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趣味数学小游戏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8
编号:__________ 一年级数学趣味数学课件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一年级数学趣味数学课件目录一、教学内容1.1 数学趣味故事1.2 数学游戏1.3 数学谜语1.4 数学趣味问题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2 过程与方法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环节5.2 新课导入5.3 课堂练习六、板书设计6.1 板书主题6.2 板书内容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改进措施九、拓展及延伸9.1 拓展内容9.2 延伸内容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数学趣味故事故事1:《小熊买票》故事2:《小猫分鱼》1.2 数学游戏游戏1:数数接力赛游戏2:算术接力赛1.3 数学谜语谜语1:什么东西人人都能分,却没有人能吃?谜语2:什么东西越数越多?1.4 数学趣味问题问题1:小明的苹果比小红的多3个,小红的苹果比小华的多3个,请问小华有多少个苹果?问题2:一个篮子里有苹果和橘子共计30个,苹果比橘子多4个,请问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趣味故事、游戏、谜语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加减法运算。
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3.2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文一年级数学趣味数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图文一年级数学教材第四章《趣味数学》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简单的图形认识、分类及拼组,通过有趣的故事和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基础的数学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基本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进行拼组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的分类和拼组。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图形的认识,学会运用图形进行拼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故事书、图形卡片、磁性板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故事书引入,讲述小兔子和小松鼠一起玩耍,遇到各种图形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各种图形。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例题,讲解图形的分类、拼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磁性板上的图形,进行分类和拼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互动游戏(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图形拼组比赛,鼓励合作交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图形分类,另一部分为图形拼组。
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5种不同的图形,并给它们分类。
(2)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拼组一个有趣的图形,并与同学分享。
2. 答案:(1)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星形等。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互动游戏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后拓展活动,与孩子一起用废旧物品拼组图形,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增进亲子关系。
《一年级趣味数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认识数字4”和第四章“简单的数量比较”。
详细内容包括数字4的读写、数字4的数序理解、用数字4进行数量比较以及运用比较符号进行大小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字4的读写和数序,理解数字4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字4进行简单数量比较的能力,理解比较符号的意义。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字4的读写、数序理解和运用比较符号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数字4的认识、数量比较和比较符号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比较符号卡片、PPT课件、实物(如4个苹果、4个橘子等)。
学具:学生用数字卡片、比较符号卡片、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4个苹果、4个橘子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数量。
2. 例题讲解(1)学习数字4的读写和数序。
(2)运用数字4进行数量比较,如4个苹果和3个橘子的比较。
(3)引入比较符号“>”和“<”,讲解其意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数字4进行数量比较,并在练习本上记录结果。
(2)让学生用比较符号“>”和“<”表示大小关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数字4进行数量比较和运用比较符号。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并进行纠正。
六、板书设计1. 数字4的读写和数序。
2. 数量比较的例子。
3. 比较符号“>”和“<”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数字4进行数量比较,记录在练习本上。
(2)运用比较符号“>”和“<”表示大小关系。
2. 答案:(1)4个苹果>3个橘子(2)4个梨<5个香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数字4的认识和数量比较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