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案——郭沫若
- 格式:pdf
- 大小:87.77 KB
- 文档页数:2
1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案本教案由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写,温儒敏执笔。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首先要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
通常把1917 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看作是一个历史的界碑,以标示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当今学术界也有人试图将近、现、当代打通,以“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涵盖百年中国文学。
事实上,虽然晚清以来已出现文学变革,如“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白话文的提倡,等等,但总体上仍是局限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真正有革命意义的突变还是在1917 年文学革命发生之后。
因此,必须大致了解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如何为后起的文学革命做了准备。
有关近、现代文学关系,以及“现代文学”的学科称谓与范围是否应被其他概念所取替等问题,都是有争议的前沿课题,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不一定就展开讨论。
(2)应了解文学革命的背景与直接动因主要是新文化运动。
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有各种解释,注意这里解释为“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主,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
但总的来说,又造成多种文化比较选择的开放活跃的局面,文学革命直接从中获取了动力。
(3)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作为知识性了解,应注意掌握:以《新青年》为中心而形成的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及主要的代表人物,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功绩,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林(纾)蔡(元培)之争,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
(4)关于文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可以从文学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这三方面去评判,考察其对于传统文学的彻底革新,理解新文学是如何在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运动中逐步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的。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章节一:郭沫若生平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郭沫若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掌握郭沫若的重要作品和文学风格。
教学内容:1. 郭沫若的生平经历。
2. 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3. 郭沫若的文学风格特点。
教学步骤:1. 介绍郭沫若的生平背景。
2. 分析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3. 探讨郭沫若的文学风格特点。
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郭沫若的其他作品。
2. 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郭沫若的作品及原因。
章节二:《女神》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欣赏郭沫若的《女神》诗歌,理解其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女神》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内容:1. 《女神》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女神》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1. 朗读《女神》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其表现手法。
3. 欣赏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如形象描写、比喻、象征等。
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女神》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2.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女神》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三:《天上的街市》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欣赏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诗歌,理解其主题和意境。
2. 分析《天上的街市》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内容:1. 《天上的街市》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天上的街市》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1. 朗读《天上的街市》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探讨其表现手法。
3. 欣赏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如形象描写、比喻、象征等。
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天上的街市》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2.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天上的街市》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四:诗歌创作技巧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2. 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教学内容:1. 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如韵律、节奏、形象描写等。
2. 郭沫若诗歌中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魅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就以《郭沫若诗》教案为例,系统地介绍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感受现代主义的文学魅力。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郭沫若的诗歌作品,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艺术手法;2.培养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3.通过创作和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创新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预习部分在开课前,让学生自行阅读《郭沫若诗选》,并根据诗歌选取一个观点分析的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筛选优秀的作品,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
2.课堂教学部分(1)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授课老师通过讲解、PPT、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介绍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特点和艺术手法,让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认识郭沫若的诗歌作品授课老师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郭沫若的人生经历、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分析诗歌语言风格老师带领学生分析郭沫若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象,指导学生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例如现实主义和意识流手法等,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精髓。
(4)讨论课堂话题老师提出一些有思想、有深度的课堂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例如“现代主义文学在当代具有怎样的意义”;“郭沫若诗歌中的时代意义和审美价值”等。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5)诗歌创作老师引导学生创作现代主义诗歌,要求学生运用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1.定性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质量,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赞扬和表彰,鼓励其继续努力。
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醒,加强学习。
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激励和帮助,加强巩固。
七年级语文教案:了解郭沫若的诗歌世界一、课程背景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画家、戏剧家、文学史学家,与徐志摩、闻一多、聂耳并称中国“诗歌四杰”,在中国现代文学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掌握其诗歌风格和写作手法。
2.通过学习郭沫若的诗词,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常用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三、教学内容1.生平介绍郭沫若,1902年9月17日生于湖南省资兴县,之后被送到南京读书。
1919年进入北京大学文科,1925年赴法国留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回国,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其主要诗集有《女神》《月夜》《泥土之歌》和《星空之舞》,代表作有《临江仙·满江红》《浪淘沙·北戴河》《长恨歌》等。
2.作品分析(1)《临江仙·满江红》此曲原是明代顾元《踏莎行》的上阕,通过郭沫若的改编,成为了一首极具哀婉之美的词。
该作品在用词和形式上上古的气息十分浓厚,但语言又很靠近现代,呈现出很强的时代感。
(2)《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巨匠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郭沫若在《长恨歌》中,将唐代妃嫔杨玉环的命运,融入到他特有的叙事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之中,以大胆深刻的手法,使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得以被诗歌所包容和展现。
3.诗歌欣赏(1)《月夜忆舍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思乡尽,边月思人半。
故园不堪见,穷泉岂复难。
微霜凄凄月,夜久寒相拥。
(2)《泥土之歌》雨过春耕地,耕牛度筋骨。
青葱一片陇,祖宗百年独。
运河千年路,沾泥滚滚走。
咨尔百万民,信仰逐阳朱。
哀时亦歌逸,豪气旋光热。
汉唐不可辩,何宇不高掌。
忧国如忧家,忧家如忧身。
永怀千古业,谩笑百年人。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掌握郭沫若的主要作品、诗歌风格和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现代散文鉴赏教案探索郭沫若的散文写作技巧与社会思考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思想深刻,风格独特。
本教案旨在探索郭沫若的散文写作技巧以及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I. 引言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不仅在诗歌和戏剧方面有重要贡献,他的散文作品也独树一帜。
本教案旨在深入探索郭沫若的散文写作技巧,以及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II. 郭沫若的散文写作技巧1. 文字魅力郭沫若的散文作品充满了文字的魅力。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意境。
同时,他的文字简洁明了,能够直击问题的核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2. 描写细腻在他的散文作品中,郭沫若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异常细腻。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他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抉择。
同时,他对环境的描写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品中的氛围和情绪。
3. 叙事手法郭沫若的散文作品采用了多样的叙事手法。
他可以通过线性叙事展现故事的发展,也可以运用回溯手法或者交错叙事来揭示故事的背后含义。
这种多样化的叙事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层次感和张力。
III. 社会思考1.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郭沫若的散文作品中经常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清晰地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也深刻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以及这种落差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对人性的思考郭沫若的散文作品中经常探索人性的问题。
他对人类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情感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他传达出对人性的思考和呼吁。
3. 社会变革的呼唤郭沫若的散文作品中经常洋溢着对社会变革的呼唤。
他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社会可以发生积极的变化。
他的作品鼓励人们反思现状,勇于改变,并为实现社会进步提供了思路和动力。
IV. 教学活动设计1. 阅读郭沫若的散文作品让学生阅读郭沫若的散文作品,鼓励他们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建议安排2课时)[学法引导] 学习这两首诗,首先要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1921年写这两首诗时的经历和思想情绪,准确把握这两首诗的主题。
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是这两首诗的一个学习重点。
这两首诗都选自郭沫若的诗集《星空》,它们的结构、手法、情调都颇为相似,但描写的具体景致不同,由此唤起的联想和想像也不同。
《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繁星满天的晴朗的夜空,想像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而《静夜》描写的则是白云遮空的夜空,想像了“鲛人”在天河岸边的“对月流珠”,突出了静谧的氛围。
学习中,要仔细体会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培养想像力。
此外,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学习中应反复吟咏,分清节奏,念准重音,把握其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读出其内含的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天上的街市》一诗中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的?试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文是考查学生对联想和想像这两个概念的了解和掌握。
所谓联想,就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
两个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彼此有一定的联系:或在空间或在时间上相接近;或相似;或有对立关系,或有因果关系……所谓想像,则是在原有感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参考答案:在本诗中,诗人根据“街灯”和“明星”的相似点——星星点点,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顺着这一联想,诗人在后三节进而展开想像:天上有美丽的街市、天市上陈列着珍奇物品、天上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样,将虚构的“ 仙境”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郭沫若一、关于郭沫若生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11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时启用的笔名,取自于他家乡的两条大河:"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
郭沫若生于的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幼年时就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
读小学时的"撕榜风波",少年时代因重症伤寒而留下的"两耳重听"的后遗症,以及家庭为他主持的"包办婚姻",都对郭沫若的性格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戊戌维新时期,他接触到了"新学",梁启超、章太炎等激进的改良主义者的政论文章,培养了他的反叛性格,而"富国强兵"的思想则滋养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亥革命期间,他亲历了四川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既给他带来了失望和苦闷,也激发起他不屈的反抗精神。
1914年,郭沫若赴日留学。
与鲁迅一样,他到日本也是学的医学,但他沉醉在泰戈尔、海涅、歌德、屠格涅夫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并从斯宾诺莎那儿认识了"泛神论"。
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试笔即新诗,并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这一年,郭沫若与日本姑娘安娜的热恋,点燃了他多年来一直郁积在心中的诗情,后来收在《女神》第三辑中的《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等,都是为安娜而作的。
如《死的诱惑》等。
他后来的《炉中煤》等许多爱国名篇和他的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等,实际上也包含着他对爱情的歌颂。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已经在国内的《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的郭沫若,读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发现惠特曼诗歌的自由形式更适于表现自己内心的激情,找到了"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的"喷火口"和"喷火方式",于是,在五四运动的鼓舞下,"在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几乎是一口气写出了《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并在翻译歌德诗剧《浮士德》过程中,创作了《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等诗剧。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1一、教材背景与课程目标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政治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歌,掌握文学鉴赏和文化批评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熟悉郭沫若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理解诗歌字义的具体含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2. 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既能从审美角度考察诗歌的文学价值,也能从文化批评角度分析其社会和历史意义。
难点:1. 如何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把握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色。
2. 如何从多个视角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既能从文本角度切入,也能从社会历史角度考虑。
三、教学方法1. 导入:运用多媒体等教具,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独立阅读:让学生先独立阅读两篇诗歌,探索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 分组交流:学生按照不同主题分组,就不同的文学题材和文化现象进行讨论。
4. 总结评价:从文学价值和文化批评两个角度出发,评价两篇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5. 互动实践: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化对诗歌意义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内容本次授课的两首诗歌是《烽火岛》和《世界杯之歌》,分别从社会历史和现代文化两个角度出发,突显郭沫若的诗歌魅力和文化贡献。
1. 《烽火岛》烽火岛,位于福建与台湾交界处,曾是明清时期浸透着海盗和走私活动的危险之地。
诗人在此游历,感慨大海的浩渺和生命的脆弱,也追溯了这片土地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诗歌结构:五律绝句诗歌题材: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关键词汇:烽火、海滨、溯洄、绝岛、千古。
课堂讨论:①探究《烽火岛》中的诗画意境。
②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色。
③理解诗歌中渲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世界杯之歌》世界杯,是全球瞩目的足球盛事,也是国际体育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标志。
教师必备: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教案设计随着中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为中心,选择了更多体裁、更严谨的教学评价方式,也对教材的选取和教法展开了检验。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要求他们既深入理解语文教育的内涵,又要善于选择、设计与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为此,针对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内容《郭沫若诗》的教学目标与教具、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等方面,本文将针对此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可以熟练并正确地朗读《沫若诗》中的诗歌,理解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2)学生可以根据语境正确发音、读音节、断句及加入情感色彩等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诵艺术欣赏鉴赏能力。
(3)理解并应用知识,在对《郭沫若诗》中的诗歌进行评论时,学生将有更多的词汇及专业名词来支配评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学,针对每一篇诗歌,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同时增加适量的背景知识进行普及,使学生在具有情境感的同时获得扎实的文化知识。
(2)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如外语教学法、课文导读法、分层教学法等进行课堂教学。
(3)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相关的知识测评,使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情感态度(1)学生能够感受到《郭沫若诗》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自信、传统文化、文学修养等正能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2)在朗诵策略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内涵,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心理,强化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作为抗日战争期间的文学巨匠,郭沫若的诗歌着重反映了对祖国历史、民族自强等方面的敬仰。
而且热爱祖国,精神振奋,主张人文关怀,小人物主义和抒情性特征在他的诗歌及派别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七年级上册中,《郭沫若诗》包括《问天》《在田野里》《行路难·天涯谪仙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作品,是一篇很好的语文教材。
第五章 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1)这一节涉及近代文学部分,学习中只需作为背景的了解,知道晚清“诗界革命”止于对宋诗派的摹仿,是在传统范围内的调整与改良。
而“五四”新诗运动对晚清“诗界革命”有所继承,更有所突破。
重点了解胡适在其《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事实上有“战略选择”的意义:即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去对过分成熟的传统诗歌语言形式进行有组织的反叛,在传统诗歌结构之外去另寻门路。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胡适们提倡“诗体的解放”跟“平民化”的启蒙主义目标有内在联系。
不妨将学习第一章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结合于此,从时代发展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促成的大趋势中去理解新诗运动的价值与意义。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2)应阅读最初发表的一些白话诗,尤其是胡适《尝试集》中有代表性的诗作,对早期白话诗如何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摸索与试验有一定的印象,然后对新诗的“最初形态”作简要的归纳: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手法,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以求跳出旧诗词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
《尝试集》和其他早期白话诗很幼稚,对其艺术形式的分析主要应着眼于如何有别于传统诗歌,并考察其贡献、价值与局限。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3)这一节评述新诗基本站住脚跟后走上文坛的一批青年诗人诗作。
“开一代诗风”主要指郭沫若,也可以说是这一批诗人。
如果说胡适一代新诗创建者对旧体诗的批判是要突破旧格局,那么这新一代诗人则开始探索新诗到底应有怎样的艺术建树。
他们选择了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作为批评的目标,因此这次艺术反拨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这是本章理解的要点。
由此人手,不妨大致了解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与郭沫若的《论诗三札》等论作中的代表性言论,注意其如何强调“情感”、“想象”和诗的“抒情本质”,如何探求“语体诗”的长处与艺术发展的前景,也可以结前一章对《女神》的分析来理解这种艺术反拨的意义。
《郭沫若诗》课文优秀教案《郭沫若诗》课文优秀教案「篇一」语文教案-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示例二天上的街市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需熟悉诗人和时代背景,主要是诗人1921年写这首诗的经历和思想情绪。
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
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练习,读出感情。
要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习使用这两种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3.解决方法:多举例子让同学们掌握知识。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理解联想和想象。
4.体会诗人的感情。
5.想象创新,续写《天上的街市》。
七、教学步骤导语“五四”高潮过后,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曾几度彷徨无定地在黄海边上踱来踱去,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蹑始终令他醉心的理想。
《天上的街市》正是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
(一)明确目标1.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远大理想。
(二)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2.生字缥(piāo)缈(miǎo)3.生词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4.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
它确定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课文《郭沫若诗》教学设计(1篇)课文《郭沫若诗》教学设计 1一、目标与要求1.正确诵读这两首诗。
2.区分诗中写实的诗句和想象的诗句。
3.体会联想在诗中的作用。
4.理解作者思路,把握诗的大意。
二、教与导设计①学法指导学习这两首诗,要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相关情况,理清作者的思路,想一想: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
诗人是怎样由联想而进人想象的,想象又是怎样展开的。
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读读背背。
①重点与难点1.《天上的街市》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共四节。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
这一节通过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的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
充满诗情画境的美妙意境。
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
这一节通过想象天上街市的繁华富庶,天上生活的幸福美好,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进而想象天上的生活。
牛郎织女,一对恩爱夫妻,在耕织之余,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游逛,自由而美满。
2.《静夜》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只有两节。
第一节,描绘静夜的景色。
着重突出一个静字,淡淡的月光,静溢的松林,挂着的白云,稀疏的星辰,塑造了月夜静思的环境。
第二节,由静夜联想到跤人流珠的传说。
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流露出感伤的情绪。
3.联想在诗中的作用。
联想是艺术想象的形式之一,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点为触媒,由此及彼,由现实想到历史,由自然想到传说,想到社会,由生活想到哲理、人生,从而表现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情怀。
这两首诗都成功地运用了联想,由星空联想到天河,联想到跤人流珠的传说,由地上的街市联想到天上的明星,联想到牛郎织女的传说,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厌恶,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0.问题与方法1.诗中哪些是写实的句子,哪些是想象的句子?两首诗中第一节都是写实句子,其余的都是想象的句子。
2.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如何?这两首诗都选自《女神》之后的诗文集《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这时国内的__海潮已过,政局混乱。
郭沫若诗教案设计1. 引言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郭沫若的诗歌,帮助学生了解郭沫若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以及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理解他的诗歌创作的意义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郭沫若诗歌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想象力。
3. 教学内容3.1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分析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包括他的思想倾向、文学风格等。
3.2 郭沫若的代表作•选取郭沫若的几首代表作,如《牡丹》、《长恨歌》等,进行解读和分析。
•分析诗歌的词句运用、意象描写、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3.3 郭沫若与当代文学的关系•对比郭沫若与其他当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分析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4.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引发学生对他诗歌创作的兴趣。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由每个小组选取一首郭沫若的作品进行研读和讨论。
•课堂演讲:每个小组根据选取的作品,进行课堂演讲和分享,向全班介绍该诗的鉴赏点和解读。
5. 教学评价•口头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学生可以对郭沫若的诗歌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并展示出自己的观点。
•书面评价: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郭沫若诗歌的分析评价文章,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6. 教学资源•郭沫若的诗歌选集•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7. 总结通过教学,通过郭沫若的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和领悟诗歌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此外,通过分析郭沫若与当代文学的关系,学生还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培养对文学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章 郭沫若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这一节重点理解《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如何统一。
探讨的切人点是郭沫若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研究无定法,一般而言,评论一位诗人,应抓住最能体现其思想艺术追求的独创的方面。
而“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便是《女神》的特色。
对这一形象的特征及其时代内涵的分析,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目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
所谓“大我”的情怀,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种崭新的精神,也就是“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雄强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还体现为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的心灵世界(可以《天狗》为析例)。
其次,“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又应当理解为同时是诗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
“大我”与“我”是统一的。
从郭沫若诗中也会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展现其骚动、矛盾的内心,在表达进取时可能又有颓唐厌世。
这也可以从“五四”时代心理情绪的复杂多样性方面去理解。
惟其如此,更真实地立体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思想情感。
学习中会碰到对郭诗那种似乎大喊大叫袒露直切的写法不大能欣赏的情况,应当联系“五四”时代刚刚觉醒过来的一代青年的心境去同情了解,这样会发现《女神》的确有不可重复的精神魅力。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2)这一节偏重了解郭沫若“五四”诗歌的艺术特质。
其关键是搞清楚“泛神论”对郭沫若的影响。
这是难点之一。
郭沫若所理解的泛神就是无神,他把一切自然都视作“神的表现”,“我”即是神,那么一切自然也都是“我”的表现。
关于这个问题,较细致的介绍也可以参考“评论节录”中的研究观点。
要了解由于泛神论的影响,《女神》更加思绪沸腾,想象奇特,大自然常常被人化,人与自然合一(可重点评析《地球,我的母亲》)。
而且从泛神论的影响出发,郭诗崇拜万物不断创造更新的“力”和“动的精神”。
总之,《女神》的主导性风格是壮阔、雄奇,正代表了“五四”的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
(3)了解《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
其自由诗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外在格律,押韵、诗节与诗行大致整齐。
另一类是讲求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节奏,他也并非完全不讲外在
形式,而是在自由
律动中大致取得某种外在的整齐与和谐。
因为郭沫若是自由诗的首创者之一,这一体诗歌在后来有断断续续的发展,所以不妨结合诗作对自由诗有较为细致的剖析。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4)这一节讲的是郭沫若《女神》之外的其他诗作,主要是后来诗风转变的产品。
可以重点阅读《星空》与《瓶》中的一部分诗。
应注意比较郭沫若这一时期的诗与《女神》时代诗作的异同。
《星空》缺少早期诗作那种时代的激情,但技巧趋于圆熟。
《瓶》是爱情诗,仍较多体现郭沫若浪漫主义的意识精神。
《前茅》(写于1923年)和《恢复》(写于1928年)中充满革命的时代气息,还有无产阶级诗歌的尝试,从中可以了解郭沫若诗风的转变。
这一节主要注意知识性的掌握。
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5)历史题材的剧作是郭沫若又一文学贡献。
应了解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写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和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
应掌握这些历史剧的共同点:一是全部取材于战国时代。
郭沫若认为战国时代是打破旧束缚的时代,也是许多志士仁人追求人的解放与进步的时代,他看重与采取的正是那种求进步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要重视和张扬这种精神去反对当时国民党的法西斯专政,去推进民主。
所以郭剧有强烈的政治性与时代性。
二是郭沫若式的历史剧有他自己的“史剧观念”,并形成了突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个性。
郭所实践的是所谓“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即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容许出于主题的需要的自由虚构和改造。
此外,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也是特色之一。
可以重点评析《屈原》,除了以此了解郭沫若作为“诗人写剧”的个性之外,还可以探讨其得失,思考《屈原》中主人公屈原的形象塑造,反而不如南后这个形象丰满的原因。
[知识点]
《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