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考古学考研真题2

北京大学考古学考研真题2

1995年考题

名词解释
1北京猿人:
在北京周口店,距今71-23万年。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
骨,1931年至1966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属直立人。
2层位学:
即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所谓层位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
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
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3青铜: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oC之间。青铜铸件具有较高的铸
造性能。公元前四千年初,青铜最早出现于伊朗、土耳其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中国最早
的青铜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甘肃东乡林家遗址,时代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
4生铁:
从目前考古出土的铁器看,至迟在春秋后期,我国已发明了生铁治炼技术,生铁是
在1150。C-1300。C的条件下治炼出来的,出炉时呈液态,可以连续生主,可以浇铸成型,
含碳量高,质地比较硬,这就使治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大为提高。所以
由块炼铁到生铁,是炼铁技术上的一次飞跃。
5聚落形态:
按Gordon R.Willey的定义,聚落形态就是,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
地面上处理起来的方式。它包括房屋的安排方式,并且包括其他与社团生活有关的建筑物
的性质与处理方式。这些聚落要反映自然环境,建造者所实用的技术水平,以及这个文化
所保持的各种社会交接与控制的制度。聚落考古的研究提供了考古文化的功能性的解释的
一个出发点。
6璧:
中国古代重要礼器,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
有孔的玉器,《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
。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7卜甲:
占卜用龟甲。龙山时代有龟甲随葬,不知是否为占卜用。商代大量使用卜甲,尤以
龟腹甲的使用为多,背甲相对较少。两周时期,龟卜依然较盛,秦汉后渐趋衰落。商周卜
甲,多有钻凿及灼烧痕迹,据灼烧所得之兆纹占卜吉凶。
8黄肠题凑(见93年题)
9越窑(见93年题)
10元大都(见94年题)
问答题
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及各期基本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2000-前7000年,早期发现不多,南方有玉蟾岩、仙人洞、甑
皮岩等遗址,北方则有东胡林、转年遗址等。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
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
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7000-前5000年,发现考古学文化

较多,黄河流域有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等,辽河流域有兴隆洼文化等,长江流域有皂市文化
及河姆渡文化等。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
显提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000-前3000年,有很多重要的发现,研究也较深入。各区域内
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本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重要考古学文化也得到
深入的研究。晚期也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
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彩陶文化与黑文化;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比较发达。
铜石并用时代: 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仍
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
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
2大汶口文化及其墓葬类型
大汶口文化得名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年代约在公元前4200-2500年之间,主要
分布在山东省全境及苏皖两省北部。
大汶口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在中期之前,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了公共墓地,通常
能够将墓地分为若干片,每片墓地一般都由若干排墓葬构成。墓葬形制流行长方形竖穴土
坑,未成年的小孩墓葬有的还使用瓮棺葬。葬制和葬式始终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
屈肢葬和俯身葬少见,中期以前也有两个人以上的合葬,晚期合葬墓极少。合葬墓里的人
骨既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随葬品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并流行手持牙獐或獐牙勾形器
的丧葬习俗。从早期开始,大汶口文化墓葬就出现了分化现象,大中型墓葬了随葬品丰富
;晚期,大型富墓和小型贫墓在有的中心聚落已被分别葬于不同的墓地里,此种丧葬制度
反映了一定的等级制度。
3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
殷墟,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面积约24平方公里,洹水横贯其中。殷墟
内主要遗存包括宫殿宗庙区、手工业作坊、墓葬区和一般居民区等。宫殿宗庙区发现大量
夯土建筑基址,基本上分布在以小屯村东北地为中心的地区,部分基址附近发现与祭祀有
关的现象;小屯村北发现大量玉石器半成品,推测为玉石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主要
发现于苗圃北地及孝民屯、薛家庄等地,北辛庄南发现制骨作坊遗址;商代族墓地主要发
现于以上手工业作坊的周围,见于孝民屯、大司空村和后冈三地;商王陵区主要发现

于洹
河北岸的侯家庄,墓内有大量的殉人和人牲;武官村南有排列紧密的人祭坑,推测为商王
室祭祀祖先的场所。
除上述重要遗迹现象外,殷墟的考古工作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遗物。出土遗物以陶器数量
最多,其他有铜器、玉器和石、骨、角、蚌、象牙器等。除一般陶器之外,殷墟发现了少
量的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说明商代的制陶技术有了新的进展;青铜器发现有礼器、武
器、工具和车马器等,数量相当多,器型繁复,制作精美,重要铭文的发现对于商代社会
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代表器如司母戊大方鼎;殷墟还发现大量的玉礼器、武器、工具及
骨角质武器、工具、日用品等,这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恢复商代后期的历史原貌直到
重要作用。
4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秦兵马俑坑即发现于皇陵东门大道的北侧。据文献记载
,兵马俑坑始建于秦初,终于秦末农民起义。目前发现四个俑坑,推测之批兵马俑为送葬
军阵的模拟。已发掘的部分出土有武士俑、木质战车、陶战马、青铜兵器及车马器等等。
兵马俑所发现的兵种包括骑兵、步兵、车兵,反映的秦军编制为,战车兵和依附于它的步
兵为作战主力,骑兵仍处于从属地位。出土的兵器除少量铁镞外,多为青铜铸造,包括有
短剑、盾甲、戈、矛、马具等,展现了秦军的真实装备。陶俑陶马形同真人,制作复杂,
一般上按俑、马不同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套合、粘接,最后雕刻出细部,雕塑
技术精湛,故秦始皇兵马俑可谓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5汉唐宋元都城布局之演变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
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
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
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
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
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
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东汉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
三面城墙,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
。城中主体为南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
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

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
西北。
北魏洛阳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
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
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平面呈长方形,
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
区设在宫城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
,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
,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
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北宋东京汴梁城深埋于今开封市下,考古工作难以进行。今人据文献记载,对其大概形
制进行了恢复,北宋东京城大体呈三重城墙套合的结构,城市总体布局上更加突出中轴线
,宫城在最中心,至迟在北宋中期以后,东京已经取消了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这是与隋
唐长安城最大的不同,出现了井字形的街道甚至斜街,商业的繁荣可见于“清明上河图”
。城内河道水系发达,景色美丽。
元大都遗址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1267年,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
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
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大路,刻中轴
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此外,元大都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城内水系、
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各城址布局图可参见大百科全书)
6宋代手工业
宋代手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体上,各行各业的规模空前扩大;内部分工更加细密;
生产技术、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质量等,都大为增加。
矿冶业 宋代中叶,金属矿区已达二百七十余处,较唐代增加一百余处。冶炼时,普遍
使用石炭(煤)作燃料,鼓风设备也由体积大、风力足的木风箱代替了鼓风皮囊,加快了
冶炼过程,并可大量生产优质铁。煤则在内地得到普遍开采,产量相当大,不仅用于冶炼
、制瓷业,而且在许多地方

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采煤技术已接近近代采煤法。
纺织业 宋代的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业仍占主要地位,并以两浙和
四川地区最发达。从河北东路到江南东路的整个沿海地区,丝织业也有相当规模。丝织品
种类繁多,如绫有二十几种,锦有四、五十种。南北各地均有不少珍品,如蜀锦历久不衰
,畅销全国;定州缂(kè课)丝,用各色丝线织出艳丽逼真的花草鸟兽,宛如雕刻而成,
堪称一绝;单州(今河南单县)的薄缣(jiān肩),每匹才重四两,望之若雾,等等。在
丝织业发达的某些地区已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户,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为出卖
商品而生产,反映了丝织业生产发展的新的情况。
造船业 北宋官府设有很多造船场所,分布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其中虔州
(今江西赣州)、吉州(今吉安)、温州(今属浙江)、明州(今宁波)是著名的造船基
地。太宗时,全国每年造船已达三千三百余艘,远远超过唐代。北宋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
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对外贸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国制造的船只。
印刷业 南宋的印刷技术又有进步,印刷业也有新的发展,一些官府、各地书院、州学、
郡学以及不少官僚士大夫竞相刻书,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书坊。南宋印刷业的中心是都城临
安,其次还有建阳、广都(今四川双流东南)等地。临安国子监印书,质量最好,称为“
监本”。建阳刻书的数量大,销路亦广。南宋时期刻印的图书以种类多、技术考究而著称
于世,宋板书为后人所珍爱,这些图书亦为后人保留下来丰富的文化资料。
制瓷业 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名窑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见94年瓷窑考题)
1996年考题

名词解释
1遗址:
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指代发现遗迹、遗物的地点,也可以指代聚落
考古的基本单位。一般由各种遗迹现象以及遗物构成。
2山顶洞人:
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发现有完整的
头盖骨及一些躯干骨,属晚期智人。体质已经很进步。伴出有少量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
器等。骨器及装饰品丰富,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意识地将死者埋葬并在尸
体及周围撒上赤铁矿粉,可能已经有了原始信仰。
3考古学文化(见前年考题)
4铜石并用时代(见前年考题)
5璧瑗环:
三类玉礼器,《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环;肉好若一
,谓之瑗。”
6布币:
春秋至战国晚期铸行的以布为形状的流通货币。按时期先后分为早期空首布,晚期
平首布两大类

。空首布主要为周王室及晋、卫、郑、宋等国的货币。平首布为战国时期的
韩、赵、魏、燕、楚等国的货币。另有一种三孔布为赵国或中山国的货币。秦统一后布币
废除。
7百炼钢:
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分均匀。从而使成品整体纯净,各部位
均保持合理的含碳量。此种方法得到的钢称之为百炼钢。
8简帛文字:
简指竹简,帛指帛书。简帛文字主要流行于东周到魏晋时期,纸张普遍使用之
后,简帛文字才逐渐废除。自19世纪末以来,简帛文字资料大量发现,著名者如居延汉简
、马王堆帛书等,简帛文字中关于古代法律、史事、礼书、医学、兵法、经济等诸多方面
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对于古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9砖室墓:
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
为“砖室墓”。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经六朝、隋
唐,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至北宋时期出出现了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
墓。此种墓葬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10天井与甬道:
天井是指开凿于长墓道中的竖井,最初出现于北魏时期,或为对现实生活
中院落的模仿,唐以后由于墓道的缩短并消失,天井也随之消失。甬道是指墓葬中联接墓
门和墓室的通道,魏晋隋唐墓中多见。
问答题
1中石器时代的特征
参见百科全书《中国中石器时代考古》
2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
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中一个
重要的问题。
1981年,苏秉琦先生和殷玮璋先生合作发表了《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明确地提出了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准确
划分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在较大的区域内以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归纳为若干文化系统”。

通过详尽的分层次的类型学研究,苏秉琦先生把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1)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2)以晋陕豫三省接邻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3)以洞庭湖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4)以山东及其邻境为中心的
黄河下游地区;(5)以江浙(太湖流域)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6)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的南方地区。前三者是“面向内陆的部分,多出彩陶和
细石器;”后三者是“面向海洋的部分,则主要是黑陶、几何印纹陶、有段和有肩石器的
分布区域,民俗方面还有拔牙的习俗。”总起来说,六大区域

之内的原始文化,都比较独
立地走完了发生、发展和后来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
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考古学界以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为指导有意识地开展
工作,很快建立起各地区史前文化的年代框架,为中华民族、中国文明和中国国家的起源
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一个时空体系和坚实基础。
3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
龙山文化是中国铜石并用时代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
2000年之间,分布的中心区域在今山东省境内,南界大致在淮河以北的苏北和皖北一带,
其影响区北界可达辽东半岛南部。考古发现证明,龙山文化是直接承袭大汶口文化而来。

与龙山文化同时的诸考古学文化,如豫北冀南的后岗二期文化、豫鲁皖交界处的造律台
类型、豫中的王湾三期文化、陕西渭河流域的客省庄二期文化、湖北的桂花树三期文化、
齐家文化等,各个文化彼此连成一片,而且除齐家文化外,都曾被称为龙山文化。虽然按
照实际情况把它们分为许多考古学文化是完全必要的,但绝不能因此忽视它们的共同特征
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严文明先生提出“龙山时代”时代的命名,以涵盖上述
诸文化的内容。
龙山时代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成就,社会面貌与前期相比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其主要
特征概述如下:龙山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制造铜器;陶器制造一般使用轮制;纺织业也
有很大的进步;龙山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了打井;房屋建筑了有很大发展,开始用夯土筑
房基,用土坯砌墙,并用石灰抹地面和墙壁;龙山时代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址,标志着文明
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4商代早期古城址的发现与研究
郑州商城:郑州商城发现于1955年。城址位于今郑州市东部老城区,平面呈方形,还发
现有外廓城墙和宫殿城墙遗存。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区,城外发现有冶铜、制骨、烧陶等手
工业作坊遗址和商代中小型墓葬。尤为重要的是在东南城以外和西墙外侧发现三个青铜器
窑藏坑,出土青铜礼、兵器二十余件,仅青铜方鼎就达八件之多。郑州商城是我国现存最
为完好的早期城市。邹衡先生撰文论证郑州商城即为商汤所都之亳,判明了其性质。
偃师商城:在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
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
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
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

筑群,分布于宫
城的中、南部。
垣曲商城:整个宫殿区由一长方形的宫城墙相围,形成一座独立而封闭的宫城。宫城围墙
北半部较窄,南半部加宽,形成高台围墙的格局,很可能是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 围墙内
的建筑由南北两座大型宫殿基址组成,自南向北为两进院落。始建于二里岗下层,至二里
岗上层时期废弃。
盘龙城:盘龙城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北的黄陂县境内。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中轴线的方向
为20度,四周中部都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内东北高地上为宫殿区,现已发现3座前
后并列的大型夯土宫殿基址。在城北和城南有当时的居住遗址,城的四周为一般居民区和
手工业作坊区。城北、城东和城西则为墓葬区。
焦作府城商城:在府城遗址中部发现商代早期城址、夯土基址、房基等文化遗存。城址平
面为方形,城墙的建筑方法是先挖基槽,然后加板夯筑而成。城址内共发现四处夯土基址
,一、二、三号基址下叠压二里头时期的文化层,出土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
圜底深腹罐、圆腹罐、深腹罐、捏口罐、大口尊等器物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形体特征接近
。府城商代早期城址是河南继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之后又一重要发现,对于研究河南商代
早期文化,探讨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5砖室墓形制的演变(见前年考题)
6中国著名的佛教造像石窟
佛教石窟寺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
。依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将中国石窟寺的分布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和
南方地区三大地区。其著名者下面分述之:
新疆地区: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集中的地点有三区:古龟兹地
区,以克孜尔石窟最著名,大约开凿于3世纪,盛于4—5世纪,最晚的大约属于8世纪。;
古焉耆区,开凿时间在5世纪以后;古高昌区,著名者有柏孜克里克石窟,是9世纪以后回
鹘高昌时期的遗迹。
中原北方地区:可细分为四区。河西区,著名者有敦煌莫高窟,开凿于5世纪,陆续兴建
到14世纪,另有安西榆林窟、酒泉文殊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多为5-6世纪遗物;甘
宁黄河以东区,著名者有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庆阳
南北石窟寺等,炳灵寺石窟有420年题记,为中国现存窟龛有明确记年的最早的一处;陕西
区,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晋豫及其以东地区,以5-6世纪北魏皇室开凿
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为主流,沿续此主流的有6世纪开凿的邯

郸响堂
山石窟和6-7世纪的太原天龙山石窟。
南方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著名者有开凿于5-6世纪的南京栖霞山石窟。新昌
剡溪大佛、四川广元佛殿窟、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及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等。
具体可参见“大百科全书”中国石窟寺考古词条下所领各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