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合力、平衡力
- 格式:docx
- 大小:176.30 KB
- 文档页数:8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题目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在物理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描述物体在空间中运动和相互影响的基本概念。
平衡力是指两个或多个力之间的平衡状态,即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的情况;而相互作用力则是在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的力,它们可以是打击力、重力、拉力等。
这两种力的相互作用使得物体在空间中产生复杂的运动和变化,影响着我们周围世界的种种现象。
平衡力的基本概念平衡力是指物体所受外界力合成为零时的状态,也称为力的平衡。
在平衡力的情况下,物体将保持原有的状态,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会发生加速度的变化。
平衡力包括支持力、拉力、压力等,它们之间相互抵消,使得物体保持平衡状态。
例如,一个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扇,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但因为支持力的存在,可以保持静止状态。
相互作用力的影响相互作用力是指物体之间由于直接接触或通过场的作用而产生的相互作用的力。
在自然界中,各种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如地球引力、电磁力、弹力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影响着物体之间的运动和形态变化,是物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
例如,地球引力使得物体具有重量,电磁力使得磁铁吸引或排斥,弹簧的弹力使得物体产生弹性形变。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在空间中运动和相互影响的基本力学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之间达到了动态平衡,使得物体保持稳定状态;而当外界扰动使物体失去平衡时,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导致物体的运动和形态变化。
因此,理解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作用与影响,对于解释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影响至关重要。
在实际生活中,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无处不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力学概念来解释和预测周围世界的种种现象。
通过研究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运动规律,也可以为工程设计、自然科学研究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科学探索。
力的平衡(基础)【学习目标】1、知道合力、分力,能够处理同一直向上二力的合成2、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力,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4、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要点梳理】要点一、力的合成1.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2.分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要点诠释: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着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1F +2F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1F -2F (1F >2F )要点二、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要点诠释:1.平衡力与平衡状态的关系: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要么不受力,若受力一定是平衡力。
2.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要点三、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要点诠释:1.二力平衡的条件概括说就是“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1)同物: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2)等大:大小相等。
(3)反向:两个力方向相反。
(4)共线: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1)根据平衡力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3.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相互作用力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同点受力物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受力情况受力物体是同一个,施力物体不是同一物体两个物体互为施力者,互为受力者力的变化一个力变化(增大、减小或消失),另一个力不一定变化,此时物体失去平衡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要点四、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力学力的平衡和合力力的平衡和合力是物理力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力的平衡和合力的概念、原理以及相关实例。
一、力的平衡力的平衡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
当物体受到的多个力平衡时,力的合成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1 力的平衡原理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
这意味着物体上所有力的合成为零,即ΣF = 0。
力的平衡原理适用于不受限制的直线运动和力沿直线方向的情况。
1.2 力的平衡案例下面是一些力的平衡案例的示例:1.2.1 静止物体当一本书放在桌子上时,桌子对书施加向上的支持力,重力对书施加向下的力,由于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相等,所以书保持静止。
1.2.2 悬挂物体在一根竖直的绳子上悬挂一个物体时,重力向下作用,绳子向上作用的力与重力的大小相等,所以物体保持静止。
1.2.3 倾斜平面当一个物体放置在倾斜平面上时,重力分为平行于平面和垂直于平面的分量。
平行于平面的分量被平面支持力抵消,垂直于平面的分量被重力和平面支持力平衡,物体保持静止。
二、合力的概念合力指的是将多个力矢量进行合成,得到新的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它所作用的物体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加速度决定。
2.1 合力的计算合力可以通过将各个力的矢量相加来计算。
如果力的矢量方向相同,则合力的大小为各个力的大小之和;如果力的矢量方向相反,则合力的大小为各个力的大小之差。
方向则由力的矢量方向决定。
2.2 合力的实例下面是一些合力的实例:2.2.1 物体绳子的拉力当一个物体被两根绳子以不同方向施加力时,物体所受的合力是两个绳子的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2.2 物体受到的多个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合力是这些力向量的矢量之和。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
总结力的平衡和合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重要概念。
力的平衡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而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初中物理知识点之二力平衡有哪些初三物理的成绩对中考至关重要,初三物理看似很难但大部分都是基础类知识。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以基础为主,灵活运用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知识点之二力平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物理知识点:二力平衡的定义及条件定义: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定义及条件的知识扩展(1)定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体、等值、反向、共线);(2)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二力平衡的条件:同物: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等值:两个力大小相等反向:两个力方向相反共线: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说明:①二力平衡时要求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②判断二力是否平衡既可用二力平衡条件来判断,也可根据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来确定受到的力是否平衡隐含“二力平衡”的变形题:考查二力平衡与平衡状态的试题很多,形式变化多样,有一些条件很直接,而有时具有隐蔽性,但始终遵循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对应关系,准确把握这一关系,适应多变题型。
题型多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例:如图所示,各用4N的水平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弹簧测力计自重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4N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N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N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N解析:本题考查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大小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是弹簧一端固定(与挂环相连的一端),叫做固定端;另一端与挂钩相连,叫做自由端。
测量时,使固定端不动,拉力拉挂钩使弹簧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越大,也就是说,弹簧测力计指针的示数等于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的大小,是一端的力的大小,而不是两端的受力之和所以在本题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N。
初三物理复习平衡力与摩擦力的关系初三物理复习:平衡力与摩擦力的关系1. 引言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的是物质、能量、力和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在物理学中,平衡力与摩擦力是两个基本的概念。
本文将对平衡力与摩擦力的关系进行详细介绍和解析。
2. 平衡力的概念和特点平衡力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所需的力。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
平衡力的特点包括:(1)大小:平衡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非平衡力的大小。
(2)方向:平衡力的方向与物体受到的非平衡力的方向相反。
3. 平衡力的示意图平衡力常用于物体受力分析中,可以通过示意图进行表示。
在示意图中,可以用箭头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为了更好地理解平衡力的作用,我们以均匀悬挂的物体为例进行解析。
4. 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相互之间的不规则性而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根据产生摩擦力的物体性质不同,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5. 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前处于静止状态时所产生的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受力的情况有关。
为了使物体保持静止,静摩擦力的大小从零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值。
一旦物体开始运动,静摩擦力将转变为动摩擦力。
6. 动摩擦力动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
动摩擦力的大小一般小于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且与物体受力的情况有关。
一般而言,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力越小。
7. 平衡力与摩擦力的关系平衡力和摩擦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摩擦力可以影响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静摩擦力可以抵消其他非平衡力,使物体保持平衡。
一旦物体开始加速运动或处于匀速运动状态时,动摩擦力的作用会影响物体的平衡状态。
8. 平衡力与摩擦力的实际应用平衡力与摩擦力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理论上的探讨,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初中物理力学中受力分析的常见方法作者:郝永玉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1年第07期初中物理力学的内容是物理的重要知识内容,是中考中所占分数最大的内容之一,它包括了初二学习的力和运动、简单机械、功和功率,还包括初三学习的压力、压强和浮力,以上有关力学的这些知识中有很多内容是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作为基础,只有掌握了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才能进一步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例如:在研究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对物体正确受力分析后,若得出物体受到一对或多个平衡力的作用,则进一步可以得出物体将处于平衡状态。
即物体将有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得出物体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则进一步可以得出物体运动状态一定改变的结论,即物体有可能做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对物体正确受力分析后,若得到物体所受的重力大于浮力时,可知物体将下沉;若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浮力时,可知物体将悬浮;若得到物体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时,可知物体将上浮,由此可知,力学知识中正确的受力分析对学好力学内容至关重要,那么初中物理力学中的常见的受力分析方法又有哪些呢?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别从力的概念和特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平衡三个方面出发总结出三种常见的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并用相关的题目讲解各种受力分析方法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方法一:从力的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在力学中,我们都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力是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的,这两个物体都同时扮演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两个角色,所以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否存在,就要看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否同时存在,如果都存在就证明这个力是存在的;如果找不到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就证明这个力是不存在的。
方法二: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分析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作用效果,分别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既然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产生形状改变或运动状态改变,那么如果物体有相应的作用效果产生的话,就证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此时在分析物体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也就好分析了。
合力与平衡力什么是合力?在物理学中,合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合成后的总力。
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会相互迭加,得到一个合力。
合力的计算是根据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进行的。
对于平面上的力,可以使用向量相加的方法来计算合力。
向量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而向量的长度则代表力的大小。
通过将受力的向量按照相同的比例放置在一个图形上,可以得到合力的方向和大小。
什么是平衡力?平衡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得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力。
当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
平衡力的概念是基于牛顿第一定律的。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会保持其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于其上。
因此,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即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零。
平衡力可以是静止物体所受的力,也可以是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力。
在平衡状态下,物体内部的各个微观力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合力与平衡力的关系合力与平衡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当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即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零。
这意味着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平衡力相反,从而抵消了其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以一个悬挂物体的例子来说明合力与平衡力的关系。
假设一个物体悬挂在绳子上。
通过绳子上的拉力和重力的合力,物体保持静止。
拉力等于重力的大小,并且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
这就是平衡力,使得物体保持静止。
在另一个例子中,考虑一个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当物体受到施加在它上面的外力和与之相等的摩擦力时,合力为零。
这意味着合力与平衡力相等,使得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合力与平衡力的关系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进一步理解。
通过将合力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的力,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个分力与重力相等,使得物体保持平衡。
总结合力和平衡力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合力是多个力合成后的总力,可以通过向量相加来计算。
平衡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力,合力为零。
合力与平衡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物理必修一力的平衡知识点
在物理必修一中,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平衡指的是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状态。
以下是关于力的平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力的平衡条件:对一个物体来说,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即ΣF=0,其中Σ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的矢量和。
2. 力的平衡的效果:当一个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平衡力的概念:在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那么存在一个平衡力,其大小与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其他力的大小与方向完全相反,从而使物体保持平衡。
4. 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力的平衡的一个重要原理。
根据杠杆原理,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力的力矩之和为零。
力矩可以用公式M = F*d表示,其中M表示力矩,F表示力的大小,d表示力的作用点到转轴的距离。
5. 平衡力的示意图:在力的平衡问题中,通常使用示意图来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6. 平衡力的用途:平衡力可以用于解决物体受力平衡的问题。
通过分析受力情况,可以确定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找到物体达到平衡的条件。
这些是物理必修一中关于力的平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力学原理,并且在解决力的平衡问题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力学公式大全1.静力学公式-质量公式:质量=密度×体积-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²(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重力公式:F=m×g(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2.动力学公式-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需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牛顿第二定律:F=m×a(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受到的力都有另一个物体对其施加的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力3.动能和功的公式-动能公式:Ek=1/2×m×v²(Ek为物体的动能,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功公式:W = F × s × cosθ (W为力所做的功,F为力的大小,s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θ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4.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E1=E2(E1为初状态的机械能,E2为末状态的机械能)-重力势能公式:Ep=m×g×h(Ep为物体的重力势能,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动能定理:W=ΔEk(W为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ΔEk为物体动能的增量)5.斜抛运动公式- 斜抛运动的位移公式:S = v0 × t × cosθ (S为斜抛物体的位移,v0为斜抛物体的初速度的水平分速度,t为斜抛物体运动的时间,θ为斜抛物体的抛射角度)- 斜抛运动的竖直上升时间公式:tup = v0 × sinθ / g (tup为斜抛物体竖直上升的时间)- 斜抛运动的竖直下落时间公式:tdown = v0 × sinθ / g (tdown为斜抛物体竖直下落的时间)- 斜抛运动的总时间公式:ttotal = 2 × v0 × sinθ / g (ttotal为斜抛物体整个运动的时间)6.圆周运动公式-圆周运动的角度公式:θ=α×t(θ为物体所转过的角度,α为角加速度,t为运动的时间)-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公式:v=R×ω(v为物体的线速度,R为物体所在圆轨道的半径,ω为物体的角速度)-圆周运动的周速度公式:v=2×π×R/T(v为物体的周速度,R为物体所在圆轨道的半径,T为物体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这些公式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常见公式。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疑难知识点详解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一个较为困扰学生的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解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疑难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知识。
一、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指的是将两个力合起来产生的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在平面上,力的合成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求解。
平行四边形法则是指,将两个力的向量按照箭头相连,并从尾部绘制一条平行于另一向量的线段,最后与两个力的箭头相连,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得出。
在实际问题中,常常需要计算力的合成。
例如,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我们需要知道这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大、方向是什么。
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能够准确求解问题。
二、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指的是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
分力与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在平面上,力的分解使用正交法则来求解。
正交法则是指,将一个力的向量按照其方向绘制,并在其起点处绘制一个垂直于该方向的线段,然后从该线段终点绘制一个平行于另一线段的线段,最后与原向量的起点和终点相连。
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由正交线段得出。
力的分解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斜面上,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分解成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
通过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1. 投射运动在投射运动中,物体同时受到重力和初速度的影响。
我们可以将重力分解成垂直方向(竖直向下)的分力和水平方向的分力。
通过分力的分析,我们能够解决投射运动中的问题,如物体的飞行时间、最大高度等。
2. 车辆行驶与牵引当车辆在水平地面上行驶时,发动机产生的动力可以分解成平行于地面的牵引力和垂直于地面的摩擦力。
通过对这两个分力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车辆加速度、最大牵引力等相关信息。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方法和步骤受力分析在进行受力分析前,需要先了解一些概念:1.平衡力、相互作用力、平衡状态平衡力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两个力的受力物体是同一个产生的效果互相抵消,合力为零。
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力的受力物体是两个。
产生的效果不能互相抵消。
平衡状态:不受力或者所受合力为零。
处于平衡状态受力一定是成对的。
一个力的效果必定有另一个力与之相抵消。
2.摩擦力、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包括物体间相互接触、物体间有相互挤压作用、物体接触面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静摩擦力等于其方向上的拉力或重力。
动摩擦力等于拉力、重力或其和差(一定要在平衡状态下分析)。
接下来是受力分析的方法与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前,需要先确定受力的对象。
我们常说的“隔离法”、“整体法”,指的是受力的对象是单个物体,还是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对于连接体,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要变换几次研究对象之后才能解决问题。
有时候,选取所求力的受力物体为研究对象,却很难求出这个力,这时可以转移对象,选取这个力的施力物体为研究对象,求出它的反作用力,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求出所求力。
2.有序地分析受力养成按一定的步骤进行受力分析的惯,这样可以避免漏力或添力。
一般分三步走:先分析重力;然后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分析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等;最后分析电场力、磁场力等。
3.确定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有三个常用的方法:假设法、根据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用牛顿第三定律。
4.具体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整体法指的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只分析这一整体对象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外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内力)。
隔离法是指对物理问题中的单个物体或单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在力学中,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体系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只分析该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对该对象的作用力。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精华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受力分析一、一重二弹三摩擦1先画重力(一般初中画图题都考虑重力):永远竖直向下,指向地心2再看有无压力(一般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摩擦力(区分静摩擦和动摩擦:F静与物体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动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拉力3注意受力点:受力点一定在受力物体上,不在施力物体上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判断某方向力的存在,若物体静止或匀速运动(初中仅学的),其受力一定平衡(高中物理称合力为零)二、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平衡力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两个力的受力物体是同一个产生的效果互相抵消,合力为零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力的受力物体是两个。
产生的效果不能互相抵消。
平衡状态:不受力或者所受合力为零。
处于平衡状态受力一定是成对的(初中阶段)。
一个力的效果必定有另一个力与之相抵消。
三、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第一:物体间相互接触;第二:物体间有相互挤压作用;第三:物体接触面粗糙;第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2.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初中阶段)静摩擦力等于其方向上的拉力或重力。
动摩擦力等于拉力、重力或其和差(一定要在平衡状态下分析)。
A BF图23【七中真题】如图所示,吊篮的重力为400N ,动滑轮重为50N ,定滑轮重力 为40N ,人的重力为600N ,人在吊篮里拉着绳子不动时人需用力 A .218N B .220N C .210N D .236N【平衡状态分析】 【12年成都】如图23所示,用水平拉力F 拉上表面粗糙程度各处相同的物体A ,使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当物体B 静止不动时,与水平绳相连的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
关于该状态,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绳和弹簧测力计重) A .A 对B 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 B .A 对B 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C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B 所受摩擦力与水平拉力F 的合力D .弹簧测力计对B 的拉力小于A 对B 的摩擦力【七中真题】如图所示,A 、B 、C 三木块质量分别为M ,m 和m 0,连接如图。
5、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
2.知道二力的平衡及二力的平衡的条件。
3.能应用二力的平衡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过程与方法:1. 探究二力的平衡条件。
2. 探究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体静止时合力为0的现象。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具准备】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是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并非都不受力。
(例如:悬挂的电灯、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而有受力的物体,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
(例如:用力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有些却不能?这些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二)进行新课一、力的平衡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
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
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
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否则这几个力就不能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图6—2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
物体将向较大的力的方向加速运动。
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
初中二年级学生如何理解力的平衡与合力力是物体的性质之一,它能够改变物体的状态、形状或运动状态。
在物理学中,力常常被分解为平衡力和合力两种形式。
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力的平衡与合力的概念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本文将从力的平衡和合力的定义、影响力平衡的因素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力的平衡与合力的定义力的平衡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的状态。
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力的平衡也可以理解为物体所受的各个力相互抵消,在空间中形成一个力的平衡系统。
初中二年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直观地理解力的平衡:将一本书放在桌子上,同时用手在书上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和一个向上的力,直到它们的合力为零时,书将保持平衡。
合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的合成,也可以理解为多个力的矢量和。
在力的合成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合力图来直观地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初中二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一块垂直悬挂的弹簧在不同方向施加力时的伸缩变化,进一步理解合力的概念。
二、影响力平衡的因素影响力平衡的因素主要包括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大小取决于施力物体的质量和施加力的大小,而力的方向取决于施力物体的相对位置和施加力的方向。
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相互平衡时,物体将保持力的平衡状态。
初中二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来感受力的平衡与合力的变化。
例如,在推拉一块物体时,当施加的力和物体所受的阻力相等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三、力的平衡与合力的实际应用力的平衡与合力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来说,行走时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就需要施加合适的力来保持身体的稳定。
此外,在搬运物体时候也要注意施加合适的力来保持力的平衡,以免发生意外。
与此同时,初中二年级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力的平衡和合力的概念更好地理解力学知识,并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
总结起来,力的平衡和合力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三力平衡与合力力的平衡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要求达到“掌握”程度,同一直线二力合成虽只要求达到“理解”,但考核要求很高。
近两年为了提高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模拟考中已出现三力平衡的分析。
考点小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力平衡,其合力为零。
若二力平衡,此二力等值、反向、共线、同体。
若三力平衡,其中任意两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平衡,即此两力的合力大小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与第三个力相反。
如图1所示,物体在重力(G)、拉力(F拉)、浮力F(F浮)三个力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其中:重力与浮力的合力与拉力平衡,即与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竖直向下;重力与拉力的合力与浮力平衡,即与浮力大小相等,方向竖直向下;拉力与浮力的合力与重力平衡,即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竖直向上。
图1例1 把一个重为2N的苹果竖直向上抛出,苹果在空中受到重力和空的物体下降时的F阻力的作用。
若苹果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所受合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则( )。
A.F1可能小于F2B.F1可能等于F2C.F1一定等于F2D.F1一定大于F2【分析】物体在上升和下降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阻力。
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上升时的合力大于物重,下降时的合力小于物重,故而上升时的合力大于下降时的合力。
有此同学总认为物体上升应该还有一个抛力,但此时物体已离开手,物体能够上升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的原因。
【解答】选填D例2 在图3-3中,重为G的金属块A静止在水面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当剪断连接金属块与测力计的细线时,金属块所受合力的大小为( )。
A.G B.G+F C.G-F D.F【分析】物体A静止在水中,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拉力和浮力。
受力分析如图3-4所示。
受力平衡,合力为零。
重力与浮力的合力大小与F相同,方向与F的方向相反。
当剪断绳子时,重力和浮力的大小不发生改变,所以两者的合力也不改变。
所以选择D。
【解答】选填D例3 木块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受到的水平拉力为0.5N,若把拉力增大到0.8N,仍使木块在该平面上运动,这时木块受到的合力为( )。
平衡力和合力分析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物体产生运动或形变的原因。
而平衡力和合力是力的两个重要概念,在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本文中,我将对平衡力和合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平衡力分析平衡力是指物体在运动或静止过程中所受到的所有力相互抵消,使得物体保持平衡状态。
在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合力为零,因此平衡力的分析十分重要。
1. 平衡的条件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体的合力为零,即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相互平衡;二是物体的力矩为零,即物体对某一点的转动趋势为零。
2. 平衡力的分析方法平衡力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力的分解法和力的合成法。
(1)力的分解法力的分解法是将作用在物体上的复杂力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力的分析。
通过将力分解为沿着坐标轴方向的分力,可以分别计算出各个方向上的力的合力和力矩,从而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力的合成法力的合成法正好与力的分解法相反,它是将多个力的合力转化为一个力,以便更好地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合力。
通过将多个力按照矢量运算的原理进行合成,可以得到物体所受到的合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合力分析合力是指物体所受到的所有力的矢量和。
它起到了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和形变状态的作用,因此合力的分析也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 合力的计算合力的计算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将各个力按照矢量运算的原理进行合成,得到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所给的问题,确定坐标系以及物体所受力的分解方向。
(3)利用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对所求的矢量进行分解,得到各个方向力的大小。
(4)将各个方向力的大小进行合成,得到合力的大小。
(5)最后,再根据所求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变状态。
2. 合力的应用合力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用于解决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等问题。
在机械工程方面,合力的分析可以应用于各种机械结构的设计和运动状态的分析。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组长审核:
(一)课程导入
(二)大数据分析( 2009 - 2018 年,共 10 年)
中考大数据分析:10年考了5次,分别是:09年10、19题,10年12题,11年17题,12年3、17题,13年6题
(三)本节考点讲解
考点一:合力的理解
一)相关知识点讲解、方法总结
(1)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成时,合力的大小为两力之和,合力方向与原来力的方向一致。
(2)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成时,合力的大小为两力之差,方向与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
简单记忆:同向相加,反向相减,方向随大。
二)例题解析
例1:(☆)如图:三个力中,
是的合力;
是的分力。
例2:(☆)耕地时,马的水平拉力是2000N,土地对犁的阻力是1700N,
犁受到的合力是;方向。
例3:(☆)桌面放一个重力为3N的茶杯,桌子对它的支持力是3N,茶杯的合力是。
例4:(☆)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上,其合力F为3N。
已知其中的一个力F1为2N,那么另一个力F2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三)巩固练习
1.(☆)有关合力概念错误的是()
A.合力是从力作用效果上考虑的
B.合力的大小总比分力大
C.合力的大小可以小于任何一个分立
D.考虑合力时就不用再考虑分力了
2.(☆☆)小红用150N的力竖直向上提起一个重100N的水桶,则水桶受到的合力大小是()
A.250N
B.150N
C.100N
D.50N
3.(☆☆)马拉车向前的力是900N,车行使时受到的阻力为650N,则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大小是()
A.甲的速度一定小于乙的速度 B.F甲所做的功一定小于F乙所做的功
C.甲、乙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D.甲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小于乙受到的摩擦力
2.(☆☆☆)(2016年四中第二次月考,11)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浸在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B. 静止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
C. 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可能大于自身重力
D. 在水中向下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可能大于自身重力
3.(☆☆☆)(2016年一中第二次月考,6)实心的铜球和铝球,它们的质量相同,如果把它们全部按入水银里,静止不动,所用的向下的作用力( )
A. 铜球比铝球的大
B. 铜球比铝球的小
C. 两球的作用力一样大
D. 难以判断
4.(☆☆☆)(2016年一中第二次月考,16)质量为
5.4千克的铝块放入水中,在从水面下沉时,它受到的浮力为 N ,当它沉到水底静止不动时,所受的浮力为 N。
(ρ=2.7×103kg/m3,g=10牛/千克)
5.(☆☆☆)(2014年期末,1).体积为100cm3的石块被浸没在水中,当它受到水向上的压力是4N时,它受到水向下的压力是 N,它所受浮力是 N.
6.(☆☆)(2013福建漳州)下列四种情形中(如图所示),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A B C D
考点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一)相关知识点讲解、方法总结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A B
二)例题解析
1.(☆☆☆)(2014年期末,9)如图所示,一位同学拉着一个木箱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木箱受到的拉力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木箱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木箱受到的重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D.木箱受到的支持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三)巩固练习
1.(☆☆)(2014广西桂林,8)初三后期的复习过程中,小明的书桌上摆放着多种资料书籍,对放在水
平桌面上静止的英汉词典,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词典平放与侧放时,对桌面的压力是不同的
B: 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C: 词典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D: 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
2.(☆☆)(2013四川达州)长方体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木箱上放一木块,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木箱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木箱对木块的支持力和木块对木箱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和木块对木箱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3.(☆☆)(2013黑龙江哈尔滨)对于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矿泉水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桌面对瓶子的支持力与瓶子所受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B.瓶子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瓶子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C.瓶子正放与倒放时,对桌面的压力是不同的
D.如果瓶子所受的力同时全部消失,它将仍留在原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四)本节综合练习
1、(☆☆☆)(2014年期末,2)小轩坐在船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船前进时,小轩相对于船是运动的
B、停止划桨时船会立即停止
C、用桨向后划水船会前行,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小轩对船的压力和船对小轩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2.(☆☆☆)(2010年河南中考,20题)用图l4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和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3)比较图14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车运动的越。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3..(☆☆☆)(2015年期末,4)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
F 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第6s末——第9s末时,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________N,拉力做的功率是________W。
4..(☆☆☆)(2014江西南昌)如图所示,已知足球放在桌子上,而桌子立于地球表面。
下列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A.足球对桌子的压力与桌子对足球的支持力
B.桌子对地球的压力与地球对桌子的支持力
C.足球受到的重力与桌子对足球的支持力
D.桌子受到的重力与地球对桌子的支持力
(五)课堂总结
三、出门测
1.(☆)一物体以2m/s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摩擦力为12N为;若速度减小到1m/s 后,仍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运动,则此时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计空气阻力)()
A.等于12N B.大于12N C.小于12N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2.(2013年四中第一次月考,23)一质量为2kg的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请画出它所受力的示意图.
3.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
C.物体惯性的大小与运动状态有关
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4.一位旅客在匀速直线前进的轮船的甲板上竖直向上跳起,这位旅客的落地点(不计空气阻力)()
A.在起跳点之后
B.在起跳点之前
C.仍在起跳点
D.无法确定
5.有一热气球以一定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到某一高度时,从热气球里掉出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离开热气球后将()
A.继续上升一段距离,然后下落 B.立即下落
C.以原来的速度永远上升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四、练一练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B.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几下
C.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
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车闸
2.用49牛的水平力把质量是1.5千克的木块紧压在竖直的墙上,这时木块对墙的压力是()
A. 50.5牛;
B. 49牛;
C. 63.7牛;
D. 14.7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