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铁新城的交通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高铁新城概况苏州高铁新城是以京沪高铁苏州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的30平方公里腹地的综合开发项目。
该项目将以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产业、高科技研发、高科技应用示范、商贸会展、旅游休闲、绿色城市配套产业为主体产业的综合新区。
本项目位于苏州相城区的四湖连心的核心位置,周边建有多个科技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风景度假区,交通方便,除了高速铁路外,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在此汇集形成大规模交通枢纽中心,高铁基础设施计划投资26亿元,2008年4月全线开工建设,计划于2011年10月前通车运行。
图一:高铁新城所在位置苏州高铁新城总体规划控制区约30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面积约22平方公里,具体分为:一区、一园、四带。
“一区”为高铁新城核心商务区,“一园”为国际大学科学园,“四带”为高铁新城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扩展形成的商务发展带、产业发展地、科技教育发展带以及居住休闲发展带。
苏州高铁新城以高新科学技术研发产业为主,城市科技商务服务与低碳城市配套为辅助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是形成全球大学科学园集聚区,中国首个“国际大学科学研发产业园区”。
其中功能包括国际大学高新技术的研发园,创新企业孵化园,大型企业科研总部园。
引入10-20所国际知名大学科学园,并带动500家中小高新科技企业。
引入50-80所其它科研机构、研究室等,达到区域内人口3-5万人左右。
二是建成高铁科技商务区,为科技转换、金融、风险投资、会展等服务业打造综合性商务平台,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商品内贸交易市场”,其中包括自主品牌创新区、产品交易市场、会展中心、商务中心等。
三是形成以生态环保和谐的国际高端生活社区,以绿色、节约、低碳技术为主的应用示范区。
实施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实施依湖生态经济,产业以实验区形式有次序发展。
要求符合相城区的“花城、水城、商城”的定位,同时实现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低碳社区,发展绿色城市配套产业。
绿色城市配套产业内的各产业为人民生活、工作提供了应有的条件,对吸引高端人群起到重要作用。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苏州南站方案# 苏州南站方案## 1. 引言本篇文档将介绍苏州南站的规划方案。
苏州南站是苏州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承担着客运和货运的重要任务。
随着苏州市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苏州南站的服务能力亟需提升。
因此,拟定了新的规划方案以满足未来苏州南站的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州南站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细节。
## 2. 目标苏州南站方案的目标是提升苏州南站的服务能力,改善乘客和货物的流动效率。
具体目标如下:- 提高苏州南站的接待能力,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客流量- 优化苏州南站的货运设施,提高物流效率- 提供更加舒适和便利的乘客服务设施- 加强苏州南站与其他交通枢纽的连接## 3. 规划设计苏州南站方案的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增加站台和候车区为了提高苏州南站的接待能力,计划增加站台和候车区的数量。
新的站台和候车区将采用现代化的设计,配备舒适的座椅和遮阳设施,以提供更好的乘客体验。
### 3.2. 扩建货运设施苏州南站的货运设施将进行扩建,以提高物流效率。
新的货运设施将包括更大的货物存储区和吊车设备,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
此外,还将设置更多的货运检查和安全设施,以确保货物的安全和顺利运输。
### 3.3. 改善乘客服务设施为了提供更加舒适和便利的乘客服务,计划改善苏州南站的乘客服务设施。
这将包括增加自助售票机和自助检票设备,方便乘客购票和进站;新增候车室和洗手间,并提供无障碍设施,确保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出行等。
### 3.4. 加强与其他交通枢纽的连接为了提高苏州南站的交通便利性,计划加强苏州南站与其他交通枢纽的连接。
这将包括修建多个交通枢纽,例如地铁站和公交站,并优化周边道路和停车场的布局,以提供更好的交通流动性。
## 4. 实施苏州南站方案的实施将分为多个阶段进行,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4.1. 阶段一:设计和准备工作在阶段一,将进行苏州南站方案的设计和准备工作。
苏州发展布局:一核四城2012年,苏州“一核四城”战略正式提出——以古城为核心,东边是综合商务城,西边是生态科技城,北边是高铁新城,南边是太湖新城。
10年如白驹过隙,如今的四大新城已经基本醇熟,尤其是被定义为“综合商贸城”的园区湖东,发展已经饱和,目前高贸新城成为四城之一东部新城。
高贸新城虽然是园区的重点发展板块,但是相较其它三个新城毕竟年轻,其成熟度比科技城、高铁新城和太湖新城要逊色,但发展潜力巨大。
今天,我们来说太湖新城、高铁新城和科技城、高贸新城这四个苏州炙手可热的热门置业板块。
一纸规划的太湖新城已涅槃为苏州南部的活力新城十年前,太湖新城开始建设。
2013年9月,”苏州湾”的概念出炉,整个太湖新城的发展也从此迈上了新赛道。
湖湾北边是吴中太湖新城,南边是吴江太湖新城。
两个新城虽然距离较近,发展的成熟度却存在区别。
吴中太湖新城目前仍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
约30万方的苏州超级地标“苏州湾橙天里”、苏州湾中心广场、橙天嘉禾360剧场等城市级的功能配套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和吴中太湖新城不同的是,吴江太湖新城各类资源配套的已经陆续落地,居住氛围要更加浓厚。
音乐喷泉阅湖台、苏州湾文化中心、苏州湾体育中心、苏州湾大剧院等地标建筑云集。
吾悦广场、华润万象汇、砂之船奥特莱斯等商业综合体已经投入使用。
作为区域的主流核心板块,所以板块内的人居产品皆以改善为主。
吴中太湖新城的楼盘产品定位高端改善,且在近几年户型越做越大,动辄建面约140㎡以上,200㎡以上的大平层也不少见。
且楼盘品质在全苏州都处于较高的标准,可以说吴中太湖新城新盘的产品力是位于苏州四大新城之首的,甚至超过园区核心板块的一些高端品质盘。
从目前来看,待兑现的高端资源配套和强产品力的住宅支撑起板块3万元/㎡+的房价,吴江太湖新城的楼盘皆是沿着地铁线路而建,且多为高端改善楼盘,改善的纯粹性和产品力比吴中太湖新城略逊一筹。
两个板块在战略起点方面就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的,而近期的一些重要的政策方向更是倾向于吴中、吴江太湖新城两岸合体。
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现状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现代化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之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交通运输成为了苏州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提供高效的城市交通服务,苏州开始发展自己的轨道交通系统。
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时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开始运营。
这条线路全长约29公里,连接了苏州高铁站和木渎古镇,沿途还经过了苏州的一些主要景点和商业区。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的开通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并且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随后,苏州轨道交通的建设逐步推进。
目前,苏州已经开通了六条轨道交通线路,覆盖了城市的不同区域。
这些线路不仅将苏州的各个主要地区连接起来,还与周边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连接,方便了人们的跨城出行。
苏州轨道交通系统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便利,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苏州旅游。
与此同时,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由于城市的限制,轨道交通的建设和扩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苏州市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优化线路布局、加大投资力度、引入先进的技术等。
这些努力使得苏州轨道交通系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并且成为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发展和现状来看,苏州轨道交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它不仅为苏州市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州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其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随着苏州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和城市的不断发展,苏州轨道交通系统还将不断完善和扩展,为苏州的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一下,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现状表明了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这套系统不仅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条件,也为苏州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亮点。
苏州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有望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人民的生活品质。
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是苏州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苏州轨道交通规划方案以及票价最终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桌面上,一杯热咖啡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我坐在电脑前,开始构思这个让我充满期待的方案。
苏州,这座充满韵味的水乡,即将迎来全新的轨道交通时代,而我有幸成为这个项目的规划者之一。
一、规划背景苏州这座古老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压力逐渐增大。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市民出行效率,我们决定规划一套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
二、规划目标1.实现苏州城区与周边城市的快速连接,提高城市竞争力。
2.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交通污染。
3.提高市民出行舒适度,缩短出行时间。
三、规划方案1.线路规划我们计划建设5条轨道交通线路,分别是:(1)1号线:串联苏州火车站、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全长约30公里。
(2)2号线:连接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全长约25公里。
(3)3号线:贯穿园区、新区、姑苏区,全长约20公里。
(4)4号线:连接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相城区,全长约25公里。
(5)5号线:串联姑苏区、吴中区、苏州高新区,全长约28公里。
2.站点设置我们将在沿线设置50个站点,平均站间距约为600米。
站点设置充分考虑了市民出行需求,涵盖了各大商圈、旅游景点、居民区等。
3.车辆选型(1)1号线、2号线:采用6辆编组A型车,最高运行速度100公里/小时。
(2)3号线、4号线:采用4辆编组B型车,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
(3)5号线:采用4辆编组L型车,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
四、票价方案1.基本票价(1)起步价:2元,适用于0-6公里。
(2)递增价:每增加1公里,票价增加0.5元。
2.时段优惠(1)高峰时段(7:00-9:00,17:00-19:00):票价不打折。
(2)非高峰时段:票价8折。
3.人群优惠(1)学生:票价5折。
(2)老年人(60-69岁):票价8折。
(3)残疾人:票价免费。
五、项目实施1.建设周期预计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建设周期为5年。
苏州高铁规划
苏州高铁规划是指当前对苏州市高铁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的工作,其中主要包括线路规划、站点布局和发展目标。
首先,苏州市高铁规划的线路主要包括南京至苏州、上海至苏州和苏州至杭州三条主要高铁线路。
南京至苏州高铁线路计划建设全长约159公里的双线电气化铁路,预计时速350公里。
上海至苏州高铁线路计划建设全长约82公里的双线电气化高
速铁路,预计时速350公里。
苏州至杭州高铁线路计划建设全长约175公里的双线电气化高速铁路,预计时速350公里。
其次,苏州市高铁规划的站点布局主要考虑了城市的交通枢纽和人口分布情况。
根据规划,苏州市将建设苏州北站、苏州站、苏州园区站、苏州新区站、太湖站等高铁站点。
这些站点将便利苏州市区和周边地区的居民出行,加强苏州与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交通联系。
最后,苏州市高铁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是提高交通出行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间的互联互通。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高铁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苏州与其他城市的交流和合作。
高铁的开通将大大缩短苏州市居民前往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时间,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总之,苏州市高铁规划是苏州市在促进交通便利化、加强城市间联系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举措。
通过优化线路规划、合理布局站点和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苏州市高铁规划将进一步提升苏州市的综合交通水平和城市竞争力。
3 交通分析及预测3.1 现状交通调查与分析项目周边主要干路网基本已建成,除吴中东路东段目前处于建设中;大部分次干路尚未建成,如青阳路、长青路及夏莲路南段;支路网基本未建成。
本项目作为片区内沟通南北方向的重要次干路,可以为主干路南园路分担部分交通量,缓解交通压力。
同时项目建设可以促进周边地块的开发,方便沿线出入口使用,增加片区活力。
图3-1 项目周边现状道路等级图3.2 交通预测方法3.2.1 预测范围和年限预测范围:本次交通量预测的范围为夏莲路(长青路—吴中东路)及周边外围道路、主要道路所分配的断面交通量预测。
预测年限:预测基准年为建成年2020年,预测目标特征年中期为2025年,远期为2035年。
预测总年限为15年。
3.2.2 预测方法交通量预测通常采用“四阶段”法进行,该方法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
1)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人口与就业岗位2)交通系统建模:包括道路系统建模和公交网络建模,重点反映项目分析区交通系统现状和规划的交通系统构成及设施发展水平。
3)居民出行需求模型:参考苏州常住居民出行特征,重点反映项目分析区常住人口出行生成、分布及出行方式划分等。
4)对外交通模型:包括项目分析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出行及过境出行。
5)交通分配模型:在上述模型基础上进行相关矩阵合成,使用专业的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 4.5,将各种车辆的出行矩阵分别分配到道路网络上,得到道路系统车流量。
3.3.3 预测背景条件分析1、交通分区基于宏观分析和中观分析的组合建模方法,在市区交通模型分区的基础上,对本项目所在区域的相城中心城片区的交通小区进行细分。
苏州市区交通模型宏观分区共划分为1780个交通小区,40个交通大区。
结合项目研究需求,对本项目分析区范围拆分为160个中观交通小区,其中28个外部小区,分别联系市区方向、工业园区方向、高新区方向,以及高铁新城等方向。
如下图所示图3-2 苏州市区交通模型宏观交通分区图2、人口、就业岗位发展趋势苏州全市域2014年底总人口1359万人,全市 2014 年末户籍总人口661万人,比 2013 年增加7.2万人,增长率为7.99‰,其中市辖区256万人,比上年增加4万人。
高铁新城规划高铁新城规划是指通过高铁建设,以高铁站为中心,围绕城市发展和交通枢纽建设的一项综合性规划。
高铁新城规划旨在利用高铁的便捷性和高速度,推动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首先,在高铁新城规划中,高铁站成为城市发展的中心。
高铁站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更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在高铁站周边规划建设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科技新城等,以便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高铁站的发展也会带动周边的商业、餐饮、住宅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的经济繁荣。
其次,高铁新城规划注重交通的便捷性。
规划中,高铁站周边的道路、公交线路、步行街等都要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以便方便居民的出行。
此外,规划中还可以考虑建设自行车道、人行道、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等,推广绿色出行。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让高铁新城的交通更加便利,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再次,高铁新城规划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规划中,要将绿化建设作为重要的环节考虑,可以在高铁站周边建设公园、花坛、绿化带等,使整个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在高铁新城规划中,还可以注重节能减排的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以达到环保效果。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保护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最后,高铁新城规划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新区规划中要考虑建设学校、医院、银行、邮局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满足其生活所需。
同时,也要规划建设运动场所、文化设施等,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增加城市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高铁新城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是以高铁站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规划。
其核心是以高铁建设为基础,通过发展城市功能、便捷交通、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城市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高铁新城规划的实施对于加速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苏州轨道交通最新规划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苏州市政府决定制定一项全新的轨道交通规划,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这项规划将进一步完善苏州市的交通网络,改善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市民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根据最新的规划,苏州轨道交通将继续扩张和发展,目标是在2030年前建设完成苏州市内的5条轨道交通线路。
这些线路将覆盖苏州市的主要区域,连接市中心及周边的重要商业和居住区域。
第一条规划的线路是1号线,它将从苏州火车站出发,经过苏州市区南部,最终到达苏州新区。
这条线路的建设将有效改善市中心地区的交通状况,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第二条规划线路是2号线,它将连接苏州火车站和苏州北站,成为连接南北两个重要交通枢纽的重要通道。
这条线路将通过苏州市中心和工业园区,连接许多重要的商业和居住区域,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
第三条规划线路是3号线,它将连接苏州北站和苏州西站,进一步完善苏州市的东西向交通路网。
这条线路将贯穿苏州市的东部和西部,连接许多工业区和新兴商业区,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条规划线路是4号线,它将连接苏州北站和苏州南站,形成一个贯穿苏州市的南北向主干线。
这条线路将通过苏州市中心和重要的商业中心,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出行选择。
最后一条规划线路是5号线,它将连接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进一步完善苏州市的交通网络。
这条线路将为南部地区提供高效的交通服务,推动南部地区的发展。
除了以上5条规划线路,苏州还将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的快线和支线。
快线将建设于市中心区域,主要连接市中心和周边区域,提供快速的通勤服务。
支线将建设于市区的边缘地带,连接重要的居住区和商业区,为市民提供更多出行选择。
苏州轨道交通最新规划的实施将对苏州市的交通状况和城市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它将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减少道路交通的压力,提高出行效率。
与此同时,轨道交通的发展也将促进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苏州市。
苏州北站运营方案一、前言苏州北站是苏州城市铁路枢纽的重要节点,位于苏州高新区星湖街道,是连接苏州市中心和周边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随着苏州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苏州北站的客流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一个高效、安全的运营方案来管理和运营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本文将提出一套完整的苏州北站运营方案,从客流管理、安全保障、服务质量、设备维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帮助苏州北站建立一个高效、安全、舒适的运营体系。
二、客流管理1. 准确的客流统计为了更好地了解苏州北站的客流情况,提高站点的管理效率,需要在各个出入口,乘车口和月台等位置安装智能客流统计系统,通过图像识别和大数据分析来准确统计客流量和客流走向,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进行客流预测和调整。
2. 客流引导根据客流统计结果,在车站内设置客流导向标识,引导乘客有序出入站,合理利用站内空间,避免出现拥挤和拥堵现象。
同时,借助数字屏幕、电子广告牌等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发布列车信息、站内设施信息、天气情况等,为乘客提供各种便利。
3. 排队管理通过合理设置检票口,购票口等设施,引导乘客进行有序排队,缩短候车时间,提高乘客出行效率。
同时,加强对重点时段(如节假日、高峰时段等)的排队管理,采取分时段、分区域的排队措施,避免出现排队拥挤现象。
4. 便民服务设施在车站内设置便民服务设施,如充电桩、自助取票机、自动售货机、WiFi覆盖等,方便乘客在车站就可以享受到各种便捷服务,提高出行体验。
三、安全保障1. 安全检查加强对乘客行李、物品的安全检查,设置安检通道和行李寄存处,确保站内安全秩序。
同时,配备专业的安保人员,在各个重要区域进行安全巡逻,保障乘客和站点的安全。
2. 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的智能监控系统,对站点周边、候车室、月台等重要区域进行全天候的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
3. 紧急救援对紧急救援措施进行规范和体系化,建立紧急救援应急预案,配备专业的应急救援人员和设备,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理。
高铁新城发展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高铁新城是指以高铁站为核心,环绕高铁站建设的综合性城市。
高铁新城的发展现状如下:1. 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高铁新城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建设了众多高铁新城,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城、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新城等。
2. 基础设施完善:高铁新城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的完善,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3. 产业结构优化:高铁新城以高铁站为交通枢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
在发展过程中,高铁新城逐渐形成为了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未来高铁新城可能的发展方向如下:1. 提升城市功能:高铁新城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功能,加强产业集聚,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可以引入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等高附加值的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2. 提升城市品质:高铁新城可以注重城市的环境和生活品质,加强城市绿化、景观建设等,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可以建设更多的公园、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3. 推动城市协同发展:高铁新城可以通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可以加强交通联通,打造更便捷的交通网络,促进人员流动和资源共享。
4. 推动可持续发展:高铁新城可以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可以引入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打造绿色、低碳的城市形象。
总之,高铁新城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高铁新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高铁新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高铁新城作为新时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潮流。
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交通便利,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高铁新城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促进高铁新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状分析1. 高铁新城蓬勃发展:近年来,高铁新城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通过高铁的铺设,不仅大大减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还吸引了大量的商业和产业资源,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城市规划存在不足:然而,目前高铁新城的规划存在一定不足。
有的高铁新城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容易出现城市功能重叠、资源浪费等问题。
另外,部分高铁新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高铁的发展,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困扰。
三、问题分析1. 规划方面存在问题:部分高铁新城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
这导致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功能重叠、资源浪费等问题。
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高铁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配套设施不完善。
交通状况不理想,居民出行困难,给城市的发展带来阻碍。
3. 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在高铁新城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考虑缺乏,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同时,城市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四、建议措施1. 提升规划能力:加强高铁新城规划能力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性。
引入先进规划理念,确保高铁新城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高铁新城的交通、水、电、气等设施建设水平。
优化交通网络,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3. 加强生态保护:在高铁新城建设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推动生态建设。
加大绿化和植被覆盖力度,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4. 强化社会参与:在高铁新城建设过程中,加强社会参与,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
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交通拥堵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王振振[1]等人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机动车限行政策对缓解交通拥堵的成效;王忠宇[2]等人针对活动期间交通拥堵演化特征,以及交通需求和道路时空资源的耦合关系,基于红波、绿波理念的干线协调控制可有效均分交通压力,缓解瓶颈交叉口拥堵状况;左昊越[3]、薛莹[4]、李涛[5]等人分别对“公交都市”、道路交叉口,以及中小学前的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随着苏州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苏州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寒山闻钟”市民对交通拥堵问题的探讨,本研究选取建林路北段与兴贤路东段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等手段分析造成两路段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优化策略,为加快苏州市民出行效率、满足人们出行需求提出建议。
1建林路与兴贤路段现状概况1.1区位分析及周边现状建林路是连通通安、浒墅关和枫桥三个片区的主要道路,是华通花园、阳山花苑等住区多数居民通勤的必经之路;兴贤路是浒墅关片区的主干道,也是连接苏州中环的重要道路。
建林路北段周边多为住宅,以及相关社区服务配套,如农贸市场、零售商业等;兴贤路东段周边多为商业建筑、学校和工业建筑(见图1)。
该研究范围是浒墅关居民生活、工作、学习的主要片区。
1.2路面基本构成1.2.1建林路与兴贤路横断面建林路北段为四幅路,其横断面是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和分隔带组成,绿化带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隔开,隔绝了不同性质的交通流线的穿摘要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住宅小区,尤其是学校周边的住宅小区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城市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种类也随之增加,为城市交通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本研究基于苏州市高新区建林路北段和兴贤路东段的交通拥堵情况,通过分析道路构成、交通流特性和周边现状等因素总结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从宏观调控和微观策略两个方面提出改善建议,保障居民特别是学生的出行安全。
苏州交通发展现状说到苏州的交通,嘿,谁不想知道这座千年古城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游刃有余?从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典美,到如今高楼大厦的都市气息,苏州的交通简直是“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这座城市早就不再是过去那个慢悠悠的小城了,别看它的景区那么文艺,交通的节奏可一点儿不慢!不过,说起交通,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高峰期的“人山人海”了。
早上,去上班的车流成群,大家都在同一个时间点冲向公司,好像生怕迟到了就掉进了不知名的“黑洞”里。
尤其是市区的那些主干道,车多到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闯进了一个真人版的“马路战场”。
不过,大家也不是不懂事,都默契地排队,不打扰别人,真是“同舟共济”!不过呀,一到周末,老百姓们可就不一样了,出门的人多了,路上的景象就变得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可能是因为外地游客越来越多,大家来苏州玩儿也是蜂拥而至,想象一下在那些老街小巷里走动,路边的车就像成群的蚂蚁一样,一不小心就得“踩中”几只。
其实说到交通,这里有几个亮点还是值得一提的。
地铁建设可谓是“飞速”推进,现在在苏州,不仅市区有了好几条地铁线,连周边一些小城市都已经被纳入了地铁的“怀抱”里。
说实话,地铁一开通,那真是方便得让人笑出声来。
早几年,谁能想到在苏州这样一个古老的城市,居然会有地铁?就拿最有名的地铁2号线来说吧,从“蠡口”站到“东环路”站,全程大概四十多分钟,穿梭在地下的感觉,嘿,那叫一个舒适。
对比起那些坐在外面排队的“地面族”,我们这些地铁族可谓是“鹤立鸡群”,妥妥的城市精英了。
再来看看苏州的公交系统。
别看公交车上人多,但苏州的公交车有时候也会给你带来“意外惊喜”。
公交车的发车频率那是杠杠的,坐上车也不需要等太久,随叫随到。
再加上,公交站的设置很合理,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站点,尤其是在苏州的各大商业圈、学校周围,公交车的网络覆盖那是相当全面的。
不过,大家在高峰时段挤公交,也许就得有点儿心理准备了。
你可能一上车就被夹在中间,和一大堆人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紧紧挤在一起,这种“亲密接触”,可真让你不敢想象。
苏州高铁新城的交通分析
2010-03-01 15:37:15| 分类:火车站交通|字号订阅
根据近日公示的“苏州高铁站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这一地区是“交通引导型”的发展区,是具有区域功能的现代化交通枢纽。
为此,这里将建设外环—中环—内环路网系统。
其中,“外环”由东面的澄阳路、南面的太阳路、西面的相城大道、北面的太东路组成,主要是高铁站地区与城市各重要功能区机动交通的连接通道。
“中环”由“两横一纵”干道与澄阳路组成,与“外环”衔接。
“两横”指南面的富临路、北面的富乐路,“一纵”指西面的民晶路。
“内环”由高铁站枢纽核广场四周近邻的干道组成,其中东面是民二路,南面是富临路,西面是民凌路,北面是富苏路,组成分流环。
根据规划方案,总体呈南北走向的轻轨2号线,也将在苏州高铁站区设置站点,方便中心城区居民搭乘高铁列车。
规划中,21公顷的用地范围安排了京沪高铁苏州站、常苏嘉城际站、长途汽车客运站、苏州地铁2号线终点站以及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停车站场,高铁站区已经具备了综合性交通枢纽功能。
其中:对外交通功能:包括高铁站、城际站、长途汽车站的到发、换乘;内外交通衔接功能:通过在枢纽站换乘城市轨道交通和公交以及出租车、社会车辆等方式使乘客便利到达出行的目的地。
集中换乘功能应具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
在21公顷站区外围以商业、办公、展示、信息、住宿等功能用地为主。
以高铁线和城际线为界,南部突出景观,强调视觉效果及开敞空间和周边商贸、商务、宾馆酒店等的对话关系;北部优先考虑交通便捷疏散以及各功能设施的紧凑建设。
以上规划目标是合理的。
但在具体规划中各项功能是散乱的、矛盾的、令人费解的、逻辑混乱的。
首先是富临路定位不合理。
这两条道路均规划为44米,双向六车道,为主干道。
其中富临路与S227快速路连接,形成快速主干道。
快速路穿越人为地割裂了站前广场与商务广场的联系。
其次,停车场规划在站前广场临富林路和民二路交叉路口,车辆的出入加之通过快速主干道的大量过境车辆,必将造成交通的混乱,即降低了快速主干道的通行能力,又降低环境的品质,降低了乘客通过富林路进入商业广场的欲望。
考察中国的火车站前交通,几乎没有部乱糟糟的。
其原因就是规划理念陈旧落后。
这几乎成了中国规划界的通病。
站前道路越宽,交通越乱。
道路拥挤,便加宽道路,加宽的道路引来更多的车辆,更多的停车上下客,便更加拥挤,形成恶性循环。
将高铁新城建设成为以交通为枢纽,商务商贸、文化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片区中心之一。
以轨道交通为中心强化公共交通,利用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促成以大众运输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TOD模式),采取“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的良性发展。
筹划土地开发,加快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合理、节约、高效发挥土地价值。
使之成为苏州市城市北门户,展示现代化形象的重要窗口,相城区经济活力中心,现代生产服务功能的主要空间载体,具有区域功能的现代化交通枢纽。
从高铁新城建设的目的分析,既要快速进出交通枢纽,又要实现高铁新城中央商务区的整体功能,使想走的快速走出去,想留的方便留下来。
因此,富林路应该定位为商业区内疏散道路,减小路面宽度,在商业区范围内通过限定车速而限定过境车辆,使之专为核心区服务。
富苏路应定位为交通枢纽集散道路,限定过境车辆通过,使之成为核心区长途汽车站、公交、出租车集散专用道。
而将快速干道设于高铁新城外围,与富乐路联通,以保证与核心区互不干扰。
与两条道路的定位相适应,通过区域的分工减少人流和车流的交叉。
南北广场也分别定位为站前商业广场和交通疏散广场。
这样的定位是和整个高铁核心区的定位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