物个性的发展轨迹,放手去写;因此情节的详略、交叉自然生发开来。
《水浒传》中并没有之乎者也这样(不符合人物性格与身份)的语言,怎样的人物,作者便让他说怎样的话,这真是一种奇妙到极点的本领。
别的一部书,看过一遍也就算了。
惟独《水浒传》看不厌,无非是因为它把一百零八个人的性格,全都描写出来了。
《水浒传》描写的一百零八个性格,真是个个不重复。
如果是其它的小说,任凭他去描写一千个人,也还只套一个模式;即使只写两个人物,也会出现描写的雷同。
《大宋宣和遗事》,详细记载了梁山好汉三十六人的姓名,可见这三十六人确实存在。
但长达七十回的《水浒传》中,有许多人物事迹和故事情节,都是作者凭借想象加工出来的。
如今读过七十回的《水浒传》之后,反而认清了三十六个人物的各自形象,随便你提起哪一个人来,都好象是以往的熟人一般。
《水浒传》作者的语言表现力居然如此神奇。
《水浒传》仅在描写粗鲁类型的人物时,就表现出许多塑造个性的技法。
比如鲁智深的粗鲁
表现在性急上;史进的粗鲁表现在少年人的任性上;李逵的粗鲁显现在蛮横方面;武松的粗鲁属于英雄的不受约束;阮小七的粗鲁是悲愤无处诉说;焦挺的粗鲁则是由于他的气质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