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5
必修3《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曹付生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B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二小节,《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需要2课时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主要是画出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通过频率分布直方图对总体进行简单的估计。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是本章教材的第二小节,前面研究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及数据收集。
本节课主要研究对收集样本如何进行处理,突出对数据描述、处理的方法,特别是频率分布直方图画法,后面接着研究总体密度曲线、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以及正态曲线等,可以说本节课内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也正是要体现这一特点。
教材编写,通过对样本分析和总体估计的过程,突出了统计的实用性,从实际出发,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再回到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体现了统计的思想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真正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
4.我的思考:本节课重在教会学生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引导学生通过频率分布直方图分析总体的分布,体会统计的思想、方法。
在通读了教材的基础上,与人教A版的相应内容作了比较,再结合学生的情况,最终选择A版内容,更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1)人教A版教材中的例子与学生关系紧密,提出的问题更切合学生实际。
背景的熟悉使学生易于课堂参与。
(2)教材中问题的设计利于学生统计思想的建立等。
统计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中学学习统计,除了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之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统计意识,同时体会到统计结果随机性、科学性,能作为总体的分布的合理性,是生活中某些问题决策必不可少的依据。
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正是让学生体会统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因此在设计中,从实际问题出发,再回到实际问题的决策,前后呼应,使学生真正体会数据处理的全过程、统计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全过程,突出统计的思想、方法。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教案教案: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频率分布的概念和作用;2.学会使用频率分布来估计总体分布;3.掌握构建频率分布表的方法;4.能够利用频率分布表对总体进行估计。
二、教学内容:1.频率分布的概念和作用2.构建频率分布表的方法3.利用频率分布表对总体进行估计三、教学过程:一、频率分布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1.频率分布是指对一组数据中各个数值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从而得到数值的分布情况。
2.频率分布的作用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规律,从而对总体进行估计。
二、构建频率分布表的方法(30分钟)1.确定数据的分组区间:首先需要确定分组的宽度,即把数据分为若干个区间。
常用的方法有等宽分组和等频分组。
2.计算各个分组的频数:统计每个区间内数据的个数。
3.计算各个分组的频率:将各个分组的频数除以总样本数量,得到各个分组的频率。
4.制作频率分布表:将各个分组的上界、下界、频数和频率列成表格。
三、利用频率分布表对总体进行估计(40分钟)1.利用频率分布表进行估计的方法有两种:直接估计和间接估计。
2.直接估计是通过频率分布表直接读取各个分组的频率来估计总体分布。
3.间接估计是通过频率分布表的图形化表示来估计总体分布,常用的图形有直方图和折线图。
4.对于直方图,可以通过观察分布的形状和峰值来估计总体的分布情况。
5.对于折线图,可以通过观察分布曲线的形状来估计总体的分布情况。
四、练习和小结(20分钟)1.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完成频率分布表的构建。
2.让学生根据给定的频率分布表,进行总体分布的估计。
3.对学生进行小结和概念回顾,检查他们对于频率分布和总体估计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频率分布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构建频率分布表的方法,以及利用频率分布表对总体进行估计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实际案例和练习来加深学生对于频率分布和总体估计的理解。
必修3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1.1.1算法的概念(1课时)
1.1.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3课时)
(程序框图与顺序结构, 条件结构, 循环结构与程序框图的画法)
1.2基本算法语句
1.2.1输入语句、输出语句与赋值语句(1课时)
1.2.2条件语句(1课时)
1.2.3循环语句(1课时)
1.3算法案例(2课时)
(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秦九韶算法与进位制)
第二章统计
2.1 随机抽样
2.1.1 简单随机抽样(1课时)
2.1.2 系统抽样(1课时)
2.1.3 分层抽样(2课时)
(分层抽样, 三种抽样方法的联系)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课时)
(频率分布表与频率分布直方图, 频率分布折线图与茎叶图)
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课时)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课时)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散点图, 线性回归方程)
第三章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3.1.1 随机事件的概率(1课时)
3.1.2 概率的意义(1课时)
3.1.3 概率的基本性质(1课时)
3.2 古典概型
3.2.1 古典概型(2课时)
(古典概型的定义, 古典概型的计算)
3.2.2 (整数值)随机数(random numbers)的产生(1课时)
3.3 几何概型
3.3.1 几何概型(1课时)
3.3.2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1课时)
高中数学资料归纳 1。
【课题】10.4 用样本估计总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2)理解用样本均值、方差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均值、方差和标准差.能力目标:(1)会作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及频率分布直方图,并且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2)会计算样本均值、方差和标准差,并估计总体的均值、方差和标准差;(3)通过相关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情感目标:(1)尝试应用计算软件或计算器进行概率与统计的计算,感受计算工具带来的便捷.(2)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3)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尝试探究与讨论,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计算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标准差.【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绘频率分布直方图.【教学设计】均值、方差和标准差是用来反映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的某些层面的数字指标即数字特征.用样本的数字特征去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是统计的重要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指出为什么要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指出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具体方法是:通过随机抽样,计算样本频率;利用样本频率估计总体概率.样本的容量越大,对总体的估计也就越精确.在制作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表时,决定组距与组数是关键,在一般情况下,数据越多,分组的组数也就越多.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是频率分布的两种不同的表示形式,前者准确,后者直观,两者放在一起,使我们对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情况了解得更清晰.均值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方差和标准差则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波动大小程度.方差和标准差在比较两组数据波动大小时,这两个量是等价的.标准差的优点是其度量单位与原数据的度量单位一致,有时比较方便.例2从选拔射击选手出发,巩固了均值的概念,使学生容易掌握均值的计算方法和明白均值的实际意义.特别应向学生强调说明均值的作用.【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分 组 频 数 累 计 频 数 340.5~343.5 ┬ 2 343.5~346.5 正 正 10 346.5~349.5 正 5 349.5~352.5 正  ̄ 6 352.5~355.5 ┬ 2 355.5~358.5 正 5 合 计303010*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新知识】各组内数据的个数,叫做该组的频数.每组的频数与全体数据的个数之比叫做该组的频率. 计算上面频数分布表中各组的频率,得到频率分布表如表10-8所示.表10-8根据频率分布表,可以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10-4).图10-4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横轴表示数据分组情况,以组距为单位;纵轴表示频率与组距之比.因此,某一组距的频率数值上等于对应矩形的面积.【想一想】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应该等于1.为什么呢?【新知识】分 组 频 数 频 率340.5~343.5 2 0.067343.5~346.5 10 0.333346.5~349.5 5 0.167 349.5~352.5 6 0.2 352.5~355.5 2 0.067 355.5~358.5 5 0.166 合 计 30 1.000 讲解 说明引领 分析 观察 理解带领 学生 分析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图10-4显示,日产量为344~346件的天数最多,其频率等于该矩形的面积,即31333.03111.0≈=⨯. 根据样本的数据,可以推测,去年的生产这种零件情况:去年约有31的天数日产量为344~346件. 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直观地反映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由此可以推断和估计总体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样本选择得恰当,这种估计是比较可信的.如上所述,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步骤为:(1) 选择恰当的抽样方法得到样本数据;(2) 计算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组距和组数,确定分点并列出频率分布表;(3) 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4) 观察频率分布表与频率分布直方图,根据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 【软件链接】 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软件(也可以使用其他软件),可以方便的绘制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10-5所示.图10−5仔细分析 关键 语句记忆2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叫做这个样本的均值,样本均值反映出样本的平均水平.(6377.73)+-+-(86班的考试成绩比B班的波动小,因此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图10-6(2)如图10-7所示,求样本均值时,在数据空白单元格(如C6)内输入“样本均值”,在“样本均值”右侧空单元格(如D6)内输入“=A VERAGE(A1:A10)”,按回车键;求样本方差时,在数据空白单元格(如C7)内输入“样本方差”,在“样本方差”右侧空单元格(如D7)内输入“=V AR(A1:A10)”,按回车键;求样本标准差时,在数据空白单元格(如C8)内输入“样本标准差”,在“样本标准差”右侧空单元格(如D8)内输入“=SQRT (D7)”,按回车键.图10-7 讲解说明动手操作80*运用知识强化练习从一块小麦地里随机抽取10株小麦,测得各株高为(单位:cm):提问思考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后记】。
《使用样本的频率分布评估总体分布》教案课题:使用样本的频率分布评估总体分布目标:学生将了解如何使用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来评估总体数据的分布情况,并能够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引言(10分钟)-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解释为什么需要通过样本数据评估总体数据的分布2.总体分布与样本分布(15分钟)-解释什么是总体分布和样本分布-引导学生理解样本数据与总体数据之间的关系3.频率分布表(20分钟)-介绍频率分布表的基本概念-演示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创建频率分布表-讨论频率分布表的作用和意义4.统计图表(15分钟)-引导学生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线图-分析不同的统计图表对于展现数据的优缺点第二课时:1.分析样本数据(20分钟)-分配给学生一些样本数据-引导学生根据样本数据创建频率分布表和绘制统计图表-学生通过分析样本数据,评估总体数据的分布情况2.统计方法应用(20分钟)-讲解如何使用统计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给学生几个实际案例,让他们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3.总结与练习(1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提供练习题目让学生自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教学方法:1.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2.视觉辅助教学法:通过使用图表和实例演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方法。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法:1.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练习题考核:通过练习题考核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实际数据分析作业:布置实际数据分析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学生对于统计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样本数据集3.频率分布表和统计图表示例4. 统计软件(如Excel)课后作业:1.阅读相关统计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总体分布与样本分布的理解。
2.2.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2)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和茎叶图.
(3)通过实例体会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的各自特征,从而恰当地选择上述方法分析样本的分布,准确地做出总体估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样本分析和总体估计的过程,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事实,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和茎叶图.
难点:能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三、课堂过程
【创设情境】
在NBA的2004赛季中,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每场比赛得分的原始记录如下﹕
甲运动员得分﹕12,15,20,25,31,31,36,36,37,39,44,49,50
乙运动员得分﹕8,13,14,16,23,26,28,38,39,51,31,29,33
请问从上面的数据中你能否看出甲,乙两名运动员哪一位发挥比较稳定?
如何根据这些数据作出正确的判断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研究、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板出课题).
【探究新知】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城市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某市政府为了节约生活用水,计划在本市试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即确定一个居民月用水量标准a,用水量不超过a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出a的部分按议价收费.如果希望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那么标准a定为多少比较合理呢?你认为,为了了较为合理地确定出这个标准,需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展开讨论)
为了制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标准a,必须先了解全市居民日常用水量的分布情况,比如月均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居民最多,他们占全市居民的百分比情况等.因此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估计全市居民用水量的分布情况.
分析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用图将它们画出来,或者用紧凑的表格改变数据的排列方式,作图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从数据中提取信息,二是利用图形传递信息.表格则是通过改变数据的构成形式,为我们提供解释数据的新方式.
下面我们学习的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图,则是从各个小组数据在样本容量中所占比例大小的角度,来表示数据分布的规律.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整个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情况.
〈一〉频率分布的概念:
频率分布是指一个样本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其一般步骤为:
(1)计算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即求极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将数据分组
(4)列频率分布表
(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以课本P65制定居民用水标准问题为例,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请同学们自己动手作图)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特征:
(1)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据分布的总体趋势.
(2)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得不出原始的数据内容,把数据表示成直方图后,原有的具体数据信息就被抹掉了.
〖探究〗:同样一组数据,如果组距不同,横轴、纵轴的单位不同,得到的图和形状也会不同.不同的形状给人以不同的印象,这种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总体的判断,分别以0.1和1为组距重新作图,然后谈谈你对图的印象?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思考〗:如果当地政府希望使85%以上的居民每月的用水量不超出标准,根据频率分布表2-2和频率分布直方图2.2-1,(见课本P67)你能对制定月用水量标准提出建议吗?
〈二〉频率分布折线图、总体密度曲线
1.频率分布折线图的定义:
连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上端的中点,就得到频率分布折线图.
2.总体密度曲线的定义:
在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相应的频率折线图会越来越接近于一条光滑曲线,统计中称这条光滑曲线为总体密度曲线.它能够精确地反映了总体在各个范围内取值的百分比,它能给我们提供更加精细的信息.(见课本P59)
〖思考〗:
1.对于任何一个总体,它的密度曲线是不是一定存在?为什么?
2.对于任何一个总体,它的密度曲线是否可以被非常准确地画出来?为什么?
实际上,尽管有些总体密度曲线是饿、客观存在的,但一般很难想函数图象那样准确地画出来,我们只能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对它进行估计,一般来说,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
〈三〉茎叶图
1.茎叶图的概念:
当数据是两位有效数字时,用中间的数字表示十位数,即第一个有效数字,两边的数字表示个位数,即第二个有效数字,它的中间部分像植物的茎,两边部分像植物茎上长出来的叶子,因此通常把这样的图叫做茎叶图.(见课本P70例子)
2.茎叶图的特征:
(1)用茎叶图表示数据有两个优点:一是从统计图上没有原始数据信息的损失,所有数据信息都可以从茎叶图中得到;二是茎叶图中的数据可以随时记录,随时添加,方便记录与表示.
(2)茎叶图只便于表示两位有效数字的数据,而且茎叶图只方便记录两组的数据,两个以上的数据虽然能够记录,但是没有表示两个记录那么直观,清晰.
【例题精析】
例1 下表给出了某校500名12岁男孩中用随机抽样得出的120人的身高(单位cm)
(2)一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估计身高小于134cm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分析:根据样本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解题.
解:(1)样本频率分布表如下:
(2)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
(3
现的频率为134cm 例2 分布直方图4:17:15(1) (2) (3) 在这次测试中,学生跳绳次数的中位数落在哪个小组内?请说明理由.
分析: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小长方形的高与频数成正比,各组频数
之和等于样本容量,频率之和等于1
.
解:(1)由于频率分布直方图以面积的形式反映了数据落在各小组内的频率大小, 因此第二小组的频率为:40.0824171593
=+++++ 又因为频率=第二小组频数样本容量
所以 121500.08=
==第二小组频数样本容量第二小组频率 (2)由图可估计该学校高一学生的达标率约为
171593100%88%24171593
+++⨯=+++++ (3)由已知可得各小组的频数依次为6,12,51,45,27,9,所以前三组的频数之和为69,前四组的频数之
和为114,所以跳绳次数的中位数落在第四小组内.
【课堂精练】
P 71 练习 1, 2, 3.
【课堂小结】
1. 总体分布指的是总体取值的频率分布规律,由于总体分布不易知道,因此我们往往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的分布.
2. 总体的分布分两种情况: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很少时,用茎叶图估计总体的分布;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较多时,将样本数据恰当分组,用各组的频率分布描述总体的分布,方法是用频率分布表或频率分布直方图.
【课后作业】
P 81 习题2.2 A 组 1,2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