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 格式:ppt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30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所致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
主要病变是结肠粘膜出现溃疡及化脓性炎症.以急起的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夏秋季节发病率有明显升高.在环境卫生差及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易于流行.早在汉以前的中医著作中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由于当时科学检测手段的限制.对病原体的认识尚停留在早期阶段.因此,当时痢疾的概念包括一切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脓血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
在这些疾病过程中,如果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中医都诊断为痢疾并按痢疾辨证施治。
因此,在事实上,中医痢疾的概念大于西医痢疾的概念。
[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大多数为1—3天。
临床表现因正气强弱及感邪多少而不同。
轻者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呈粘液便。
多数患者表现为急起的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严重者壮热烦渴、神昏、抽搐或惊厥、痢下鲜紫脓血等。
细菌性痢疾按照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两大类。
临床统计,急性菌痢约占75.~9095以上,根据感邪种类及病情轻重不同.又可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和寒湿痢三种。
其中最常见的是湿热痢.主要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并伴有典型的湿热征象,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脘腹痞闷、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若热重于湿,可以出现身体烦渴、痢下赤多白少.甚至痢下鲜红;若湿重于热.则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疫毒痢除了强调痢疾的传染性强并有流行趋势外,在菌痢的证候类别中,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所感邪气的毒力强,临床症状严重。
表现为急起的畏寒、壮热、烦渴、头痛,甚至抽搐、惊厥、昏迷、腹痛.里急后重严重,痢下鲜紫脓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疾。
若救不及时,则出现闭脱二证,以致最后阴阳离绝。
这是痢疾最为危急的证候。
病理学丨细菌性痢疾
多发于儿童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引起,累及结肠为主,夏秋季多见。
痢疾杆菌主要有四种类型:福氏菌、鲍氏菌及宋内氏菌、志贺氏菌,均产生内毒素。
其中以志贺氏菌毒性最强,还可产生外毒素,但我国常见的是福氏菌。
1病理变化病变部位主要发生于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严重病例,回肠下段以后的肠段均受累。
2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发生在肠道,过程可以总结如下:起初呈急性卡他性炎→假膜性炎→溃疡形成→愈合形成浅表瘢痕。
卡他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及炎性细胞的浸润。
假膜性炎粘膜表层坏死,以及大量纤维素渗出,渗出的纤维素与炎性细胞、细菌一起形成假膜。
此为本病特征性病变,假膜首先出现于粘膜皱襞顶部,呈糠皮状,后期可融合成片。
愈合期形成的浅表瘢痕一般不引起梗阻。
(2)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多从急性菌痢转变而来。
其中福氏菌感染的患者转为慢性者较多。
病变反复发作,溃疡底部可有肉芽组织和瘢痕形成,可造成肠腔狭窄。
慢性患者常为传染源。
(3)中毒性菌痢:是细菌性痢疾最严重的类型。
可引起中毒性休克。
特点:①多见于2~7岁儿童;②由毒力低的痢疾杆菌引起;③肠道病变轻;④起病急骤,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3临床表现
毒血症可引起发热、头痛和乏力、白细胞增多。
肠痉挛可有腹痛、腹泻症状。
炎症刺激直肠壁,可有里急后重和排便频繁,大便初为粘液便,然后可转为粘液脓血便,偶尔排出假膜。
严重者可有电解质紊乱或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