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考研王蕙贞《文物保护学》2021考研真题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考研王蕙贞《文物保护学》2021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青铜病”[兰州大学2015年研]

解答:“青铜病”是一种使青铜器腐蚀加快的现象。青铜病的“元凶”是绿色的铜锈盐基氯化铜。在空气湿度大于49%的情况下,铜器的表面就会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锈层,但都是质地致密的锈蚀物,对青铜器是没有损害的。可是,如果青铜器原先已受到氯的侵蚀而生成氯化亚铜,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和氧气接触,可以生成蓬松粉状的盐基式氯化铜,通常称为粉状锈。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可以很容易地透过蓬松粉状的锈层,进入铜器里面,使内层的青铜器继续锈蚀,并不断地向深层扩大,直到铜器溃烂穿孔。这就是文物界所称的“青铜病”。

2《髹饰录》[四川大学2014年研]

解答:《髹饰录》是明代隆庆年间安徽新安漆工黄成(字大成)所做的一部漆艺专著。全书分乾、坤两集,上集讲漆器制造的原理、工具、方法,列举了各种漆器可能产生的毛病和原因。下集叙述漆器分类和各种漆器的几十种装饰手法。这本书总结了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丰富经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漆器工艺的专著。3剔红[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研]

解答:剔红广义上是对漆雕工艺的统称,狭义上是指以纯朱漆为底进行雕刻的工艺。雕漆工艺复杂,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品种。

剔红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髹涂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百道,然后在漆的厚层上雕刻花纹。剔黑、剔黄、剔绿等技法与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4脱胎换骨法[山东大学2016年研]

解答:脱胎换骨法是一种修复漆器文物的方法。当漆器的内胎已经非常朽烂,原有木胎已经残存不多,其他方法都不能使器物复原,此时就可以用更换内胎的方法才能保护漆皮、恢复器型。操作时先把漆皮从朽烂的木胎上剥离下来,仿做一个新的木胎,再把漆皮照原样粘贴在新的木胎上,这样做成的漆器外表没有变化,只是胎已不是文物,而被新的骨架所代替了。

5地仗层[吉林大学2013年研]

解答:地仗层,又称基础层、灰泥层、泥层,是指壁画颜料的载体。壁画基本上都是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壁画的支撑结构(墙壁或岩壁)、地仗层和颜料层(或称画面层)。地仗层一般用掺有各种纤维的黏土、石灰、石膏等制成,黏结于崖体或墙体等基础支撑体上,待其完全干燥后就可以在其表面作画。各地的壁画地仗层所用的原材料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澄板土、沙子、棉花、麻刀、碎麦秸、胶、矾、蛋青等调和而成。

6可溶盐[南京大学2017年研]

解答:可溶盐是指土壤中可溶于弱酸、弱碱或水的盐类。可溶盐包括易溶盐、中溶盐和难溶盐三种。常见的可溶性盐有硫酸盐、盐酸盐、碳酸盐或酸性碳酸盐等。一般都具有较大的溶解度,在低矿化度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解作用下可产生强烈的溶蚀作用,对地面和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或渗透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7青铜器[南京大学2012年研]

解答: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在中国则主要是从夏商周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8水下遗产[厦门大学2020年研]

解答:水下遗产是指至少一百年以来,周期性地或连续性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如遗址、建筑、工艺品、人类遗骸、船只、飞行器,及其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等。

9大遗址[厦门大学2017年研]

解答:大遗址是指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大遗址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前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处是大遗址,大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0青花瓷[北京大学2019年研]

解答: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

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烧制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11文物[山东大学2020年研;北京大学2019年研]

解答: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的基本特征是:①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②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文物可分两部分:其一是文物史迹,即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其二是文化遗物,包括内容很广,其中主要的是各种古器物、古书画和古文献。就古器物而言,包括石器、玉器、陶器、骨角牙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铅锌器、瓷器、漆器、竹木器、纺织品、工艺品等,而每一类器物中,又包括若干种器物。这些文化遗物,反映着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博物馆等文物收藏机构的主要收藏品。

12壁画酥碱[浙江大学2020年研]

解答:壁画酥碱是指在水分的参与下,洞窟围岩及地仗层中的盐分发生表聚作用造成壁画地仗层的酥软、粉化的现象,被称为壁画的“癌症”。病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水的作用下,由潮湿环境造成崖体及壁画地仗中大量的氯化钠聚积,受相对温度、湿度的影响,不断地溶解、结晶,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返碱、酥碱病害。研究结果证明,当相对湿度达到76%时,氯化钠就潮解,降低时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