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概论2016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26
中外民俗文化概论 题目:安顺“八大民俗”之 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婚恋习俗系 别 外 语 系专 业 10 英 本学 号 201005014032姓 名 王 玉2012 年5月28日安顺“八大民俗”之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婚丧习俗为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安顺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形象,推动黔中文化繁荣发展,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自2011年元月中旬以来,市委宣传办面向全市展开八大自然景观、八大人文景观、八大寺庙、八大民间艺术、八大民俗、市委八大景区、八大名人、八大名吃评选活动。
经宣传、投票、评审阶段,最终确定了这八个“八大”。
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婚丧习俗,就是我们安顺八大民俗之一。
布衣族苗族仡佬族婚丧习俗,展现了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和独特的特色。
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婚恋习俗1、布依族赶表:赶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寻觅配偶,交流感情的一种社交活动。
赶表多选择在喜事和农闲赶场天进行。
赶表时,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吹木叶和勒尤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当两相情愿,情投意合,并愿结为终身伴侣后,女方丢“把凭”作信物,男方告知父母,请媒人说合。
赶表歌有情歌、苦歌、逃婚歌、告状歌,歌词有九言、七言、五言、四言等。
2、苗族相月亮:相月亮是安顺苗族男女青年独有的社交风俗,因常在月夜进行而得名。
少年子弟暮夜,吹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每当农闲季节,星月交辉之夜,安顺苗族青年男子,三五成群,腰插笛箫,手携笙胡,漫游于乡郊苗寨旷野之上。
3、仡佬族婚俗:仡佬族新娘离家出嫁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媒人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叫“把门枋”。
出嫁前乘人“不备”而“逃跑”,让嫁家婶娘嫂子去找回来,叫“追姑娘”。
娘娶进夫家之时,一跨进屋就用清水洒向接亲的人叫“打湿亲”,以图吉利。
布依族苗族仡佬族丧葬习俗1、布依族丧葬:当布依族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濮摩”先生择吉日举办丧事。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课程性质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外民俗》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旅游地理学》是本课程的基础,并与《导游基础知识》、《客源国概况》、《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本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其推荐教材为石应平编著的《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四、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中外民俗》课程简介
《中外民俗》在简要介绍了民俗的一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国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民俗事象,特别是对中外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工艺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人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等进行深入的分类介绍。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与历史、地理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使学生既能对各类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掌握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参考书目】
1.钟敬文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上海
2.苑利、顾军著:《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北京
3.叶涛、吴存浩著:《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山东
4.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山东
5.方澜、孙廷忠著:《中外民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大连
6.石应平著:《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四川
7.阿克斯特尔著:《礼仪与禁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上海。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