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平衡力专题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432.41 KB
- 文档页数:6
教科版八年级力的平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力与运动》中的力的平衡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静力学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共点力平衡、力的分解与合成、应用实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静力学的概念,了解力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两个力是否构成平衡。
3. 掌握共点力平衡的求解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共点力平衡的求解方法。
难点:力的分解与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图钉、细线、弹簧测力计。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图钉、细线、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平衡。
2. 例题讲解: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3.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场景,让学生判断其中是否存在力的平衡,并说明理由。
4. 讲解共点力平衡的求解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一个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求解。
六、板书设计1. 静力学概念2. 二力平衡条件3. 共点力平衡求解方法4. 力的分解与合成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如图所示,一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F1=10N,F2=6N,求物体的合力及方向。
2. 答案:(1)场景一:存在力的平衡,因为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物体的合力为16N,方向与F1的方向相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力的平衡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力的平衡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设计一个平衡的桥梁模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学生分组讨论的引导和问题设计。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细解释。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82 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82章“力的平衡”。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力的平衡概念、掌握二力平衡条件、了解平衡力的识别和运用、探讨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的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定义,认识到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3. 培养学生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平衡力的识别和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组、钩码等。
2. 学具:纸、笔、直尺、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天平和一些钩码,让学生通过调整钩码的位置使天平保持平衡。
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平衡的定义。
(2)通过图示和实例,阐述二力平衡的条件。
(3)分析判断平衡力的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力的平衡现象,如杠杆原理、滑轮组等。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平衡定义2. 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3. 判断平衡力的方法4. 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一本书放在桌子上,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和书的重力。
B. 一个学生在滑梯上,滑梯对学生的摩擦力和学生的重力。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其中一个力为5N,方向向东,另一个力为8N,方向向北。
求物体的合力及方向。
2. 答案:(1)A为力的平衡,因为支持力等于书的重力;B不是力的平衡,因为摩擦力小于学生的重力。
(2)合力为8N,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平衡的知识。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力的平衡现象,如自行车、杠杆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年级:初二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老师授课类型新授教学内容力与运动--平衡力、相互作用力教学内容【知识整合】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统称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注意: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4.二力平衡的特点:①力的大小相等②力的方向相反③力的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④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物体上5.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①不受力的作用②受平衡力作用6.力和运动的关系:(1)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即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平衡(静止状态);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①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②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③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运动方向改变的曲线运动。
7.对平衡状态的几点认识:①物体受平衡力跟物体不受力的区别:从力产生的效果来看,物体受平衡力跟不受力对物体的运动是等效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对物体的形变来说,物体不受力,它就不产生形变;物体受平衡力,它就产生形变。
②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保持静止才是处于平衡状态。
③做匀速直线运动,表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研究它的受力情况时,不需要考虑速度的大小。
8.相互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发生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即发生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
如果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称为作用力,那么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称为反作用力。
9.相互作用力的条件: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83《力的平衡》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第83章《力的平衡》。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平衡力的概念、条件的判断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平衡力的概念:介绍什么是平衡力,平衡力的特点和表现。
2. 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二力平衡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平衡力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衡力的概念,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和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例图片,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平衡的杠杆,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出平衡力的概念。
2. 讲解平衡力的概念:解释平衡力的定义,讲解平衡力的特点和表现。
3. 讲解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实例分析:通过展示实例图片,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判断,巩固所学知识。
5. 练习题: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平衡力的概念,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和应用。
7. 作业设计:题目1:判断下列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说明原因。
题目2: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下列问题。
答案:题目1:判断下列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说明原因。
1.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2. 悬挂在绳子上的重物: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受到的重力和拉力是平衡力。
题目2: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下列问题。
教科版八年级力的平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力的平衡”。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力的平衡的定义,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学会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平衡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力的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两个力是否构成平衡力,以及如何运用力的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力计、平衡尺、挂图等。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衡现象,如翘翘板、平衡车等,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
2. 基本概念:讲解力的平衡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衡力与不平衡力的区别。
3. 知识讲解:a.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b.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两个力是否构成平衡力。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哪些现象涉及到力的平衡,如何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平衡知识解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平衡a. 定义b. 二力平衡条件2. 判断平衡力a. 方法b. 实例3. 力的平衡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b. 分析下列实例,判断哪些是平衡力,哪些不是。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力的平衡现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取与运用;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5. 板书设计的条理性和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7. 课后反思的内容与拓展延伸的方向。
力的平衡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基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力,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2、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3、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要点诠释:1.平衡力与平衡状态的关系: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要么不受力,若受力一定是平衡力。
2.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要点二、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要点诠释:1.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概括说就是“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1)同物: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2)等大:大小相等。
(3)反向:两个力方向相反。
(4)共线: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1)根据平衡力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3要点三、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运动快慢或方向改变)。
【典型例题】类型一、基础知识1、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并通过调整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选填“能”或“不能”)平衡。
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力的平衡》讲义一、什么是力的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得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比如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它受到重力和桌面给它的支持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书就处于静止状态,此时重力和支持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再比如,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它受到牵引力和阻力。
牵引力使得汽车向前运动,阻力阻碍汽车前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汽车就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牵引力和阻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二、力的平衡条件要使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我们得出了力的平衡的条件: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可以简单地总结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同体”指的是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 A 上,另一个力作用在物体 B 上,那它们肯定不是平衡力。
“等值”就是两个力的大小要相等。
如果一个力大,一个力小,物体就会受到合力的作用,不能保持平衡状态。
“反向”要求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那它们只会让物体朝一个方向加速运动,而不是平衡。
“共线”意味着这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如果两个力的作用线不重合,物体就会发生转动,也不能保持平衡。
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在学习力的平衡时,经常会有人把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搞混。
虽然它们有些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
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能够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力。
而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比如说,放在桌子上的书,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是平衡力,都作用在书上。
而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压力作用在桌子上,支持力作用在书上。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年级:初二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老师授课类型新授教学内容力与运动--平衡力、相互作用力教学内容【知识整合】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统称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注意: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4.二力平衡的特点:①力的大小相等②力的方向相反③力的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④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物体上5.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①不受力的作用②受平衡力作用6.力和运动的关系:(1)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即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平衡(静止状态);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①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②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③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运动方向改变的曲线运动。
7.对平衡状态的几点认识:①物体受平衡力跟物体不受力的区别:从力产生的效果来看,物体受平衡力跟不受力对物体的运动是等效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对物体的形变来说,物体不受力,它就不产生形变;物体受平衡力,它就产生形变。
②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保持静止才是处于平衡状态。
③做匀速直线运动,表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研究它的受力情况时,不需要考虑速度的大小。
8.相互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发生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即发生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
如果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称为作用力,那么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称为反作用力。
9.相互作用力的条件: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10.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而相互作用力是发生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即发生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
相互作用力二力平衡成立条件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力的作用,同时物体B反过来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力的作用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作用模式A对B,B对A(两个物体)B对A,C对A(三个物体)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作用在相对立的两物体上同时、同性质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概括异物、等值、反向、共线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典型例题】(一)、单项选择题1、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下列说法中哪个正确( D )A.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B.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C.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变化D.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发生变化2、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物体的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B.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一定时平衡力C.物体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它们一定是平衡力D.运动的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桌子杯子相互作用力(同时异物)桌子杯子地球平衡力(同体)3.如图2所示,能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受力示意图是( D )4、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一对力中是平衡力的是( B )A.物体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B.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水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C.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D.桌子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5、如图是投掷实心球的场景。
下列情况中实心球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D ) A .实心球在空中上升 B .实心球从空中下落 C .实心球在地上越滚越慢 D .实心球停在地面上 6、在下列事例中,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D )A .正在圆形轨道上运动的过山车B .减速进站的火车C .腾空而起正在加速上升的火箭D .在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7、如图4所示,弹簧的重力不计,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几组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B )A .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B .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C .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D .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8、一个重800N 的物体,受到800N 竖直向上的拉力时,则该物体( D ) A .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 .一定处于匀速上升状态 C.一定处于匀速下降状态 D .以上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二、填空题1、室内天花板上悬挂一只吊灯。
灯绳对灯的拉力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灯对灯绳的拉力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1、灯受到的重力 灯绳对灯的拉力2.重为12牛的木块在大小为5牛的水平拉力作用下,10秒内沿水平面匀速前进2米,木块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为 0 牛,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5 牛,要使该物体竖直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则所加竖直方向上的拉力为 12 牛.3、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长木板上缓慢地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的示数为1.5牛,根据____________条件可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______牛。
如果该同学拉着此木块较快地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测力计示数将会___________1.5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如果在木块上施加一个竖直方向的力,测力计示数________________变小(选填“一定”、“可能”、“不可能”)。
3、二力平衡 1.5 等于 可能4.在探究二力平衡的实验中,应保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时进行研究.在图中,符合实验目的是 (b ) 图选填“(a )”或“(b )”.图2第3题图5ACB5.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某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A、B拉一个轻质木板C,如图5所示,这是为了探究当物体(选填“A”、“B”或“C”)只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静止状态时,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的关系(选填“作用点”或“作用线”);当处于图示位置时,(选填“需要”或“不需要”)记录测力计的示数。
完成上述实验后,他还需研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时,这两个力有怎样的关系。
5. C 作用线不需要静止6.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探究了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的关系。
实验时,该小组同学把重为1牛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让钩码分别处于静止状态和作匀速直线运动,如图9(a)、(b)所示,请仔细观察实验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初步归纳结论。
(1)分析图(a)、(b)可知(21)。
(2)若突然上提和突然下移弹簧测力计,请结合已学过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在图(c)、(d)中用“”标出指针所指示的大致位置。
(22)5.(1)当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线上。
;(2)大于1牛小于1牛三、作图题1.(2015秋•金山区期末)某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力F如图所示,试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由平衡条件求出摩擦力的大小;然后根据图示标度,从摩擦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作有向线段,即可作出摩擦力的图示.静止匀速直线上升突然上提突然下移(a ) ( b) 图9 ( c ) ( d)【解答】解:由图可知,标度表示10N,拉力F=10N×3=30N;因为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由平衡条件得: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大小为f=F=30N,以图示标度,从摩擦力f的作用点O,水平向左作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长度是标度的三倍,如图所示:【点评】本题考查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和力的图示的画法,注意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力的示意图不用选择标度,而力的图示则要选择合适的标度.四、计算题1.某货运车自重为9.8×103牛,在运货途中要经过一座小桥,该桥的桥面所限制总质量为5000千克。
求:①货运车空载时,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F。
②货运车的自身质量m。
③该车安全通过小桥所装载货物的最大质量m′。
○1F=G =9.8×103N○2m=G/g =9.8×103N/9.8N/Kg =1000Kg○3m’=m总-m=5000Kg-1000Kg=4000Kg五、实验题1.弹簧测力计是用来测量(1)的大小的工具,如图20所示的弹簧测力计量程为(2),此时的示数为(3)。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目的: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4)状态时,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5)的关系。
(1)力;(2)0-5牛;(3)2.8牛。
(4)匀速直线运动;(5)作用线。
2.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李填写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名称××××××(5):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实验器材:(6)、木板、白纸、重物、细线。
实验步骤:1.探究当物体处于(7)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2.探究当物体处于(8)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