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课堂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34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mother tongue)。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3、第二语言习得: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第二语言习得。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作为外语)来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外语习得。
4、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Chomsky (1965)认为,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是一种“潜在的”而不是一种“明晰的”语言知识。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母语者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由于各种非语言因素,不可能生成上面的句子。
母语者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所生成的语言仅仅是整个话语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实际生成的话语有些可能是不合语法的。
也就是说,这些实际运用的话语并不一定能够反映那种理想的语言能力。
5、corder和selinker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Corder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对语言教学、习得过程研究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Corder的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待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看法和态度。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理论假设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这在当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跨学科:1.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构成了心理语言学;2. L2习得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3. L2习得与心理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的认知视角;4. L2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上述四个学科(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学、SLA)共同的研究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3 中介语研究§4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多元发展模式§11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课堂二语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和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简称DST)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和研究二语习得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课堂二语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以期为二语习得的教学与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动态系统理论强调系统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互动性,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该理论突破了传统二语习得理论的局限性,将二语习得视为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
这些子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输入、语言输出、认知加工、情感因素、社会环境等。
这些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塑造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和结果。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课堂二语研究理论框架,将课堂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关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该框架强调课堂环境的动态变化和学生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通过互动和合作进行语言学习和实践。
在研究方法上,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课堂二语研究注重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结合,强调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应该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
通过运用多种研究工具和方法,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等,全面收集和分析课堂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揭示二语习得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规律。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课堂二语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为二语习得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通过深入探究课堂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的本质和规律,为二语习得的教学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 简述动态系统理论(DST)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简称DST)是一种复杂系统分析方法,主要关注系统的动态性、非线性、交互性和复杂性。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会话修正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会话修正研究引言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商务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然而,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会话修正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会话修正方法和其对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影响。
一、课堂会话修正的定义和重要性课堂会话修正是指教师或同伴对学习者在课堂上进行的汉语会话进行错误修正和反馈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至关重要。
通过及时的修正和反馈,学习者可以纠正语法错误、提高词汇量、改善发音,从而提高自己的汉语交际能力。
二、课堂会话修正的形式和策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会话修正:1.教师纠正:教师可以通过即时的口头修正,指出学习者在会话中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的表达方式。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学习者完成会话后,对其进行全面的反馈和修正。
2.同伴纠正: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互相纠错。
同伴纠正不仅可以加深学习者对汉语语法结构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境意识和交际能力。
为了提高会话修正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渐进式修正:根据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渐进的修正策略。
对于初级学习者,教师可以关注其主要错误,对于高级学习者,则可以注重修正更细微的错误。
2.情境化修正:将会话修正置于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习者在真实的对话中进行纠错和修正。
三、课堂会话修正对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影响课堂会话修正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会话修正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语言模型,避免长期错误累积导致的语言习惯。
其次,会话修正可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此外,会话修正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输入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教学研究综述一、引言长期以来,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声调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
许多外国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之后仍然有“洋腔洋调”,声调虽然被认为是难点,但这一难点在教学中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文章以美国学生的汉语学习为例,对部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回顾,并阐述笔者的看法。
二、“洋腔洋调”(一)何谓“洋腔洋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留学生存在语音的标准化问题。
“很多汉语水平已经在中级,甚至高级的外国留学生,他们的汉语发音仍旧不标准,这就是所谓的‘洋腔洋调’”(孙菲菲,2012)。
尤其是在语流中,声调就会完全改变,“照搬母语语调,形成各种各样大量的中介音,最后组合起来”(林珍华,2011),成为“洋腔洋调”。
(二)“洋腔洋调”产生的原因研究认为,母语的负迁移和声调偏误是产生“洋腔洋调”的主要原因(李丹青,2011;孙菲菲,2012;桂明超,2000),根本原因是声调的偏误(李丹青,2011;孙菲菲,2012)。
孙菲菲认为这些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年龄。
学习者多是成年人,“他们的口腔肌肉早已失去了弹性,发音习惯的定形也使他们错过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
”这一原因被提及的较少,很少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
外国儿童学习汉语时,语音方面也存在“洋腔洋调”。
英语、俄语、韩语等语言,是不存在声调的,其他有声调的语言,如泰语等,由于其声调与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学生虽然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到声调差异,但仍然会产生偏误。
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母语的影响。
第二语言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而非自然环境中,更多的是学得而非习得,因此发音不标准是难免的。
三、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声调偏误(一)偏误类型以美国学生学习汉语为例,声调偏误类型有阳平和上声相混、去声和阴平相混。
从已有文献来看,这些偏误类型主要是基于沈晓楠和王韫佳的实验所总结的。
1.去声和阴平相混沈晓楠(1989)以8个美国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一篇课文作为调查的实验材料,通过实验确定声调掌握的难度顺序。
对二语习得中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报告在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对语言变异和语言偏误两个概念,从它们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分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等方面,做了仔细深入的分析。
但是,把语言变异异和语言偏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文章还比较少。
在二语习得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了自己一些浅层面上的理解,在这里主要是在语言系统中谈语言的变异和偏误。
首先,语言变异和语言偏误的相同点是两者都是在学习者在学习语言一段时间之后不自觉的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语言现象;第二,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都含有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影响;第三点是在交际过程中,两者都是在语言系统中形成的。
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的相同点比较少,两者本身是一个独立体,没有多少相关的联系。
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却可以为我们更清楚的了解语言中变异和差异的内涵。
第一,从概念上说,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语言形式的变化。
换句话说就是说话者在语言表达系统中出现的语言变异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社会心理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造成的。
语言偏误指的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水准。
从两者的概念上看,语言变异是因为环境和交谈对象的不同产生的心理现象反映到语言上,它是根据交际的内容、场合等因素自由变换,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只有庄重和自由之别;语言偏误是规律性的错误,大部分是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造成的,通过语言偏误的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学习的难点。
语言偏误不是随意可以改变的,需要时间和教师的指导,需要学习者刻意去改正。
这种偏误是学习者中介语特征的体现,对于偏误的分析,对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从产生的原因上看,语言变异是由于交际的环境、场合,交际的对象、交际参与者的职业、身份、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在语体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侧重。
第二语言中的语言迁移研究一、概述语言迁移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受到其母语或其他已学语言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方面。
语言迁移研究对于理解二语习得机制、优化语言教学方法以及提升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迁移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末就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对比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言迁移研究逐渐深入。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语言迁移现象日益普遍,相关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的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机制,总结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迁移特点,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迁移现象,我们期望能够为语言教学和语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语言迁移的定义与背景语言迁移是一个广泛存在于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现象,它指的是学习者在掌握第二语言(L2)时,不自觉地受到其母语(L1)影响的现象。
这种现象既可能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如语法结构、词汇选择、发音等,也可能表现在语言功能上,如语用习惯、交际策略等。
语言迁移的存在,既可能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正迁移,也可能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即负迁移。
语言迁移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语言学习理论。
当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盛行,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过程,母语作为已有的语言习惯,会对新语言的学习产生干扰。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迁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再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干扰,而是从认知、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第二语言学习已成为许多人提升自我竞争力、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途径。
深入研究语言迁移现象,探索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因素,对于提高第二语言教学质量、促进语言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观察工具的COLT量表研究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之一。
目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丰富,但存在的问题是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缺少系统科学的课堂量化观察工具。
本文针对Nina Spada、Maria Fröhlich和Patrick Allen等学者于1984年提出的交际法教学观察量表(COLT量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首先就该量表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论述,对该量表的观察项设置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此外,本文试图对COLT量表进行整体评价,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探讨。
通过介绍当前比较流行的第二语言教学课堂观察量表,研究和开发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察量表。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察COLT量表一、引言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目前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有分技能对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进行的研究;有按语言要素分别对汉语语法、词汇、汉字教学进行的研究;还有对课堂互动、教学管理以及课堂语言等进行的研究;近几年,教师行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综观对外汉语课堂研究的现状,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占课堂教学研究的绝大多数,而对汉语教师及汉语教学过程的量化研究比重很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系统科学的量化观察工具。
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者对课堂和课堂研究的重视,相应的课堂观察工具也应运而生。
早期的课堂观察工具有Jarvis课堂观察量表(1968)、Politzer教师行为特点量表(1969)和Rothfarb师生互动量表(1970)(转引自Allwright,1983)。
7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22种课堂观察量表,但很多量表对课堂活动的划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目前,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是由Nina Spada、Maria Fröhlich 和Patrick Allen于1984年提出的COLT量表,该量表产生20年来,广泛应用于第二语言课堂观察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Interlanguage)of learners’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关于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论文关键词:语用习得;丈化意识;外语教学论文摘要: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用能力的发展问题正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语法能力,语言迁移以及学习者地位和社会交往等。
本文探讨了在课堂环境下二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涉及到课堂语用知识的可教性和语用精入,重视个体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强化语用意识,提高语言能力。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Canale&Swain的研究成果(第二语言教学与测试中交际模式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二语语用习得研究新领域的开始。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Ellis(1994)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书中总结了当时的语用习得研究,指出了在语用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语用迁移以及学习者的地位和社会交往。
在Ellis的研究之后,Kasper&Rose(1999,2001)等将二语习得和语用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关注二语习得研究过程中的认知特性,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就二语/外语语用习得和语用能力发展做出新的系统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如何自然等(2003)也提出了外语教学的语用路向,即外语教学中的语用学方法论。
随着语用习得研究的深人,语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语言教学的焦点之一。
本文希望通过对语用习得的探讨重新审视外语教学的视角,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强化语用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一)语法因素Ellis(1994)认为学习者的语法水平是其语用能力发展的基础,很多研究者也赞同这一观点。
但是也有研究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语法水平高未必语用能力就强。
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有的学习者虽然了解某种语言形式,但是却不能在真实语境下恰当地使用这种语言形式。
Bardovi-HarligandDornyei(1998)和Niezgoda&Rover(转自Kasper,2001)对EFL和ESL两类学习者的语用和语法认知程度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试验研究发现,ESL学生具有更强的语用意识,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而EFL学生正相反;通过对语言水平较高的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检测,发现试验的结果始终是一致的: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并非正相关,即语法能力高并不一定保证语用能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