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 说课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1.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2. 农业文明的兴起3. 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详细内容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及其生活状况,认识到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力。
2. 掌握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理解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3. 掌握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
难点:理解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以及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与文化成就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等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2. 农业文明的兴起3. 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2)分析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3)列举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其政治背景。
2. 答案:(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7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具有明显的直立人特征。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远古时代的人类与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工具和食物;
2. 掌握远古时代人类的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远古时代人类的历史意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具;
2. 理解远古时代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人类的起源及早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新知(30分钟)
1)展示图片:展示远古时代的一些工具和食物,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
2)讲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工具和食物,包括打猎、采集、种植、使用工具和食用野生动物等。
3. 拓展学习(15分钟)
1)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课堂教材和网络资源,查找远古时代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各自小组的讨论情况和结论。
4. 巩固与评价(1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并检查学生对远古时代人类的理解和认识。
五、作业
1. 思考题:结合课堂学习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你对远古时代人类的认识和感受。
2. 预习《旧石器时代》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图片、小组合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远古时代人类的兴趣和认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本课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思考和自主发现。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一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而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早期的政治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引领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首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主要史实,如…………,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根据教材内容和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从而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课的重点是……,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关于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学生这方面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所以是本课的难点。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建立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讨论法、提问法、材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法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和设计,接下来我说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教学过程,来践行我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全部过程,谢谢各位老师。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
然后设置问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秦朝正式确立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呢?从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顺利进入新课教授。
新课教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教材。
我将在教材的基础上绘制一张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选官制度在汉至元的发展演变表格。
高一历史必修一说课稿模板篇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全册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板书一、说教材《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
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
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二、教学目标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高中历史说课稿(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说学情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要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先向评委介绍我的教法。
教学时主要采用3个方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本单元旨在通过对古代文明的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人类历史发展脉络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教学目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设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能够识别并分析古代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理解不同文明价值的开放心态,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本单元共分为四个学时,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学时:古代文明的起源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古代文明的起源背景,包括地理环境、农业革命等因素对文明起源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会探讨不同地区文明的共性和差异。
第二学时:古埃及文明这一学时将重点介绍古埃及文明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辉煌的古代文明。
第三学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我们将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特别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以及它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四学时: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最后一学时,我们将探讨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包括贸易、战争、宗教传播等途径,以及这些交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说课稿全套高中历史说课标准模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首先,我说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必修第单元第课。
本课的知识、理论、方法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开篇点题(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主要史实,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老师启发为先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通过大量史实、图片等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授……,培养或激发学生……三、说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是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关于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基于本课的特点,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高一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篇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秦朝开创的君主*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
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 页共8 页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教材分析关于本课,《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是“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但从历史溯源,应从夏商讲起,将重点放在西周的政治制度上。
本单元内容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
从此立意出发,本课则应突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前,存在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其过渡的转变。
课文包含三个小节,第一节“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第二节“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第三节“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万事开头难。
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第一模块的第一课,内容枯燥,时间跨度大,能否讲好这节课,影响到其后课程能否顺利进行。
二、学生分析高一新生刚刚结束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的认识仍处于感性层面,知识结构不完整。
在高中阶段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中,应注意联系这个实际,做好初中与高中历史课学习的顺利过渡,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 页共8 页了解夏商时期确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
培养搜集、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归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及影响,初步掌握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简要梳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演变,培养和提高历史意识,掌握历史性地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早期的特色政治文明,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四、重点、难点1.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效维护了西周的统治和社会稳定,且上承夏商王位世袭制,下启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五、教法、学法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史料分析,以及带领学生的互动,使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等浅显易懂,便于学生识记。
主要的方法有:讲解法、设疑引思法、历史插图学习法、资料的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教材分析关于本课,《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是“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但从历史溯源,应从夏商讲起,将重点放在西周的政治制度上。
本单元内容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
从此立意出发,本课则应突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前,存在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其过渡的转变。
课文包含三个小节,第一节“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第二节“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第三节“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万事开头难。
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第一模块的第一课,内容枯燥,时间跨度大,能否讲好这节课,影响到其后课程能否顺利进行。
二、学生分析高一新生刚刚结束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的认识仍处于感性层面,知识结构不完整。
在高中阶段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中,应注意联系这个实际,做好初中与高中历史课学习的顺利过渡,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时期确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
培养搜集、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归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及影响,初步掌握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简要梳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演变,培养和提高历史意识,掌握历史性地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早期的特色政治文明,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四、重点、难点1.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效维护了西周的统治和社会稳定,且上承夏商王位世袭制,下启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五、教法、学法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史料分析,以及带领学生的互动,使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等浅显易懂,便于学生识记。
主要的方法有:讲解法、设疑引思法、历史插图学习法、资料的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本材料,观看图片、史料,回答相关问题。
同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互动。
六、教学过程导入环节(3分钟)由三字经里面的“禹传启,家天下”设问:有这回事吗?家天下后,当时的社会又是怎样组织和管理?直截了当的导入。
学生在阅读引言内容的同时,教师介绍大禹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引出“禅让制”。
在治水过程中禹的势力越来越大,对人民的统一指挥和组织管理越来越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逐步成长并开始具备雏形。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从而进入第一节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8分钟)1.在这一目中,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片、阅读史料、归纳概括,掌握四个知识点,具体有:①禹建立夏朝;(指导学生观察夏禹图片)②启开始确立王位世袭制(简单介绍启夺王位史料:禹年老时沿用惯例选举了继承人,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从益手中夺取了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③夏商王权具有的神秘色彩(引导学生看殷墟甲骨图及文字说明);④初步建立了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请同学结合书本正文以及“学思之窗”,自行完成夏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制及其职权表格)。
2.结合以上的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概括指出夏商政治制度的三个主要内容:第一,实行王位世袭制;第二,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第三,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最后通过介绍武王伐纣的故事,进入西周时期,开始下一目“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2分钟)1.首先向学生补充周武王分封的背景(周武王灭商时其实还是个很小的国家,与之共同伐商的部落有的实力甚至超过周武王,商朝的遗民还有很大的实力,周边要应对少数名族的侵扰)并提出问题:西周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2.其次观察《西周分封示意图》,引导学生从中获取诸侯国分封的对象。
得出:对象是西周的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补充材料:《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强调周初分封的多是同姓子弟。
3.再次,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实行再分封,逐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系统。
)4.设问,通过分封制的实施,对西周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2~4人分组讨论,分析分封制对于巩固西周统治、维护社会安定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二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疆域;三通过对诸侯分封土地并给予一定权力,暂时地满足了西周贵族的要求,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
)5.结合以上的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小结。
(目的:加强统治、拱卫王室。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
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侯国再封。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山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结合西周同姓子弟的分封过渡到血缘关系下的宗法制。
(不知大家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时注意到没有,周王与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同姓贵族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
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5分钟)1.首先学生自学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教师展示《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设问西周在分封的同时为什么又实行宗法制?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实行宗法制的目的:维护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财产、权力和继承上的矛盾。
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相支持、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2.教师展示西周宗法制度树形示意图,结合课文,让学生简要描述周天子、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3.指导学生2~4人分组讨论宗法制的目的、特点和作用。
4.利用历史纵横,简单补充礼乐制度。
5.结合以上的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小结。
(宗法制含义: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三对矛盾,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主要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用于同性同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
实质: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6.教师进行升华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王位世袭到分封诸侯,勾画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脉络,但贯穿其中始终不变的是血缘关系这一纽带。
而这又集中体现在宗法制当中。
所以,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教师总结,回顾从世袭制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演变,制度的进化是适应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
它们前后相继,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堂练习(5分钟)课堂上,教师巡走念读5道小题目,分别指定学生答题,检测教学效果,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课能容的理解和记忆。
1.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使“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的国王是?启2.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哪一类?(周天子的亲属、功臣、先代的贵族、归附的部落首领)3.西周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与夏商时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4.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这表明?A.夏、商、周三代统治的时间都不长 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毫无共同之处 D.夏、商、周三代的主要制度是相沿袭的5.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A.社会历史的倒退 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业布置(2分钟)教师发放课前准备的作业卡片,布置学生作业,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能力,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
请你阅读下面三段材料: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解析]题中材料一反映的是周武王时期对三类人实行分封,材料二反映的是在分封制下,周王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材料三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关键是对教材内容要理解透彻,并在此基础上能灵活运用。
[答案](1)分封制。
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臣属关系。
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
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附:板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2.王位世袭制启3.王权神秘色彩(商:甲骨)4.中央-地方行政制度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有效统治2.主要内容: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5.结束: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遭到破坏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3.特点:父系血缘关系4.意义: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稳定和团结。