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考研王蕙贞《文物保护学》2021考研真题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第15章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一、文物与现代分析技术1.运用现代分析技术的必要性(1)确认文物的真伪、年代、成分、结构以及文物的制作工艺和老化机理等方面的内容,为文物的保护、考证、修复和复制提供依据。
(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代文物进行研究、分析和鉴定,使考古信息大量增多。
2.现代分析技术的优点(1)精确地测定古代文物的制造年代、原料组成及产地、制作工艺。
(2)分析文物劣化的机理。
(3)研究文物的特性随年代增加而发生变化。
(4)区分文物中哪一部分是原物,哪一部分是后加上去的。
(5)研究文物保存技术及修复材料。
3.文物保护研究的依据(1)内因:文物材料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老化变质。
(2)外因:环境因素。
4.文物保护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延缓文物材料老化变质的速度,最大限度延长文物的保存使用寿命。
二、文物材料的组成及其分类1.文物分类的必要性(1)从物质形态角度来看①金石、陶瓷、纸张、漆木等文物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
②大到恐龙化石,小到珍珠、钱币,体积相差很大。
③造像、大鼎重者达几百甚至上千公斤,珍珠、宝石轻者仅几克,重量悬殊。
(2)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①不同材料的文物所要求的保存条件不同,如果把怕潮湿的金属材料文物与需要适当润湿环境的漆木竹雕放在一起,就很难保护好文物。
②不同材料组成的文物,在理化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所采取的保护处理方法也不同。
(3)对于博物馆来说博物馆藏品少者上万件,多者达几十万件,甚至几百万件,为了便于查找,整理研究和提供利用,必须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2.按文物材料的组成成分进行分类三、文物物品故障率与使用寿命的关系1.初期故障期间一件物品的使用寿命受各种偶发性事件的影响,当它被制成后开始使用时,由于切削加工不良、组装不完整等原因,制品的故障率较高。
2.偶发故障期间初期故障期间之后的一段时间,制品性能比较稳定,发生故障只是偶然性的,所以故障率较低,称为偶发故障期间。
3.物品发生故障的主要因素(1)设计加工不良。
第16章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一、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的基本任务1.鉴定文物的真伪(1)必要性文物是不能再生的历史遗产,许多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经济价值,国内外伪造文物的案件时有发生。
(2)鉴定方式①过去靠直接观察,结合历史文献和文物标本进行对比分析来判断文物的真伪。
②现代使用分析技术,鉴定文物的真伪有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文物的断代(1)经典断代方法①标型学利用已标明年代的文物作为标准来与没有标明年代的文物相比较,确定文物的年代。
②层位学对于没有文字标记的年代可供参考的文物,采用地层的位置来推断年代。
(2)现代断代技术①碳-14法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原理来测定文物年代。
②热释光法a.含义利用不导电的固体结晶物质受热后释放出光的现象来测定文物年代。
b.优点取样少、速度快、方法可靠、测定年代的范围在100万年以内。
③穆氏堡尔谱法a.含义将放射源中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所辐射出的γ射线,照射在作为样品的没有放射性的同类原子核上,使产生共振而得到的无反冲共振吸收谱来对样品进行分析断代。
b.特点测定陶器不仅可以鉴别陶器的起源,还可以测定陶器的元素组成,推断陶器的烧制技术及古瓷釉的着色机理等。
④电子自旋共振(简称ESR)a.含义一项地质测龄和文物断代技术。
b.适用对象第四纪的贝壳、珊瑚、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古陶片、天然石岩、古人类洞穴、木乃伊、纸张、羊毛、丝绸、棉花及漆木器的年代。
3.分析文物的成分及结构(1)必要性现代分析技术测定文物的成分及结构,不仅可以探明文物的来源和产地,而且可以区分文物的质地,了解文物的制造工艺。
(2)现代分析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X射线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子能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放射分析仪等。
(3)作用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弄清文物的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可为文物保护、文物考证、文物修复和文物复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
第一部分核心讲义
第1章文物保护学概论
第2章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
第3章金属类文物保护
第4章石质文物保护
第5章纸质文物保护
第6章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
第7章纺织品文物保护
第8章壁画、彩绘、泥塑保护
第9章皮革、尸体、骨角质类文物保护
第10章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
第11章博物馆环境
第12章土遗址保护
第13章影像照片及录音类文物保护
第14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第15章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
第16章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
第二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15年吉林大学619考古学专业基础真题及详解(回忆版)2015年四川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真题及详解(回忆版)2013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2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2年山东大学661考古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考古方向)
2012年南京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山大学650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
2011年厦门大学635考古学通论真题及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24文物学真题及详解
源自益星学习网,下载后点击超链接获取真题押题视频全套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348文博综合专硕考研真题及详解】才聪学习网[全套]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物与博物馆硕士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全套资料•[电子书]全国名校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电子书]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电子书]李晓东《文物学》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专项题库】•[电子书]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电子书]王蕙贞《文物保护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4.文物与博物馆学考研题库【名校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电子书]2021年考古学与文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概论一、名词解释1.放射性碳素断代[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答: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
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
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在5万年以内。
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2.相对年代[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答:相对年代是考古学年代分类的一种,与其相对的是“绝对年代”。
“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绝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具体年代)。
确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是考古学研究中两种常用的断代方法。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判断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3.埋藏学[2014年山西大学研]答:埋藏学又称化石形成学,专门研究化石的埋藏条件及其产地的形成原因,即研究生物体从死亡到形成化石的全部历史过程。
第1章文物保护学概论一、文物的基本内容和分类1.概述(1)文物资源的利用价值①文物是历史特定时期所存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可以从不同侧面揭示出一定的历史现象,直观地反映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②文物是考古学的传统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历史、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及其发展的可贵实物史料。
(2)文物存在期限的有限性文物的材料结构和性能,会因多种原因而产生变化,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为探索解决文物资源利用期限的长久性与文物材料存在期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需要重视对文物的保护。
(3)文物保护的主要内容①研究各类文物的组成,材质的结构、性质、损害的原因及机理。
②研究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
③研究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的技术与工艺。
④研究文物保护的新材料。
2.文物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12月29日,第二次修正)明确指出受国家保护的文物有:(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技术的古代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3)历史上各个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此外,有些自然物体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同时,又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称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3.文物的分类(1)必要性①保存目的由于文物种类繁多,加之文物材质不同,要求保存的环境也不同。
对于不同质地的文物,必须将其分门别类地保存在最适宜的环境中。
②修复目的由于文物的质地不同,存放的环境要求不同,且进行保护和修复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亦存在差别,为便于文物的保护修复,需要将文物必须正确分类。
③管理目的庞杂的文物只有科学分类,才便于管理,既确保文物的安全,又方便文物的查找、整理、研究和合理利用。
2021年北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复试分数线【盛世清北】2020年北京大学考研复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受到疫情的影响,今年的考研复试比往年晚了两个月的时间。
而复试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本的现在面试,改为了网络远程复试的模式。
而这种新型的模式,对于复试的环境、设备等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
幸运的是,2021届考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现在更在意的是如何获得自己报考的北大专业考研相关资料。
对此,盛世清北整理了一系列资料信息,共考生参考。
下面要说明的是2021年北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分数线,随盛世清北一起来看看吧。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考研考试科目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04 英语二或 253 法语或 254 德语③ 348 文博综合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考研参考书授课以讲义为主,指定参考书为辅,盛世清北根据专业老师建议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部分】用于补充学习(具体使用方法按照老师要求,其余未罗列的参考书在课堂上公布):《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文物出版社。
《科技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王宏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珍妮特马斯汀,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
《展览论——博物馆展览的21个问题》,玛格丽特霍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
《文物保护技术与材料》,奚三彩,(台湾)国立台南艺术研究院发行(1999.9)。
《文物保护学》,王慧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中国文化遗产院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岩土文物建筑的保护》,黄克忠。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10月。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刘敦桢主编。
《建筑保护史》,[芬兰]尤嘎·尢基莱托(Jukka Jokilehto)著,郭旃译,中华书局。
文物保护学-王蕙贞-考研真题详解1“青铜病”[兰州大学2015年研]答:“青铜病”是一种使青铜器腐蚀加快的现象。
青铜病的“元凶”是绿色的铜锈盐基氯化铜。
在空气湿度大于49%的情况下,铜器的表面就会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锈层,但都是质地致密的锈蚀物,对青铜器是没有损害的。
可是,如果青铜器原先已受到氯的侵蚀而生成氯化亚铜,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和氧气接触,可以生成蓬松粉状的盐基式氯化铜,通常称为粉状锈。
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可以很容易地透过蓬松粉状的锈层,进入铜器里面,使内层的青铜器继续锈蚀,并不断地向深层扩大,直到铜器溃烂穿孔。
这就是文物界所称的“青铜病”。
2《髹饰录》[四川大学2014年研]答:《髹饰录》是明代隆庆年间安徽新安漆工黄成(字大成)所做的一部漆艺专著。
全书分乾、坤两集,上集讲漆器制造的原理、工具、方法,列举了各种漆器可能产生的毛病和原因。
下集叙述漆器分类和各种漆器的几十种装饰手法。
这本书总结了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丰富经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漆器工艺的专著。
3剔红[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研]答:剔红广义上是对漆雕工艺的统称,狭义上是指以纯朱漆为底进行雕刻的工艺。
雕漆工艺复杂,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品种。
剔红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髹涂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百道,然后在漆的厚层上雕刻花纹。
剔黑、剔黄、剔绿等技法与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
4脱胎换骨法[山东大学2016年研]答:脱胎换骨法是一种修复漆器文物的方法。
当漆器的内胎已经非常朽烂,原有木胎已经残存不多,其他方法都不能使器物复原,此时就可以用更换内胎的方法才能保护漆皮、恢复器型。
操作时先把漆皮从朽烂的木胎上剥离下来,仿做一个新的木胎,再把漆皮照原样粘贴在新的木胎上,这样做成的漆器外表没有变化,只是胎已不是文物,而被新的骨架所代替了。
5地仗层[吉林大学2013年研]答:地仗层,又称基础层、灰泥层、泥层,是指壁画颜料的载体。
第3章金属类文物保护一、青铜器文物保护1.概念(1)青铜时代①世界史概念即人类史上一个以青铜器为标志的文化发展阶段。
在世界编年范围内大约是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②中国史概念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到公元前5世纪止,经历了1500年,大体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及春秋时代。
(2)青铜文化①青铜时代保存下来的器物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是研究以青铜制造为特征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②青铜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通过对青铜器充分的研究来保护好这些青铜文物是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3)研究青铜器的内容研究青铜器就是分析研究青铜器的组成、揭示青铜器的锈蚀机理,研究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
2.青铜器的发展(1)概论我国的青铜器时代与中国奴隶社会国家的产生、发展、衰亡过程相始终。
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发展阶段。
(2)早期青铜文化①时间夏王朝时期。
②表现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典型代表,种类有礼器、乐器、武器、工具、装饰品等。
(3)中期青铜文化①时间商代至西周前期,此时期是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
②表现a.商早期以河南二里岗为代表。
b.商晚期到西周早期以河南安阳殷墟为代表。
c.西周则以陕西周原、丰镐遗址为代表。
(4)晚期青铜文化①时间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
②表现此时期开始铸造大量青铜货币。
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逐渐衰落。
3.青铜器文物的组成(1)组成元素青铜是铜与锡或铅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称青铜。
(2)特点①青铜与纯铜相比,熔点降低,硬度增加。
用铅代替锡也可降低熔点,提高硬度。
②熔化之青铜冷却时体积略有胀大,充气性能好,气孔少,因此,青铜器有较好的铸造性和机械性能。
③青铜器是铜、锡、铅三元合金。
电化学腐蚀是青铜文物损毁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冶炼和铸造的发展过程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体现为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021年厦门大学348文博综合考研精编资料.2021 年厦门大学 348 文博综合考研精编资料一、厦门大学 348 文博综合考研真题汇编及考研大纲1 .厦门大学 348 文博综合 [ 专业硕士 ]2013 、(回忆版) 2011 、2017 年考研真题,暂无答案。
2. 厦门大学 348文博综合考研大纲①2018年厦门大学348文博综合考研大纲。
二、 2021 年厦门大学 348 文博综合考研资料3 .周静《文物保护学基础》考研相关资料( 1 )周静《文物保护学基础》考研核心题库(含答案)①厦门大学348 文博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周静《文物保护学基础》名词解释精编。
②厦门大学348 文博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周静《文物保护学基础》简答题精编。
( 2 )周静《文物保护学基础》考研模拟题 [ 仿真 + 强化 + 冲刺 ]① 2021 年厦门大学 348 文博综合之文物保护学基础考研专业课六套仿真模拟题。
② 2021 年厦门大学 348 文博综合之文物保护学基础考研强化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③ 2021 年厦门大学 348 文博综合之文物保护学基础考研冲刺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4 .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考研相关资料( 1 )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考研模拟题 [ 仿真 + 强化 + 冲刺 ]① 2021 年厦门大学 348 文博综合之中国文物学概论考研专业课六套仿真模拟题。
② 2021 年厦门大学 348 文博综合之中国文物学概论考研强化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③ 2021 年厦门大学 348 文博综合之中国文物学概论考研冲刺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5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考研相关资料( 1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考研模拟题 [ 仿真 + 强化 + 冲刺 ]① 2021 年厦门大学 348 文博综合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专业课六套仿真模拟题。
② 2021 年厦门大学 348 文博综合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强化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第14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一、考古学与文物保护学概述1.考古学(1)任务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研究人类古代历史。
(2)研究资料①遗迹a.内容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称之为文化遗存,包括古代人工建筑和设施的房屋、村落、庙宇、道路、运河、墓葬等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又称遗迹)。
b.分类第一,按用途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礼器等器物。
第二,按组成材料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角器、贝器、竹木漆器、丝毛棉麻织品等遗物。
②遗物通过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物质遗存研究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各种物质文化、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各种精神文化。
2.文物保护学(1)研究对象考古学家通过发掘获取的一切具有珍贵历史、科学技术、艺术价值的文物资料。
(2)目的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尽可能地长时间为考古学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
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1.保护和获取文物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1)文物的重要性文物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包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和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信息。
(2)文物保护的必要性组成文物的各种材料在外界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物理等变化,会给文物带来重大损害,使之不能保存和利用。
(3)考古现场应注意的方面文物保护工作者应提取埋藏文物土壤成分、含水量、pH值(酸碱度)、溶盐的含量等信息及发掘现场的温湿度、空气的污染情况(污染物的成分及其含量)、降尘的成分等信息。
2.防止环境突变对文物产生破坏的应急措施(1)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重点采取科学、有效、快速的保护措施来防止由于环境突变对文物造成的毁灭性损坏。
(2)原因环境的突变(主要是环境温湿度、光线、空气中氧及空气污染物、微生物等的突变)对文物产生的危害非常严重。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土遗址保护【圣才出品】第12章土遗址保护一、土遗址的分类1.遗址(1)含义遗址是指那些记录历史上人类活动痕迹的场所。
(2)种类①自然环境遗址人类曾在此生产生活,且留下遗物和遗迹。
②人工遗址由人工有目的建造的物质实体,由于岁月或其他原因,这些人工实体的功能、材料和形象大部丧失,只在原位留下极小部分可以证明其存在的遗物或痕迹。
2.土遗址(1)种类①古代建筑和构筑物遗址古代建筑和构筑物遗址是指古代建筑大部倒圮,只余少量遗迹的原始地点。
②古墓葬遗址古墓葬遗址是指已倒圮、丧失墓葬布局和结构功能作用,并经考古发掘展示的墓葬。
③古生物代遗址古生物代遗址是指记录在人类出现前的古生物活动生活的场所遗迹、遗物。
④史前人类文化遗址史前人类文化遗址是指记录有原始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遗物、遗迹的场所等。
(2)共同点已完全独立于原事物的形态,变成过去的一种代表,一种符号,一种纪念性的载体。
二、土遗址的建造方法1.生土挖造法(1)含义先在较高的台地或山坡上挖生土建基础,然后夯筑、坯砌营造建筑物墙体,坑、穴、窑、窖是直接在较厚的生土中挖掘建造。
(2)典型代表新疆交河故城、敦煌玉门关、河仓城、汉长城等。
2.粉土夯筑法(1)含义古代建筑墙体如城墙、长城燧峰及陵墓时,就地取土夯筑的建造方法,为了提高夯土墙的强度,可将土中碎石杂物除去后用水将土适当拌和后再铺一层草或灌木枝条,增加夯土连接力,分层夯筑。
如果土质黏性好,可用黏土直接夯筑。
(2)典型代表玉门关、河仓城的基础和墙体。
3.土坯砌筑法在生土层中挖造基础上或夯土基础上建造用土坯砌造墙体。
4.湿土或泥垛筑法(1)含义将土用水拌和成半干的泥块或泥片,用模具或不用模具将泥块或泥片紧密堆垒建造墙体的方法。
(2)典型代表交河故城一些小寺院和佛殿的墙。
5.综合建造法先在生土层中挖造基础,再在上面夯筑一定高度土墙、墙上再用土坯砌建、泥土垛筑的方法。
有时是先用土坯砌建土塔或燧峰的周围,中心用粉土夯筑,有的在夯筑和土坯砌筑时,分层加入一些草、芦苇或灌木枝等,以增加夯土层及土坯砌筑的连接力和整体性。
第5章纸质文物保护一、纸的发明及发展1.纸的发明(1)起源《说文解字》中解释,纸是古人漂丝时停留在漂席上的破丝剩余物,属丝纤类,但不是丝织品。
这种偶然的发现导致了植物纤维纸的产生。
(2)早期纸制品①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的西汉武帝时期的石纸片,被称作“灞桥纸”。
②1933年新疆罗布卓尔的西汉宣帝时期白纸残片。
③1942年内蒙古额济纳河附近的东汉时代写有文字的纸团。
④1973年甘肃旱滩坡工地发现东汉时代有隶体字之古纸。
2.纸的发展(1)蔡伦发明造纸新法①原因早期的丝纤维及植物纤维类纸未得到广泛应用。
a.原料昂贵,造价太高;b.质地粗糙,不便书写。
②蔡侯纸东汉和帝时代,蔡伦吸取前人经验,采用麻头、树皮、渔网、破布等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工具,造出精良的纸张,天下咸称“蔡侯纸”。
③贡献为我国造纸工艺开辟了广阔前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
造纸术成为世界公认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纸的改造东汉末年建安时,左伯再度改良纸张。
(3)纸的普及①造纸原料成本降低,技术进步。
东晋时,纸张质量大大提高,且可以大批量生产。
②东晋末年,桓玄明令废除竹简,一律以黄纸代之,成为由政府下令用纸的开端。
③随后,纸张逐渐取代竹简、缣帛成为文字的主要载体。
二、中国古代造纸工艺1.造纸工序(1)古代相关记载①17世纪初,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才详细描述了创造竹纸和楮皮纸的工艺。
②宋应星后的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中提到原料要经手七十二次,才能做成纸。
③当时常山(今浙江)造纸有十二道主要工序,过程中各种化学方法的使用提高了纸张的品质和质量。
(2)手工造纸工序①纤维原料经水浸、石灰水腌制后,任其自然发酵,并提纯纤维。
②发酵后的纤维在石灰及草木灰中多次蒸煮,纤维中木质素及无纤维素物质进一步分解。
③蒸煮过的纤维经漂洗后,放在室外日晒雨淋,自然漂白,除去杂质。
以上分解纤维原料及漂白浆料过程与机械制浆相比的特点有:a.未用强烈的机械研磨。
b.未用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纤维受损伤小。
考古学考研王蕙贞《文物保护学》2021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青铜病”[兰州大学2015年研]
解答:“青铜病”是一种使青铜器腐蚀加快的现象。
青铜病的“元凶”是绿色的铜锈盐基氯化铜。
在空气湿度大于49%的情况下,铜器的表面就会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锈层,但都是质地致密的锈蚀物,对青铜器是没有损害的。
可是,如果青铜器原先已受到氯的侵蚀而生成氯化亚铜,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和氧气接触,可以生成蓬松粉状的盐基式氯化铜,通常称为粉状锈。
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可以很容易地透过蓬松粉状的锈层,进入铜器里面,使内层的青铜器继续锈蚀,并不断地向深层扩大,直到铜器溃烂穿孔。
这就是文物界所称的“青铜病”。
2《髹饰录》[四川大学2014年研]
解答:《髹饰录》是明代隆庆年间安徽新安漆工黄成(字大成)所做的一部漆艺专著。
全书分乾、坤两集,上集讲漆器制造的原理、工具、方法,列举了各种漆器可能产生的毛病和原因。
下集叙述漆器分类和各种漆器的几十种装饰手法。
这本书总结了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丰富经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漆器工艺的专著。
3剔红[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研]
解答:剔红广义上是对漆雕工艺的统称,狭义上是指以纯朱漆为底进行雕刻的工艺。
雕漆工艺复杂,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品种。
剔红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髹涂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百道,然后在漆的厚层上雕刻花纹。
剔黑、剔黄、剔绿等技法与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
4脱胎换骨法[山东大学2016年研]
解答:脱胎换骨法是一种修复漆器文物的方法。
当漆器的内胎已经非常朽烂,原有木胎已经残存不多,其他方法都不能使器物复原,此时就可以用更换内胎的方法才能保护漆皮、恢复器型。
操作时先把漆皮从朽烂的木胎上剥离下来,仿做一个新的木胎,再把漆皮照原样粘贴在新的木胎上,这样做成的漆器外表没有变化,只是胎已不是文物,而被新的骨架所代替了。
5地仗层[吉林大学2013年研]
解答:地仗层,又称基础层、灰泥层、泥层,是指壁画颜料的载体。
壁画基本上都是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壁画的支撑结构(墙壁或岩壁)、地仗层和颜料层(或称画面层)。
地仗层一般用掺有各种纤维的黏土、石灰、石膏等制成,黏结于崖体或墙体等基础支撑体上,待其完全干燥后就可以在其表面作画。
各地的壁画地仗层所用的原材料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澄板土、沙子、棉花、麻刀、碎麦秸、胶、矾、蛋青等调和而成。
6可溶盐[南京大学2017年研]
解答:可溶盐是指土壤中可溶于弱酸、弱碱或水的盐类。
可溶盐包括易溶盐、中溶盐和难溶盐三种。
常见的可溶性盐有硫酸盐、盐酸盐、碳酸盐或酸性碳酸盐等。
一般都具有较大的溶解度,在低矿化度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解作用下可产生强烈的溶蚀作用,对地面和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或渗透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7青铜器[南京大学2012年研]
解答: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在中国则主要是从夏商周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8水下遗产[厦门大学2020年研]
解答:水下遗产是指至少一百年以来,周期性地或连续性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
如遗址、建筑、工艺品、人类遗骸、船只、飞行器,及其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等。
9大遗址[厦门大学2017年研]
解答:大遗址是指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
大遗址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前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处是大遗址,大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0青花瓷[北京大学2019年研]
解答: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
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烧制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11文物[山东大学2020年研;北京大学2019年研]
解答: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的基本特征是:①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②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文物可分两部分:其一是文物史迹,即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其二是文化遗物,包括内容很广,其中主要的是各种古器物、古书画和古文献。
就古器物而言,包括石器、玉器、陶器、骨角牙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铅锌器、瓷器、漆器、竹木器、纺织品、工艺品等,而每一类器物中,又包括若干种器物。
这些文化遗物,反映着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博物馆等文物收藏机构的主要收藏品。
12壁画酥碱[浙江大学2020年研]
解答:壁画酥碱是指在水分的参与下,洞窟围岩及地仗层中的盐分发生表聚作用造成壁画地仗层的酥软、粉化的现象,被称为壁画的“癌症”。
病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水的作用下,由潮湿环境造成崖体及壁画地仗中大量的氯化钠聚积,受相对温度、湿度的影响,不断地溶解、结晶,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返碱、酥碱病害。
研究结果证明,当相对湿度达到76%时,氯化钠就潮解,降低时即
重新结晶聚积。
酥碱病害可以改变壁画与地仗层的结构,使得地仗膨胀鼓起而脱落,或者使地仗层逐渐散落。
13水锈结壳[浙江大学2020年研]
解答:水锈结壳是指露天存放的石质文物表面形成的一层硬壳的现象。
高温状态下,含有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由于水的蒸发而析出,水中的碳酸根会与钙、镁等离子相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碳酸镁,也就是水碱。
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浓缩,水碱含量不断增加,以达到饱和后就形成了水垢,又称水垢、水锈。
按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碳酸盐水垢、硫酸盐水垢、硅酸盐水垢和混合水垢等。
碳酸盐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镁;硫酸盐水垢和硅酸盐水垢的主要成分各为硫酸钙及硅酸化合物;混合水垢则多为以上三种水垢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有碳酸钙、氢氧化镁、碳酸镁、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钙、氯化镁等。
14人为污染[山东大学2020年研]
解答:人为污染是指人为涂鸦、书写及烟熏等造成的石质文物污染现象。
由于保护不当引起的变色与污染,例如采用铁箍、铁质扒丁等加固断裂部位而引起的石质文物表面变色和不正当涂刷引起的表面变色,也归入该类文物病害。
15中子活化分析[复旦大学2020年研]
解答:中子活化分析是一种元素分析方法。
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具有一定能量和流强的中子去轰击待分析的各类标本,使标本中的核素产生核反应,进而生成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然后测定放射性核素衰变时放出的瞬发辐射或缓发辐射,对元素作定性、定量分析,从而确定被测标本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16植硅石分析法[武汉大学2019年研]
解答:植硅石分析法是指利用植物细胞组织中的非晶质含水二氧化硅来研究古代植物的一种方法。
植硅石,又称植物蛋白石、植物硅酸体等,是一种生物成因的、非晶质的含水二氧化硅和硅酸钙。
多种植物能从土壤中吸收硅酸和硅酸盐,随后硅酸盐沉积在植物的花、叶等器官的细胞壁上,形成特定形态的植硅石。
当植物机体腐烂或被焚烧时,植硅石能被保存下来。
由于每一类植硅石常常在各种分类水平上(属、族、亚科和科)代表特定植物类群的特征,并且在植硅石类型和它们的母源植物的自然分类亲缘关系之间有很好的对应性。
因此,根据植硅石的形态特征,便可鉴定其母源植物的种类,并进而分析和诠释各种沉积环境下的植硅石记录。
17文物保护单位[厦门大学2020年研]
解答: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对确定纳入保护对象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统称,即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
分为三级,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其级别分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省级政府、市县级政府划定保护范围,设立文物保护标志及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
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它们是古代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科技信息的媒体,对研究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团队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