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外民俗》 第一章 民俗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16.22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宗教的原因、地理的原因。
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主要包括四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中外民俗大题第一章民俗概述一、名词解释1.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简答论述1.民俗的分类(1)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包括生产、居住、饮食、商贸、服饰、交通等民俗。
(2)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包括家庭乡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等民俗。
(3)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
2.民俗的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民族迁徙和方式采借。
三、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形成后会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异性指民俗传播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族性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指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如八大菜系(鲁川粤苏浙湘闽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主要表现于信仰、崇拜、巫术、禁忌、占卜等活动上。
3.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人际关系、尊老爱幼、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等。
2)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00199中外民俗第1 章民俗概述1民俗:民俗又称民间文化风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2民俗的分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意识民俗3习俗: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现在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习。
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带封建迷信色彩。
4 风俗是由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行为能力。
习俗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
5 礼俗,指礼仪习俗,即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
6 民俗旅游应该具备下列五个条件:(1)旅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
旅游有三大要素:主体、客体、介体。
旅游客体就是资源,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又由民俗风情、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等构成。
旅游者旅游考察的目标是我们进行旅游分类最重要的标准,如果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是中国各地万花筒般的民俗风情的磁力所致,那么,他的旅游活动即为民俗旅游。
(2).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为民俗产品。
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入民俗旅游之列。
(3)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
民俗是民间群体生活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具有乡土性民族性、区域性、稳定性等特征,它的魅力在于独特—某地域(民族)内的民俗事象为本地域(民族)所专有;在于质朴—来自民间的泥土味、俚俗味;在于神秘—一不为外人所理解; 在于体现传统一一民间文化的积淀;在于氛围—其他环境无法创造。
(4)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表现为一种文化行为。
一方面旅游者到民俗旅是一种消费行为,但同时更是追求一种文化享受,国外游客到中国来品尝地方风味固然有“物欲”满足在里面,然而其主要动因还是欣赏中国各地博大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旅游地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是商业性的行为,以盈利为目的,游客消费民俗旅游产品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篇一: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第一章民俗概述 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篇二: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的分类,按内容来分,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所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它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上刀山,下火海”“上刀梯”以及面具舞的表演,都表现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
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社会功能分为: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政治的原因(三)宗教的原因(四)地理的原因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登记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第一章民俗概述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ld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rns)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
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
按民俗的内容划分,我们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法。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
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人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民俗研究则有兼顾的使命,加上宗教旅游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故本书把道教和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列人。
《中外民俗》教案目录第1章民俗概述第2章1.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第3章1.2民俗的基本特征第4章1.3民俗的社会功能第5章1.4民俗的形成第6章1.5民俗与旅游第7章第8章第2章服饰民俗2.1服饰民俗概述2.2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2.3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2.4外国服饰民俗第3章饮食民俗3.1饮食民俗概述3.2中国汉族饮食民俗3.3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3.4中国港澳台地区饮食民俗3.5外国饮食民俗第4章居住民俗4.1居住民俗概述4.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4.3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4.4中国港澳台地区居住民俗4.5外国居住民俗第5章交通民俗5.1交通民俗概述5.2中国交通民俗5.3外国交通民俗第6章农业民俗6.1农业民俗概述6.2中国汉族农业民俗6.3中国少数民族农业民俗6.4中国港澳台地区农业民俗6.5外国农业民俗6.6农业民俗与旅游第7章工艺美术民俗7.1工艺美术民俗概述7.2中国工艺美术民俗7.3外国工艺美术民俗第8章人际礼仪民俗8.1人际礼仪民俗概述8.2中国人际礼仪民俗8.3外国人际礼仪民俗8.4旅游交际礼仪第9章岁时节日民俗9.1岁时节日民俗概述9.2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9.3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9.4中国港澳台地区岁时节日民俗9.5外国岁时节日民俗第10章游艺民俗10.1游艺民俗概述10.2中国汉族游艺民俗10.3中国少数民族游艺民俗10.4中国港澳台地区游艺民俗10.5外国游艺民俗第11章世界主要宗教11.1宗教概述11.2佛教11.3基督教11.4伊斯兰教11.5其他宗教第12章我国主要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馆12.1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12.2云南海埂民俗村12.3北京民俗博物馆12.4南京民俗博物馆12.5天津民俗博物馆。
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宗教的原因、地理的原因。
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主要包括四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2)西周时期:上衣下裳,腰间束带渐宽,衣身出现宽博的式样。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课程性质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三、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况。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本大纲在第二部分第一项“学习要求”中,分别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作了不同的表述。
中外民俗复习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1)经济民俗(2)社会民俗(3)信仰民俗(4)游艺民俗3.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
4.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主要包括: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
5.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
6.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
7.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与模式性(基本特征,本质特征)(2)传承性与播布性(3)稳定性与变异性(4)稳定性与变异性(5)民族性与地方性(南甜、北咸、东辣、西酸)(6)民族的原始性与神秘性(最吸引旅游的特性)8.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3)娱乐功能(4)审美功能(5)维系功能9.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10.规范功能: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社会规范四层次:一法律、二纪律、三道德、四民俗11.娱乐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所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12.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13.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是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14.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最后的决定作用)(2)政治影响(3)宗教原因(4)地理原因。
复习原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不要纠结太细的知识点。
注意诸如“最XX”和“XX之国”等类似的表述。
注意教材中用下划线标出的名词。
第1章民俗概述1.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原因: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宗教的原因;地理的原因。
6.民俗与旅游的的关系: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作用: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腐朽生活方式的传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2章服饰民俗1.服饰的发展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除服饰除用于遮身蔽体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服饰民俗产生的第一要因是保护。
2.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包括:质、形、饰、色、画。
3.中国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4.中国汉族服饰的流变轨迹:上衣下裳——胡服——袍。
5.汉族服饰的特点:五种正色(及其指代意义);神秘的中国术;由抽象到写实的衣服图案。
6.满族、赫哲族、回族、藏族、纳西族等民族最具特色的服饰。
7.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最具特色的服饰民俗。
8.掌握西装扣子的正确扣法。
第3章饮食民俗1.饮食民俗的成因及发展阶段:1)成因:经济原因;自然条件原因;民族原因;宗教信仰原因。
第一章民俗概况
1.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1.1.1.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
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1.1.
2.民俗的分类
1.1.
2.1.经济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
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
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衣
食住用行商”
1.1.
2.2.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的惯制(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
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
1.1.
2.
3.信仰民俗: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
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民间信仰,民间
巫术,民间禁忌)
1.1.
2.4.游艺民俗: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口
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1.2.民俗的基本特征
1.2.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转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1.2.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时间和空间)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1.2.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民俗的相对稳定性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1.2.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的一个构成要素,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民俗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各类民俗也不同程度得染上了地方色彩。
1.2.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然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变异,但依然有原始民俗的存在。
形成了民俗的原始性特点
民俗表现出一种神秘的特征,人们进行民俗活动是,常带着一种神秘的心理,认为这些民俗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1.3.民俗的功能:民俗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3.1.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
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1.3.
2.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
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1.3.3.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
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1.3.4.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
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1.3.5.民俗的维系功能: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
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1.4.民俗的形成
1.4.1.1.经济的原因:民俗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
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经济基础对民俗
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1.4.1.
2.政治的原因: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
后,民俗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和政治地影响
1.4.1.3.宗教的原因:很多传承地民俗事象,是由
原来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1.4.1.4.地理的原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指地是由于所处地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和
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1.5.民俗与旅游
1.5.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
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
的经济效益
1.5.
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1.5.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4)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5)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6)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复习题
1)按内容划分,民俗有哪几种类型?
2)何为民俗?民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民俗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讨论题
1)怎么理解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2)利用民俗开发旅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